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十四五”至“十五五”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文旅融合成為城鄉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青海省化隆縣甘都鎮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與多元民族文化資源,初步形成“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但仍面臨資源開發利用不夠、發展創新動力欠缺,基礎設施短板明顯、文旅產業發育不足,發展方向不夠明確、缺乏長遠目標定位,不利因素相對較多、特色優勢發揮受限,村村各自獨立發展、未能形成聯動合力等實踐困境。通過實地調研、深度訪談及分析,從資源開發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定位發展目標、集體與組織引領、村村合作平臺等方面,提出了破解甘都鎮文旅融合發展困境的實現路徑。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我國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的一項重大戰略,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比重和地位日漸凸顯,特別是在“十五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全新動能。本研究以青海省化隆縣甘都鎮為典型案例,通過實地調研、深度分析,重點探討了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困境與實現路徑,以期為“十五五”時期西部民族地區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甘都鎮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
甘都鎮位于化隆縣東南部,總面積164平方公里,是化隆縣三天川水鄉鎮之一,居住著撒拉族、回族、漢族、藏族、東鄉族等民族。農作物主要種植冬小麥,同時兼種溫棚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甘都鎮有7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阿河灘村、東三村、東風村、幸福村四個村于2021年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水車村于2021年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旅游示范村,隆康一村和東五村于2023年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1]
(一)自然資源豐富
其一,甘都鎮地處黃河谷地,海拔在1844-2300米之間,土質肥沃,四季分明,氣候溫暖,屬高原大陸性氣候,適宜各類植物生長。其二,黃河、巴燕河和阿化溝水穿境而過,公伯俠水電站落成后,北干渠水利設施覆蓋全域,為當地農田提供了豐富的灌溉資源。其三,甘都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大量的果樹、梨樹、杏樹、核桃樹以及花卉等植物資源,為文旅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其四,甘都境內有距今10億年前的古老變質巖群(化隆群)、2300萬年前燦若紅霞的沉積巖層、800萬年來形成的色如渥丹的丹霞地貌,地質環境資源豐厚。
(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甘都鎮有6000年的青銅器和彩陶、1000多年前的宋代確廝啰時期的青唐古城遺址、藏傳佛教后弘期先驅者之一,吐蕃三賢師的冬季居住地——甘都寺(東麻昂)以及700多年前的阿河灘清真寺。據史料記載,南涼置邯川護軍,北魏曾在邯川古地設邯川戌,唐永徽六年(655)米川縣曾移治于此,并設置合川守捉,清乾隆年間修甘都堂干總衙門2等。
(三)農業農村繁榮發展
甘都鎮通過實施一系列惠民工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樣板。各村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以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通過種植露天蔬菜、大棚蔬菜、玉米、特色農作物等,成為化隆縣優質蔬菜種植基地。水車村、東五村、東三村、隆康一村、東風村等省級示范村發揮自身強項,發展薄皮核桃新品種繁育和綠化苗木繁育,聯合經營肉牛養殖產業,通過修建規模性黃河冷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營虹魚、金魚等品種魚類,收益頗豐、成效顯著。
(四)文化旅游資源多樣
甘都鎮具備風景秀麗、環境優雅、民風淳樸、村容整潔、生態優良、交通便利等優勢。阿河灘村利用當地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修建古榆山莊餐飲文化接待中心、小木屋、木棧道等,實現自然風光、文化、風情等元素有機融合;拉木峽-阿河灘、公伯峽-甘都十里畫廊等地學旅游路線,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玩。此外,阿河灘村擁有6項國家級榮譽桂冠,其中阿河灘清真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河灘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全國AAAA級地質文化村,村中的800多年古榆樹、黃河古城等也是其主要文化遺存[3。
(五)特色產業優勢明顯
幸福村立足村內資源稟賦,以牛羊養殖、肉牛深加工、拉面產業為支撐發展特色經濟。阿河灘村修建了撒拉族女兒繡手工刺繡廠房,拓寬了當地人的增收致富渠道,促進了經濟發展。東四村的化隆縣隆元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阿河灘村的化隆縣甘紅種養殖合作社都是當地的種養殖專業天戶,主要經營牛、羊、家禽養殖和玉米、飼草的規模種植,同時還兼顧蘋果、梨、薄皮核桃及瓜果、菜籽油等農產品銷售,實現養殖鏈和種植銷售雙豐收。隆康村的千佛緣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基地種植了長勢健壯、抗病性強、適應性廣、成熟周期短的“雙紅金五”西瓜。橋頭村的天駝釀造實業有限公司,秉承三代傳統技藝,純釀食醋年產量達兩千噸,收購村民的釀醋生產資料,拓寬就業崗位和渠道,增加農民收人[4]。
甘都鎮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困境
甘都鎮鄉村文旅融合發展雖然具備一定的優勢,也取得了成效。然而“十五五”時期,在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資源開發利用不夠,發展創新動力欠缺。自然和人文資源開發不足,缺乏有吸引力的景點和項目,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利用不夠。資金投人不足,財政有限,難以承擔文旅資源開發需求,且部分項目成為面子工程,投人大回報小。人才資源匱乏,村民缺乏文旅開發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專業規劃、管理和技術人才,且年輕人外流,鄉村缺乏創新活力。此外,旅游項目多為傳統形式,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未深人挖掘文化內涵。
二是基礎設施短板明顯,文旅產業發育不足。交通不便,道路狀況差,公共路線少,發車頻次低,停車場缺乏,影響游客出行。供水不穩定,電力供應不暢,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缺乏,影響居民生活和旅游形象。旅游服務設施落后,缺乏高品質住宿,餐飲服務水平低,旅游標識系統不健全,缺乏有效宣傳手段,影響游客到訪意愿。數字文旅的基礎設施缺失,未搭建數字化管控、運營平臺,缺乏數字化營銷渠道,沒有將文旅資源轉化為數字資產,無法為游客提供AI文旅智能體驗等服務,與“十五五”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還存在不小差距。
三是發展方向不夠明確,缺乏長遠目標定位。鄉村文旅融合的目標定位模糊,未確定鄉村休閑度假、民俗文化體驗等具體方向,工作缺乏重點。可持續發展理念缺失,開發中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夠,存在資源過度開發或閑置問題,影響文旅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缺乏科學規劃,對文旅資源未進行全面梳理評估,不同類型資源未有效整合,未形成有吸引力的產品組合。
四是不利因素相對較多,特色優勢發揮受限。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部分村新老干部銜接不力,老干部觀念陳舊,新干部培訓選拔未及時跟進,影響村集體組織動員能力。土地資源有限與宅基地閑置現象并存,文旅項目落地困難。發展意識不足,部分居民過度依賴政府幫扶,安于現狀,缺乏自主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民族宗教影響相對較大,多民族聚居,若在旅游開發中不尊重民族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可能引發矛盾。
五是村村各自獨立發展,未能形成聯動合力。各村獨立發展文旅產業,存在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公共服務不均衡等問題。干部、村民對村級聯動合作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缺乏帶頭人。各村缺乏交流合作機制,未能人才共享、優勢互補,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破解甘都鎮文旅融合發展困境的實現路徑
(一)加大資源開發力度,積極調動各方優勢
一是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特色。每個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這是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鄉村文旅融合發展,要在建筑風格、傳統手工藝展示、民俗活動等方面體現當地文化內涵,吸引游客前來感受體驗。要綜合考量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積極調動各方優勢,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二是加快培育鄉村旅游人才。積極開展培訓,加大引進力度,打造具有豐富旅游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才隊伍。三是爭取各級政府部門的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支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旅融合發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人。四是深人挖掘甘都鎮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風光等資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保護和修繕歷史古跡、傳統建筑,開發文化旅游景點,并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發旅游紀念品、手工藝品等特色文旅產品。發展鄉村旅游試驗田,推出農家樂、民宿和富有鄉村情調的民俗娛樂等文旅服務項目,讓游客在體驗鄉村田園生活中獲得快樂和滿足[1]。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拓展文旅產業渠道
一是修繕和拓寬鎮、村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增強與周邊地區的交通連接,增加公交線路或客運班次,方便游客進出。同時還要建設停車場,滿足游客停車需求。二是升級改造供水系統,確保居民和游客用水穩定、安全。加強電力設施建設,保障電力供應充足,避免停電現象。增加垃圾桶和垃圾收集點的設置,定期清理垃圾,保持鄉村日常環境整潔。建設足夠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生活污水和旅游廢水,保護生態環境。三是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宣傳甘都鎮的旅游資源和特色產品。定期舉辦文化旅游節和各類民俗活動,提高甘都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四是構建“數字文旅生態圈”,打造沉浸式數字體驗項目,運用VR/AR技術活化黃河文化遺產,完善智慧服務體系,推動5G、AI新技術等在鄉村旅游場景的深度應用。五是借鑒省內外具有相同特質的成功案例,特別是同仁縣隆務古鎮美食一條街、熱責文化體驗館、互助縣麻吉村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湟中縣田家寨鎮千姿緣農業科技博覽園等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為甘都鎮的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經驗借鑒。
(三)定位發展目標方向,整合資源創新品牌
一是明確目標定位。通過深入調研和分析甘都鎮特色文旅資源,如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確定具有潛力和獨特性的文旅融合發展方向,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等一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從粗到細解決好鄉村文旅融合要發展什么產業、突出什么特色、依靠什么優勢等關鍵問題。二是各取所長、突出特色。如阿河灘村以地質資源為基礎、文化為靈魂,重點培育以地質和文化為依托的旅游產業,挖掘“古寺、古樹、古城、古村”的深厚歷史和多元文化特色,以及撒拉族特色村落的資源優勢,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5,建設以阿河灘為龍頭村、聯通甘都鎮境內沿黃河流域十八公里連線旅游線路,開發生態、徒步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十里黃河風情化隆景區。水車村發展生態農業觀光產業。藏族村落,如隆康三村,從塔加鄉搬遷至甘都鎮的貢什加村、拉卡村等要突出開發傳統歌舞表演、騎馬、射箭、手工藝等民俗文化體驗項目。三是整合各種有利資源。全面梳理鄉村旅游資源,設計具有連貫性和吸引力的旅游線路和產品組合,將自然風光與農事體驗、民俗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村民在家門口能掙到錢”。四是創新文旅品牌。開發多樣化、有創意的文旅產品,利用當地特色舉辦主題活動、文化節慶,發展特色民宿、鄉村手工藝品制作體驗等。結合現代科技,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五是注重生態保護和適度開發相結合,堅守先有綠水青山才會有金山銀山的底線,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最終將甘都鎮打造成實現鄉村活態化、體驗化、科技化、藝術化、文創化、游戲化的文旅融合發展特色樣板和示范鄉鎮。
(四)突出集體與組織引領,轉劣勢為優勢資源
一是抓住機遇實施符合本地實際的“強村工程”,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多渠道籌備資金,提高村兩委班子和集體經濟帶頭人員待遇,高質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組織新老村干部開展學習交流座談會,促進新老干部分享經驗和吸取教訓,解決困惑和期望,增進理解減少隔閡。利用好駐村干部的專業素養、技術能力和政策法規知識,引導年輕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培養和發展年輕黨員,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和開展基層工作創造有利條件。邀請上級領導或專業人士到村里進行指導和調研,為解決新老銜接問題提供建議和方案。三是實施黃河谷地農村百萬畝土地開發整治項目,將零碎、貧瘠的耕地和荒草地、裸地、河灘等土地資源進行整理改造,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和交通條件,同時根據實際向國土資源部門申請重新調規,通過合法途徑獲得土地確權。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盤活閑置宅基地等資源的經營權,實現資源再次利用。四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向居民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奮斗精神,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根據文旅融合發展需求,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提高居民的就業能力和創業水平,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致富。挖掘和宣傳致富典型,讓居民看到身邊的成功案例,激發他們的奮斗熱情和信心。五是加強各民族間的溝通交流,提高文化保護意識,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化解潛在問題,更好地推動甘都鎮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甘都鎮多民族聚居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這些獨特的文化元素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源,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可以開發成特色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前來體驗,感受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魅力。
(五)搭建村村合作平臺,形成發展聯動合力
一是對各村的土地、資金、人力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立跨村合作組織或聯盟,制定共同的發展規劃和目標,協調各村行動,逐步建立并完善村級合作機制,通過合作達成共識,共享文旅資源,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鏈,共同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村與村之間要加強協同,搭建合作平臺,優化設施設備配置,避免造成重復建設和不必要的浪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組織各村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和解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中的大小問題。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三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各村之間的合作,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持,通過分紅、鼓勵、人股、學習、引導、培訓等方式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干部責任擔當,讓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在村中找到自信,激發他們的干事創業和合作創新精神,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競爭合力,為甘都鎮整體文旅融合發展共謀出路,實現特色農業聯合經營、鄉村旅游聯合開發、基礎設施共享共建、文化活動共籌共辦、文體娛樂聯合舉辦的創新舉措。四是建立信息交流平臺,促進各村之間的信息流通,分享經驗和技術。
結語
“十五五”時期,甘都鎮推進鄉村文旅融合發展,需要深化文化基因解碼與產業融合創新,尤其要聚焦數字文化旅游發展與新質生產力培育一既要推動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搭建智慧文旅平臺,開發VR民俗體驗、數字藏品等新型產品,以數字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延伸產業鏈條;又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引入文旅科技企業合作,培育本土數字文旅運營人才,將數據要素、智能技術與傳統文旅資源深度融合,從而打造民族地區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青海范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鄉村動能。
參考文獻
[1]甘都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匯報材料[Z].2024.
[2]李文實.西垂故地與羌藏文化[M].青海民族出版社,2019.
[3]化隆縣鄉村振興局.阿河灘村文旅合作社年度收益報告[R].2024.
[4]李舟,才項多杰.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N].青海日報,2025-04-29(08).
[5]才項多杰.2023年青海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研究一一基于阿河灘村的典型案例分析[J].新西部,2024(3):69-73.
作者簡介
李舟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
才項多杰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社會科學(藏文版)》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人文歷史、文獻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