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聚焦廣西、云南中越邊境地區,以539名越籍務工人員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田野調查等方法,深入探討其在生活、工作、交往、文化、心理和公共服務體驗等方面的差異化特征。研究發現,中越邊境地區來華越籍務工人員總體呈現中度適應趨勢,但在各維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差異。生活環境適應上,總體呈中度適應態勢;工作適應因工種、工作環境、個人特質與工資滿意度不同而各異;交往適應受工種、年齡、性別因素左右,社交方式與融入程度差別明顯;文化適應上,淺層相對容易,中層受語言局限,深層受社會結構、國際關系意識及民族習性制約;心理適應在族群、支持體系與年齡影響下存在差異。公共服務體驗上,交通、治安、醫療良好,銀行服務欠佳。總之,越籍務工人員雖有一定適應性,但未真正“融入”。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的簽訂和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自貿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立以及邊境城鎮產業的轉型,邊境產業吸引越來越多的越南籍人員前來務工。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居住五年以上的越南籍人口達到79212人,其中大多數居住在云南,約2.2萬人生活在廣西。在云南、廣西的越南籍人員大部分是務工人員。越南籍務工人員憑借中越兩國毗鄰接壤、山水相依的便利,成批涌人我國西南邊境地區,在補充我國勞動力不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觀念沖突、人際交往困難等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就富鄰安鄰的角度來說,推動外籍務工人員跨境適應,不僅深刻影響沿邊地區經濟發展,更制約著我國邊境地區和諧與穩定。因此,深人研究越籍務工人員跨境適應過程及其內外部因素,實現興邊穩邊,無疑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學術研究的視角來看,跨境文化適應的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淵源和發展脈絡。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等早在1936年提出的《文化適應備忘錄》中,第一次引人了關于文化適應的概念,并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中個體互動過程中固有文化模式的變化[1]。20世紀70年代,約翰·貝瑞對文化適應進一步闡述,并將其發展為同化、隔離、整合與邊緣化4種文化適應理論,同時對該概念進行證實[2。他還提出“逆向文化適應”的概念,闡述過某一時段后重新融人異域文化后回到母國后出現的不適情況的現象[3。到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跨文化適應開始逐漸發展和繁榮,也從最初的語言習得模型,不斷拓展其方法和范圍,并轉向以個人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模式,該概念受到諸多學科的關注和討論[4。關于移民的跨境適應,學者公認的四大跨文化適應模式主要有萊斯加德的U型曲線(U-CurveofCulturalAdjustment)、葛茲的文化變化曲線、路易斯驚奇和理性尋求模式,金(Kim)的適應模式。
來華越籍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廣西和云南。韋福安發現,越南砍蔗女工通過與蔗農的共同生活和互動強化了文化認同[5。李亞雄研究指出,中越文化相通促使淺度適應容易,但文化資本不足、性別文化、陳規陋習和思想偏見則成為中度和深度適應的障礙。葉春麗關注到,社交媒體對越南女工文化適應有積極促進作用,女工根據工作類型、時間差異策略性使用社交媒體。周大鳴調查發現,越南勞工在工作適應和休閑消費適應方面表現良好,中青年勞工在休閑消費適應上優于年長者;年輕女工在交往適應上融入能力更強[
在跨境務工人員適應研究中,多數學者采用田野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也有學者采用了實證方法,但研究樣本較小,導致對跨境務工人員跨境適應程度的判定大多依賴于現實素材和主觀判斷,缺乏對外籍務工人員整體跨境適應狀況客觀且全面探討的實證研究。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中越邊境地區外籍務工人員的跨境適應進行大樣本實證調查,涵蓋生活環境適應、文化制度適應、工作適應、交往適應、心理適應和公共服務體驗等多個維度探查,剖析不同工種、代際、地區、性別、社會關系網絡、務工時間差異、個人意愿作用下的適應性差異,以期為邊疆地區跨境務工安全治理提供參考。
研究設計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依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越邊疆地區外籍務工人員社會適應及安全治理研究”的調研,通過扎根理論剖析和實證檢驗,得出外籍務工人員跨境適應的測量維度為:生活環境適應、文化制度適應、工作適應、交往適應、心理適應、公共服務體驗。根據六個維度編制問卷,內容包含個人信息、跨境適應量表。其中,量表部分共27題,采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設計題目及選項。問卷整體信度系數 ∝ 為0.984( n=539 );各維度信度系數分別為:生活環境適應為0.985、文化制度適應為0.895、工作適應為0.912、交往適應為0.914、心理適應為0.934、公共服務體驗為0.935,均在可接受范圍內,說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經驗證性因子分析建模,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 X2/df )為1.937,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的數值為O.084,CFI、NFI、IFI、TLI等各項指數取值趨近或超0.9。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適應程度的評分標準可分為五個等級:1-2分表示極度不適應,2-3分表示不適應,3-3.5分表示淺層適應,3.5-4.5分表示中度適應,4.5-5分表示高度適應。


中越邊疆地區越籍務工人員跨境適應現況
(二)訪談設計
本研究特別邀請了16名外籍務工人員,職業包括工廠工人、商人、搬運工、售貨員、餐廳服務員、酒店經理、花店小工、翻譯、導游、代購、小商販和貨運代理等,涵蓋散工、廠工、服務性從業者和流動商販四類職業。在此基礎上,圍繞“在華工作和生活”的主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本研究通過大樣本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全面透視中越邊疆地區越籍務工人員跨境適應狀況。統計顯示,中越邊境地區外籍務工人員跨境適應狀況顯著高于中等水平( plt;0.001 ),整體處在中度適應狀態。不同維度適應性由高到低的排序為:工作適應( M=3.88 ),公共服務體驗( M=3.75 ),文化制度適應( M=3.75 ),生活環境適應( M=3.72 ),心理適應( M=3.68 ),交往適應( M=3.39 )。下面將分別進行分析。
(三)樣本選取與說明
參考周大鳴對越南勞工的分類方式,農工主要通過非法雇傭形式進入勞務市場,并且在疫情之后,這類雇傭方式受到限制8。鑒于此,在開展研究時,重點以散工、廠工、服務性從業者以及流動商販四類群體為主。在選擇調查對象時,既全面考量了跨境務工工種的不同分類,又充分關注了人口學特征以及各口岸的實際狀況。以下將呈現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學分布情況。
(四)調查實施過程
調查團隊于2024年9-12月,在廣西憑祥、東興、愛店、垌中、碩龍、龍邦等各口岸和云南河口口岸,開展問卷調查、訪談和田野調查。通過面對面填寫問卷和訪談,收集越籍務工人員在華務工的適應情況;同時,深人到他們生活和工作的場所進行田野調查,觀察其日常行為和所處環境等。
(一)生活環境適應分析
在跨文化接觸中,異域空間的飲食習慣、居住環境、生活方式、氣候等系列變化會帶給跨境務工人員心理壓力,影響其融入當地生活與工作。越籍務工人員對生活環境的整體適應評價為3.72分,顯示出中度適應的趨勢。其中,越籍務工人員在氣候與環境( M=3.96 )、居住環境( M=3.76 )、飲食( M=3.62 )和休閑消費( M=3.55 )方面的適應評分依次遞減。中國云南、廣西與越南北部地區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生活環境極為相似,大大降低了越籍務工人員生活環境適應的難度。后疫情時期,用工企業改善務工人員的生活住宿條件,越籍務工人員對越工居住條件改善情況較為滿意,對務工人員住宿條件的負面態度較少,主要的負面態度反映集中在當地就餐口味較重。受歷史因素影響,越南人融合了法國、東南亞、中國等多國的飲食文化,比較清淡。在休閑消費層面,越籍務工人員對當地生活方式、消費節奏適應程度中等,認為當地消費水平適中。
在跨國勞動環境中,廠工和服務性從業者的食宿條件通常由用工方安排,配統一宿舍,一般四到六人一間,并要求保持整潔。部分越南勞工習慣于將鞋子脫在宿舍門口。飲食由用工方提供三餐(至少一葷一素一湯),安排在食堂或工作場所就餐,菜品會根據越南的飲食習慣制作。與此不同,散工的居住空間多樣,通常由用工方、工頭聯系或通過親屬介紹租住邊境村鎮居民的空房,居住形式包括兩人間、三四人間或七八人共用大通鋪,房租由勞工自行承擔。居住環境良莠不齊,有的房間整潔,有的則較為臟亂,部分房間配備簡單的烹飪設施,勞工可以自行做飯或在附近購買餐食。部分散工的飲食有時由用工方或工頭統一安排。流動商販一般不在中國境內居住,有的回越南用餐,有的則在中國就餐。在中國就餐通常以盒飯形式提供,價格約20-30元人民幣。
越籍務工人員的娛樂活動和消費行為受到工作性質和時間限制的顯著影響。散工和廠工在工作繁忙時傾向于選擇簡單的放松方式,如休息、吃夜宵和手機娛樂,在工作不忙時偶爾外出參與更豐富的活動,如爬山、酒吧開懷暢飲等。管理嚴格的工廠限制工人的外出機會,而在門禁不嚴的工廠,工人則能在周邊逛逛和購買酒水小食。服務行業從業者因工作時間較為靈活,能參與更多的娛樂活動和社交消費,如去酒吧、KTV、美甲店等場所消費,或與朋友一同逛街、吃飯、聚會等。流動商販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商品采購與銷售上,娛樂活動相對較少。盡管越南勞工的休閑消費與當地人存在重疊,但是大部分勞工的消費選擇具有族群性偏向,往往集中在由越南人或熟人經營的場所。
除實體休閑和消費場所,跨境務工人員日常的休閑和消費活動也逐漸向虛擬網絡空間擴展。受中國城市消費文化的影響,部分越籍務工人員表現出對網購的依賴,且在閑暇時間積極使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娛樂。如越南翻譯A說“每周都會在淘寶購買新衣服、化妝品、鞋子、包包等,空閑時用手機視頻聊天、刷TikTok(抖音國際版)、看YouTube和Facebook等社交娛樂平臺”。越南卡在中國的網絡信號不好,部分持有工作證的越南務工人員通常辦理中國手機卡,月租不等,并使用具有“雙卡雙待”功能的手機,一張用于越南,一張用于中國,以滿足跨國通話需求。
(二)文化制度適應分析
跨境民族所帶來的文化兼容性為我國西南邊境的和平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廣西的壯、彝、苗、京、瑤等民族與越南越族之間的親緣關系和文化共性,為越南北部務工人員在華務工和文化適應提供了便利條件。調研發現,越籍務工人員對文化制度適應呈現中度適應趨勢。風俗與習俗、社會規范適應的適應高于語言維度,說明族群同源性和文化共性有助于越籍務工人員適應地方性文化制度。其中,各類越籍務工人員對語言(中文)適應呈現淺層適應特點。雖然多數務工人員會使用中文進行交流,但中文水平較低且勉強能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故對語言的適應性不高。
語言適應被視為越籍務工人員融人當地的重要工具,也是制約其文化制度中度適應的重要因素。越南的儂族和岱族被識別為壯族,因其語言與中國壯族的壯語相通,使得兩地務工人員的交往相對便利[10]。此外,中文水平在跨文化適應中也發揮了重要“溝通橋梁”作用。調查顯示,約 70% 的越籍務工人員會說簡單中文。其中,近一半的散工、 70% 的流動商販和 80% 的服務性從業者會說簡單中文。語言能力差異主要受年齡層、務工經歷、學習意愿三大因素影響。其一是掌握程度與語言能力。受訪 75% 的越籍務工人員能說中文, 18~40 歲年齡段的人員中, 75% 能說中文。第二,有無跨境務工經歷以及跨境務工經歷持續時間的長短。有跨境務工經歷并且持續時間較長的人員,通常語言能力更強。這些勞動者通過良好的中文能力,被選拔作為工頭,與中國雇主和工友進行語言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語言障礙產生的誤解、矛盾和沖突。第三,學習動力由社會交際文化與職業發展需要的雙重需求驅動。很多越籍務工人員有主動學習中文的積極性,學習中文的目的是更好地交到中國朋友,擴天交往圈子,獲取更好就業和職業發展機會。
(三)工作適應分析
整體而言,越籍務工人員在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上表現出中度適應的特點。但是部分越籍勞工對工作收入、工作內容、工作模式及工作環境有負面的態度,表現在對工作內容的不熟悉、管理的限制性、工作環境的惡劣以及工資的不滿。
不同性別、年齡、工種的務工人員對工作的適應度存在差異。研究發現,中老年婦女對于工廠工作更具有適應性,而青年婦女適合于技巧型工廠工作,很難適應體力型工作。越籍務工人員以青年為主,年齡區間分布的主要為18-40歲,人數占 73% ;而工廠的工作適應度也存在顯著差異。工廠分布在各個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紅木加工廠等地,其工作類型分別有技巧性工作和體力性工作。不同工廠有不同的管理規則,管理規則的工廠有著較為具體的工作流程、作息時間、生活制度等,一般工人被安排在相對固定的工廠場地里面工作,作息時間上早上7點半或8點上班,下午5點或5點半下班,部分工廠有加班的安排。還有一部分工廠采取早上7點半、中午12點半、傍晚5點半的早中晚三班倒工作方式。不同工廠的工作環境和工資標準都存在較大差異,招徠不同類別的勞工。
散工多集中在中越邊境口岸區和各大貨場,具體為搬運、裝卸和分揀工作。裝卸工作以搬運男工為主,分揀工作以50、60歲中老年婦女為主,均以團體形式進行。工作地點不固定,在自貿區、物流園和水果城的裝卸區,但工作時間有邊貿的制約,在貨車通關的時間上有不確定性,上班時間經常會推遲。這類工作雖然強度較大,但是由于工作環境相對自由、收入高,因此散工整體適應性尚可。但當工作環境為強度較大的石材加工廠時,會存在務工人員身心疲倦、難以適應的情況。
服務性從業者對工作內容的適應性較好,但收人滿意度存在分化,部分從業者因消費開支較大而感到不滿。服務性從業者主要集中在市區及周邊的企業、酒店、旅行社和餐飲店等,女性占比較高,工作內容多樣,具有較高的自主性,但收人不太高。部分從事翻譯、導游或其他技術類工作的勞工收入較高,月收入達到四五千以上,甚至上萬元。近兩年“中國游”盛行,小語種導游旺季月收人可破萬元。
流動商販在口岸之間往返,利用通關時間、邊民互市點、批發市場、快遞網點等進行商品交易,商品涵蓋食品、服裝、日用產品及各類生活生產設備。商販通過背包和拉桿箱等將中國商品帶到越南銷售,由此催生了專門為越南商販服務的批發市場。同時,不少越南人也從越南到中國銷售本國商品,如越南香煙、香水和藥膏等。東興口岸街頭,常見頭戴“綠帽子”的越南男性穿梭于街道,銷售越南手串和珠串等商品。盡管這些商販的收入可觀,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較低。
越籍務工人員來華務工時間成本較高。按照現行管理辦法,不同地區的越籍務工人員需每3天或每30天返回口岸蓋章,以獲得合法居留資格。有的通關口岸還需要繳納“小費”(越南收取)才能通關。有的邊境地區不允許越籍務工人員居留,大量越南人須每天持“邊通證”排長隊通關人境中國,進行“朝八晚八”“朝八晚六”“朝八晚十一”的工作,成為每天往返于兩國的“跨國打工人”。
多數越籍務工人員對收人較為滿意。越籍務工人員在華務工的平均工資約為2770元,收人滿意度較高,不同工種、地區、性別和年齡層的收人差異顯著。廣工的平均工資約3550元,散工約2280元,服務性從業員約3730元,流動商販約2500元。在廣西務工的平均工資為2800元,在云南河口為2480元,廣西略高于云南。此外,男性的平均工資約3170元,女性約2560元,男女收人滿意度無顯著差異。越籍務工人員收入還與學歷呈正相關,收入滿意度與學歷呈負相關。研究還發現,年齡層收人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現象,18-40歲群體的平均收入約為3070元,18歲以下和41歲以上群體的平均收人分別約2300元和2115元,收入滿意度均表現為中度滿意。越籍務工人員來華的主要動機為經濟收益,他們的工作適應性在薪資待遇達到預期的情況下較高。盡管多數務工人員反映當前收人水平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但仍高于在越南務工的收入。
(四)交往適應分析
越籍務工人員在日?;雍腿穗H交往方面雖呈現中度適應特點,但涉及政治交流和中越關系評價卻不高。中越關系的評分與務工人員的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大的務工人員對中越關系的評價越低。原因主要有:一是復雜情感并存。越籍工人對中越關系的看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內心具有復雜情感。盡管在跨境務工過程中,他們努力適應并融入中國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但由于歷史原因,在與中國朋友和同事交往中,很少主動認同和接受更深層次的中國文化。這種現象,男性比女性更為明顯。如有的男性散工和流動商販明確表示“雖然在中國掙錢多,但不會說中國好話”。二是現實適應與潛在隔閡。在跨境務工生活中,越籍務工人員能夠適應現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但中越關系中的一些問題并未被完全忽視,而是暫時被掩蓋或擱置一旁。這種潛在的隔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與中國社會的深度融合,成為文化適應過程中難以逾越的一道心理障礙。
越籍務工人員的社交網絡主要圍繞親緣、地緣和業緣關系展開。在跨境謀生場域中,人際關系與家族紐帶占據著關鍵地位。協同天然的親屬關系、經社會建構形成的擬制親屬關系,以及地緣性的同村關系、基于社交互動產生的朋友關系,共同編織成越籍務工人員獲取生計的社會關系網絡,彰顯出越南文化習慣與經濟行為之間的緊密聯系。越籍務工人員的社交圈拓展情況與休閑消費相似,年長工人通常不愿意對外擴展社交。無論是散工、廠工還是服務性從業者,他們的社交主要集中在勞工團體和族群之間,并逐漸向業緣關系拓展。散工通常與其他越南散工和少數中國散工互動,但由于語言障礙,與中國人交流較少。廠工的社交圈受限于工作環境和語言,而服務性從業者因具備更強的語言能力,能夠與當地朋友和同事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形成活躍的社交網絡。
中青年越南務工人員的婚戀社交情況引人關注。部分跨境務工人員在工作、休閑和社交場合中結識異性并發展戀愛關系。然而,由于中越政治經濟結構、社會文化、傳統觀念的差異,影響著不同性別勞工在跨國環境中的交往模式和機會。男性越籍勞工與中國女性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通常只為普通朋友。多數男性越籍勞工認識的中國女性多為年長者,交往主要基于業緣關系。女性越籍勞工與中國男性戀愛和結婚的情況較為常見,有的女性越籍勞工來華務工以嫁中國人為目的,成功者會分享經驗并幫助單身或離異的同胞尋找中國對象。有的女性越籍勞工則表示看緣分。在拓展異性社交方面,女性越籍勞工比男性表現出更大的主動性和優勢。
(五)心理適應分析
跨文化心理適應以情感反應為基礎。在跨文化接觸過程中,心理適應沒有或較少產生負面情緒,如想家、失望、孤獨、焦慮、抑郁等。越籍務工人員在中國務工有族緣性人脈資源,但越籍務工人員在遇到空間遠隔、文化差異和歧視時會感到孤獨和失落,主要是受語言障礙以及文化的差異難以融入所在國社會環境。筆者走訪調研發現,已婚勞工因其有家庭支撐、愛人的情感,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較容易扛住,他們可以通過手機、網絡視頻等方式聊思鄉情緒,在無形中緩解鄉思之情,不會像未婚勞工那樣產生較為極端的負面情緒。相較之下,未婚勞工在跨境務工過程中心理上遇到的負面情緒較多,一方面他們沒有伴侶或親人,孤獨感明顯,在華務工過程中難免遇到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他們初到中國社會時,對所在國家社會環境感到迷茫、無助和失落感,在心理適應方面不足。此外,因他們初來華務工,嫁娶外國人還可能遭遇異民族文化沖突和自身身份認同問題。并且在與華人交友的過程中也會遭遇一定障礙,情感上易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值得注意的是,年歲越小,在心理適應度方面不足的勞工比重越高。
(六)公共服務體驗分析
公共服務體驗對跨境務工人員的工作與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涉及交通、社會治安、銀行服務和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在公共服務各項體驗指標中,越籍務工人員綜合評分在3.5分以上,處于中度適應水平。散工工作地點主要分布于物流園及貨場,住地在周邊鄉鎮,因此往返于住地和工作地更多的是摩托車或電動車。與散工的工作地相比,部分廠工的工作地點相對固定,有些生活在工廠的員工住地較偏,較少外出,偶爾外出時會選擇摩托車、電動車或公交車。服務性從業者工作場所基本布有公共交通網絡,出行便利,往返工作區及休閑場所較為方便。流動商販的交通方式相比偏于靈活多樣,視其經營方式,會出現使用小型貨車、三輪車、摩托車及電動車在邊境地區的市場及景點流動。
邊境地區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當地居民對越南勞工的接受程度較高,從而減少潛在沖突和不安定因素。偶有流動商販在非正規經營場所與其他商販或管理人員發生糾紛,也有相關部門調解和處理。
各類務工人員對銀行服務體驗的評價相對較低。原因是部分越籍務工人員辦理銀行業務受到一定限制。如辦理銀行業務所需時間較長、材料繁多且程序復雜。此外,支付方式的限制也顯著影響了體驗感。在中國,支付寶和微信等電子支付方式占據主導地位,而現金交易較少。由于部分越籍務工人員未能開設中國銀行賬戶而無法直接使用電子支付,只能選擇現金交易或依賴當地人的支付寶或微信賬號進行收款,需支付 1%-2% 手續費。為解決上述問題,一些工廠與銀行合作,為持合法簽證和工作證的越籍務工人員辦理銀行賬戶,便于其消費與工資領取。
醫療衛生方面,用工單位原則上需為越籍務工人員購買相關醫療保險,廠工和服務性從業者基本能享受此保障,而散工和流動商販作為自由職業者,多數未能享有當地醫療保險。越籍工人就醫時,通常依賴用工方協助就醫并辦理報銷手續。部分工人傾向于返回越南接受醫療服務,因為他們在母國也享有相關的醫療保險。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綜上,越籍務工人員在生活、工作、交往、文化、心理適應和公共服務體驗方面呈現出差異化特征。生活環境適應上,總體顯示出中度適應的趨勢,但散工在休閑消費方面表現出淺層適應的特點。工作適應上,不同工種受工作環境、個人特質和工資滿意度影響,對工作的適應情況不同;交往適應上,不同工種、年齡和性別的務工人員社交方式和融入程度各異;文化制度適應上,淺層適應較易,但中層受語言資本短缺影響,深層受社會結構差異、中越關系意識和民族習性等因素制約。心理適應上,受族群、支持體系和年齡的影響務工人員心理適應程度存在差異。此外,務工人員對交通、社會治安和醫療等公共服務體驗較好,但銀行服務是公共服務體系的短板。總體而言,越籍務工人員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境工作和生活,但尚未達到真正“融人”跨境工作與生活的狀態。
(二)建議
跨境勞務合作對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也面臨跨境務工人員生活、工作、文化和交往適應問題和不穩定的工作狀態等。因此,建議如下:首先,加強交流和文化適應培訓。講授語言課程和提供文化適應培訓,幫助越籍務工人員學習語言,定期舉辦社區融合活動,改善越籍務工人員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增加越籍務工人員對中國文化及中國社會結構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強融入感。第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完善銀行和金融服務,能夠讓越籍務工人員更方便地進行金融交易和日常消費活動,彌補他們公共服務體驗方面的不足。第三,建立支持網絡。鼓勵地方政府或社區組織建立支持越籍務工人員的網絡,并提供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以幫助越籍務工人員克服心理適應中的困難。第四,優化工作環境。從不同工作種類來看,制定靈活管理辦法,加強對越籍務工人員的入文關懷,以提高其工作適應能力。第五,制定相關政策。制定兼顧邊防安全和經濟發展活力的政策,加強多元主體聯合管理,提升對跨境勞務的管理水平,促進跨境勞務合作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Robert Redfield,Ralph Linton,Melvi1le 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1 ):149-152.
[2][加]約翰·貝理,[美]簡·菲妮、[挪]大衛·山姆,等.文化過渡中的移民青少年:跨國背景下的涵化、認同與適應[M].王朝暉,劉真,常永才,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56-67.
[3]肖珺,李加莉.跨文化適應研究的解讀、進展與趨勢一一訪文化適應理論奠基人約翰·貝瑞教授[J].國外社會科學,2015(3):148-152.
[4]王麗娟.跨文化適應研究現狀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1(4):44-49.
[5]韋福安.越南砍蔗女工的跨國流動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72-77.
[6]李亞雄,黃子源.場域視角下越南籍勞工社會適應研究——以廣西B市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8(3):60-69.
[7]葉春麗,徐開彬.社交媒體使用與跨國流動女工的文化適應—一基于中越邊境云南河口鎮的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21(4):97-103.
[8]周大鳴.廣西憑祥市越南跨境勞工的適應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3(6):93-102.
[9]周建新.跨國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討論一—以中國南方與大陸東南亞跨國民族地區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17-21.
[10]周大鳴.廣西憑祥跨境越南勞工的形成與特征[J].廣西民族研究,2022(4):162-171.
作者簡介
麥艷航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