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保障學校運行發展的基礎。2000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意見》,后勤社會化改革逐漸拉開序幕。對此,堅守食堂公益性原則,吸收前期經營的相關經驗,融合委托餐飲公司經營模式與自營模式的優點,革新食堂經營管理模式,形成特色鮮明的新型管理體系。
一、革新之策:自營模式策略新探
目前,學校采取“學校自營 + 商戶自治\"經營模式,將食堂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創新自營模式管理策略。
(一)學校自營
學校根據食堂檔口數、計劃經營品類組織統一招募,招募對象可以是個人、個體工商戶、餐飲公司。響應人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交《經營意向書》等評審材料。學校本著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組織行業專家進行綜合評審,篩選得到中選商戶,并直接與中選商戶簽訂檔口經營合同,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且要求中選商戶必須在現場參與經營,避免轉租或分包。
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校方提供經營場地、基礎設施設備,且不收取租金、提點等任何費用,真正實現“零租賃”。商戶僅需繳納實際運營中產生的公攤費用,如水電燃氣費、管理人員聘用費、物料費等與經營相關的基本費用,具體繳納分攤比例暫時以檔口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比例計算,從而降低商戶經營成本,確保飯菜價格穩定且優惠。在監管方面,學校設立專門部門對食堂日常運營情況進行監督管理。中選商戶需根據學校要求按時供餐,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及學校相關管理制度。
(二)商戶自治
為充分調動食堂商戶的工作積極性,確保食堂有序運營,同時降低學校自營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學校組織各商戶成立食堂商戶委員會,由各檔口負責人擔任委員,在學校的監管下參與日常運營管理的重要決策。
(三)運行機制
建立“商戶自治 + 學校監管”雙軌協同運行機制(見圖1)。經商戶委員會推舉產生3位代表擔任委員會主任,負責食堂運營事務的決策,并積極與商戶委員會溝通交流,收集商戶意見反饋至校方。為確保溝通的及時有效性,商戶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每周1次周例會,每月1次商戶代表大會,討論并決策食堂的重要事項,必要時可召開臨時會議。
圖1新模式運行機制

為便于相關政策要求的傳達與落實,由商戶委員會聘任的執行經理全面負責食堂的日常運營管理,其工作需對商戶委員會負責,執行食堂商戶代表的決策。人員管理方面:學校統一安排調配食堂其他行政人員按時保質完成相應工作任務。運營管理方面:協助建立、完善食堂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嚴格監督執行;協助處理食堂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如員工內部矛盾糾紛、學生投訴等,從而確保食堂運營的標準化、規范化。與此同時,學校相應監管部門負責監督食堂運營情況,包括及時發現并提出問題,督促整改落實,從而為食堂運營規范化提供雙重保障。
二、革新之果:實踐探索成效初顯
學校自2024年9月推行新模式后,通過不斷探索實踐,驗證了該模式的可行性,并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效。
(一)飯菜價格優化
在食堂經營模式的革新中,學校通過重構價格機制,將“去除餐飲公司營利夾層\"的改革紅利直接轉化為實惠價格。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公益辦食堂的初心,學校以“微利運營,成本可控”為原則,要求各檔口商戶在公示價目表的同時,還需公示菜品配料分量及成本核算表。商戶委員會執行經理與校方相關部門組成價格審核小組逐級審核,確保各菜品原材料成本占比不低于56% ,堅決杜絕“低價低質\"或“隱性溢價”。
(二)原材料管控升級
在自營模式改革中,原材料供應鏈的重構成為聯結“價格可控”和“質量提升”的關鍵紐帶。原材料供貨商的篩選和管理實現了從“單一壟斷\"到“多元競爭”的轉變:商戶委員會代表負責原材料供貨商招募,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擇優選擇具備相關資質的供貨商,且同一原材料品類可由多家供貨商供應,充分引入市場化機制,形成“品質比拼,價格博弈\"的市場化競爭環境。學校在原材料品質管控中強化主動權,明確劃定主副食品類的“品牌準入清單”,堅決杜絕不合格原料進校園,確保原材料品質。
(三)菜品豐富多元
新模式通過市場化招募機制打破傳統外包模式“壟斷經營\"壁壘,構建由個人檔口、品牌連鎖個體工商戶檔口、餐飲公司多元共存的市場化經營矩陣,形成特色檔口與品牌餐飲檔口互補的差異化經營體系。目前,學校引人的26家經營主體中,既有傳統夫妻檔特色風味窗口,也有基本伙食窗口(保證大米套餐、平價餐的基本供應),以及知名加盟品牌店如“蜜雪冰城”“0090漢堡”,重塑校園食堂多元化形象。學校用市場化機制激活“菜品迭代、口碑驅動”,激發競爭積極性,促進學校食堂餐飲服務水平提升。
(四)食堂管理\"雙保險”
在新模式探索實踐中,組成由“商戶委員會自治執行”與“校方監管部門統籌督導\"的雙軌協同管理體系,提升食堂運營管理效率。由各檔口商戶代表組建的商戶委員會,作為一線的\"神經末梢”,可及時發現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周例會、月調度會議中共同商討解決。商戶委員會下設執行經理、安全員、庫管員、會計等專職行政管理團隊,統籌食堂日常運營,如事務協調對接、設備維護、安全巡檢、出入庫、成本核算等。校方監管部門則聚焦統籌監管,為食堂安全穩定運營托底。每天不定時監督檢查食堂運營情況,如食品安全、飯菜價格、就餐環境等,對發現的安全風險點反饋至執行經理,督促其統籌協調整改落實。在雙軌協同管理機制下,通過角色重構激活食堂運營的內生動力,使商戶從“被動接受監管”轉為“治理伙伴”,體現“多元協同、共建共享”的改革邏輯,只有讓每個治理主體都成為責任的“承擔者”和\"受益者”,才能實現\"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跨越。
(五)滿意度測評結果
為檢驗新模式的改革成效,自2024年9月改革啟動以來,學校共開展6次滿意度測評,不斷監控革新之路的實踐成效。學校分別從“飯菜分量、飯菜價格、飯菜口味、菜式品種、飯菜保溫、服務態度、環境衛生、飯菜衛生狀況\"八個方面開展測評,形成綜合滿意度(見圖2)。結果顯示,以學校某一餐廳為例,歷次綜合滿意度維持在 83% 至 93% 之間,改革成效基本符合預期。
圖2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餐廳綜合滿意度

新時代,創新改革是必然趨勢,無論食堂如何經營,根本宗旨都是為師生提供更好的餐飲服務。此次食堂運營模式改革,不僅是一次服務流程的優化重構,更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實踐。未來,我們將繼續以服務學生為核心,從商戶構成提質、運營增效著手,不斷優化改進,進一步提升食堂服務水平。
(實習編輯 王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