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旅游作為現代社會主要的休閑方式之一,旅游模式與旅游內容都有了顯著轉變,逐漸形成了以文化為重點、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新文旅模式。民間工藝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對其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洛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其中,洛陽牡丹瓷作為非遺技藝與城市文化的結合體,具備巨大的文旅開發潛力。本文以洛陽牡丹瓷為例,分析現代沉浸式體驗特點,以及民間工藝體驗現狀,提出民間工藝沉浸式體驗的優化創新策略,助力洛陽文旅產業升級與非遺活態傳承。
【關鍵詞】民間工藝體驗;沉浸式旅游;體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2-008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2.025
一、洛陽牡丹瓷的文旅開發現狀與問題分析
洛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與民間工藝資源,這些文化資源不僅是洛陽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洛陽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其中,牡丹瓷作為中原文化與洛陽牡丹文化雙重作用下的產物,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地域名片,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給洛陽旅游業帶來了積極影響。牡丹瓷的出現不僅延續了中國陶瓷衍進發展的歷史,開創了中國陶瓷新紀元,成為傳承創新牡丹文化的重要載體,國瓷國花,永恒綻放。
牡丹瓷的制作以優質高嶺土為原料,以甲天下的洛陽牡丹為原型,以具有牡丹紋飾的磁器為樣本,繼承以唐代白瓷燒制技藝為基礎,兼具唐三彩等唐代陶瓷生產傳統技藝;汲取雕塑造型、鏤空捏花、裝飾刻印、顏料釉色等眾多陶瓷傳統技藝之所長,采用全手工制作而成,以展現牡丹的形態神韻與華貴的氣質,被譽為“永不凋謝的牡丹花”。
近年來,對于洛陽牡丹瓷工藝的傳承與宣傳,洛陽文旅多措并舉,探究了一系列發展思路與方法,相較于之前來說,給予了更多重視。當下,牡丹瓷的文旅開發與工藝體驗仍停留在傳統“展陳+輕體驗”階段,未能充分發揮其文化獨特性與沉浸式潛力。對于文化內涵挖掘不足,關于牡丹瓷的歷史淵源、技藝傳承與洛陽“牡丹文化”并沒有形成連續的敘事體系,游客僅能感知其美學價值,難以理解文化符號與地域文化的深層意義。部分場館雖引入了如VR全景導覽等現代科技技術,但創新科技與數字化推廣不足,個性化交互較弱。目前常規的媒體宣傳途徑因受到空間地域的限制,大多停留在圖文視頻中,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對于牡丹瓷工藝的繼承傳播不夠真實立體,因此,需要盡快創新沉浸式工藝體驗活態化保護措施傳承發展。
二、新文旅背景下沉浸式體驗旅游的特點
相較于以視覺參觀為主的傳統觀光式旅游,現代人們更注重自身在整個旅游過程中的服務感受與切身體驗。在新文旅背景驅動下,沉浸式體驗已成為文旅產業升級的核心方向,其本質是通過環境營造、技術應用與敘事設計,全方位調動參與者的感官,讓游客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實現感官、情感與認知的深度投入,深度感受文化與旅游碰撞出的魅力,是文旅融合發展進程中的前沿探索。
新文旅背景下,沉浸式體驗主要有五種類型:一是文化主題式沉浸。以地域文化、歷史故事為核心,通過場景還原、角色扮演等方式讓游客深度參與。如敦煌研究院“數字藏經洞”、故宮“上元之夜”光影秀。二是科技驅動式沉浸。融合VR/AR、全息投影、數字孿生等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互動場景。如迪士尼樂園的星球大戰主題園區、環球影城的“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項目。三是生態自然式沉浸。依托自然景觀,通過聲光電、生態導覽等手段增強感官體驗。如云南“阿凡達”懸浮山光影項目、森林沉浸式夜游。四是劇情敘事式沉浸。設計多線劇情和角色任務,游客通過選擇影響故事走向。如《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劇本殺+景區”模式。五是虛實融合式沉浸。線上線下聯動,利用小程序、LBS定位實現跨場景體驗。如西安“大唐不夜城”AR尋寶、洛陽“數字龍門”導覽。
我們可以把沉浸式體驗旅游定義為一種結合當地特色地域風貌和風俗文化、以旅游者的參與為中心、更看重旅游者在旅途中獲得的感知與情感、更具互動性、個性化、情感化的體驗服務。
新文旅背景下,沉浸式體驗旅游的特點包括:一、高度真實性。沉浸式體驗旅游的核心在于“真實”,在旅途中要讓游客沉浸在當地的真實生活中,如通過實際勞作、制作等方式讓游客感受到地域特色與文化風貌。二、注重參與性。沉浸式體驗旅游強調游客的主動參與,將游客從被動的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游客不僅僅是購買旅游產品的消費者,還可以通過體驗的真實反饋,促使文旅項目的開發設計更加完善,從而使游客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和樂趣。三、多元互動性。沉浸式體驗旅游的多元互動性是其區別于傳統文旅體驗的重要特征。其主要體現在通過多感官刺激、技術賦能與敘事設計,讓游客實現人與環境、人與技術、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互。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分享體驗內容,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互動閉環,增強游客之間、游客與旅游目的地之間的聯系。四、強調個性化。沉浸式體驗旅游更注重提供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服務。體驗式旅游能夠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結合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提供更精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五、時效延伸性。沉浸式體驗旅游的體驗活動與當下社會熱點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即時性,使體驗旅游具有更快速的影響力。且體驗感受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游客在參與體驗項目后,遇到相似體驗時,依然會記憶延伸這種體驗感受,增加了旅游文化活動的可持續性與深度。
三、新文旅背景下民間工藝沉浸式體驗發展策略研究
民間工藝與沉浸式體驗旅游的融合發展策略需鏈接文化敘事、用戶參與與技術賦能三個模塊。新文旅背景下,通過對互聯網平臺以及大數據的有效利用,可以將三者構建為“敘事重構——體驗升級——傳播裂變——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并定期對游客客戶資源進行分類管理,收集用戶的真實反饋,總結用戶需求,這些反饋分析也為工藝體驗的動態更新、迭代體驗敘事主題提供了數據支持。
(一)構建以文化敘事為中心的內容生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有著天然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構建以文化敘事為中心的內容生態,需挖掘民間工藝背后的歷史故事、匠人精神、儀式符號,故事化地表達為傳統文化與民間工藝賦予情感共鳴。如設計“牡丹瓷傳奇”劇情演繹,以洛陽博物館資源為基礎,將牡丹瓷、唐三彩、漢服等多個文化熱點相結合,游客在體驗項目中,身著漢服,化身唐代學徒,通過解謎洛陽地域文化知識來獲得制作材料、學習制瓷工序,最終完成牡丹瓷工藝與洛陽傳統文化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
在項目體驗中,鼓勵游客通過短視頻、直播、圖文等形式記錄工藝體驗過程,結合現代互聯網傳播語言,如#非遺在身邊#、“穿著漢服學工藝”等話題,打破文化距離感,為旅游目的地增加討論熱點,全方位吸引游客。
(二)設計沉浸式工藝體驗場景
在新文旅與體驗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開發者或運營者需突破傳統“參觀+講解”的旅游模式,通過場景重構、感官聯動與技術賦能,充分調動游客參與者的感官共振,打造“身臨其境——深度參與——情感共鳴——主動傳播”的體驗閉環,從而提升沉浸式民間工藝體驗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
首先,挖掘體驗深度層——從“單點體驗”到“全鏈感知”的擴展。沉浸式民間工藝體驗要覆蓋“原料采集——工藝制作——儀式應用——生活場景”工藝全流程,構建完整文化認知體系。可結合當地地理風貌、文化儀式、生活節慶等開展主題工作坊,如牡丹瓷工藝體驗與洛陽牡丹花卉節慶文化、洛陽飲食文化相互聯動,形成賞牡丹花,做牡丹瓷,吃牡丹宴系列旅游路線,深度感受洛陽地域文化。
其次,提升體驗高階層——從“技藝”到“意義”的延伸。為避免民間工藝體驗淪為淺層手工活動,旅游目的地可與當地工藝傳承人合作,以工藝為媒介,開發“匠人學徒計劃”,游客可根據個人時間,選擇跟隨傳承人完成一件完整作品并認證。通過工藝制作,不僅游客可從中深度感悟文化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而且對本土工藝的宣傳、工藝繼承人的培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最后,在設計沉浸式民間工藝體驗場景時,還需對工藝的制作特點做出分析,并與人的五感關聯,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文化體驗服務。

(三)融合新技術增強體驗。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AR、VR等新技術為民間工藝沉浸式體驗中提供了創新路徑,滿足了現代游客對互動性、沉浸感與個性化需求。通過融合新技術,民間工藝沉浸式體驗得以煥發新生,成為文旅融合與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抓手。洛陽牡丹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工藝體驗需要通過新技術賦能,以吸引年輕受眾并提升文化傳播效果。
如利用AR導覽、3D掃描等技術還原牡丹瓷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重塑非遺保存模式。還可利用VR體驗技術,構建虛擬唐代洛陽牡丹園,游客可“穿越”至古代,參與牡丹瓷的制作過程,感受盛唐文化氛圍。還可以通過AI生成瓷器紋樣、牡丹瓷圖案等,創作個人專屬的文創產品。
在體驗后,還可以為本次體驗增加儀式化升華,讓游客從真實體驗中感受到精神歸屬。在牡丹瓷工藝體驗活動結束時,增加文化儀式,完成作品后,邀請非遺傳承人為參與者獻上祈福、授勛等儀式。還可為游客參與者生成“文化記憶盒”,內容包含體驗活動的視頻片段、原料殘片、氣味膠囊等可帶回的實體信物產品。如牡丹瓷工藝體驗后,以“開窯儀式”作為終場,游客敲碎陶泥外殼,取出自己完成的作品,同步生成“開窯瞬間”視頻作為紀念,便于讓游客發朋友圈、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形成體驗內容良性傳播。
新技術的應用與數字化推廣對現代旅游業的影響顯著,但同時也伴隨很多風險與問題,在創新方式策略的同時,要做好風險控制與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做好文化真實性保護,可通過建立“內容審核委員會”,由傳承人、學者參與體驗內容審核,避免過度娛樂化導致文化誤讀。其次要平衡商業與公益,明確標注體驗項目中商業化收益的相關分配,如每售出一件故事關聯產品,可向傳承人基金捐贈5%的商業運營模式。最后,還要做好技術賦能與傳統技藝的聯系,在引入AI輔助設計工具時,還需注重保留核心的手工環節,避免工藝“去技能化”。
民間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凝聚了人工造物的智慧與內涵。在旅游領域,民間工藝通過傳承、延伸、集成和重組,不僅為旅游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也成為現代旅游者出游的動機、消費對象和體驗內容。民間工藝沉浸式體驗旅游以親身體驗解碼文化基因,讓傳統活在當下,通過故事喚醒民間工藝的情感價值,增強了旅游過程中的互動性與學習性,進一步提升了旅游體驗的深度與吸引力。
四、總結
綜上,新文旅背景下民間工藝沉浸式體驗的創新發展關鍵在于通過文化深挖與技術賦能,將民間工藝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可交易的“活態文化資產”,最終實現文化傳承與旅游經濟的雙贏。通過對民間工藝與現代旅游結合的深入思考,實現了從“文化展示”到“文化共情”的跨越,逐步建立“可聽、可視、可玩、可交易”的文化傳播生態,不斷提升旅游業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為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平臺。
參考文獻:
[1]羅俊杰.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6.
[2]張東峰,郭甜.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旅游發展現狀及路徑——以洛陽為例[J].旅游總覽,2024(24):142-144.
[3]樊寧.民間工藝與文化旅游如何相得益彰——以蘇州高新區為例[J].江南論壇,2014(12):21-23.
[4]付奇.我國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對策研究方向[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24):14-16.
[5]郭歌,高煜唱,張路路.擦亮沉浸式文旅產業底色[N].河南日報,2022-05-17(007).
作者簡介:
王琳霄(1995-),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設計、文創產品設計、民族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