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露,潤物細無聲
期中考試前的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樣子,我說:“你們肯定能考好,你們是最棒的!”話音一落,有學生就問:“老師,如果我們考好了,您怎么獎勵我們?\"“一人一根棒棒糖!\"\"太好了\"教室里響起一片歡呼聲。
考試成績出來后,學生并未如我預期般考得好,但也不差。說過的話得兌現!考慮到棒棒糖不如加餐餅干,我就在超市買了多種餅干,下午課前帶到教室。學生看到兩大包零食,歡呼雀躍。
“誰來發呢?\"我問。大家立刻安靜下來。我讓大家選出四名代表。小銘、小軒同學自告奮勇,另兩名同學是大家推薦的。他們兩兩合作,順著教室的通道從前往后發餅干。
教室里再次響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呼喊聲,有選擇品種的,有同桌互相交換的,有前后討論味道的。發到最后,小銘、小軒把兩個空塑料袋放在講桌上。看著空空的塑料袋,一股酸澀的滋味涌上心頭一—沒有一個孩子給我留哪怕一小袋餅干!他們是不懂得感恩,還是不知道尊重老師?我靜靜地注視著他們:有的在品嘗,有的在欣賞,還有的埋怨別人抓了三袋他卻只有兩袋。沒有人理會我,大家視我為空氣,教室里仿佛沒有我這個老師。
教育的契機來了!我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字“心情”,并說:“同學們,請說說你們此刻的心情。”\"激動”\"高興\"\"失望”\"難過”同學們的心情各異。我請一名說\"失望\"的同學談談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情。他說:“我對發餅干的小軒很失望,他讓自己的好朋友軍軍自由挑選,卻不讓我挑選,隨便扔給我兩包,這不公平,我很失望!”我又請小軒談一談他的想法。小軒說:“我沒有意識到這樣做不公平,我錯了,對不起,以后不會這樣了。\"我繼續啟發同學們:“小軒以后不這樣,那應該怎么樣?”“一視同仁地發。\"“有禮貌地放到同學們的桌上。”
我為同學們點了一個贊,又轉向剛才說“難過”的學生:“你為什么難過?”這名學生怯生生地說:“我考得不好,老師還獎勵我餅干,我覺得對不起老師!”我心里一顫。多好的學生啊,他把成績與老師的獎勵看得如此重要!長此以往,他可能會背負重重的學習壓力,這不是我獎勵他們的初衷。于是,我輕松地說:“我看你考得蠻好的,餅干人人有份,當然不能少了你。你讓老師特別感動,我知道,你愛老師,愛我們的班級,以后我們一起加油!你會學得又輕松又好!”
突然,小雨站了起來,急切地問:“老師,你吃餅干了嗎?\"我一怔,這是唯一一個問“老師吃了嗎”的同學。我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感動。“吃了,從超市出來,我選了一袋最好看的品嘗了。”我說,“但是,辦公室的老師們還沒有嘗到。”“老師,我這一袋給語文老師。”“我給數學老師一袋。”“我給”坐在前排的學生開始把自己的餅干往講桌上送。“夠了,夠了,同學們!\"在我的推辭下,后排的學生沒有再送過來。
小銘、小軒捧著同學們交回來的餅干,給辦公室的老師們送去。返回教室,小銘、小軒幾乎是喊著說:“老師們說謝謝咱們班同學,還說咱們是最懂得分享的人!\"“最懂得分享的人一這個贊譽太好了,大家明白了嗎?懂得分享的人受歡迎,善于分享的團隊最優秀。\"我不失時機,又表揚學生。大家激動得小臉紅撲撲的。
這一刻,我覺得自己心中的酸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甜、是香、是愛。我們的孩子從來不缺乏分享的情懷,缺少的只是教師的引導和教育。
家校攜手,鋪設成長的“溫床”
離放學還有10分鐘,門衛張師傅打來電話,說:“駱老師,七(1)班丁叮的爸爸媽媽情緒激動,一定要見您。是否準許他們進校園?”
丁叮是班里的一名女生。今天中午,班主任劉老師跟我說了一件事:上午課間,丁叮把同學昊宇推倒在地,還打了兩拳。作為劉老師的師傅兼搭班伙伴,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班級工作、學生個案,共同管理班級,與學生溝通,和家長交流互動。因此,我對丁叮比較熟悉。當聽說她推人甚至打人,我很驚訝,驚訝于她的“暴力\"竟然“升級”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從七年級入學至今,丁叮已遭到多次“投訴”,她身邊的同學反映她“嘴里帶臟話”“打人”“假學習”。觀察、教育后,班主任劉老師把她的座位調整了一次,但沒多久又有同學來“投訴”,內容如前。今天是周五,是換座位的日子。“你把她調到最前面,讓她坐在四周無人的位置。”有學生給班主任劉老師提建議。劉老師很猶豫,我也不確定這樣做是否妥當。
帶著不確定的疑惑,我對門衛師傅說:“請他們到我辦公室。\"兩位家長到了辦公室。丁叮的媽媽激動地大聲噻噻:“老師憑什么讓我們孩子寫保證書!就算要寫,也得讓昊宇寫,一個巴掌拍不響!”“是的,這對我們孩子傷害很大,我怕孩子受不了,我現在必須見丁叮!”丁叮的父親聲音高八度,急切中帶著焦躁,“丁叮在家溫順得像羔羊,我們根本不相信她在班里罵人、打人!”
“我剛跟丁叮談完話回來,她很好,你們不必擔心。\"我說。的確是這樣,保證書是我跟丁叮談話后建議她寫的。整個談話過程中,丁叮低頭不語,聽到認同的話時點點頭。我說:“你也不想這樣,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罵出了口,伸出了手,是這樣嗎?\"她哭了,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往下流。這時候,我想探究她家里的環境,但看她一直不語,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對她說:“其實問題很好解決,你只要聽老師的話,專注于學習,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就不會再有罵人、打人的沖動了。想到必須做到,需要外在的約束,你把咱們溝通的主要意思寫下來,時時提醒自己,以后你會越來越優秀。\"丁叮拿出筆,寫了一份“保證書”,交給班主任劉老師。
劉老師把這份“保證書\"拍照,發給了丁叮的媽媽。原本是想告訴她丁叮早上打昊宇的事,駱老師找她談了,她認識到以后不能打人、罵人了。誰知,丁叮的父母反應竟如此強烈。
我明白了,為什么丁叮在家“溫順得像羔羊”。我理了理思路,對丁叮的父母說:“聽你們說話,看你們的行為,你們不覺得丁叮在家聽話、乖順是被你們的強勢壓出來的嗎?孩子需要的是溫潤如水的陪伴,是親切的肯定和支持。看看你們,一個比一個強勢,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她太壓抑啦!只有到學校找宣泄途徑。”丁叮的父母瞬間安靜下來,然后互相指責對方對孩子管教太嚴。我說:“你們都反思一下自己,我去把丁叮喊來,你們一家人交流交流。”
丁叮過來后,對媽媽、爸爸的問題始終沒有言語回復,偶爾點點頭。我趁機引導:“丁叮不像你們想象的那樣受了很大委屈。倒是你們得改變,得讓孩子在你們面前敢說話,有話說。當她內心安全的時候,就會沉穩、平和;反之,她在家經常被教導、被限制,情緒壓抑時間久了,總得找個渠道宣泄吧!這就是她在學校與同學因為一點兒小事就爭吵,想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原因。你們好好考慮考慮,我建議你們多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聽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直播課。\"隨即,我給他們推薦了兩個家庭教育專家的視頻號,請他們關注、學習。
兩位家長沉默了片刻,丁叮的爸爸激動地站起來,說:“駱老師,你說的對,我們得學習。\"\"對,我也得改改脾氣。”丁叮的媽媽說道。
送走這一家三口,我給班主任劉老師打了個電話,簡單描述了與丁叮父母溝通的過程,建議她不要把丁叮調到最前面。因為,丁叮的內心強烈渴望關懷,想引起同學們的注意。也因為,我們是教育者。同時,我多么渴望看到丁叮有所轉變,變得陽光、大方、包容、言行有度。
我還有一個美好的教育愿望:像丁叮一樣的孩子們,成長的環境變得寬松、溫馨、積極向上,做父母的在不斷學習中與孩子相向而行、共同成長,學校的評價維度向著多元且更有溫度和情懷改革,與時俱進!
(責編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