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萬古流,廉脈續千秋。黃河九曲,蜿蜒波折,出星宿、決昆侖,蕩峽谷、觸龍門,逶迤向東,注入大海。山東聊城居魯西,臨黃河,望中原,倚燕趙。這里,不僅承載著深雋厚重的人文江河,更在治水實踐中孕育了特色鮮明的黃河廉潔文化
廉脈貫千年,往來成古今。小橋、流水、人家,滿懷鄉愁;黃河、運河、金堤河,奔涌力量。在這片厚重而又廣袤的黃土地上,一代代治河廉吏守法奉公、清白傳世的嘉言懿行,猶如汨汨清流,滋潤著這片沃王,書寫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廉潔史詩。
古韻悠長廉脈賡續傳心間
上善若水,潤物無聲。千里奔騰的黃河與貫通古今的大運河在這里“牽手”,共同滋養了這一方水土。
聆聽遙遠回響,雄渾而廣遠。一部黃河史就是一部河流文明史,從傳說故事到史料典籍,走進聊城黃河,仿佛置身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觸碰數千年治水實踐中不斷浸潤發展的水利廉潔文化。正因有了這種汲古潤今、與時偕行的傳承,才能在鑄就輝煌歷史的同時,把中華文明的火種延續至今。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先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絢爛多姿又獨具內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廉潔文化匯入黃河文明,歷代先賢在千百年來的探索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其中蘊含的廉潔基因也成為黃河文化的有力支撐。
這是與水結緣傳千古的回眸,是敬水斗水、治水興水、以水為師漫漫求索的踏浪前行。從大禹投石鎮龍潭,到鳳城湖畔筑古城;從孔子周游列國、臨河而返,到曹植借水抒懷、梵唄悟道;從明清大運河帆檣蔽日、舳鱸蔽水,造就“江北一都會”,到而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風帆正勁。
這是向水而生潤萬物的滋養,是四季輪轉、生生不息、豐產豐收共筑盛景的磅礴之力。從伏羲觀日陽而播五谷,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從旁動人民口口相傳的運河夯歌、黃河夯號,到沿黃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從踴躍繳納“愛國糧”“愛國棉”,到“魯西糧倉”“聊·勝一籌!”精致農產品耀眼名片。
這是因水而興涌新潮的跨越,是古今交融、共鳴共情、歷久彌新熠熠生輝的璀璨詩篇。從6000余年前龍山文化古城透出城市文明的曙光,到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體的中華水上古城;從白雀云集的堂邑古城,到古巷完好的臨清中洲古城;從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到遇見“兩河明珠”城市新生。
一城一詩的人文積淀,化作黃河文明的縮影、運河文化的見證、齊魯風韻的載體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浸透著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水成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共同遵循的道德價值標準。當水從物質上升到了理想境界中的“道”時,往往與清正廉潔相關聯,一個“人水和諧”的廉政文化建設主體意識也就由此得到延伸與發展。
探秘時空文明厚度尋根脈
1995年的隆冬時節,陽谷縣阿城鎮王莊村的農地一片寧靜,除卻農戶家的圍欄里傳出幾聲鴨叫,只有考古隊員裹著護膝、舉著工具在地里探土時,細密的人語和落葉的破碎聲。隨著考古調研的深入,王莊龍山文化遺址城被掀開了一角。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學海曾談到,大城疊壓小城,小城由早前推斷的仰韶文化遺址城,變更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城。
因黃河水與黃色泥沙的相遇,造就了多少讓人驚嘆的自然景觀,激蕩了多少風流人物的胸懷,豐富了多少中華文化的寶庫,急流、險灘,成了黃河氣勢的象征。《漢書·溝洫志》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明代《河防一覽》也提及“黃流最濁,以斗計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則水居其二矣”。
山川縱橫,沃野無邊。在成章的故事里,如攀爬歲月鑄就的水上長城,每一塊磚石瓦礫,都凝著生命的厚重,遠古的篝火明滅閃爍,照亮炎黃部落的傳說;涿鹿的煙塵雖已消散,但英勇的吶喊仍在風中穿梭。早在遠古時期,聊城境域就是東夷族群活動的聚集地,而后融人華夏部落。
泱泱中華,文明璀璨。伏羲、神農、少昊、黃帝、蚩尤、顓瑣、舜、禹等,都曾有在聊城境內活動的印記。陽谷“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也被看作是中國農耕文明和二十四節氣的發祥地。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巢父遺牧,飲犢上流沉沙之下,掩埋著的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城;地表之上,如同滄海遺珠,留下了春秋戰國以來黃河農耕文明的興衰。
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在這片神奇且富饒的土地上,在史前文明、族群文化的孕育下,文明曙光愈發耀眼。東夷文化、中原文化、黃河農耕文明、運河商業文明在這里交融,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包容開放、深邃博大的黃河文化,與其他優秀文化一道,共同構筑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圖譜。
黃河文化承載著人民的歷史記憶、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培育黃河廉潔文化亦是如此,必須兼容并包、與時俱進,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結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來明是非、辨善惡、知廉恥,結合新時代治水工作,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使廉潔文化適應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以廉化人和以廉育人的有效互動。
治水廉吏 青史留名照汗青
國運昌盛,必見清風之華;民族復興,必有文化之功。縱觀5000年文明歷史進程,既是一部文明進步史,又是部反腐倡廉史;回望治世與亂世的交替,王朝的崛起與衰亡,一條“廉則興,貪則衰”的鐵律已經反復被歷史所印證、檢驗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似星河;秦的大一統,如驚雷劃破長空;漢家的雄風,在絲綢之路上吹拂;唐的華章,是盛世的交響樂;宋的婉約,在宋詞里淺吟低唱;元的鐵騎,踏破山河的遼闊;明清的宮殿,莊嚴肅穆巍峨。歷史上,百姓期盼清官、擁戴清官,官員亦以做清官為道德追求。
他是淡泊寡欲,扶危濟困,仗義執言的代表。典故魯連書,源自戰國時期。據傳,燕將攻占了齊國的聊邑(今山東聊城),卻遭到了燕王的猜忌,因此據守不出。這時,魯仲連挺身而出,寫了一封書信,通過弓箭射人城內。燕將面臨投降被辱和回朝被誅的雙重困境,最終選擇了自行了斷。聊邑得以重回齊國手中。魯仲連因此事聞名,但他不求功名,歸隱海上,不知所終。
他是為國家立功業,為蒼生謀太平的代表。明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任命徐有貞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專門治理決口7年之久的沙灣(在今山東陽谷)。他對沿途地形、水勢進行全面查勘,提出“修建水門、開辟分水支河、疏浚運河水道”3項治河措施。此次治理歷時近兩年,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全部竣工。從此,山東河患平息,漕運得以恢復,山東境內100多萬頃田地也得到了灌溉。
劉大夏,同樣是一位杰出的治水能臣,他的事跡在聊城民間廣為流傳。劉大夏一生嚴于律己,始終以國泰民安為己任,不謀私利,反腐敗、舉清廉、惜民眾,是一個被萬民稱頌的清官。他一生中最為出彩的部分之一,便是成功治理了黃河水患。特別是在陽谷縣,他親自主持修復了張秋堤防決口,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地長期以來的水患問題。
朱長安,更是一位生死黃河為民生的治水英雄。他自幼生長在黃河岸邊,從事黃河河道治理工作以來,參加過的搶險難以計算。他熟暗河事,長于埽工,足跡遍于冀、魯、豫沿河兩岸。據記載,朱長安僅參加過的堵口就多達20余次,在史家塢、雙合嶺、董莊等堵口中都作出重要貢獻,他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河防事業。
這些治水廉吏不勝枚舉,不僅擁有著超凡的治水才能,還有著堅如磐石的清正廉潔品格。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不懼權勢誘惑,始終堅守著治水事業的初心和使命,成為聊城水利廉潔文化中的楷模。
紅色血脈自強不息映初心
圣人治世,其樞在水。從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時期“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時期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但由于黃河復雜難治且受生產力水平與社會制度制約,或因河政松懈廢弛,或因治理措施顧此失彼,黃河為患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
1946年,在炮火硝煙中揭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是年,故道堤防歷經抗日戰爭破壞,風雨侵蝕,已是溝壑縱橫,殘破不堪,河床內有數十萬解放區人民居住耕作。就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國民政府為配合其軍事進攻,悍然下令堵復花園口口門,陰謀“以水代兵”。3月10日,冀魯豫第四修防處(聊城修防處前身)成立。
兼容并包、自強不息的紅色文化為甘于奉獻、忠誠擔當的廉潔文化提供了豐厚滋養。在復堤中,各縣(區)自發展開勞動競賽,各修堤處建立黑板報、廣播臺,隨時表揚好人好事。冠縣八區區長楊愚忱帶領全區民工出色完成任務,獲得治黃委員會頒發的“中流砥柱”獎旗;莘縣民工趙德興一氣推土400多車,每車重100多千克;尚文臣1次擔土47.5千克,1天擔了852挑,1人勞動量超4人;陽谷縣20天的計劃12天就完成了;壽張動員婦女給堤工做飯,結果3000名婦女上堤與男子比賽修堤
人民治黃70多年來,黃河聊城段先后進行了3次大規模培修與加固,同時對北金堤進行3次大復堤。近年來,歷經開展標準化堤防建設、黃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設、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黃河聊城段下游標準化堤防全面建成,防洪標準從不足百年一遇陡然提高到千年一遇。
民生工程、廉潔工程的背后是聊城黃河人孜孜以求的堅守,是水利廉潔文化的賡續。他們將自己的智慧與汗水融入治黃事業,將廉潔文化與治水實踐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聊城黃河水利廉潔文化。其中,李兆忠、張道強等就是鮮明代表。
于公,大膽爭。在如火如荼的黃河工程建設大潮中,面對小家與大家的選擇,他爭著去條件最艱苦的壩頭。于私,刻意讓。從轉業到退休,他沒有一刻躺在功勞簿上,始終深藏功名,連兒女也不知情。聊城黃河河務局退休職工,全國勞模、工人技師李兆忠的故事口口相傳。
多少霜雨雪,幾度破急流;浮沉磨利劍,今將試鋒芒。心中有陽光,腳下才有力量,全國十大法治人物張道強用行動告訴我們,以法為器,讓良善身披鋒芒,畢力躬行,當辟一片乾坤朗朗,他用自己的堅持,托舉起了保護母親河的重任。
文化交融廉潤沃土沁民心
“泰山東峙,黃河西鄰,岳色濤聲,憑欄把酒無限好;層臺射書,微鄉明志,人杰地靈,登樓懷古有余馨。”光岳樓上這副楹聯見證了650多年歷史,更是對過往輝煌歲月的深情回望與未來無限可能的深切期許。
淳樸豪放的黃河文化與崇文重商的運河文化交相輝映,禮樂興邦的齊魯文化與慷慨悲歌的燕趙文化碰撞融合,造就了多姿多彩、底蘊深厚的聊城文化。賡續運河風華,當“詩與遠方”深情擁抱,聊城正在嘗試用更生動的方式講述燦爛的黃河故事。
黃河在聊城留下了許多璀璨奪自的文化印記。從深受東阿王曹植、傾國傾城的楊貴妃、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后喜愛的千年養生上品東阿阿膠,到《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老殘游記》等著名典籍,再到近代以來的著名學者傅斯年、季羨林,國畫大師李苦禪,抗日名將張自忠,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每一個都是聊城文化的象征,都是聊城文化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聊城以先賢家風、紅色家風、時代家風、廉潔家風為主題的“家風長廊”,講述了世家望族、革命先輩、先鋒模范的優秀家風和廉潔家風故事;在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場館、歷史文化展館,梳理精選廉潔文化陣地,串珠成鏈“繪制”出聊城廉潔教育新地圖…
作為聊城黃河的“代言人”,聊城黃河河務局別出心裁編撰《聊城廉潔史話集萃》一書,精心篩選88位代表性人物,提煉108篇小故事,分別以治水篇、廉潔篇、勤政篇、誠信篇、孝親篇、聊城七子篇六大篇章呈現在讀者面前。在“線上”,“兩河清風廉韻”品牌、“廉聲‘聊亮”欄目同樣出新出彩,黃河廉潔文化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不斷擴大。
黃河奔流,文脈常新,未來可期。在歷史的見證下,這座城市將以文化自信拓展城市內涵,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在母親河的滋潤下,聊城黃河文化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綻放出更加奪目的風采,江北水城也因此而更加自信,聊城黃河人也因此而更加幸福。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立時代潮頭。一段“城與河的對話”就此啟動,一段“城與河的融合”得以相蓮。在新時代的治黃工作中,聊城黃河人將天力弘揚新時代黃河廉潔文化,馳而不息在廉潔自律、無私奉獻中厚植廉潔根基,在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中涵養清正之氣,讓廉潔文化潤心化人,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