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幼兒教育愈發受到重視。中職幼兒保育專業作為培養幼兒教育人才的搖籃,肩負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保育人員的重任。幼兒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對周圍的語言環境有很高的敏感度與超強的吸收能力。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學生若能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精準把握普通話的聲韻調,用標準、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與幼兒交流互動,便能為幼兒營造優質的語言學習氛圍。
一、社會對幼兒保育專業的規范化需求與日俱增
保育人員肩負著啟蒙幼兒語言發展、塑造幼兒認知世界的重任。從嬰幼兒言語的發生與發展規律來看,0一1歲是言語的準備期,1一3歲進入言語的形成期。在關鍵進程中,幼兒對周圍語言環境高度敏感,保育人員的每一個發音、每一句表達都可能成為幼兒模仿與學習的樣本。
依據幼兒語言發展特點,學生需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基本,要能夠精準地發出每一個聲母、韻母,準確把握聲調變化,確保幼兒接收到正確的語音信息。生動形象、富有童趣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可或缺。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更容易被充滿畫面感、節奏感的語言所吸引。在講述繪本故事時,學生若能運用豐富的語調變化、適當的停頓與夸張的語氣,將故事中的角色與情節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便能抓住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其對故事內容的濃厚興趣,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良好的傾聽與理解能力同樣關鍵。幼兒由于語言表達尚未成熟,常常詞不達意或表達零碎,保育人員需要耐心傾聽,敏銳捕捉話語背后的需求與情感,給予及時且恰當的回應。這不僅有助于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更能提供語言表達的正向反饋,激勵幼兒更加積極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保育人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能夠自如地吟誦兒歌、朗誦詩詞,在日常活動中適時吟誦,既能豐富幼兒的語言積累,又能培養幼兒對語言藝術的感知力,為幼兒開啟文學啟蒙之門。
二、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學生語言水平現狀
受地域、家庭語言環境等因素影響,許多學生普通話發音不標準,聲韻調錯誤頻發,如南方地區學生難以區分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北方地區學生存在聲調不準確的情況。此外,學生在語言表達的流暢性、邏輯性及情感傳遞等方面欠缺,難以運用生動有趣、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語言開展教育活動。因此,深入探究如何提升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學生的語言素養,助力其精準把握聲韻調,具有重要意義。這既是滿足幼兒教育發展需求的必要舉措,也是為學生未來職業成長賦能的關鍵。
在語言表現力方面,學生存在明顯短板。情感表達是語言表現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許多學生在朗誦或日常交流中情感平淡,缺乏起伏變化,無法根據作品情境與角色特點融入恰當情感。如朗誦《滿江紅》時,本應展現出岳飛悲憤激昂的情緒,通過語調的高亢、節奏的明快及聲音的力度變化來體現詞中的愛國情懷與殺敵決心,但部分學生只是機械地念出文字,語調平緩,無法讓聽眾感受到詩詞背后的磅礴力量。講述《小紅帽》的故事時,學生未能區分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與情感狀態,小紅帽的天真活潑、大灰狼的狡猾兇狠、外婆的慈愛溫和,在學生的講述中沒有通過語調、語氣的變化得以呈現,故事顯得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興趣,無法引領幼兒融入故事情境。
節奏把控同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在朗誦與口語表達中,合理的停頓、連讀以及語速變化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但學生大多缺乏節奏意識,如唱幾歌時,本應歡快活潑、富有節奏感,以契合幼兒的喜好與認知特點,可有些學生節奏拖沓,每個音節時長相近,毫無韻律感,無法展現兒歌的童趣;在講述較長的文本段落時,不懂得依據語義、語法結構進行恰當停頓,導致聽眾理解困難,自己也容易出現氣息不穩、發音錯誤等問題,使得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與吸引力大打折扣,難以在幼兒教育場景中有效運用語言吸引幼兒、引導幼兒,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達成。
三、提升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學生語言素養的策略
(一)系統規劃課程設置
在現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學校應增加專門的聲韻調專項課程,確保學生有充足時間與精力系統學習普通話語音知識。
課程內容構建方面,理論與實踐需緊密融合。理論部分,教師深入講解普通話聲韻調系統的構成原理、發音部位與方法,運用豐富的口腔模型、發音圖譜等教具,讓學生直觀了解每個聲母、韻母的發音動作,以及聲調的調值變化過程。實踐環節,教師要注重多樣化練習設計。安排大量的單音節、雙音節字詞拼讀練習,從易到難逐步進階,先從簡單的基礎字詞入手,過渡到包含易錯聲韻調組合詞匯,選取經典文學作品片段、幼兒繪本故事等,融入語句、段落朗讀練習,讓學生在語境中鞏固發音技巧,感受聲韻調在情感表達、語義傳遞中的關鍵作用。
課程銜接優化也不容忽視。教師要加強與語文、幼兒口語等相關課程的協同聯動,語文課程側重于文學作品賞析,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運用聲韻調營造的美感與意境,提升學生的文學感知力;幼兒口語課程則著重訓練學生如何將精準的聲韻調運用到與幼兒的日常交流、故事講述中,提高口語表達的生動性與吸引力。例如,在語文課堂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同步要求學生進行朗誦展示,并分析詩詞中平仄、押韻等聲韻調特點對情感抒發的助力;幼兒口語課上,模擬幼兒教育場景,讓學生用標準聲韻調講述故事、組織游戲語言,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無縫銜接,全方位提升學生語言素養。
(二)多元拓展訓練模式
趣味競賽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校定期舉辦校內聲韻調大賽,設置多樣化競賽項目,如\"拼音達人挑戰賽”限時比拼學生對易錯字詞的拼音標注與拼讀準確性;“朗誦之星爭霸賽\"要求學生朗誦經典或原創作品,從聲韻調精準度、情感表達、舞臺表現力等多維度進行評分;“繞口令大比拼\"以快速、準確說出復雜繞口令,考驗學生的口腔肌肉控制與發音敏捷度。
小組互助學習發揮同伴力量。教師依據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習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組,小組共同制訂學習計劃,如每周固定時間進行聲韻調專項練習,針對成員普遍存在的前后鼻音、平翹舌音等問題重點攻克;開展互助糾錯活動,成員輪流朗讀,彼此傾聽、細致指出發音錯誤并共同探討糾正方法;成員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如編排聲韻調主題的小品、兒歌表演等,在創作與排練過程中深化對聲韻調的理解運用。教師定期參與小組活動,提供專業指導,及時解決疑難問題。
個性化輔導精準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智能語音評測軟件、在線學習平臺等,為每名學生建立詳細的語言學習檔案,動態跟蹤記錄聲韻調學習情況,精準定位學生的薄弱環節與學習瓶頸。對于基礎薄弱、進步緩慢的學生,教師一對一制訂專屬輔導方案,從基礎發音訓練入手,增加輔導頻次,耐心陪伴學生逐步突破;對學有余力、有較高提升需求的學生,提供進階拓展資源,如推薦專業的朗誦藝術賞析課程,邀請他們參與校外語言藝術活動,鼓勵他們挑戰高難度作品,挖掘語言藝術潛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能讓學生在聲韻調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穩步提升語言素養。
四、結論
本文圍繞學生語言素養提升核心目標,從知識技能夯實到實踐應用拓展,再到教學模式創新,層層遞進,多維度發力,為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學生精準把握聲韻調、提升語言綜合素養開辟了有效途徑,有望助力其成為幼兒教育領域的語言典范,為幼兒語言啟蒙注入活力,推動中職幼兒保育專業教育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