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釋放技術變革驅動效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政策的出臺,標志著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支點。盡管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中小學實踐中仍存在諸多瓶頸:理念分割、學段銜接不足,課程設計重復零散,師資結構失衡、能力滯后,智能素養評價體系尚不健全。因此,急需從系統層面重構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模式,推動各學段協同聯動,構建科學、持續、可推廣的一體化教育生態體系,為教育強國戰略和智慧育人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一、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在政策引導與實踐探索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已初見成效,但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發展不均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一是發展基礎存在差異。高中與高校在課程體系構建、資源配置與師資力量方面相對完善,具備較強發展基礎;而小學與初中階段受限于理念滯后、技術支撐薄弱及經費投入不足,整體推進明顯滯后,區域、城鄉之間差距尤為顯著。
二是課程體系缺乏銜接。各學段人工智能課程多為獨立開發,整體缺少縱向設計和內容統籌,導致課程重疊、難度斷檔、知識結構割裂等問題,難以形成螺旋遞進、循序漸進的素養培育路徑。
三是師資隊伍建設滯后。一線教師普遍缺乏人工智能知識背景和相關教學經驗,現有培訓模式碎片化,系統性不強,尤其小學教師面臨“技術門檻高、支持不足\"的雙重困境,影響課程實施效果。
四是協同推進機制薄弱。當前,尚未建立跨學段、跨部門的協同機制,課程開發、平臺搭建與評價體系多由不同主體獨立推進,易造成資源割裂、標準不一,制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的整體聯動與高效運行。
二、構建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的必要性
構建貫通大中小學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不僅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在新發展階段服務國家戰略布局的核心舉措,具有顯著的現實價值與戰略意義。
一是促進教育公平與高質量發展。構建一體化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有助于打破不同學段、區域與城鄉間的壁壘,推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與政策聯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普惠共享,促進教育公平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二是服務國家科技戰略與人才儲備。人工智能教育是面向未來科技創新人才體系構建的重要支撐。通過分階段、遞進式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與創新能力,能夠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推動教育范式變革與生態重塑。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是技術手段的應用,更促使教學結構、課程邏輯和評價方式發生系統性變革,推動形成智能化、個性化與終身化相結合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
三、大中小學協同發展的系統路徑
構建貫通大中小學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應從政策規劃、課程體系、師資保障、資源配置與評價機制等方面系統發力,推動縱向銜接與橫向協同并進。
政策協同:以頂層設計統領整體推進。需制定全國統一的人工智能教育標準體系,明晰各學段的核心素養目標和能力層級。推動出臺人工智能教育分學段指導綱要等相關政策文件,指導各地有序開展改革試點。建立跨學段、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可以實現資源統籌、項目整合和效能監管,提升政策實施的系統性與協同性。
課程銜接:構建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以“認知啟蒙一探索實踐一能力成長一創新應用”為主線,科學設計覆蓋小學至高校的課程結構,實現知識內容和能力培養的逐步深化。強調人工智能教育與信息科技、數學、科學等學科的融合,采用項目式、任務驅動等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問題解決與創新實踐能力。
師資聯動:構建協同育人的教師體系。建立覆蓋各學段的師資協同機制,推動高校、教研機構與中小學開展聯合培養。開發模塊化、分層級的培訓體系,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方式,構建“專家引領一骨干帶動一一線共建\"的培訓共同體,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與教學適應能力。
資源共享:建設統一開放的區域平臺。依托示范城市打造人工智能教育資源云平臺,集教學內容、案例資源與工具系統于一體,實現優質資源跨學段共享。整合科研院所與企業優勢,推進“人工智能 + ”課程共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與遠程協作學習常態化。
評價協同:完善多元融合的素養評價機制。圍繞人工智能核心素養,構建涵蓋知識掌握、算法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多維度評價體系。推進跨學段學習檔案管理,探索基于過程表現、項目成果和學習軌跡的綜合性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支持教師教學策略優化。
四、一體化機制設計建議
推動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協同發展,既依賴路徑導向的實踐操作,也需要完善制度性保障。為實現教育一體化的高質量推進,應從治理體系、協同機制、數據支撐與創新動力等方面構建系統化支撐框架。
制度保障機制:增強體系化統籌能力。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協同推進的常態化治理機制,明確各級各類主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職責邊界。結合實踐需求制定階段性目標與評估體系,構建規劃一執行一反饋一調整的閉環結構,確保制度規范可行、政策落地有力。
合作協同機制:構建多元主體參與平臺。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與基礎教育學校開展共建共享,設立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推動產教融合與協同育人,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提升教育系統對技術變革的應對能力。
數據治理機制:夯實教育智能化基礎。健全教育數據治理體系,明確采集、存儲、使用等關鍵環節的技術標準與倫理規范。推動跨平臺數據互聯共享,構建涵蓋學段全程的學習畫像體系,服務精準教學與個性化發展;加強數據隱私保護與算法審查,防范技術濫用風險。
持續創新機制:注人系統變革的內生動能。
設立專門科研支持渠道,鼓勵人工智能教育在跨學段建設、課程集成與師資發展等方面開展實驗與探索。推動區域間經驗互通與模式互鑒,搭建政策一研究一實踐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機制,實現機制更新的動態演化與實踐落地。
五、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在推動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進程中,不僅面臨技術層面的調整壓力,還伴隨倫理規范、教師適應等深層次問題,急需系統性應對與前瞻性設計。
技術依賴風險。盡管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與個性化水平,但技術濫用可能導致教學目標偏離與教師功能弱化。應堅持“以人為本、以教為主\"的教育價值導向,凸顯教師在教學組織、內容選擇與價值傳遞中的主導地位,確保技術成為服務教育而非取代教育的工具。
倫理與數據安全問題。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學、評價與管理環節,涉及大量學生數據處理,帶來隱私泄露和算法偏見等倫理風險。需健全教育場景下的倫理審查制度,明確數據權責邊界,加強未成年學生數據安全保護,完善法規制度與技術防護,構筑教育數據治理的安全屏障。
教師適應與能力焦慮。當前,不少教師對人工智能教學工具的認知有限,面臨能力適配與心理適應的雙重挑戰。應建立培訓、實操、支持、反饋一體化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推動AI素養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通過職稱評審、課題支持等激勵機制,增強教師參與AI教育改革的主動性與信心,實現\"技術賦能教師\"而非“技術替代教師\"的發展取向。
構建面向未來的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生態,不僅是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環節,更是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實現智慧育人的關鍵路徑。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必須突破學段分割,實現政策協同、課程銜接、師資協同與機制共建等方面的系統革新。面向未來,應持續強化頂層設計與統籌布局,完善制度體系與技術支持基礎,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在各學段、各領域的快速落地與全面實施。
(作者系河南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中心教育信息中心主任)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