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H141;H146.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25)04-0082-09
Syntacticalization of Text Structure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pula “Shi(是)\"
LIU Wenzheng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lOo82,China)
Abstract:“Shi(是)\"was originally used in narratives,only as a pronoun,referrng to things “shi thing (20號 (是物)”,and as a subject,object,appositive,etc. In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term“shi event (20號 (是事)”was differentiated to refer to events. At the turn of the Zhou Dynasty,“shi(是)”extended to “narrative + argument” text,an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shi Πthing (是物)”remained unchanged,while “shi event (是事)”developed a connective function and multiple predicative usages. Both of them can be used in judgement sentences,but the former is“shi(是) + NP + ye(也)”,the latter is“shi(是) + wei(謂) + VP/NP\",and by the Waring States period,the latter became consistent with the former.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use of the predicate “shi Πevent (是事)”has continued to grow,and also promoted the predicative verb of“shi Πthing (是物)”.The“narrative + argumant” text in which they are located is evolving towards a syntactic form,while the text in which“shi Πthing (是物)”is located is the first to complete its syntacticization,so that“shi Πthing (是 45π )”has evolved into a copula. During the Han Dynasty,the text in which“shi Πevent (是事)”was written was also syntactically completed,and “shi Πevent (是事)”also evolved into a copula. Thereafter,the function of judgement sentences gradually expanded to description and“ye(也)” began to fall off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pula gradually changed,coming close to modern Chinese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shi(是)”was basically used only as a copula.The copula“shi(是)”is a product of the syntacticization of the text,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echanisms such as metaphor,expansion,analogy,rhyme,and reanalysis.
Key words: shi(是) ;text;syntacticization;anaphora pronoun;copula
一 引言
自王力發(fā)表《中國文法中的系詞》[1]一文以來,學(xué)界大多認為現(xiàn)代漢語系詞“是”的前身是在小句開頭回指前文小句或名詞的指代詞(demonstrativepronoun)。如: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例(1)前兩個小句指兩個具體事件,第三個小句是概括事件,主語“是”是回指前面具體事件的指代詞,相當(dāng)于“這,這種事”,可表示為“是事”。整個篇章陳述一個邏輯上的事件判斷關(guān)系“事件, + 是 + 事件2”,“是\"介于兩個事件之間,有解讀為系詞的可能,后來變成了系詞。但有些“事件
是 + 事件2”中的指代詞“是”,不能解讀為系詞。如:
(2)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尚書·禹貢》)
(3)若取之,是無申、呂也。(《左傳·成公七年》)
例(2)之“是”還是指代詞“是事”,王引之所撰《經(jīng)傳釋詞》、周秉鈞所注《尚書》均釋為“于是”,說的只是其語用義,用作篇章連接成分,表示“這樣”,相當(dāng)于承接副詞或連詞。整個篇章結(jié)構(gòu)陳述的是“發(fā)生事件i,于是(將會)發(fā)生事件2”。例(3)也是如此。這些“是\"都沒有解讀為系詞的可能,不會朝系詞演變,原因可能在于它們不做主語。那么,“是\"在向系詞演變的過程中,除需具備做回指主語、有可解讀為系詞的可能等特征之外,還有哪些限制?
系詞是一種特殊的詞類和句法范疇,但例(1)顯示,“是事\"變成系詞之前,所在結(jié)構(gòu)是“敘事 + 議論”篇章,變成系詞以后,篇章變成了議論性的句式。也就是說,篇章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句法化(syntacticaliza-tion),如“打麻將是賭博”。篇章結(jié)構(gòu)是怎樣句法化為句式的?與“是”的演變有何互動?
有些判斷結(jié)構(gòu)表述的是兩種客體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指代詞“是”回指的是前面小句中的客體事物,即“是物”,按現(xiàn)代語感,似乎也應(yīng)解讀為系詞。如:
(4)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傳·襄公十四年》)
上例也包含一個邏輯上的判斷結(jié)構(gòu)“事物
是+ 事物2”,其中事物由前面的小句引出,是前一小句中的成分,而事物2在后一小句中做謂語,兩者不在同一句式中。這也是采用篇章結(jié)構(gòu)的形式來表述邏輯判斷。
戰(zhàn)國中期以前,邏輯判斷一般采用篇章形式,大約戰(zhàn)國末到西漢才開始有判斷句。如:
(5)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上例是典型的判斷句式,其中“是”已成了各家公認的系詞。
石毓智和李訥[2]13、Hopper和Traugott[3認為“話題,是 + 說明”受到表示判斷的“S為O”的同化而變成“S是O”,指代詞“是”被重新分析為系詞。這種觀點對于使用“是事”的結(jié)構(gòu)有一定解釋力,但不能解釋使用“是物”的結(jié)構(gòu)。因為像例(4)那種“SVOi,是;NP也”不大可能凝結(jié)為一個句式,只有當(dāng)其中的O從SVO中獨立出來才有可能與后面的“是NP也\"合并成一個小句,才會有進一步的重新分析。各家公認的例證顯示,最早出現(xiàn)的系詞“是”都是判斷事物邏輯關(guān)系的,處在句式“事物
是 + 事物2”之中。也就是說,最早的系詞“是”來源于“是物”,而非“是事”,并且也與篇章句法化有關(guān)。但他們并未討論“是物”所在篇章“話題,是 + 說明”是如何句法化為句式的問題,而這恐怕是探討系詞形成問題的關(guān)鍵。
有些學(xué)者認為最早的系詞“是\"來源于“確認”義形容詞(也有學(xué)者稱副詞),如洪心衡[4]、洪成玉[5]馮春田[等,認為系詞已見于《孟子》。如:
(6)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孟 子·梁惠王下》)
上例雖然包含一個邏輯上的事物判斷“湯是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但整個結(jié)構(gòu)還是篇章,主語“湯”為判斷結(jié)構(gòu)中的主項,謂語“是\"是形式上的謂項,真正的謂項在前一小句中做賓語,二者分處兩個小句。學(xué)界主流意見認為這種“是\"還是指代詞,但馮春田視之為表示“確認\"的系詞,由許慎所述本義“直也,從日正\"引申而來。陳英杰指出許慎的分析有誤,“是\"字最初并不“從日正”,春秋才逐漸朝此形狀訛變,為小篆形體所本,《說文》籀文是漢人附會[7]11-112?!墩f文》的訓(xùn)釋既然不可證實,那么這種引申關(guān)系也不可證實。查先秦文獻,西周至春秋很長一段時間里“是”都只作指代詞,表示“確認\"的用例在戰(zhàn)國前期之前的金文、《詩經(jīng)》及《尚書》等材料中均未出現(xiàn),直到戰(zhàn)國時期的《國語》中才有用例,并在隨后的《孟子》《韓非子》等文獻中逐漸增多。可見“確認”義實際上是后起義,遠遠晚于指代義。不過,從現(xiàn)有證據(jù)來看,“確認”義確實比系詞早。正如郭錫良8所述,它很可能對系詞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王力指出,系詞“這一個概念是從邏輯學(xué)來的。它的任務(wù)是聯(lián)系主謂兩項,缺一不可\"[9]402。西方邏輯學(xué)認為,一個簡單命題就是一個斷言,其基本特征是陳述特定個體具有某種屬性,包含主項、謂項和聯(lián)項等[10]211-241。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看,主項是名詞;謂項指謂該個體的屬性或關(guān)系,可以是名詞、動詞變格形式、形容詞等;聯(lián)項連接主項和謂項,現(xiàn)代漢語一般用系詞“是\"充當(dāng)。主項、謂項和聯(lián)項形成五種邏輯表達式:a. NP1 是 NP2 ;b. VP1 是 VP2 ;c. AP1 是AP2 ;d.NP是VP;e.NP是 AP 。然而,漢語語法學(xué)體系所定義的判斷式并不等同于邏輯學(xué)的表達式,它通常只指前三式[11]105,且其中a式最為典型,但絕不包含最后兩式。按此界定,漢語判斷式的主項和謂項必須詞性相同,同為名詞或動詞或形容詞。兩項不相同的d和e式,通常被視為強調(diào)句式,其中“是\"被視為副詞或焦點標(biāo)記[11-12]。很多人將漢語系詞“是”比照英語“be”,但二者并不相同:系詞“是”只適用于前三式,而“be”五式都適用。在漢語判斷式中,主項代表個體概念,可以是個體名詞、具體事件或個體屬性;謂項代表集合概念,必須是集合名詞、抽象事件或?qū)傩浴V黜椀耐庋硬淮笥谥^項,通常為謂項所包含。聯(lián)項在邏輯學(xué)中是獨立的一部分,但在語言學(xué)分析中被視為謂語的一部分。系詞“是”產(chǎn)生之前,聯(lián)項可以是“謂”等稱謂義動詞,也可缺省,但一般要用句末語氣詞“也\"標(biāo)明判斷特征。探討系詞\"是\"的形成過程,也就要探討指代詞“是”由非謂詞漸變?yōu)橹^詞的過程,探討“個體 + 是 + 集合”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皞€體事件 + 是 + 集合事件”出現(xiàn)得比較早,但最早變成系詞的并不是“是事”,而是“是物”。因此,關(guān)鍵是要抓住“ NP1 是 NP2 \"的形成過程,以及其中各種成分的個體性和集合性的歷時變化。王力[9]402-412雖有邏輯學(xué)方面的思考,但他和多數(shù)研究者主要關(guān)注的是句法關(guān)系和“是”的意義解讀,并未真正涉及篇章、邏輯表達式的項目等要素的變化。蔣紹愚[13]注意到中古漢譯佛典中“ NP1 ,NP2 十是也/是\"中兩個名詞的外延關(guān)系,但他主要是給“是\"定性,沒有考察各判斷式之間的發(fā)展關(guān)系和語序的羊異
系詞“是\"的形成既是詞類演變問題,也是篇章和句法結(jié)構(gòu)演變問題。 Givon[14] 指出,“今天的句法是昨天的章法”,他將語法化過程概括為“篇章 gt; 句法 gt; 形態(tài) gt; 形態(tài)音位 gt; 零形式”,這些論斷清晰顯示了語言各層級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為我們從篇章、句法、詞類等角度說明系詞“是”的形成過程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同時,邏輯學(xué)也為此項研究提供了依據(jù)。下面先考察早期“是”的篇章、句法、語義特征,然后考察這些要素的發(fā)展變化,從而說明系詞“是”和相關(guān)判斷式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西周時期“是”的意義和用法
“是\"不見于甲骨文,但見于西周金文。據(jù)《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5]和“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匯資料庫\"[16],西周金文中,“是\"有13例,均為指代詞,主要有主語和前置賓語兩種用法,均與篇章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如:
(7)王賜乘馬,是用佐王。(《集成》10173,虢季子白盤,西周晚期)
上例中,指代詞“是”做主語,回指前一小句的賓語“乘馬”,是“是物”。此階段“是物”占絕大多數(shù),且多用于敘事篇章“
,是" (事物A式)。
(8)豐伯車父作尊簋,用祈眉壽,萬年無疆。子 孫是尚,子孫之寶,用孝用享。(《集成》4107,豐伯車 父簋,西周晚期)
裘錫圭[17認為上例之“是\"是指代詞做前置賓語,回指器物。其所在敘事篇章結(jié)構(gòu)是“""
是
(事物B式)。
傳世文獻《詩經(jīng)》的《大雅》《周頌》中“是\"的用法相對豐富,除上面兩種篇章結(jié)構(gòu)中的用法外,還可以做定語和受事主語的同位語,這兩種用法均只受句法約束①。如:
(9)因是謝人,以作爾庸。(《詩經(jīng)·大雅·崧高》)(10)往近王舅,南土是保。(《詩經(jīng)·大雅·崧高》)例(9)中,“是\"是定語,這種用法與系詞的產(chǎn)生無關(guān);例(10)中,“是\"回指小句首的受事主語“南土”,是同位語。這種“是”與前面的句子無關(guān),只受句法約束,其所在句式“
十是 + Vt”應(yīng)當(dāng)也與系詞無關(guān)。
此階段“是”偶爾也可以在敘事篇章中回指事件小句,做主語,但僅有1例:
(11)無唯正昏,引其唯王智,乃唯是喪我國。(《集成》2841,毛公鼎,西周晚期)
上例大意是:不管是治是亂,都說是我英明,這會導(dǎo)致我國滅亡。其中做小句主語的指代詞“是\"是動詞“喪\"的致使者,可視為廣義的施事,但它回指的不是名詞,而是小句“無唯正昏,引其唯王智”,是“是事”。這種類型在西周晚期金文中才出現(xiàn),在數(shù)量上處于劣勢。由此可以推斷,它是從“是物”中分化出來的。這種篇章“ Cli ,是 i≠+VP′′ (事件A式)是敘事篇章,包括前提事件和推理事件兩種,后者是前者的結(jié)果,但后一事件是說話人主觀推斷出來的,帶有一定的議論性。
綜上可知,西周早期回指代詞“是”只作“是物”,在敘事篇章或句式中可做主語、前置賓語、同位語和定語;西周晚期分化出“是事”,只在敘事篇章中做回指事件的主語。
三 兩周之交到春秋的“是”及其所在結(jié)構(gòu)的演變
此階段指代詞“是事”所在篇章、句式及語義、功能有很多變化,而“是物”的變化要小得多。下面以《尚書》、除《大雅》《周頌》之外的《詩經(jīng)》和《老子》為例來說明。
(一)“是事\"在“敘事 + 議論”篇章中的應(yīng)用
自兩周之交起,“是事\"開始用于“敘事 + 議論\"篇章。其特點是,先敘述一個具體事件,然后用判斷小句“是 + 謂 + 抽象事件”加以評判,形成“ Cli ,是事i十謂 + VP\"(事件B式),表示關(guān)于事件的邏輯判斷“具體事件叫做抽象事件2”。其中具體事件是真正的主項,“是”回指事件,是形式上的主項;稱謂義動詞“謂\"等做小句的謂語核心,是邏輯判斷結(jié)構(gòu)中的聯(lián)項;抽象事件2是賓語(謂項),具有集合性。《小雅》中賓語由動詞短語充當(dāng),今文《尚書》中擴大到形容詞短語,《老子》中進一步擴大到抽象名詞。值得注意的是,判斷小句末不用語氣詞“也”。如:
(12)醉而不出,是謂伐德。(《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
(13)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 (《尚書·洪范》)
(14)谷神不死,是謂玄北。(《老子》第六章)
這種用法在敘事性、抒情性的《小雅》和敘述性的今文《尚書》中不多見,但在議論性的《老子》中達
21例。這種現(xiàn)象既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的差異,也似乎表明“是事\"偏好“敘事 + 議論\"篇章,客觀上促進了邏輯判斷“具體事件叫做抽象事件 2 ”的增長。
(二)“是事”連接功能的產(chǎn)生和謂詞用法的出現(xiàn)
此階段“是事”在敘事篇章“ Cli ,是 Φi+VP* 中用得較多,今文《尚書》就有7例①。與西周晚期用法相似,“是事”也用于后一小句開頭,回指前一小句,但它并不是動詞的語義角色,也不是后一小句的主語,而是作篇章連接成分,具有“系”的特點,所以這種篇章其實是“ ?cli ,是
(事件 A′ 式)。除前文例(2)外,再如:
(15)立政用儉人,不訓(xùn)于德,是罔顯在厥世。(《尚書·立政》)
上例中,前面兩個小句敘述兩個已然事件,后一小句是其結(jié)果,也是已然事件?!笆鞘隆奔缺A糁复~屬性,回指前兩個事件,也帶有功能詞的特征,引出結(jié)果事件,是篇章連接成分,表示“這樣就”,周秉鈞譯為“于是”,容易讓人誤作連詞。
“是事\"也可連接已然或未然事件及推理結(jié)果,表示二者之間的推理關(guān)系。如:
(16)民訖自若,是多盤。(《尚書·秦誓》)
上例中的“是事”可譯為“這樣就”,也可譯為“那么”,比上一例更像連詞。
此階段“是事\"還新生了謂詞功能。一種表現(xiàn)是在特定敘事篇章“Cl,
十是(, Cl2 )\"(事件C式)的復(fù)述句中做謂語,起復(fù)述作用。不過,春秋時期的《國風(fēng)》中還只有1例:
(17)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日何其?(《詩經(jīng)·魏風(fēng)·園有桃》)
上例的意思是:不了解我的人,說我士也驕。那些人這樣(說我),你說(我)怎么樣?其中“彼人”回指“不知我者”,做主語;“是”回指小句“謂我士也驕”,做謂語;最后一小句與“彼人是哉\"相對,是希望對方發(fā)表與彼人不同的看法,能真正了解我。可見,指代詞“是\"在句中做謂語,表示“這樣(說/做)”,在篇章中起復(fù)述作用。
萬祥禎[20]232、向熹[21]416認為“是”是形容詞,表示“正確”,與“非\"相對。這種訓(xùn)釋有兩個問題,一是最后兩句語意不能連貫,“那個人正確”與“你說怎么樣”連在一起,不能成話;二是此階段“是”與“非”相對的例子很少見[22]。據(jù)初步考察,“是”與“非”相對的可靠用例在戰(zhàn)國中期《孟子》等文獻中才出現(xiàn)。因此,上例之“是\"應(yīng)當(dāng)是指代詞。
另一種表現(xiàn)是春秋末期可用為意動,做謂語,可譯為“認為這樣”,帶有一定的回指性。但《老子》中還只有1例:
(18)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老子》第二十二章)
應(yīng)當(dāng)說,“是事”連接功能的產(chǎn)生和謂詞用法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其體詞屬性,間接使其向謂詞和系詞靠攏。
(三)“是物”所在的敘事句式和敘事篇章的變化
與“是事\"相比,此階段“是物”的意義和功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它在兩周之交也可用于“敘事 + 議論”篇章—“ N+V+N↑i ,是 $_ \mathrm { i } + \mathrm { N } _ { \mathscr { R } } +$ 也”(事物C式),表示“篇章前面提到的個體事物
屬于集合事物2”。其中真正的判斷主項“ N↑ \"在敘述小句中充當(dāng)賓語,議論部分是判斷小句“是 $+ \Nu _ { \not \equiv } +$ 也”,主語“是物”回指“ N↑ ”,謂語是集合名詞,句末有語氣詞“也”幫助判斷,缺少聯(lián)項。這種用法很罕見,僅《酈風(fēng)》中有1例:
(19)蒙彼約絺,是繼袢也。(《詩經(jīng)·酈風(fēng)·君子偕老》)
此外,此前出現(xiàn)的“ NΞ+ 是 + Vt\"中的Vt在兩周之交向動賓短語、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擴展,不過,這些變化跟系詞的形成無關(guān)。如:
(20)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父之。(今文 《尚書·立政》)
(21)先祖是皇,神保是饗。(《詩經(jīng)·小雅·楚茨》)
(22)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
以上三例中,同位語“是\"的作用越來越弱,可能在向助詞虛化①,但程度應(yīng)當(dāng)不高。
綜合來看,從兩周之交到戰(zhàn)國之前,指代詞“是事”的變化很大,尤其是在“敘事 + 議論”篇章的判斷句“是 + 謂 + VP”中做主語,形成了邏輯判斷“具體事件 1 叫抽象事件2”。同時,其連接功能的形成和謂詞用法的產(chǎn)生,為其向系詞發(fā)展打下了一定基礎(chǔ)。“是物”雖可用于“敘事 + 議論”篇章,但意義和句法功能都沒有明顯變化,離系詞還很遠。
四戰(zhàn)國階段\"是\"的篇章、句法功能變化與系詞的產(chǎn)生
戰(zhàn)國以來,“是事”頻見于“敘事 + 議論”篇章,“議論\"位置的判斷句變得與使用“是物”的判斷句一致,謂詞性用法繼續(xù)增長;“是物\"在“敘事 + 議論\"篇章的使用也顯著增長,還出現(xiàn)了謂詞用法,但最大變化是被判斷的對象不必再由“SVO\"引出,最終形成4 N↑ 十是 +N# 十也”,“是物”變成系詞。下面以戰(zhàn)國前期《國語》、中期《孟子》和末期《韓非子》為例來說明。
(一)“是事”所在“敘事 + 議論”篇章、句法的演變
此階段“是事”所處的“敘事 + 議論”篇章已很普遍,其中事件B式的篇章也有了明顯變化,后半部分的判斷句中稱謂義動詞漸漸刪除,且增加了句末語氣詞“也”,形成“ Cli ,是
也”(事件D式,VP可為小句或事件名詞)。《國語》中事件B式已只有12例,事件D式達91例,占整個“是\"字句的19% ;另兩部文獻中事件D式高達 38% 和 79% 。例如:
(23)惑則誤民,民誤失德,是棄民也。(《國語·晉語一》)
(24)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孟子·梁惠王下》)
(25)不察私門之內(nèi),輕慮重事,厚誅薄罪,久怨細過,長侮偷快,數(shù)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xù)以玉也。(《韓非子·用人》)
以上三例中,原來在“是\"和“VP\"中間充當(dāng)聯(lián)項的稱謂義動詞“謂”已刪除,造成聯(lián)項缺失,這個變化為將“是事\"重新分析為聯(lián)項(系詞)提出語用需求。充當(dāng)主項的事件,具有個體性,充當(dāng)謂項的事件2具有集合性,二者直接分居“是事”的兩邊,形式上與后世的事件判斷句一致,這個變化給“是事”重新分析為聯(lián)項(系詞)提供了形式基礎(chǔ)。二者都是小句或動詞短語而不是名詞,整個判斷結(jié)構(gòu)是篇章而非句式,所以“是事”還必須分析為指代詞。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例還增加了句末語氣詞“也”,與“是物”所處判斷式(“是繼袢也\")高度一致,顯然是受到了后者的類推影響。
這種篇章偶爾也可用近似于句子的結(jié)構(gòu)替代。其辦法是在敘事小句的主、謂之間插人“之”,使之變成名詞性短語,或用抽象名詞替代,形成“ NP+ 之 + VP,是 +NPfifl+ 也”(事件 D′ 式)②,與小句“ NP1+ 是 +NP2 十也\"相近。這種篇章向句式的演變,進一步增強了“是事\"向聯(lián)項(系詞)重新分析的可能性,但“是”之前有停頓,“是 +NP{#}+ 也”自成小句,L
只能是獨立于小句之外的話題,整個結(jié)構(gòu)仍然大于句子,因此只能視為篇章向句子過渡的結(jié)構(gòu)。三部文獻都只有1例:
(26)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內(nèi)事之邪,大夫之貪,是吾罪也。 (《國語·晉語八》)(27)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梁惠王上》)(28)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 (《韓非子·五蠹》)
洪心衡[4將例(27)之“是\"視為系詞,這與學(xué)界的共識相去甚遠。應(yīng)當(dāng)承認,這種結(jié)構(gòu)中確實蘊涵邏輯判斷—“個體事件是集合事件2”,與b類邏輯判斷式“ VP1 是 VP2 \"非常相似。但是,事件與“是\"之間的停頓必不可少,主項和謂項不能同在一個小句,而判斷式主項之后的停頓可刪除。因此,“是\"還不具備聯(lián)項的特征,距系詞還有一定距離。
(二)“是事\"謂詞性的進一步增長
“是事\"謂詞性的增長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意動用法繼續(xù)使用,《國語》《韓非子》各有4例,相比于《老子》均有提高。二是“是事\"在篇章“ ClAi . Cl↑+ 是 + 也”(事件E式)的判斷句中做“確認”義謂語,確認個體、集合事件的關(guān)系。這種篇章的特點是,先用小句敘述一個集合事件,然后用個體事件做主語,用“是事\"回指集合事件并做謂語,整個篇章表述一個邏輯上的事件判斷。但“是事”沒有處在主項和謂項之間,不具備聯(lián)項特征,不能視為系詞?!秶Z》有1例,《孟子》和《韓非子》均有3例。如:
(29)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國語·齊語》)
(30)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
(31)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韓非子·難言》)三是“是事\"在戰(zhàn)國中期發(fā)展為形容詞,《孟子》《韓非子》分別有4例和5例。如:(32)蓋歸反縈檉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孟子·滕文公上》)(33)奸臣聞此,蹶然舉耳以為是也。(《韓非子·說疑》)
以上兩例中的“是”都可譯為“正確”,例(32)中還留有回指痕跡,解讀為“是這樣\"或許更妥;例(33)已不再有回指特點,是“是這樣”的進一步演變。形容詞“是”雖有判斷性,但也不具備聯(lián)項特征,不能視為系詞。
(三)“是物”謂詞用法的出現(xiàn)
“是物”在“敘事 + 議論\"篇章中的應(yīng)用也開始增長,此階段出現(xiàn)了與事件E式相近的篇章“ ΔN+V+ N#i,N?,+ 是 + 也\"事物D式, N? 也可以在小句主語位置),前半部分包含一個集合名詞,后半部分是判斷句“ [N↑-1+N↑2+…]±+ 是 + 也”。篇章意義與事件E式相近,表示“一個或一組個體概念屬于前面小句中的集合概念”,確認兩種概念的轄屬關(guān)系?!秶Z》2例,《孟子》3例,《韓非子》8例。如:
(34)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是也。 (《國語·晉語四》)
(35)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孟子·盡心下》)
(36)凡物不并盛,陰陽是也。(《韓非子·解老》)
例(34)中,最后一個小句的主語“姬、酉、祁…依\"是一組個體名詞,謂語“是”回指前面做賓語的集合名詞“十二姓”;后面兩例相似,只是集合名詞在主語位置。
戰(zhàn)國中期出現(xiàn)了近似于句子的結(jié)構(gòu)“ N#i , N↑ + 是 + 也”事物 D′ 式)。此結(jié)構(gòu)中的集合名詞不必由小句引出,從信息結(jié)構(gòu)層面來說,它是后面小句的話題,但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它是一個由名詞短語構(gòu)成的小句。這是事物D式的簡化,也是一種介于篇章與句子之間的過渡結(jié)構(gòu)。《孟子》《韓非子》中分別有12例、6例。如:
(37)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38)群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韓非子·飾邪》)
洪心衡4認為這種“是\"已經(jīng)是系詞,但是,無論是結(jié)構(gòu)形式還是語義表現(xiàn),這些“是物”仍然是指示代詞,只是增加了謂詞特征,但不具備聯(lián)項特征。
(四)系詞“是\"的產(chǎn)生
戰(zhàn)國中期,產(chǎn)生于兩周之交的事物C式篇章開始簡化為“ N↑ ,是 +N#+ 也”(事物 C′ 式),其中“是物”回指的對象“ N↑ ”不再由小句引出,而是名詞短語自成小句話題。這也是介于篇章與句法之間的過渡結(jié)構(gòu)?!睹献印分泄灿?例:
(39)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孟子·公孫丑上》)(40)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xiāng)原也。(《孟子·盡心下》)
上例中,個體名詞短語“夫蹶者趨者\"“閹然媚于世也者\"都超過兩個音節(jié),與“是 $+ \Nu _ { \not \equiv } +$ 也”之間必須有停頓,“者\"就是停頓標(biāo)志,這種停頓使兩邊各自獨立,使“是氣也”“是鄉(xiāng)原也”自成完整的小句結(jié)構(gòu),從而保留“是”的主語地位和指代詞特征。按王力[9]409的分析,這是向無停頓的判斷句式過渡的中間形式①。郭錫良[指出,“是\"字前的成分較長,有復(fù)指需要。洪心衡[4認為“是\"是系詞,理由是“古代漢語的表判句式,一般用‘ xx 者, xx 也或者用?XX,XX 也’,在主謂之間一般不用‘是'來復(fù)指”。應(yīng)當(dāng)說,王力和郭錫良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此式與事物 |ΔD′ 式在成分排列方面既對立又互補:集合名詞做被判斷對象時,個體名詞在“是物”之前;個體名詞做被判斷對象時,集合名詞位于“是\"之后,兩相對照,也可以看出其中“是”都是指代詞。當(dāng)然,從形式上看,此式之“是”因介于主項和謂項之間,可能比事物 D′ 式中的“是\"稍微接近系詞。
戰(zhàn)國末期,事物 C′ 式中的停頓取消,變?yōu)椋?N↑ 十是 +N#+ 也”事物 C′′ 式),其中“是物”發(fā)展成了系詞,但在此階段僅有1例:
(41)俄又復(fù)得一。問人日:“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上例中,指代詞\"此\"回指“一\"(車軛),是個體概念,因其為單音節(jié),它和“是”之間可以沒有停頓;謂語“何種”是集合概念,“是”介于其中,應(yīng)當(dāng)解讀為系詞。漢語從不允許兩個同義指代詞并列連用,如果有,其中之一必然已經(jīng)演變。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是\"已發(fā)展為系詞。雖然只是取消停頓,但它已成為一種新的句式。
早在戰(zhàn)國前期就有“ N1+ 是 +N2 十也”與事物C′′ 式結(jié)構(gòu)相似,且“ N1 ”與“是”之間無需停頓,但“是”也不能視為系詞。如:
(42)今是何神也? (《國語·周語上》) (43)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國語·越 語上》) (44)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國語·晉 語三》)
例(42)中名詞“今”是時間名詞做狀語,“是\"前面缺少主項,王力指出,漢語判斷式中主項與謂項缺一不可,可見此例不符合判斷句的特征,也不能把“是\"分析為系詞。例(43)和例(44)中“是物”是定語,是后指成分,連回指的資格都不具備。
總體來看,至戰(zhàn)國末期,“是”的用法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謂詞用法繼續(xù)增強,“是事”意動用法繼續(xù)增長,發(fā)展成了形容詞,還產(chǎn)生了表示“關(guān)系確認\"的謂詞用法。與此相伴,“是物”也產(chǎn)生了后一種用法。二是“敘事 + 議論”篇章和“是 +VP/NP+ 也\"判斷句式成為主流,類型也逐漸豐富。相比而言,“是事\"在這些結(jié)構(gòu)中的使用頻率比“是物\"要高得多。三是“是事”和“是物”所處的“敘事 + 議論”篇章逐漸趨同,且都向句法簡化,而“是物”所處的篇章簡化得更快,從而使“是物”變成了系詞。
五 系詞“是”形成、發(fā)展的機制
指代詞“是\"在西周階段就很活躍,可在多種敘事篇章和句法結(jié)構(gòu)中充當(dāng)多種句法成分,兩周之交又擴大到“敘事 + 議論”篇章和多種判斷句式,但直到戰(zhàn)國末期才演變成系詞。是哪些因素促成其最終演變?yōu)橄翟~的?
指代詞“是\"在西周早期只回指事物,由于隱喻機制的作用,其在西周晚期分化,可以回指事件。此后“是事\"產(chǎn)生意動、復(fù)述、事件關(guān)系確認等用法,乃至演變?yōu)樾稳菰~,這些都是句法轉(zhuǎn)喻機制的作用。這些轉(zhuǎn)喻,使“是事\"的功能大大擴展,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其體詞屬性。戰(zhàn)國時期,“是物”也出現(xiàn)事物關(guān)系確認用法,這一方面是“是事”的類推作用,同時也是轉(zhuǎn)喻機制在起作用。
盡管“是物”可用于敘事篇章、“敘事 + 議論\"篇章和判斷句“是 +NP+ 也”,但在戰(zhàn)國之前,它一直作為指代詞并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隨著“是事”在語法、語義、功能方面持續(xù)發(fā)展,并在“敘事 + 議論”篇章和“事件,是事件2\"邏輯判斷結(jié)構(gòu)中的大量使用,受此影響,“是物\"在\"敘事 + 議論\"篇章和判斷句“是 +NP+ 也\"中的使用頻率也逐漸上升,這種變化顯然是“是事”的類推在起作用。戰(zhàn)國之前使用“是事”的“敘事 + 議論”篇章中的判斷句是“是 + 謂 + VP”,后來“謂\"被刪除,并且增加了句末語氣詞“也”,變得與使用“是物”的判斷句“是 +NP+ 也”一致,這是“是物”對“是事”的類推結(jié)果??梢姡笆俏铩焙汀笆鞘耚"的互動,共同推動著“是\"向系詞發(fā)展。
不管“是物\"還是“是事”,其所在的“敘事 + 議論”篇章都發(fā)生了句法化。演變?nèi)缦拢?/p>
先看“是物”,從兩周之交的
是 +N#+ 也”篇章到戰(zhàn)國中期簡化為過渡結(jié)構(gòu)4 N↑ ,是 +N#+ 也”,戰(zhàn)國末期進一步簡化為句式4 N↑ + 是 +N? 十也”,這是一個完整的篇章結(jié)構(gòu)的句法化;從“ N+V+N☉i , N↑+ 是
也\"篇章到戰(zhàn)國中期簡化為“ N#i , N↑+ 是
也”,這是不完整的句法化。再看“是事”,“ Cli ,是 πfiri+ 謂 +VP′′ 到“ Cli ,是
也”,“謂”的刪除使篇章有所簡化,再到4 NP+ 之 +VP ,是 +NPffifi 十也”,這也是不完整的句法化。從篇章向句式的變化,歸根究底是語言使用者處理和解讀信息的心理變化,這是認知心理機制的作用。
4 N↑ ,是十 ??N#+ 也”最終句法化為‘ ΔN↑+ 是 + N? 十也”,“是物\"最終演變?yōu)橄翟~,這是韻律機制和重新分析機制的共同作用。關(guān)于韻律機制,馮勝利等[22已有詳細分析,此不贅述。關(guān)于重新分析,Hopper和Traugott[3]50認為是語言現(xiàn)象的中間階段,我們認為也不妨視為語言使用者和解讀者游離于或此或彼的一種認知處理。在過渡結(jié)構(gòu)“ N↑ ,是 +NX+ 也”中,強調(diào)書面語的語言使用者可能將“是\"處理為指代詞,而強調(diào)口語的語言使用者可能因其不提供新信息而將其處理為系詞。因此,僅憑過渡結(jié)構(gòu)中的用法,尚不足以斷定“是”已完全轉(zhuǎn)變?yōu)橄翟~,但當(dāng)這種結(jié)構(gòu)壓縮為“ N↑+ 是 +N#+ 也”后,“是\"就最終被處理為系詞。這些處理所體現(xiàn)的顯然是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心理。此外,“是事”也經(jīng)歷了重新分析階段,而且這個時間比“是物”要長得多。戰(zhàn)國前期“是 +VP+ 也”開始取代“是 + 謂 + VP\"之后,事件
與事件
分列“是事”的兩邊,為它向系詞演變奠定了結(jié)構(gòu)基礎(chǔ),但直到戰(zhàn)國末期,“是物’已演變成系詞,但“是”始終有兩種分析的可能性?!笆鞘耚"最終演變?yōu)橄翟~,已是漢代以后,其間應(yīng)該既有判斷句式“ N↑+ 是 +N? 十也\"對事件D式、 D′ 式篇章的類推,也有系詞對“是事”的類推。
綜觀系詞“是\"的產(chǎn)生過程,隱喻和擴展、類推、韻律、重新分析等機制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們的合力,使篇章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句法化,使指代詞“是\"演變成了系詞。
六系詞\"是\"和判斷句的進一步發(fā)展
高,《史記》《戰(zhàn)國策》《鹽鐵論》《說苑》《韓詩外傳》和馬王堆漢墓帛書均零星可見[8.23]。汪維輝[24]根據(jù)漢譯佛典,認為系詞“是\"在漢末已普遍使用。應(yīng)當(dāng)說,漢代傳世文獻在語體上可能從雅從文,未反映語言的即時變化。不過,東晉的傳世文獻明顯已有普遍使用,功能接近后世,“是\"從單純判斷擴展為判斷兼描寫,語氣詞“也\"逐漸脫落,“是事”也演變成了系詞;到了南北朝“是\"已基本只用作系詞。
(一)兩漢時系詞“是”的發(fā)展
兩漢時用例雖然不多,但系詞“是”和判斷句有三個顯著變化。一是此前判斷轄屬關(guān)系的篇章4 $\lvert \mathrm { N } _ { \mathscr { k } }$ , N↑?1+N↑?2 ……·+ 是 + 也”調(diào)整成了“ N↑1 、N↑2 ……,是 +N#+ 也”,這種語序變化表明,表示“確認\"的“是物”也演變成了系詞。如:
(45)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史記·貨殖列傳》)
二是判斷句增加描寫功能,句末語氣詞“也”開始脫落。如:
(46)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日此牛腹中有奇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偽書。(《史記·封禪書》)
上例中,“(帛書)果是偽書\"是判斷句,句中焦點是謂項中的形容詞“偽”,重在描寫“帛書”的特點??梢姡袛嗑涞墓δ芤褟膯渭兊呐袛嘞蛎鑼憯U展。描寫功能的產(chǎn)生,使表示判斷的語氣詞“也”成為非必要成分而被刪除。此外,“是\"前飾謂副詞“果”的出現(xiàn),也使其系詞屬性得以進一步確認①。
三是東漢出現(xiàn)了連詞“便 + 是系”,表示“即使,即使是”。如:
(47)或言:“李廣?!北闶切芮B(yǎng)由基、李廣主名不審,無實也。(《論衡·儒增篇》)
上例中,“熊渠、養(yǎng)由基、李廣主名不審\"與“無實也”是讓步關(guān)系,前者是讓步條件,后者是轉(zhuǎn)折結(jié)果?!氨恪币话阍趦蓚€小句之間起承接作用,這里“便是”連用且冠于篇首,已凝固為讓步連詞,“是”不表義,但其前身必然是系詞。從其后帶小句來看,它必然來源于“是事”。限于資料,我們無法詳細揭示其演變過程,但不難推測,這種系詞是事件D式、 D′ 式篇章被重新分析為判斷句的結(jié)果。由此也可斷定,“是事\"發(fā)展成系詞,其上限是西漢,下限是東漢。
兩漢傳世文獻中系詞“是”的使用頻率仍然不
(二)東晉以來系詞“是\"和句式類型的進一步發(fā)展
東晉以來,系詞“是\"迅速增長。從《抱樸子》來看,除“是以”“于是”等連詞之外,“是\"共有129例,其中系詞75例,指代詞47例,形容詞7例??梢姡穗A段系詞已成為主要用法。來源于“是物”和“是事\"的系詞“是”分別為41個、34個,兩者相差不大。
“是物\"源系詞后的成分很豐富,有NP、AP等,句子多用于描寫,例如:
(48)廣定乃索女所言物,乃是一大龜耳。(《抱樸子·對俗》)
(49)今若有識道意而猶修求之者,邁必便是至 愚。(《抱樸子·金丹》)
例(48)的焦點是定語“大”,句子的功能是判斷兼描寫;例(49)系詞之后是AP“至愚”,描寫性更強,句子已基本失去判斷意味,超出了a類邏輯判斷式“ NP1 是 NP2 ”的范圍。這種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3”義項二、三的例句“那瓶墨水是紅的\"“他是一片好心\"特征相近。
“是事\"源系詞后的成分也很豐富,有VP、小句等,但真正的事件判斷并不多,主要是用于描寫。例如:
(50)或大食肉而咽其汁,吐其滓,終日經(jīng)口者數(shù)十斤,此直是更作美食矣。(《抱樸子·雜應(yīng)》)
有些描寫性判斷句中的系詞“是”似乎可以省略,類似于張和友[12]所說的強調(diào)性副詞或焦點標(biāo)記。這種特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3\"之下未作分析。如:
(51)外國作水精碗,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抱樸子·論仙》)
有些描寫句中的“是\"相當(dāng)于“有”,表示“某處存在某物”,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3”的義項四相近。例如:
(52)又按仙經(jīng),可以精思合作仙藥者,有華山、泰山…括蒼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抱樸子·金丹》)
例(48)至例(52)都未用語氣詞“也”,但部分例子用了其他語氣詞“耳”“矣”,類似情況全書共12例。語氣詞用還是不用,用“也\"還是用“耳/矣”,并非隨意,而是有目的的選擇。大致規(guī)律是:判斷功能越強,越傾向于用“也”,描寫功能越強,越傾向于不用“也\"或用其他語氣詞。在全書75個例子中,不用句末語氣詞“也”的達48例,用“也”的只有27例?!笆鞘耚"源系詞句的用例稍多,有16例,原因可能是這類句子的功能不太容易根據(jù)謂項用詞做出判斷,而“是物”源系詞句的功能比較容易識別。
隨著判斷句描寫性的增強,系詞“是”的意義也在變化?!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是3\"的前四個義項在《抱樸子》中都有用例;其余七個義項其實是語用特征,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口語中的語用特色,并不一定是義項的增加??梢哉f,東晉傳世文獻中系詞“是”已與現(xiàn)代漢語接近。到南北朝《世說新語》中,除構(gòu)詞語素之外,“是\"共有198例,其中176例是系詞,語義上也沒有進一步的變化,語氣詞“也\"基本脫落。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文法中的系詞[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1937(1):1—67.
[2]石毓智,李訥.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tài)句法發(fā)展的動因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3]HopperPJ,Traugott E C.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洪心衡.《孟子》里的“是\"字研究[J].中國語文,1964(4):285—294.
[5]洪成玉.判斷詞\"是\"的來源[M]//洪成玉.漢語語法散論及其他.北京:中華書局,2009:15—24.
[6]馮春田.從王充《論衡》看有關(guān)系詞\"是\"的問題[M]//程湘清.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341—364.
[7]李學(xué)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8]郭錫良.關(guān)于系詞\"是\"產(chǎn)生時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M]//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116—135.
[9]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柯匹,科恩,羅迪奇.邏輯學(xué)導(dǎo)論[M.11版.張建軍,潘天群,頓新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
[1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12]張和友.“是\"字結(jié)構(gòu)的句法語義研究:漢語語義性特點的一個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13]蔣紹愚.也談漢譯佛典中的\"NP1,NP2+是也/是\"[M]//蔣紹愚,胡敕瑞.漢譯佛典語法研究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166—181.
[14]Givon T. 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an ar-chaeologist’sfieldtrip[M]//GivonT.The diachronyofgrammar:volume 1.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l5:3-26.
[15]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6]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匯資料庫[EB/OL].https://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c_in-dex. php.
[17]裘錫圭.談?wù)劰盼淖仲Y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M]//裘錫圭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194—208.
[18]許嘉璐.關(guān)于“唯……是…\"式句[J].中國語文,1983(2):126—130.
[19]劉文正.關(guān)于“所V\"之“所\"的來源和進一步發(fā)展[J].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23(2):22-34.
[20]萬祥禎.詩經(jīng)詞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21]向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2]馮勝利,汪維輝.古漢語判斷句中的系詞[J].古漢語研究,2003(1):30-36.
[23]洪誠.論南北朝以前漢語中的系詞[J].語言研究,1957(2):1-22.
[24]汪維輝.系詞“是\"發(fā)展成熟的時代[J].中國語文,1998(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