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7-0020-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I。而推動民族地區學校體育的發展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步。強教必先強師,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體育教師隊伍是實現民族地區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名師工作室是青年教師成長的搖籃,為青年教師提供了一個專業學習和成長的平臺[2]。202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指出,要“以工作室為載體,探索名師名校長培養和引領帶動機制營造名師名校長與區域內骨干教師校長團隊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環境,帶動區域內教師校長隊伍素質整體提升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3]。對此,本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曹剛體育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曹剛名師工作室”)為例,闡明其助力民族地區體育教師培養的模式及推動民族地區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以期為我國民族地區學校體育以及民族地區體育名師工作室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價值理念:扎根民族地區,服務民族發展
(一)核心理念:扎根民族土壤、融合多元文化、創新體育教育
曹剛名師工作室以“扎根民族土壤、融合多元文化、創新體育教育”為核心理念,立足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區特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體育教育全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扎根民族根基:深耕甘孜地區教育實際,緊扣藏族等少數民族學生成長需求,以本土化體育教育實踐助力民族地區學校體育發展,解決民族地區體育教育資源薄弱、師資短缺等現實問題;2.融合文化內涵:將藏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教學體系結合,在體育教育中滲透民族文化精髓,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體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增強民族文化認同;3.創新發展路徑:以“名師引領+團隊協作”模式突破傳統體育教育瓶頸,通過教學方法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區域資源整合,探索適合民族地區的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范式。
(二)價值目標:培養優秀體育教師,推動地區體育發展
曹剛名師工作室以培養“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扎根民族、服務發展”的體育教師隊伍為總目標。具體目標包括:1.強化師資建設,打造一支適應民族地區教育需求的專業化體育教師團隊,通過名師工作室平臺,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教學實踐能力與科研創新水平,解決民族地區體育教師“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2.提升教育質量,推動民族地區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將民族傳統體育元素融入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形成具有甘孜特色的體育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促進文化傳承,通過體育教育載體,挖掘、整理、創新藏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進課堂,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4.推動區域協同,建立“工作室—學校—區域”三級聯動機制,輻射帶動甘孜州及周邊民族地區體育教育發展,形成“培養一個、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良性循環,助力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
二、團隊建設:培養民族教師,壯大民族師資
(一)思想鑄魂:培養“好”體育教師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而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更需以思想引領為基石。工作室深刻認識到,唯有讓教師從思想深處認同民族地區教育的價值,才能解決“留不住”的師資困境。因此,其將“思想鑄魂”作為團隊建設的首要任務——通過政治理論學習與民族文化浸潤雙軌并行,讓教師在理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中,樹立“扎根高原、服務民族”的職業信仰。具體實踐中,工作室將藏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精神內核與師德建設巧妙結合,使抽象的師德要求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認同,為后續教學與科研工作奠定思想根基。
(二)教學筑基:培養“強” 體育教師
思想引領需與專業能力建設相輔相成。在解決“愿不愿教”的問題后,工作室隨即聚焦“能不能教”的核心命題。針對甘孜州民族地區體育教學資源匱乏、高原環境特殊等現實挑戰,工作室將“教學筑基”作為提升教師實戰能力的關鍵環節。不同于傳統師資培訓的理論灌輸,其以“本土化教學實踐”為切入點,通過開發融合藏族傳統體育的特色課程體系,讓教師在“名師示范—磨課實踐—反思優化”的循環中,掌握高海拔地區體育教學的特殊方法與技巧。例如,針對缺氧環境下的運動負荷設計等難題,工作室通過專題工作坊與跨校觀摩,將抽象的教學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課堂策略,切實提升教師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實現從“能教”到“教好”的跨越。同時,針對工作室成員相距較遠、特長不同等特點,工作室采取小組結對的方式推動所有工作室成員的發展。小組內,成員之間的距離相對縮減能夠更好地開展交流,其中包括少數民族教師和漢族教師,他們能夠更好地取長補短,增強自身教學能力。
(三)科研助力:培養“優”體育教師
當教師具備基礎教學能力后,如何推動教學實踐向更高水平進階?工作室給出的答案是“以科研促教學”。在民族地區體育教育領域,藏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高原體育教學規律等課題仍存在諸多研究空白,而這些正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突破口。基于此,工作室構建“科研共同體”機制,并聯合高校、教育行政部門、成都兄弟學校等形成研究合力,引導教師從“教學執行者”轉變為“問題研究者”。同時,工作室建立分層分類科研培養機制,針對教齡5年以下的教師,推行“教學日志一問題提煉—微型課題”培養路徑,要求教師每周記錄課堂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由工作室科研導師指導,將問題轉化為校級微型課題;針對教齡5年以上的骨干教師,工作室構建了“區域特色問題—學術理論轉化—教育實踐創新”的科研能力發展路徑。具體實施中,以民族地區體育教育的結構性矛盾為切入點,引導教師運用教育人類學、體育社會學等跨學科理論工具,對藏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高原體育教學規律等區域性議題進行系統化研究,并支持其申報省州級課題。
(四)協同注能:培養“新”體育教師
在完成個體教師從“好”到“優”的培養后,工作室進一步思考如何擴大輻射效應,解決民族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協同注能”機制正是對這一思考的回應—通過構建“工作室一學校—區域”三級聯動網絡,將單一團隊的培養經驗轉化為區域教育發展的動力。這種協同不僅體現在線下的師徒結對與跨區域論壇,更借助數字化技術打破地理限制,讓偏遠地區教師也能共享優質資源。例如“跨校直播教研”活動,使丹巴縣、理塘縣等偏遠地區教師能同步參與康定中學的教研活動,這種“培養一個、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模式,既為教師個體注入了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也為民族地區體育教育的整體提升提供了可持續的機制保障。
三、實踐探索:發展民族體育,增強民族自信
(一)構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化實施體系
課程是教育理念落地的核心載體。工作室深刻認識到,唯有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規范化課程體系,才能實現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基于此,其構建了“三維目標架構一本土化開發一標準化保障”的課程實施體系:以“文化傳承一體質增強一價值塑造”為導向,將藏族傳統體育項目按“基礎技能—文化理解—創新應用”梯度融入課程。在此基礎上,工作室聯合地方教育部門與高校專家編制本土化課程指南,特別針對高海拔地區的運動負荷制定科學調整方案,從源頭上解決高原環境與傳統體育教學的適配問題。
(二)創新民族體育教學模式與評價體系
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在傳統技能教學中,工作室突破單純動作訓練的局限,構建了“文化浸潤式”教學法,通過課前文化講解、課中禮儀滲透、課后實踐延伸,形成
“技能—文化—德育”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同時,工作室構建了“體質指標+文化認知+創新實踐”多元評價體系,該體系既包含高原適應性生理參數,也涵蓋文化理解與創新能力評估,實現了對民族體育教育成效的全方位衡量。
(三)推動民族體育文化的系統性傳播與創新性轉化
民族體育文化的現代生命力源于對傳統的系統性挖掘與創新性發展。工作室以“文化傳承—現代轉化—社會輻射”為邏輯主線,以學校為平臺,構建多維度的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生態,讓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場景中實現活態傳承。工作室在中小學實施“民族體育文化浸潤工程”,通過“課程+活動+環境”三位一體的傳播體系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場景。在課程維度,工作室開發藏族傳統體育系列課程,對相關藏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系統梳理融入德育與歷史教學;在活動維度,組織“民族體育文化月”,設置傳統項目展演、器材制作競賽等環節,引導學生在參與中理解文化精髓;在環境維度,推動學校建設“民族體育文化長廊”“傳統器材陳列室”,通過視覺化呈現增強文化感知力。
四、結語
曹剛名師工作室的實踐探索,以“扎根民族土壤、融合多元文化、創新體育教育”為核心理念,構建了一套適應民族地區特點的體育教師培養與學校體育發展模式。從價值理念的頂層設計到團隊建設的分層實施,再到實踐探索的多維創新,工作室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教育全過程,既解決了民族地區體育師資“留不住、教不好”的現實困境,又推動了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教育轉化。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工作室的探索回應了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證明了學校體育在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中的獨特價值。未來,隨著“扎根—融合一創新”理念的持續深化,民族地區學校體育必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EB/OL].(2024-1-31)[2025-7-4]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9283.htm.
[2]倪晨瑾.邀約·融合·同行—小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意蘊與路徑[J].體育教學,2024,44(07).
[3]教育部.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EB/0L].(2022-8-12)[2025-7-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208/t20220819_653904.html.
(1.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學 626000)(2.四川省大邑縣教育局教研室 611330)(E-mail:12520364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