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雙循環”格局下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的深度融合展開研究,旨在探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優化青年人才就業政策以更好地契合企業實際需求。通過深入研究國家政策導向與企業招聘特點,剖析當前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的適配性問題。針對以往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政策宣傳與執行力度、優化招聘機制與流程等針對性政策建議。這些建議有助于促進青年人才高質量就業,并提升企業招聘效率與滿意度,以期為“雙循環”格局下的青年人才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循環;青年人才;就業政策
引言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就業市場的變化與調整對青年人才就業產生了深刻影響。青年人才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就業問題不僅關乎個人職業發展與生活境遇,更直接關涉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演變,企業對青年人才的需求持續變化,對人才質量、技能與經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一定適配性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青年人才就業與企業發展。因此,開展“雙循環”格局下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研究,對于推動青年人才高質量就業、提升企業招聘效率與滿意度、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雙循環”格局對青年人才就業的影響
(一)青年人才就業機遇增加
隨著國內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消費升級趨勢的日益凸顯,為青年人才創造了大量就業機遇。無論是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均亟須大量具備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青年人才[1]。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青年人才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農村地區與中小城市的發展加速,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更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與多樣化的職業選擇。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新的就業崗位持續涌現,這些崗位不僅薪酬水平較高,且發展前景廣闊,對青年人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國際循環方面,盡管國際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雙循環”格局下的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這為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多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機會,使其能夠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施展才華。跨國公司、外貿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等成為青年人才就業的重要方向,這些機構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優厚的薪酬待遇與全面的福利保障,更為其搭建了國際化的職業平臺與多樣化的職業選擇,通過參與國際項目、拓展海外市場等方式,青年人才可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就業結構與質量得到提升
“雙循環”格局對青年人才就業的影響顯著,尤其在就業結構與質量方面帶來積極變化。該格局推動了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與全面升級,促使就業結構實現了顯著優化。在高端制造業、科技行業以及服務業等關鍵領域,就業機會顯著增長,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廣闊舞臺與多元化職業發展方向。這些新興行業不僅代表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更對青年人才的專業技能、創新思維與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青年人才在持續學習與成長中逐漸成為行業中堅力量[2]。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與產業升級的深入推進,青年人才的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在薪酬水平方面,企業效益提升與市場需求擴大推動青年人才薪資待遇普遍上漲,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在福利待遇方面,企業為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推出了一系列完善的福利政策,如五險一金、帶薪休假、員工培訓、職業發展規劃等,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青年人才的歸屬感與滿意度,為其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職業發展前景方面,行業快速發展與市場不斷變化為青年人才帶來更多晉升機會與廣闊發展空間,青年人才能夠在不同崗位上施展才華、釋放潛力,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三)對青年人才能力與素質要求提高
“雙循環”格局對青年人才就業的影響,不僅體現于就業機會的增多與就業結構的優化,更凸顯于對青年人才能力與素質要求的提升。在該格局下,創新與國際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對青年人才的成長發展提出了新挑戰與更高要求。在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升方面,隨著“雙循環”格局的深入推進,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企業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不僅要求青年人才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須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這意味著青年人才需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素養,勇于探索新方法、新技術,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定式,以創新思維與行動推動企業持續發展[3]。同時,實踐能力也是企業極為看重的,青年人才需將所學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在國際化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企業對具備國際化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青年人才需求不斷增加。
二、優化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的建議
(一)完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
在優化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的建議中,完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是關鍵舉措。該體系的完善需緊密圍繞企業實際需求,確保教育培養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具體而言,應根據企業當前及未來發展趨勢,動態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不僅要關注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需求,更要敏銳捕捉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適時增設或優化相關專業,以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青年人才。在專業與課程設置調整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可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外,通過實際操作、項目參與等方式,更直觀地理解并掌握專業知識,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高校應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同時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企業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增強就業競爭力[4]。此外,還需深化校企合作以完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直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就業指導服務,甚至直接參與課程設計,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高度契合。同時,高校可借助企業的資源與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路徑,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這種深度合作模式既能提升青年人才的就業質量,又能為企業輸送更多高質量、高技能的青年人才,實現雙贏乃至多贏。
(二)加強政策宣傳與執行力度
在優化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的建議中,加強政策宣傳與執行力度是確保政策有效落地、充分發揮引導與支持作用的關鍵環節。為提升政策知曉度,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包括官方網站、社交媒體、新聞媒體等,對青年人才就業政策進行全面、深入的宣傳解讀,確保信息廣泛覆蓋,使廣大青年人才和企業能夠及時了解政策內容、享受政策紅利。同時,通過舉辦政策宣講會、交流會等形式,現場解答青年人才及企業的疑問,增強政策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在執行力度方面,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需明確職責分工,細化政策措施,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確保政策精準落地、有效執行。具體而言,要加大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并糾正執行中的問題,確保政策執行不偏離既定軌道。此外,應建立健全政策執行的問責機制,對執行不力、推諉扯皮等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形成有效的政策執行約束力。為進一步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還應建立政策反饋與調整機制,該機制應涵蓋政策實施效果的跟蹤評估、問題收集與反饋、政策調整與優化等多個環節。通過定期收集青年人才和企業的反饋意見,了解政策執行中的難點、痛點及梗阻點,為政策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和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優化政策措施,確保政策更加貼近實際、契合青年人才和企業的需求,形成政策制定、執行、反饋、調整的良性循環,不斷提升政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優化招聘機制與流程
在優化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的建議中,優化招聘機制與流程是連接青年人才與企業需求的關鍵橋梁。為更有效促進青年人才就業,同時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首要任務是簡化招聘流程、提高效率。須打破傳統招聘模式的繁瑣與僵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在線招聘平臺、人工智能篩選等,實現招聘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減少不必要的人工審核環節,從而縮短招聘周期、提升招聘效率[5]。同時,要確保招聘流程的透明度與公正性,增強青年人才對招聘過程的信任感,提升企業的雇主品牌形象。在此基礎上,建立靈活多樣的招聘方式。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行業特點、崗位需求等因素,設計并實施多樣化的招聘策略,涵蓋校園招聘、社會招聘、內部推薦、獵頭合作等多種渠道,以及項目制招聘、實習轉正、兼職轉全職等靈活用工形式。通過多樣化的招聘方式,企業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符合崗位需求的青年人才,還能在滿足自身人才儲備需求的同時,降低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尤為關鍵的是,靈活多樣的招聘方式需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相結合,確保招聘到的人才既能滿足當前崗位需求,又能與企業未來發展相匹配。這要求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候選人的專業技能與經驗,更要重視其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等軟實力,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通過優化招聘機制與流程,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人才優勢,實現企業與人才的共贏發展。
(四)加強信息溝通與共享
在優化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的建議中,加強信息溝通與共享是破解信息不對稱、提升就業匹配效率的關鍵舉措。為構建更為高效、協同的青年人才就業市場,首要舉措是構建政府、高校與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應整合多方資源,實現政策發布、人才需求、教育培養及就業服務等信息的實時共享與交互[6]。政府可借助平臺發布最新的就業政策、行業動態及市場需求信息,為青年人才提供權威的就業指導;高校則能夠提供學生的專業設置、學業成績、實習經歷等關鍵信息,為企業選拔人才提供參考;企業可在平臺上發布人才需求、薪資待遇、職業發展路徑等信息,吸引符合要求的青年人才。通過該信息共享平臺,各方能夠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就業市場的整體效率。
在此基礎上,強化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服務有助于提高青年人才的就業匹配度。高校應構建完善的職業規劃教育體系,自入學伊始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明確職業目標。通過職業規劃課程、職業測評工具、實習實訓項目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優勢、挖掘潛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高校和政府部門應聯合企業提供更多就業指導服務,包括簡歷撰寫、面試技巧培訓、職業咨詢等,助力青年人才提升就業競爭力,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通過強化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服務,青年人才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精準定位職業方向,從而提高就業匹配度,實現個人價值與企業發展的雙贏。
三、結語
基于“雙循環”格局下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適配性研究,揭示當前青年人才就業市場面臨的諸多挑戰與機遇。通過深入分析當前國家政策導向、企業招聘特點及青年人才就業現狀,可更好地發現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的適配性問題,進而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為此,應進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政策宣傳與執行力度,優化招聘機制與流程,以推動青年人才實現高質量就業,提升企業招聘效率。與此同時,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應協同努力,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推動“雙循環”格局下青年人才就業政策與企業需求的深度融合,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參考文獻:
[1]葛存根,李世明.江蘇“職教出海”組合拳打通“雙循環”就業鏈[N].江蘇經濟報,2025-01-09(T03).
[2]馮霞,王月.以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探析——基于“6C+6E”雙循環體系[J].科技風,2024(06):61-63+73.
[3]張玉芳.“雙循環”中育人才“崗位池”里促就業——聚焦四川省殘聯技能培訓促就業工作[J].四川勞動保障,2023(04):6-7.
[4]王蓉輝,陸南.路南:“人才+”戰略解鎖高質量就業新模式[N].唐山勞動日報,2025-03-21(004).
[5]王向前,郭兵.“舍得”間,讓技能人才迎來就業“春天”[N].河南日報,2025-03-17(007).“香餑餑”[N].
[6]史佳桐.金融與科技領域:科技人才成就業市場金融時報,2025-02-26(003).
(作者簡介:李丹,云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