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信片客家話中的南康客家話否定詞“勿”和“莫”存在區別于一般否定詞的特殊用法,即否定詞“勿”在雙重否定結構中,該雙重否定結構仍舊表否定;否定詞“莫”在南康話中甚至還存在動詞用法。其中“勿”只能用在謂詞性成分之前;“莫”既可以用在謂詞性成分前面,也可以放在體詞性成分之前。
【關鍵詞】語法形式;語法意義;“勿”;“莫”;南康客家話
【中圖分類號】H176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2-007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2.019
【基金項目】2024年江西省教育廳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客家話于信片否定詞調查研究”(項目編號:YJS2024086)。
江西省于信片客家話共分布11個縣市:于都、贛縣、南康、大余、崇義、上猶、興國、瑞金、安遠、會昌、信豐。其中南康區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處在江西省南部、贛州市西部,贛江之源章江流域中下游。目前學術界對于江西于信片客家話的研究文獻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語音研究,而對詞匯和語法的研究相對較少,其中否定詞的研究更少。客家話有關否定詞研究的文獻有:溫昌衍《石城(高田)客家話的否定詞》(2016)、沈媛《江西會昌客家方言否定詞及其語流音變》(2014)。前者是關于寧龍片客家話否定詞的研究;后者主要研究于信片客家方言會昌話中的三個單音節否定詞“冇”“唔”“喃”以及“唔+謂詞”組成的合成否定詞。本文主要研究于信片南康區客家話否定詞“勿”和“莫”,研究其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勿”“莫”分別讀作[m31]、[mo24]。
一、語法形式
根據否定詞的搭配功能,南康客家話否定詞“勿”只能放在謂詞性成分之前,否定詞“莫”既可以放在體詞性成分,也可以放在謂詞性成分之前。
(一)“勿”+謂詞性成分
否定詞“勿”只能用作副詞,放在謂詞性成分之前,包括動詞性成分和形容詞性成分。
1.“勿”+動詞
“勿”用在動詞性成分前,包括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勿”幾乎可以與一切動詞搭配,包括動作行為類動詞、感官動詞、使役動詞、心理動詞、存在動詞及關系動詞。如:
(1)打針太過痛了,我勿打了。
(2)該盤菜我放了蠻多鹽,勿嘗都曉得蠻咸。
(3)你勿喊其看電視,其就鬧。
(4)該件事我也勿曉得。
(5)明日其勿在。
(6)一加一勿等于三。
例(1)否定詞“勿”用作副詞,放在動作行為類動詞“打”之前,表示該動作行為將不會發生;例(2)“嘗”為感官動詞,其中“勿嘗”可以理解為“不用嘗”;例(3)“喊”作為南康客家話的使役動詞,相當于普通話的“讓”,該例句為兼語句,表示不讓某人干某事;例(4)-(6)中的“曉得”“在”“等于”分別為心理動詞、存在動詞和關系動詞。
2.“勿”+形容詞
“勿”后面的形容詞,既可以是性質形容詞,也可以是狀態形容詞。如:
(7)你的字勿亮。
(8)其勿高興。
例(7)中的性質形容詞“亮”放在否定詞“勿”之后,對事物的性質進行否定;例(8)中的狀態形容詞“高興”放在否定詞“勿”之后,對人的狀態進行否定。
(二)“莫”+體詞性成分/謂詞性成分
否定詞“莫”可以放在體詞性成分之前,用作動詞,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前。“莫”后面可以是普通名詞,包括具體的人、事物、地點,也可以是量詞結構加名詞構成的定中短語。
1.“莫”+體詞性成分
普通名詞(具體名詞)用在“莫”之后,例如:
(9)我就食一個面包,我莫牛奶。
(10)該只工作招人莫學生。
例(9)-(10)的普通名詞“牛奶”“學生”可放在否定詞“莫”之后,這類普通名詞一般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在“莫”后面,量詞結構多為指量結構,如:
(11)我莫該件黃顏色的衫衣。
(12)我莫該只杯嘞。
由于否定詞“莫”放在名詞性成分之前表拒絕,因此說話人一般選擇具體的人或事物進行拒絕,所以后面的量詞結構一般為指量結構,如例(12)的指量結構加名詞組成的定中短語“該只杯嘞”。
2.“莫”+動詞
“莫”放在動詞性成分之前,用作副詞,不能放在形容詞前,如:
(13)你莫叫。
(14)*其莫高。
例(13)“叫”為動詞,其中動詞“叫”可以理解為普通話的“哭”;例(14)中“莫”不能放在形容詞“高”之前。
“莫”后面動詞可以是動作動詞、心理動詞、使役動詞、感官動詞。例如:
(15)該條路太過陡了,莫跑。
(16)該件事過去了,莫想了。
(17)莫喊其去攪水,太過危險了。
(18)莫看了,眼珠都要壞了。
例(15)-(18)中的“跑”“想”“喊”“看”分別為動作動詞、心理動詞、使役動詞和感官動詞,用在否定詞“莫”之后,表示說話人不希望該動作行為發生。
二、語法意義
南康話里的否定詞,如同普通話可以表達否定含義,但還可以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表達肯定含義,甚至可以在否定詞前加“勿”仍舊表否定含義。
(一)表否定
在南康客家方言中,否定詞“勿”“莫”放在句中基本含義都能夠表示否定,在情感色彩方面存在差異。如:
(19)明日其有事情,就勿來了。
(20)莫吵了。
例(19)對客觀事實進行陳述,例(20)由于噪聲的程度超出了說話人承受的范圍,讓說話人覺得“吵”,所以提出要求終止這一行為。
在情感色彩方面,否定詞“勿”大多數情況下表達的否定含義相對客觀,主要對客觀事實進行否定陳述;否定詞“莫”在一些語境中通常具有較為強烈的主觀色彩,表祈使。
(二)表肯定
在特定的句法環境中,否定詞“勿”“莫”可以表達肯定含義。如:
(21)其差[tse?24]點勿來。
(22)我差點莫該張彩票了。
上例固定的句式是“差點+否定詞”,如例(21)和(22)中分別有否定詞“勿”“莫”,但例句表達的都是肯定的含義,“差點+否定詞”結構后面的成分傳達的事實都是說話人意愿上希望發生的,這些例句用“差點”來強調否定詞后面這一肯定的事實,即整個“差點+否定詞”結構用來強調肯定的語氣。
(三)表強調
否定詞“莫”前加否定詞“勿”,仍舊表否定,即“勿”在句中沒有詞匯意義而只表強調意義。如:
(23)你欸[e54]要該只蘋果?——勿莫。
例句中的“欸[e54]”為南康客家話中疑問語氣詞,通常用在正反問句中,因為正反問句本身帶有疑問語氣,寧都客家話通常用升語調來增強語氣,而南康客家話用語氣詞“欸[e54]”來增強疑問語氣。
三、相關討論
在南康客家話中,否定詞“莫”如同普通話的“沒有”,既為副詞又為動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漢語“莫”作副詞,而作動詞極為罕見。關于否定詞“莫”,有的學者認為,“莫”為指示代詞和副詞,在句中可做主語和狀語,王力《漢語史稿》中提到“莫”字在上古本來是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在意義上類似現代漢語的“沒有人、沒有誰、誰也不”;又類似現代漢語的“沒有什么、什么也不”,如:
(24)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25)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莊子·天道》)
南康客家話否定詞“莫”也可以用作副詞,表示要求某人不要做某事,多用在祈使句中,表命令或請求,如:
(26)你莫吵了。
(27)該嘞太過危險了,你莫往該邊跑。
(28)該只壞消息你先莫話其聽。
例(26)-(28)中“莫”作為副詞,都表示對某人的要求,在不同的交際環境中,都可以理解為某種要求、命令、請求,說話人意在阻止某行為事件發生。然而,除此之外,南康話“莫”還可以用作動詞,后帶賓語,如:
(29)我莫蘋果。
(30)其莫你了。
例(29)和(30)中“莫”作為動詞,放在名詞性成分之前,可以理解為“不要”,說話人對人或事物進行拒絕。
韓學重在《對“莫”的詞性問題的幾點思考》中認為“莫”具有動詞性,如兩漢以后有標志的名詞化結構“者”字短語用作“莫”的賓語,如:
(31)富人莫肯與者。(《史記·陳承相世家》)
(32)齊國莫若先生者。(《漢書·蒯通傳》)
韓學重認為,“莫”后面成分的名詞化演變過程并沒有局限于動詞短語,還有形容詞短語的名詞化,如:
(33)天下膏腆地莫盛于齊者矣。(《史記·三王世家》)
(3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論》)
韓學重認為,“莫”作為動詞,是“有”的否定概念,也就是說可以理解為“沒有”。這與南康客家話的情況不謀而合,即“莫”作為動詞,理解為“不要”,表示對人或事物的拒絕。然而,我們認為南康客家話中否定詞“莫”之所以可以用作動詞,可能是因為南康客家話中否定詞“冒”對其起到的類推作用。
陳凌《江西省湖口方言研究》討論了“冒”與名詞、謂詞兩類搭配關系,其中“冒”與謂詞的搭配關系比較一致;“‘冒’與名詞的組合關系呈較明顯的地域分布;江西北部傾向于說‘冒有錢’,江西南部傾向于說‘冒錢’,中部是兩種組合的過渡地帶”。作者認為江西北部“冒錢”的用法是“冒”用法的一個新傾向。江西南部傾向于說“冒錢”,“冒”可以直接帶賓語。
在南康客家話中,否定詞“冒”為動詞兼副詞。大多數情況下,“冒”位于體詞性成分之前,用作動詞,理解為“沒有”,如:
(35)我冒衫衣著了。
(36)其冒寫的用了。
例(35)和(36)中“冒”用作動詞,后面的體詞性成分“衫衣”“寫的”之后還可以出現其他成分;“冒”位于謂詞性成分之前,用作副詞,也表缺乏義,“冒+謂詞性成分”結構后面往往不出現其他成分,如“冒食冒著”“冒大冒細”,都出現在“冒A冒B”這樣特定的結構中,并且其中的謂詞性成分“食”“著”“大”“細”在這個特定結構中,表達的為具體的事物,“冒大冒細”表示缺乏尊老愛幼的品質;“冒食冒著”表示缺乏食物和衣物,“冒”在特定格式中受句法的影響,包括與“大”“細”“食”“著”這類詞語的組合,加上表示缺乏義,導致其功能演變,用作副詞,演變過程中逐漸不限制用于“冒A冒B”的結構格式中,如“該輛車冒走”。“冒”用作動詞時,還可以作為回答單獨使用,例如:
(37)你欸有錢用了?——冒/冒了。
否定詞“冒”語法功能的演變,在南康客家話中兼用作動詞和副詞,同樣,南康客家話否定詞“莫”受“冒”語法功能演變的類推作用,兼用作副詞和動詞。
“莫”用作副詞和動詞時,句法位置不同。用作副詞時,除了放在動詞性成分之前,多用在句首或者第二人稱代詞之后,例如“(你/你們)莫吵了”,并且后面往往要接其他成分;用作動詞時,除了放在名詞性成分之前,多用在第一人稱之后,如例(29)“我莫蘋果”,并且作為回答時后面可以不接其他成分或單獨使用,例如:
(38)你欸要蘋果?——我莫/莫。
因此,句法位置和句類是影響“莫”發生語法功能演變的主要因素。
四、結語
本文對南康客家話否定詞“勿”和“莫”的語法形式、語法意義進行分析,以及對否定詞“冒”對“莫”語法功能的類推作用進行了相關討論。語法形式上否定詞“勿”只能用在謂詞性成分之前;“莫”既可以用在謂詞性成分之前,也可以用在體詞性成分之前;語法意義上,否定詞“勿”“莫”除了表示基本的否定含義,南康客家話中還存在“差點+否定詞”結構表肯定和“勿+否定詞”表強調否定的現象;相關討論部分分析了否定詞“莫”的動詞用法,我們認為該用法可能是受否定詞“冒”的語法功能演變的類推作用的影響。
本文對南康客家話否定詞進行分析研究,旨在豐富客家話于信片詞匯語法研究方面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凌.江西省湖口方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韓學重.對“莫”的詞性問題的幾點思考[J].古漢語研究,2000(01):50-54.
[5]林海權.否定詞“莫”字的詞性研究[J].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1):337-348.
作者簡介:
劉秋蘋,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文欣雨,女,漢族,四川隆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