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媒體行業發生了深刻變革,傳統紙媒的影響力逐步下降,且大有被新興數字媒體取代之勢。在數字媒體發展的基礎上,融媒體應運而生。融媒體是多種媒體的融合發展形態,是當前媒體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雜志作為傳統媒體的一部分,必須在這種新環境下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以實現內容的多平臺整合,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用戶黏性。本文將從融媒體環境下雜志內容整合的現狀人手,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融媒體環境下的內容整合現狀
融媒體環境下,雜志的內容整合至關重要。根據《2023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達5.3億,人均電子書年閱讀量14.8本。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介變革,傳統雜志的內容整合呈現出以下三個顯著特征:第一,內容生產工業化。《南方人物周刊》建立的“中央廚房”系統,實現了采編資源的統一調度,將單篇內容生產成本降低了 40% ;第二,傳播渠道立體化。《時尚芭莎》通過微信公眾號(深度長文)抖音(短視頻)小紅書(圖文筆記)B站(嘩哩嘩哩彈幕視頻網紀錄片)的多形態分發,觸達率提升了 200% ;第三,用戶需求個性化。《新周刊》利用AI算法構建用戶畫像,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內容推送,用戶留存率提高至 65% 。但行業調研顯示,仍有 68% 的雜志存在內容同質化問題,平臺協同效率不足導致傳播效果衰減 35% 以上。雜志需要在多個平臺之間實現內容的無縫銜接,并通過數據分析優化內容的生產方式。當前,內容同質化是雜志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各大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內容生產門檻不斷降低,導致大量類似內容充斥市場,使得優質內容難以脫穎而出,也使得讀者對內容的期望和要求不斷提高。特別是面對眾多自媒體和內容創作者,雜志必須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和獨特的視角來吸引讀者。平臺間的協同不足也是一個顯著問題。在多平臺發布內容時,往往會出現各平臺間缺乏統一內容管理和協調的問題,導致內容重復、更新不及時,影響用戶體驗并降低內容的傳播效果。用戶黏性下降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隨著內容選擇的多樣化和信息獲取的便捷化,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偏好發生了變化。雜志需要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來了解用戶的需求和興趣,以制定個性化的內容策略。此外,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等平臺,與用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忠誠度,是融媒體時代雜志創新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1]
二、內容整合的創新策略與實踐路徑
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和普及,電腦排版、電腦繪圖、電腦發排相繼出現,紙質媒體發展到了極致,各種琳瑯滿目的書籍、雜志,充斥著各個角落。進入21世紀,計算機不僅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操作方便,以及環保等優點,還融入了圖像、文字、聲音、游戲等諸多功能,再加上操作窗口具有鏈接、互動的優點,便于閱讀、記憶,尤其是便于查找資料,因此,電子閱讀逐漸贏得了年輕群體的喜愛。但這并不意味著紙質刊物會完全消失,紙質刊物不會被電子刊物完全取代,仍葆有一定的自身生命力。在信息時代,雜志在傳統紙質刊物的基礎上,與電子刊物、微信微博、網絡社區協同發展,正是適應融媒體時代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多樣化內容形式
在融媒體環境下,多樣化內容形式是吸引不同平臺用戶的關鍵。在紙媒端與數字媒體端發布融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可以使雜志滿足不同用戶的偏好。短視頻和直播內容在年輕用戶中非常受歡迎,而深度文字報道更適合專業讀者。多樣化的內容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內容的吸引力,還可以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此外,通過數據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用戶的興趣和習慣,從而更好地制作符合用戶需求的內容。個性化內容定制在提高用戶黏性方面具有顯著作用。通過分析數字端用戶的閱讀歷史、興趣愛好和行為數據,雜志可以為用戶精準推薦個性化內容。這不僅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還能提高用戶的閱讀時長,增加其閱讀頻率。例如,智能推薦系統可以在用戶瀏覽文章時推送相關內容,或根據用戶的訂閱和收藏習慣提供定制化內容。個性化內容定制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提高了用戶忠誠度,也為雜志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機會。[2]
(二)多平臺協同發布
平臺特點與內容適配是多平臺協同發布的核心。在融媒體的不同平臺上,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偏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內容的呈現方式需要有所調整。例如,微博用戶喜歡簡短且富有沖擊力的內容,而微信公眾號的用戶更傾向于深度和詳細的解讀。根據各個平臺的特點,雜志需要調整內容的篇幅、語言風格和結構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平臺用戶的需求。通過分析各個平臺的用戶數據,雜志可以優化內容的發布策略,增強內容的傳播效果。當下,各類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定風格,包括圖文類平臺如今日頭條、大魚號、企鵝號、百家號、一點號、趣頭條、搜狐號、公眾號、知乎、豆瓣、小紅書等;視頻類平臺,如B站、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直播類平臺,如虎牙、抖音、快手等;音頻類平臺,如喜馬拉雅、蜻蜓等。不同類型平臺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例如,根據微博用戶的特點,《中國新聞周刊》采用“3秒吸睛 + 話題引導”模式,實現了重大事件報道閱讀量超5億次。諸如此類的電子刊物,結構上需縮小篇幅,內容上需直奔主題,做到要言不煩。而在微信公眾號上,內容則需要擴大篇幅,并拓展內容的廣度,增加其深度,以提高用戶黏性。例如,《讀者》通過“深度故事 + 情感共鳴”,單篇最高閱讀量突破了800萬。因此,建立統一的內容管理系統對于多平臺協同發布具有重要意義。統一的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內容的集中管理和同步發布,提高內容管理效率。通過一個統一的后臺系統,可以實現對內容的統一編輯、審核、發布和更新,確保各個平臺上的內容具有一致性和時效性。但是,由于平臺屬性不同,在發布時,需針對性地加以調整。此外,統一的內容管理系統還可以整合各個平臺的用戶數據和反饋信息,從而更好地了解用戶需求,以此優化內容生產策略。建立統一的內容管理系統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增強了內容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另外,優化發布策略是增強內容傳播效果的重要措施。3在多平臺協同發布中,發布時機和頻率的選擇至關重要。通過分析各個平臺用戶的活躍時間,可以選擇最佳的發布時機,確保內容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限度的傳播。
(三)用戶互動和參與
社交媒體互動在提高用戶參與度方面具有顯著作用。首先,雜志可通過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賬號,與用戶進行互動,以提高用戶的參與感。例如,在微信、微博、電子刊等平臺上發布內容后,及時回復用戶的評論和提問,開展有獎互動活動,吸引用戶的參與等,帶給用戶良好的互動體驗。具體實踐案例如《知乎》雜志專欄,其通過“提問一回答一專題”閉環,實現了用戶貢獻內容占比 40% 。又如,通過發布用戶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激發用戶討論熱情,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社交媒體互動不僅可以提高用戶的參與度,也有助于塑造雜志的品牌形象,擴大影響力;其次,社區運營策略在增強用戶黏性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建立和運營在線社區內容,雜志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個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及時了解讀者的興趣點,有針對性地策劃和發布內容,以提高用戶的黏性和忠誠度;4最后,融媒體時代的用戶生成內容(UGC)在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攝影之友》在其舉辦的“手機攝影大賽”中,收到投稿12萬件,優質作品轉化率達 25% 。可見,通過鼓勵用戶參與內容的創作和分享,雜志可以獲取更多的優質內容和用戶反饋。
三、融媒體環境下的內容整合效果
(-) 提升用戶黏性
在融媒體環境下,內容整合可以帶給用戶良好的閱讀體驗。例如,針對不同用戶群體,雜志可以設計不同的內容和主題,在紙媒與電子刊端分別創設包括文字、視頻、音頻等在內的多種內容形式。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來了解用戶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愛好,可以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上述形式的體驗感不僅能夠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還能夠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此外,通過優化內容的呈現方式,如改進雜志電子刊、微信微博用戶的界面設計以及提高內容加載速度,也可以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增加用戶的閱讀停留時間。同時,積極與用戶互動也是提升用戶黏性的重要手段。例如,《三聯中讀》App通過“聽書 + 問答”模式,使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從18分鐘提升至52分鐘。通過在內容中嵌人互動元素,如問答、投票和評論,鼓勵用戶參與討論和分享,能夠有效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例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雜志可以通過發布互動性強的內容,如熱點話題討論、用戶投稿征集和有獎活動,吸引用戶積極參與。而定期舉辦線上線下活動,如讀者見面會、主題沙龍和線上直播等,能夠進一步拉近雜志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增強用戶的互動體驗。優化用戶反饋機制對提升用戶黏性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有效的用戶反饋渠道,如在線調查、用戶評論和社交媒體互動,雜志可以及時獲取用戶的意見和建議,了解用戶的需求,查找自身的問題所在。[5]
(二)增強傳播效果
第一,內容精準推送是增強傳播效果的有效策略。通過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雜志可以借助電子刊、微信微博為用戶精準推送內容。例如,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閱讀歷史和瀏覽習慣,推薦相關的內容和專題,增加內容的點擊率和閱讀量。例如,通過拓展傳播廣度,《南都周刊》重大報道全網曝光量從2000萬次提升至1.2億次。特別是通過智能推薦算法,可以實現內容的個性化推送,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此外,通過定期更新和優化推薦策略,保持內容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和參與度;第二,多渠道傳播是增強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例如,《中國國家地理》科普內容在抖音的完播率達 68% ,遠超行業均值的35%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重視內容整合的作用。通過對紙媒、電子刊、微信、微博多平臺內容的整合,雜志可以打造統一的品牌形象,實施統一的傳播策略。例如,在不同平臺上發布一致的品牌信息,且內容風格相似,可以提高雜志品牌的辨識度和影響力。同時,通過高質量的內容生產和發布,可以樹立專業權威的雜志品牌形象,增強用戶對品牌的認可和信任。此外,還可以通過積極參與社會熱點和話題討論,增加雜志品牌的曝光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品牌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力。可見,多渠道傳播策略在擴大受眾覆蓋面方面具有顯著效果。通過在不同平臺上發布內容,雜志可以覆蓋更多的目標用戶,以增加內容的傳播路徑和曝光機會,更能通過與其他媒體平臺及合作伙伴的合作,擴展內容的傳播渠道和范圍。
(三)增加營收渠道
通過多平臺的內容發布,雜志可以吸引更多的廣告商和合作伙伴。例如,通過精準的用戶數據分析,可以為廣告商提供定制化的廣告投放方案,提升廣告的效果和轉化率。通過多樣化的廣告形式,如原生廣告、視頻廣告和互動廣告等,增加廣告的創意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廣告投放。同時,通過內容與廣告的深度整合,可以實現廣告的無縫植人,提升用戶的接受度,增強廣告的宣傳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付費內容模式在多平臺內容整合中的應用為雜志增加了新的營收渠道。例如,通過設立付費訂閱、會員制和內容付費等模式,雜志可以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獨家內容和服務,提高用戶的付費意愿。例如,推出付費專題、深度報道和獨家視頻等高質量內容,可以吸引用戶付費觀看。總的來說,要做到商業模式創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讓用戶養成為知識付費的習慣。例如,《哈佛商業評論》中推出的“管理微課”這門數字課程,僅單課程營收就突破了500萬元;第二,實現跨界電商。例如,《瑞麗》美妝雜志與天貓合作“內容種草”,GMV年增長 150% 。此外,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如在線課程、專家咨詢和線下活動等,可以增加用戶的黏性和付費意愿,進一步擴大雜志的營收;第三,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聯合推廣和跨界營銷,也可以擴展營收渠道,增加市場份額。例如,通過為奢侈品牌定制數字刊《VOGUE》的單項目收人超過了800萬元。
四、未來發展趨勢與建議
融媒體環境下的雜志內容整合將緊密結合前沿技術、虛擬場景與新型經濟模式,形成更加智能、更具沉浸感、更加靈活的傳播體系。建議搭建智能內容管理系統,整合從選題策劃到發布的全流程自動化功能。例如,通過智能工具自動生成文章摘要,節省時間并提升效率。同時,開發虛擬互動場景,參考時尚雜志舉辦“虛擬時裝周”的經驗,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閱讀體驗,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間。在盈利模式上,可以嘗試分層付費策略(“基礎內容免費 + 專業內容收費 + 高端服務定制”),并建立創作者合作機制,通過新技術確保內容版權并公平分配收益。此外,探索社區自治與數字權益模式,讓讀者參與內容決策并通過積分或虛擬權益增強黏性。實施過程中需加大技術投入,建設智能管理平臺和虛擬場景開發工具,同步培養團隊的數字技能,吸引跨界人才。通過構建從內容制作到商業價值實現的完整鏈條,推動傳統媒體向綜合服務平臺轉型。例如,與旅游平臺合作開發互動攻略,將內容深度融入實際生活場景,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梳理雜志內容整合的現狀,指出其當前存在內容同質化、平臺協同不足以及用戶黏性下降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雜志需要緊跟融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需要,開拓思維、創新辦刊思路,綜合掌握和利用好紙媒端與數字端的傳播特點與優勢,針對性實施多樣化內容形式、多平臺協同發布以及用戶互動和參與等策略。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雜志不僅能夠有效應對融媒體環境下的各種挑戰,還可以抓住數字化轉型機遇,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創造更大的自身價值與發展空間。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用戶需求的持續變化,雜志需要繼續探索創新,以確保在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中始終保持競爭優勢,為用戶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劉洋.紙媒有效利用網絡新聞資源的途徑探索[J].記者搖籃,2024(04):150-152.
[2] 王瑾,楊恒國.數字技術是賦能紙媒融合發展的新動力[J].中國地市報人,2024(03):64-65.
[3] 吳枋宸,陳映紅.全媒體時代紙媒記者轉型淺析[J].中國報業,2024(02):158-159.
[4] 梁耀輝.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紙媒的發展與轉型探索[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4,37(01):59-61.
[5] 陶治.新形勢下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探究[J].中國報業,2024(03):188-189.
[6] 李淑景.基于新媒體主導的紙媒融合發展探索[J].中國報業,2024(03):98-99.
[7]齊特.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紙媒采訪手段及宣傳方式的研究[J].采寫編,2024(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