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c)-0016-05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Training for Ethnic Minority Migrant Workers in Xinjiang
ZHOU Youl, DIAO Xiaowei23
(1.ChineseLaguagesDeparment,IlNoralUniversityining Xijiang,50o,Chna;2.BorderCneseLiteratureadHstoy
Research Center,IioralUnivesity,YinngXinjng350oChina;3.Scholoftwork SecuriyndInforationology 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O0o, China)
Abstract:XiJinpingpointedoutinthereportofthe2O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hat\"weshould adheretohepeople-enterdevelopmentofducationpromoteteintegrationofidustryandeducationnditensifteproo tionofthenationalommonlanguageandwing\".XinjianghasalwaysadheredtothePartysguidingprinciples,fullimplemented thenationalcommonlanguageandwriting,broadenedthedevelopmentspaceforthnicminorities,andenhancedtheireplyent competitivenessThroughtheinvestigationofthecurentsituationofthenationalcommonlanguageandwritingtrainingforethnic minoritymigrantworkers,thispaperputsforwardsuggestionsonfurtherstrengtheningtetrainingaimingtopromoteeterprisesto bettercoductthetraiingandmakecontributionstothepromotionofthenatinalcommonlanguageandwritingpovertyaleviation work,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men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Script; Ethnic minority migrant workers; Promotion ofMandarin; Corporate training;Cultural powerhouse;Ethnic Interaction,exchange,and integration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強調“要搞好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勞動技能,增強自身素養。語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勞動者拓展有效的社會關系網絡,更好地融入社會群體,從而獲得穩定、薪資待遇較高的崗位。語言能力是重要的人力資本,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阻斷因語言不通而產生的貧困代際傳遞,從而在一定范圍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普及,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3。一個國家擁有統一的語言文字可以促進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加強國家的凝聚力和認同感4。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消除民族間、地域間的交流障礙,更深入地實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調查研究為契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進一步推動民生高質量發展,以昌吉回族自治州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等方式對部分企業的149名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現狀進行了調查。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吸納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主要來自喀什市、和田市地區,以維吾爾族為主,男女比約為7:3。年齡結構方面,以18—45歲的青壯年為主,其中26—35歲年齡段占比最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學歷占比最高,為 54.36% ,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僅占 1.34% 。以上數據反映了赴準東經濟技術就業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基本特征,為本文提供了較為堅實的數據支撐。
2 問卷設計
本次問卷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選取3家重點用工企業作為調研點,針對維吾爾族務工人員群體開展問卷調查。問卷包含4個板塊共40道問題,經3位組內專家審核通過,并通過預調查 (1=30 修正表述歧義。數據收集采用線上問卷星平臺與紙質問卷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60份,剔除無效問卷(邏輯矛盾、填答缺失)后獲得有效問卷149份,
有效率 93.13% 。
3 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得出新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家鄉與在企業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的頻次,如表1表2所示。
表1新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家鄉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頻次統計表 (N=149)
表1數據顯示,約 79% 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家鄉接受過政府或單位內部組織的每周進行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但仍有約 20.81% 從未接受過相關培訓。這表明鄉村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體系存在一些短板,近五分之一群體尚未獲得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培訓。
表2新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企業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頻次統計表 N=149)
表2數據顯示,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約 98% 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每周至少接受1一2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其中, 71.81% 每周接受5次及以上高頻培訓,較之前調查占比提升 40.00% ,而未參訓率僅為 2.01% 。高頻次培訓機制顯著提升了語言學習成效,既強化了職業技能發展基礎,也為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融入社會提供了關鍵支持。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是現代化產業工人參與技術培訓、掌握操作規程的核心前提。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 71.81% 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每周接受5次及以上的高頻培訓,密集化語言教育顯著提升了參訓者對安全規范、設備說明、工藝流程等職業知識的理解能力。語言能力與崗位技能呈現正相關,為少數民族勞動者向技術工種轉型提供了必要認知工具。
上述結果表明,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開展高頻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顯著提升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職業語言能力。這種“職業場景 + 強化訓練”模式有效促進了語言能力與崗位技能的融合發展,為其向技術工種轉型提供關鍵支撐。相比之下,家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體系存在明顯缺口,這驗證了企業主導的產教融合型培訓在提升語言實用效能方面的突出作用。
4影響新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效果的因素
要增強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容量,就必須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農牧民進城或異地轉移就業,要面對比在本鄉本土就業更多的生活工作困難。部分學員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語言障礙或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困難,因此如何將培訓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保證培訓效果的持續性和長久性也需要進一步觀察及評定。
4.1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自身因素分析
4.1.1學員學歷較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較低
數據顯示, 73.82% 的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學歷為小學或初中,加之語言基礎薄弱,導致其理解學習材料困難,職業發展空間受限。詞匯量匱乏和語法基礎薄弱進一步加劇表達障礙,既影響課堂互動效率,也造成工作場景溝通不暢,導致任務進度滯后。
4.1.2部分學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意向不強,缺乏主動性
企業訪談顯示,部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因工作環境變化產生適應困難,加之其在家鄉缺乏系統語言培訓,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尤以偏遠地區群體為甚)。進入企業后,語言環境突變加劇心理壓力,而部分企業存在課后監督機制缺失、激勵措施不足等問題,導致學員學習缺乏自覺性與持續性,影響培訓效果。
4.1.3部分學員學習態度不端正,存在畏難情緒
企業訪談顯示,部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語言基礎薄弱(語法、詞匯及聽說讀寫能力不足),但企業分級教學資源缺失,這種矛盾導致學員學習積極性受挫。這類學員需投入額外時間消化知識,課堂理解困難與課后復習不足,加劇了知識積累薄弱的問題。語言障礙還延伸至工作場景,影響同事間溝通效率,形成“學習效果差一交流困難一信心缺失”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畏難情緒與學習動力衰減。
4.2 企業因素分析
4.2.1不同企業內部工作制度不同,導致部分學員工學矛盾
鑒于成人教育的特性以及企業三班倒工作制度的影響,部分企業為少數民族務工人員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的頻次較低。例如,輪班制使學員難以在固定時間參加培訓,造成課程內容不連貫,學員沒有時間鞏固復習,所學知識難以真正轉化為自身能力。而且,一些企業安排課程時沒有充分考慮學員的實際工作時間,讓學員在工作和學習之間難以找到平衡,進一步激化了工學矛盾。這種狀況既降低了學員的學習效果,也對企業整體的培訓質量產生了不良影響。
4.2.2企業教學場地有限,無法實現分級教學,導致
學員學習進度遲緩
調查數據顯示,部分企業因學員規模大、教學場地受限,難以實施分級教學。年齡偏大、知識基礎薄弱的學員因缺乏針對性教學指導,學習難度加大,逐漸產生畏難情緒。此外,多課程混班教學模式導致課堂干擾嚴重,基礎薄弱的學員因進度脫節失去學習動力,形成“資源不足—效果弱化—信心缺失”的惡性循環,制約整體培訓質量提升。
4.2.3 企業教學資源配備不齊,導致學員學習效率較低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確保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必須致力于打造一支既專業又敬業,具備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調查數據顯示,部分企業因教學資源配置差異(教材、教具、多媒體設備投入不足)師資力量薄弱與教學方法落后,導致學員難以適應教學進度,學習效率低下。實踐環節缺失進一步加劇知識轉化困難,形成“資源不足—指導缺位—應用受限”的惡性循環,既降低學員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也制約其職業技能提升與長期發展空間的獲得。
5提升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效果的對策
企業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工作的開展取得顯著成效,但在開展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筆者基于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及職業培訓提升情況,分析目前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對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職業技能的提升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
5.1提高學員積極性,平衡工學矛盾
針對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培訓中表現出的消極情緒,建議各企業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充分發揮企業內部教師的“傳送帶\"作用。探索開展更多形式豐富的推普活動,如講授“普通話 + 職業技能\"示范課、制作推普活動公益宣傳片等8。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也可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貫穿于職業技能培訓之中,采取情景對話、師生互動等方式提高學員口語表達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員口語水平的提升,進而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與職業技能提升的協同效應,做到確保實效、學以致用。同時每節課都要保證教學質量,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員在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提升職業技能;也可以適當開展短期培訓,將培訓方式多樣化,平衡學員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保證其每節課都有所收獲。
5.2鞏固現有基礎,因材施教
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中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這導致部分學員跟不上教學進度,學習積極性也因此受到影響。為解決此類問題,首先,企業應確保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掌握基本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交流技能,以保證他們能夠勝任自身崗位的需求。其次,企業可以結合學員的工作實際情況,對個別基礎不好的學員進行單獨輔導,做到查漏補缺,等這些學員趕上其他學員的學習進度后,再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為基礎,職業技能提升為重點,大力開展企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訓。最后,任課教師還可以利用座位的編排,形成同桌的“幫帶結對”,多開展課堂互動,以此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這些措施,有效提高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
5.3 開設第二教學場所,合理分配教學資源
在信息技術驅動教育創新性改革的背景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需要增強多元文化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部分企業內部無法保障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教育資源的適配,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增加財政支持,確保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與職業技能能夠穩步提升。同時,政府應鼓勵企業在內部創設第二教學場所,創造良好的國家通用語言使用環境。為了豐富教學方式和創新教學手段,可以多利用互聯網資源,通過各種App輔助學習。此外,還應配備一些與職業技能相適應的語文錄音教材、職業培訓教材等教學資源,以滿足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提高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5.4建立學員動態學習成績數據庫,建立獎懲機制
為方便企業進行教學督查與管理,建議授課教師建立學員動態成績數據庫。每位學員的學習進度、考試成績和課堂表現等信息,可以大體反映出一段時間內學員掌握知識的基本情況。如此不僅便于教師與學員間的雙向溝通,而且有利于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建議設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對于成績進步的學員,可以評選優秀學員等獎項,并增設學習獎學金等獎勵措施;而對于成績較為落后的學員,則可以進行適當的批評和警示教育,以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5.5融入中華經典文化,調動學員愛國情感
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本身就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產物,也是幾千年來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文化集大成的生動體現0。通過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愛國愛黨、感恩祖國及熱愛民族大家庭等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可以極大地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同時開展講述英雄事跡、分享感人故事、介紹各民族文化特色等活動,有助于學員開闊眼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語言為紐帶,以教育為根基,以服務為宗旨,在推進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就業工作中,企業應始終將政治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著力構建“培訓—就業一發展”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重點實施精準化技能提升工程,通過“訂單式培養\"定崗式實訓\"等模式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從根本上建立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政府部門需強化統籌協調職能,一方面深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推動“職業技能 + 語言能力\"雙軌培訓;另一方面搭建“云就業\"服務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用工需求與求職意愿的智能匹配,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通過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責、社會協同\"的工作格局,既能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產業工人,又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注人持久動能。
6 結束語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促進民族交融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紐帶,在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踐中展現出顯著成效。通過高頻次培訓與職業技能融合,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語言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得以提升,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人動能。未來需進一步優化分級教學、動態評估及數字化資源配置,構建“語言能力一職業技能—文化認同”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新疆長治久安提供堅實支撐。
參考文獻
[1]劉金林,馬靜.推普助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理及效應[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11):137-144.
[2]趙改蓮,李素秋.邊境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意義:基于西北邊境T縣的個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7):68-73,184.
[3]李瑞華,楊成環.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高質量發展:時代內涵、轉型特征及實現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5):159-167.
[4]房風文,郭艷芹.新疆喀什與和田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人培訓調查分析[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9,38(3):43-47.
[5]龔佳,刁小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在\"文化潤疆\"工程中的實踐路徑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5(4):54-57.
[6]董改改,毛陽海.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的目標去向與路徑選擇[J].西藏科技,2019(2):22-25.
[7]張玉玉,趙江民.文化潤疆視域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策略研究[J].語言與教育研究,2025,9(1):51-57.
[8]石琳.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共進路徑[J].民族學刊,2021,12(8):46-53,125.
[9]張時空,陶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生活調查: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3):144-149.
[10]常安.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民族地區的推廣和普及:從權利保障到國家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