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朵迪歌舞是一種流傳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境內,以串鈴為道具,融史、詩、歌、舞等為一體的民間原生態大型集體舞蹈。朵迪歌舞作為藏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宗教與民俗內涵。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朵迪歌舞面臨傳承困境,本文通過對朵迪歌舞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特點、積累的有益經驗及存在的問題等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朵迪舞文化傳承與保護對策及建議,從而使得這一民俗文化能夠在新時代展現出奪目光彩,發揮出時代價值。
【關鍵詞】朵迪歌舞;傳承特點;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2-004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校長科研基金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閾下甘肅地區藏族愛國人士阿巴阿洛研究”(項目編號:2023PY-07)研究成果。
朵迪歌舞起源于甘肅舟曲藏族聚居區,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當地傳統節日、慶典等場合扮演關鍵角色,傳遞著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與生活情感,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朵迪歌舞作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的一張專屬文化名片,如何讓朵迪歌舞“活起來”“亮起來”,已經成為擺在我們前面無法回避的課題。
一、朵迪歌舞傳承與保護的特點
(一)民間藝人對朵迪歌舞的傳承與保護
民間藝人是舟曲朵迪舞傳承與保護的主要力量,正是源于他們對朵迪歌舞的滿腔熱忱,對這一文化的高度認同,朵迪歌舞才得以延綿不斷,流傳至今。對于民間藝人,黃靜華認為:“民間藝人指的是那些生活在固定社區,掌握著社區的藝術知識,在藝術活動中常年承祖著固定的工作,而且其藝術身份得到社區內部成員認同的人。只要接觸過民間藝人,便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他們追尋、推斷、類比、模擬、綜合,嘗試音樂和舞蹈間的各種配合,關注各種組合可能引起的反映最終形成自己的模式和風格,供觀眾欣賞,也供他人學習。”[1]李永詳認為:“民間藝人就是那些對于民間藝術作出了杰出貢獻的人,他們可能是某種民間藝術的創造者,或者是某種藝術的繼承者、創新者和改革者,他們對于民間藝術有深厚的感情,是社會精英和掌握了某種絕活的人,他們對于當地社會具有巨大的影響。”[2]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熟悉朵迪歌舞內容,掌握朵迪歌舞整個規范程序,并對朵迪歌舞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都可以稱為朵迪歌舞民間藝人。筆者經過田野調查獲知,朵迪歌舞民間藝人主要包括:朵迪歌舞的師傅、朵迪歌舞的歌者、朵迪歌舞的搖鈴師、朵迪歌舞舞者。這些朵迪歌舞民間藝人,不僅熟知朵迪歌舞整個內容,而且在或唱或跳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長。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才是朵迪歌舞這一地域民間文化綿延至今。
縱觀舟曲縣各鄉鎮的朵迪歌舞民間藝人,由于他們掌握朵迪歌舞整個環節及其內容,受到民眾的普遍尊敬,因而其言行舉止方面也成為其他社會成員的參照樣本,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一個村寨文化的發展趨勢。總結起來,他們存在著這些特點:第一,民間藝人是舟曲各藏族村寨內的“能人”,他們是朵迪歌舞杰出的傳承人。長久以來,他們作為朵迪歌舞的傳承者,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朵迪歌舞的發展與創新,受到民眾的普遍敬仰。第二,民間藝人基本都是多種能手,他們不僅是朵迪歌舞的傳承人,而且是掌握某種技能和絕活的人。如噶爾村朵迪歌舞歌手卓瑪措,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朵迪歌舞歌手,能歌善舞,而且會制作民族服裝;朵迪歌舞師傅多吉扎西,不僅是朵迪歌舞師傅,還是一位喇嘛,既能指導朵迪歌舞的排練,還對佛學有一定的造詣。第三,民間藝人有社會性別。朵迪歌舞的師傅大多是男性,教授青年朵迪歌舞基本動作等,而朵迪歌舞歌詞傳承人大多是女性,由她們傳授朵迪歌舞歌曲的內容及唱法。第四,大部分民間藝人的傳承方式都是師徒式傳承,父傳子、子傳孫的情況與拜師學藝的方式并存。
(二)傳統方法對朵迪歌舞的傳承與保護
舟曲民間朵迪歌舞傳承上主要分為:家庭式、師徒式、民間集體性等傳統方法,這使得一方面朵迪歌舞這種民間史詩性歌舞得以傳承延續至今,另一方面繁榮了地處高山峽谷深處的舟曲各藏族村寨的民間文化。
第一,家庭式傳承。在舟曲縣插崗鄉一帶,絕大部分朵迪歌舞民間藝人的技能都是通過家庭式的傳承方式得來的,這種方式主要是父傳子、子傳孫。民間比較著名的朵迪歌舞歌詞記憶者,師傅多半是自己的父親、爺爺或是叔父。這種傳承方式是毫無保留的,都以手把手指導為主,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因而傳承上較為完整。
第二,師徒式傳承。除了父傳子、子傳孫的家庭式傳承之外,舟曲朵迪歌舞還有師徒式的傳承方式,部分民間藝人的技能是跟別的民間藝人拜師學來的。一些藝人在村子里出名之后,就有很多年輕的弟子前去學習,師傅一般都會傾囊相授,將朵迪歌舞的跳法、唱法及朵迪歌舞的歌詞會悉數教給自己的弟子,因而在傳承上完整外,在舞蹈表演動作、歌詞頌唱等都較為規范。
第三,民間集體性傳承。舟曲各藏族村寨都有在節慶期間訓練并表演朵迪歌舞的習俗,使得民眾都基本能參與到這一民俗活動之中來。而每個村莊的朵迪歌舞蹈隊由十幾到二十幾人組成,其中女性隊員占大多數。如在2023年春節期間,插崗鄉角兒村組織的朵迪歌舞蹈隊由17人組成,其中女性12人、男性5人。其他非正式隊員也可以參與其中進行學習,故而,凡是當地民眾都有學習朵迪歌舞的機會,使得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朵迪歌舞的傳承人。
(三)現代方法對朵迪歌舞文化傳承與保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地方旅游業的繁榮,以及對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意識的普遍增強。朵迪歌舞受到當地各級政府及各級學校的關注,民間藝術愛好者也將目光匯集到朵迪歌舞文化藝術的挖掘之中,使得朵迪歌舞進一步“火起來”,還被搬上了政府舉辦的各類慶典舞臺,如舟曲縣一年一度的“采花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周慶活動期間,朵迪歌舞作為必定要表演的一個節目大放異彩。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朵迪歌舞的傳播范圍,也使得朵迪歌舞煥發生機。
二、朵迪歌舞傳承與保護的有益經驗及存在的問題
(一)朵迪歌舞傳承與保護的有益經驗
首先,發揮了民間藝人對朵迪歌舞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作用。民間藝人是朵迪歌舞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在朵迪歌舞傳承、延續和發展中起著的主導作用。筆者認為,民間藝人在朵迪歌舞傳承與保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第一,保護和傳承了舟曲朵迪歌舞文化。舟曲朵迪歌舞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是因為通過古今無數的朵迪歌舞民間藝人的不懈努力實現的,可以說沒有民間藝人的努力,就沒有朵迪歌舞的流傳與發展。直到今天為止,民間藝人仍然在朵迪歌舞的傳承和保護上起著重大作用。如舟曲縣朵迪歌舞傳承人堆卓瑪、扎西次讓、拉木老人等都在不同的地方為朵迪歌舞流傳而努力付出。他們憑借自己的記憶,將朵迪歌舞歌詞口傳心授,教給下一代,在朵迪歌舞傳播和發展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第二,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使得朵迪歌舞得到了向外界傳播,促進了舟曲藏族文化對外的宣傳。如今,舟曲朵迪歌舞已經走進大眾的視野,成為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朵迪歌舞民間藝人和愛好者不斷努力的結果。
其次,堅持了藏族村寨及民眾在傳承與保護朵迪歌舞上的基礎性作用。舟曲朵迪歌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舟曲各鄉鎮各藏族村寨,廣大民眾是朵迪歌舞傳承和保護的主體。長久以來,正是由于朵迪歌舞沒有脫離本土,沒有脫離村寨和民眾,是這一民俗文化得以傳承至今的根本原因。同時,民眾性朵迪歌舞傳承,不是單純的舞蹈傳承,而是包括了朵迪歌舞整體文化的傳承。為此,我們在傳承與保護上,應繼續堅持以地方各村寨及民眾為主體進行朵迪歌舞的開發與利用,讓這一史詩性的民間舞蹈發揮出價值。
最后,朵迪歌舞從民間性活動發展到政府參與性的活動,擴大了朵迪歌舞傳播范圍。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朵迪歌舞傳統的傳承和保護有益經驗,也要探索符合現代社會的傳承與保護方法。如將朵迪歌舞搬上節慶舞臺,到各地區參加演出,進一步加強與外界的交流,促進舟曲朵迪歌舞文化的對外的宣傳。這種政府行為的參與、支持,使得活動有了活動經費的保障,在朵迪歌舞活動規模、創新發展上也有所突破。
(二)朵迪歌舞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如同其他民間文化現象一樣,舟曲朵迪歌舞民間文化,也面臨著消失的危機。根據筆者調查發現,舟曲朵迪歌舞的傳承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朵迪歌舞藝人減少,傳承后繼乏人。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離世,新的傳承人培養未能夠及時跟進,朵迪歌舞文化與部分傳統文化面臨著同樣的命運,走在消失的邊緣。
第二,大部分藏族村寨朵迪歌舞蹈隊伍難以湊齊。以前幾乎每個鄉鎮和每個藏族村寨都有專門的朵迪歌舞隊,如今大部分藏族村寨已經沒有專門的朵迪歌舞隊,村寨中朵迪歌舞活動也在逐年在減少。
第三,朵迪歌舞訪問環節大幅度縮減。以前朵迪歌舞表演,朵迪歌舞隊出訪外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現今,朵迪舞出訪的環節已經縮減,朵迪歌舞只在本村范圍內進行,不再進行出訪環節的活動。
三、對朵迪歌舞傳承與保護的對策及建議
朵迪歌舞是舟曲多元文化中最為燦爛的一張名片,并已經在保護上取得階段性成果,2008年獲得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序號49、編號Ⅲ-283)保護名錄。但是,從目前來看,朵迪歌舞傳承保護項目列入后推進力度成效不明顯,主要表現在朵迪歌舞藝人存在斷檔的風險;為此,筆者結合田野調研,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對朵迪歌舞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成立專業的表演隊伍
“非遺”表演是弘揚“非遺”、傳承“非遺”的一種重要形式。目前,由于缺乏專門的朵迪歌舞隊,對朵迪這種歌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構成了很大的障礙。為此,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加大經費預算投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中撥付活動經費,支持朵迪歌舞隊的外出表演,逐年增加對表演隊管理經費的投入。第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有學者指出“而民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和靈魂是傳承文化的人。所以,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點也是傳承人”[3],要通過與藝術學校合作,定向培養編、導、演、舞、音等全方位人才,通過階段性的學習培訓,培養表演隊成員的創新能力。
(二)建設朵迪歌舞學藝的傳承隊伍
在快速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諸多鄉土文化逐漸失去了生存土壤。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也大大沖擊了傳手工業,造成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像朵迪歌舞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是口承的、非物質的、無形的、依附于人的身體而存在的,人的消失就是非物質文化的消失。因此,在“民間文化傳承人隨時可能逝去,民間文化隨時可能消失”的嚴峻形勢下,“保護民間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搶救優秀的民間藝人”[4]。要加緊培養傳承人隊伍建設。設立專項傳承補貼,鼓勵傳承人(民間老藝人)帶徒傳藝、展演展示、資料整理、培訓學習、相互切磋,引導更多的人走上傳習之路,解決朵迪歌舞傳承后繼乏人的問題。
(三)建設“朵迪”舞固定的展示舞臺
舞臺傳承既豐富多彩,又是對“非遺”項目最為直觀的詮釋,讓觀眾能夠對朵迪歌舞形成最直接的印象。為此,筆者認為,需從兩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要經常性地參加外出演出,并結合“文化三下鄉”到盡可能到各地區進行表演,進一步擴大在舟曲本地的展演次數和影響力。第二,積極組織民眾參加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節目,并通過現代新媒體進行廣泛播放,展示舟曲朵迪歌舞的魅力。
(四)建設朵迪歌舞宣傳長廊
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在舟曲縣范圍內,建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和保護為主題的“非遺”宣傳長廊,為當地民眾、國內外游客建立一個了解舟曲縣朵迪歌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窗口。在文化長廊的設計與建設上,應當圖文并茂,既要有可移動的展板,也要有固定的宣傳欄,將各類朵迪歌舞進行展示,讓人一目了然。以朵迪歌舞為主體的文化長廊,作為朵迪歌舞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既是全方位了解舟曲朵迪歌舞文化內容、藝術特色的橋梁,同時也是弘揚舟曲朵迪歌舞特色、促進民族精神發展以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有效載體。
所以,朵迪歌舞的傳承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政府、社會、學界、民間協同發力。唯有堅守文化初心,綜合施策,為其營造適宜生存發展空間,才能讓朵迪歌舞穿越時空,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續寫民間文化傳奇,為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添彩。
參考文獻:
[1]黃靜華.論民間藝人的藝術知識[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71-77+96.
[2]李永祥.舞蹈人類學視野中的彝族煙盒舞[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37.
[3]王大為.淺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J].黑河學刊,2007(03):51-52.
[4]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4-123+199.
[5]尹曉華.論“民間藝人”的保護與傳承:也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東南文化,2006(03):91-93.
作者簡介:
高蓮芳(1991-),女,藏族,甘肅甘南人,博士,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藏族歷史文化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