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話是習作的基礎,也是第一學段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表達與交流”中明確要求學生“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實踐發現,第一學段學生寫話時常常會面臨以下困境:其一,學生的表達方式以口頭表達為主,從口頭表達向書面表達轉變存在一定困難;其二,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語言體系,書面表達時會出現較多語病;其三,學生的觀察力尚處于萌芽階段,觀察時比較籠統,不能將觀察所得通順地寫下來。對此,教師需要結合第一學段學生的語言發展特點,充分利用統編教材,探索寫話教學的策略,逐步分解寫話難點,以提升學生的寫話水平。
一、依托教材,把握學生寫話能力提升點
統編教材在寫話內容的編排上充分體現了能力發展的序列性。第一學段除了在語文園地安排了專門的寫話任務外,還以“隱形線索”的方式在課后題和“字詞句運用\"欄目中編排了相關內容。對其加以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寫話的要求,準確把握學生寫話能力的提升點。
(一)從說到寫的要求依次呈現
統編教材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進行編排。一年級上冊以說句子為主,在《四季》課后安排了“仿照課文說一說”的練習。這也是教材中的第一次仿說練習。到了一年級下冊,開始引導學生從說到寫、說寫結合,在《我多想去看看》課后安排了練習:你的愿望是什么?和同學說一說。還可以把說的寫下來。這也是教材中的第一次仿寫句子練習。這些練習的編排,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二)規范表達的要求逐步提升
統編教材在一年級安排了專項句子練習,引導學生認識完整句,強化完整句的概念,正確使用幾種常用的標點符號,提高寫完整句的能力,做到規范表達。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引導學生把學到的詞語或短語運用到句子中,通過擴寫句子,初步感受如何把一個簡短的句子寫得更詳細。如,在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課后安排了練習,讓學生借助句子“荷葉圓圓的,綠綠的”仿寫“蘋果 ”,將兩個疊詞連成一句話,寫出事物的兩個特點。這既是對疊詞的拓展運用,又讓學生初步感受表達的多樣性。相較于一年級,二年級的專項訓練在學生寫清楚一句話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一是正確使用四種常見的標點符號;二是培養積累詞語并在寫話時合理使用詞語的習慣與能力;三是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系,按照一定順序把幾句話寫清楚、寫通順。
(三)觀察事物的要求逐漸提高
統編教材依據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從第一學段開始就安排了多次專項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見表1)。可以發現,二年級上冊要求學生觀察家人睡覺的樣子、自己喜愛的玩具等。觀察的內容來自學生的生活,觀察方法以看為主,要求較低。學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即可。到了二年級下冊,觀察對象從一個事物轉變為一個場景,并且需要運用著、聽、聞等多種方式。學生在寫清楚觀察所得的基礎上,還要嘗試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21129-133寫話要求逐漸提高,體現了學生觀察能力的梯度進階。
二、聚焦難點,梯度設計寫話教學內容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寫話能力,教師需要清楚學情,依托統編教材,適時提供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破解寫話時的難點。
(一)從“會說”到“會寫”,降低轉換難度
口頭語言的發展能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書面語言的發展又能使口頭語言更加豐富和完善。因此,教師應讓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進行銜接,以解決學生表述不清的問題。
1.學會說話,以說促寫
第一學段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句子結構的把握正處在起步階段,說話常常不完整、不連貫,不能準確地表達意思。因此,在第一學段寫句子的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口頭語言的規范表達,指導學生把話說清楚,由淺入深地展開訓練。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六“著圖寫詞語,再說一兩句話\"時,教師出示課文插圖,要求學生說說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學生馬上會說小鳥、小朋友、白云等。此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嘗試用上“哪里有什么”“誰在干什么\"等基本句式進行規范的表達,指導學生說出“天上有幾只小鳥在飛來飛去\"“小朋友在草地上奔跑\"等完整的句子。還可以視學情,引導學生把內容說得豐富一些,如“小朋友手拉著手在草地上快樂地奔跑”。在教師的不斷引導、糾正、表揚中,學生堅持練習,其口頭表達的內容慢慢趨向完整、規范,為寫清楚句子做好鋪墊。
2.從說到寫,逐步過渡
從說到寫,說寫結合,符合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可把訓練的目標轉向“寫”,讓學生從最簡單的組詞開始,在寫好一句話的基礎上,逐步練習寫幾句話。
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字詞句運用\"中安排了說話、寫話練習。教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中小女孩臉上的表情,從而引出與圖畫相對應的“高興、生氣、害怕、難過\"四個詞語,再引導學生說說這些情緒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達,如\"快樂、開心\"“發怒、發火\"“驚慌、恐懼”“傷心、難受”。接著,組織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說清楚。最后,在學生說清楚句子的基礎上,順勢讓學生選擇一兩種心情把句子寫下來。要求學生寫話時注意格式,正確使用逗號、句號。
基于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學生說清楚句子之后,關注學生在寫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寫錯別字、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等,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幫助學生逐步規范語言表達。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更加順暢地從口頭表達過渡到書面表達,為后續的寫話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從“單一\"到“豐富”,規范語言表達
第一學段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語文,因此不宜教學抽象、生澀的語言知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在大量讀寫的基礎上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與表達體驗,領悟寫清楚句子的方法,幫助他們養成規范表達的習慣,為今后的語言表達奠定扎實的基礎。[2]122
1.基本句式遷移,內化語言結構
統編教材中精選的課文和精編的練習都是學生寫句子的范例。教師要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以分層遞進的方式指導學生寫清楚句子。
如,依托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字詞句運用\"中的例句“田野/蔥蔥綠綠的/像一片柔軟的綠毯\"等,進行句式遷移,讓學生既能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掌握“事物 + 特征 ?+ 比喻”的表達范式。
又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編故事,教師設計了“什么時候 + 誰 + (用雞蛋殼)做什么\"的句子結構,組織學生仿寫。此類仿寫活動需經歷“機械替換一半開放補白一自主創編”三個階段,先固定主謂結構,再逐步補充狀語、補語等修飾成分,使語言表達從單一走向復雜。教師應在后續教學中讓學生反復運用基本句型進行練習,強化這一認知(見表2)。
這一梯度設計將仿寫從單一模仿轉向創造性表達,既鞏固基礎句式,又激發想象,契合低段學生從積累到運用的語言發展規律。
2.時序詞語嵌入,貫通表達脈絡
第一學段寫話教學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連貫表達能力。以二年級下冊《千人糕》課后第1題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課堂作業本第4題(見圖1),讓學生先閱讀課文第8~10自然段,用“ $$ ”表示千人糕到人們手中的過程,再說一說這個過程。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先、再、然后\"等時序詞,強調表達的有序性。
讀課文,排順序,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來到我們手中的。(用“—→”表示)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時,教師通過寫話導圖(見圖2),指導學生運用描述事情進展的詞匯“一開始、接著、最后\"等來連接關鍵時刻,從而使表達更有條理。
如此,在寫話時,學生按照某一種順序,完整地呈現故事的內容。寫話能力從“寫清楚一句話”向“寫清楚幾句話”進階。
(三)從“局部\"到\"整體”,調整觀察角度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學會觀察,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教師在進行寫話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再建立內容間的有機聯系,避免零散信息的無序堆砌,實現從碎片化表達到結構化表達的跨越。
1.圍繞事物,抓重點觀察
會觀察是寫話的重要基礎。在指導學生觀察時,教師要讓學生圍繞某一個話題,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觀察時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從而為后續的寫話儲備豐富的材料。
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安排了寫話專欄,以“玩具\"為話題,要求學生從是什么、怎么樣等角度,寫出玩具的名稱、外形及功能。這些要求恰好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經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因而,在正式開啟寫話訓練時,教師應讓學生將觀察的焦點轉移到實際生活中,利用以下任務單,圍繞關鍵詞,留心觀察生活中最喜愛的玩具,并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下玩具的主要特征。
① 最喜愛的玩具
② 玩具的形狀 ;玩具的顏色 ;玩具分為 部分。
(選一項你最喜歡的內容進行填寫)
③ 玩具好玩的地方
借助此種方式,學生聚焦某一個方面進行觀察,獲取基本的寫話素材。以此為基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些連接詞,將寫話材料串聯起來,從而構成一段完整的話,這樣便完成了寫話練習。由此可見,教師以現實生活為寫話素材的源泉,并指導學生抓重點觀察、留心記錄,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寫話資源,還為學生的有序表達奠定基礎。4]
2.立足場景,多維度觀察
統編教材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從二年級下冊開始,教師就需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運用“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等多種方式進行觀察。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時,教師發現學生在回答“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時,表述的內容都大同小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校園的角落,觀察校園里的春天。先引導學生用“著一著”“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等方式感受春天,再讓學生試著學習范例,將自己的觀察所得記錄在觀察表中(見表3)。
學生在觀察后的分享交流中,呈現了多樣化的觀察結果。有學生說道:“我看到了嫩綠的樹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低語。\"還有學生描述:“我聽到了鳥兒清脆的鳴叫聲,它們似乎在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歌;我摸到了柔軟的草地,如同觸摸到了春天的絨毯。”
通過這樣多維度的觀察方式,學生不僅能獲得更為豐富和細膩的體驗,還能在寫話時將自己的感受生動地描繪出來,使寫話內容更加飽滿和立體。
綜上所述,依循《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及對寫話教學的理論指引,要想提升第一學段學生的寫話能力,教師就要依據教材,挖掘其中豐富的素材,聚焦語言正確轉化、表達內容規范、觀察能力提升三個維度,以實踐為抓手,讓有效的教學環節成為提升寫話水平的基石。同時,教師還要總結經驗,深度反思,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不斷探究、優化教學策略與方法,讓學生在每一次學習中都能有所收獲,為今后的寫作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8.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研究叢書:小學語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3]陳園園.奠基寫話能力: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規范表達教學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25(3):77.
[4]黃雅芬.第一學段語文寫話指導技巧:以二年級為例[J].語文新讀寫,2024(7):63.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赤溪鎮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