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游戲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本文將探討常德非遺文化在游戲角色設計中的應用與實現,如何通過游戲這一新型媒介,有效傳播和傳承常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常德非遺文化的概述到常德非遺文化面臨的問題,分析常德非遺元素的提取方式以及常德非遺文化元素與游戲角色的具體融合方法,最終得出非遺文化應用于游戲角色的設計原則。以期通過本文的研究提升現代游戲的文化內涵,同時促進了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常德非遺文化;游戲角色設計;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2-009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2.027
【基金項目】常德市科技創新指導性項目:常德“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數字化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3ZD26)。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精髓。常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豐富多彩,涵蓋了傳統戲劇、曲藝、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俗等多個領域,如常德絲弦、常德花鼓戲、澧水船工號子等,這些非遺文化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然而,隨著現代科技進程的加速,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游戲作為當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娛樂形式之一,其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強大的傳播能力,將常德非遺文化與游戲角色相結合為常德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常德非遺文化概述
常德是中華道德文化、湘楚文化、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常德歷史文化中的非遺文化種類豐富,并各具特色。傳統戲劇有常德高腔、武陵戲、花鼓戲、荊河戲;曲藝有常德絲弦、常德漁鼓、鼓盆歌;民間文學有常德劉海砍樵傳說、善卷傳說、桃花源傳說;傳統技藝有常德米粉制作技藝、桃源木雕、泰和合宜紅茶制作工藝;民俗有常德擂茶、夾山禪茶習俗;常德還有九子鞭(流行于石門、桃源、武陵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桃源賽龍舟、石門土家山歌、澧水船工號子等眾多非遺項目,常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涵豐富,是常德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非遺項目不僅展示了常德地區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也為當地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常德非遺文化面臨的問題
常德非遺文化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非遺文化面臨的這些問題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體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承人斷層與老齡化。據統計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中,70歲以上的占比高達71.5%,而50歲以下的僅占比1%,常德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很多的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發展而選擇去北上廣等城市。年輕傳承人的稀缺,這將直接導致非遺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第二,創新與融合不足。創新是一個永不變的主題,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傳統的非遺文化本是具有深厚的歷史韻味,將具有濃厚歷史古韻的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要在保持它本來面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雖然我們一直在努力創新,但是在整體上創新的深度和融合的廣度有待提升。
第三,社會關注度與認知度不足。非遺文化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比較遠,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以沒有非遺文化,所以對非遺的關注度和認知度不足,很多的非遺項目仍然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我們常常聽說常德的高腔,但是很多常德人卻沒有欣賞過高腔。
第四,資金短缺與商業化困境。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商業化發展,要實現有效的商業化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和市場運作經驗,從事非遺工作的傳承人面臨著生活困難,貧困潦倒的困境,非遺傳承難以為繼。常德米粉工藝是省級非遺項目,常德米粉在哪都是一個響亮的名稱,如果米粉商家制作的味道不合大眾口味,將直接面臨破產。
第五,保護與利用失衡。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過度開發非遺資源,尤其是在旅游勝地,相關的非遺飾品非常昂貴,導致游客望而卻步,種種行為導致非遺文化的失真、生態鏈環境被破壞。在保護和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六,法律與政策體系滯后。盡管國內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非遺保護的法律和政策,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仍存在滯后性問題。在常德,非遺保護的法律與政策體系仍有待完善,以確保非遺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傳承。
常德非遺文化在面對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面臨著傳承人斷層與老齡化、創新與融合不足、社會關注度與認知度不足、資金短缺與商業化困境、保護與利用失衡以及法律與政策體系滯后等問題。為了推動常德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為高校知識的傳授者可以創新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將常德非遺文化應用到游戲角色中。
三、常德非遺元素的提取
在提取常德非遺元素之前,我們需要對常德非遺文化有具體的了解,然后可以從顏色、造型、曲調、文化故事等方面進行提取非遺文化元素應用于游戲角色中。常德的花鼓戲是常德人耳熟能詳的戲劇形式,花鼓戲《劉??抽浴分信鹘呛阌⒎椧园追凵珵橹鳎咨笳髦儩崯o瑕,粉紅色是最浪漫的顏色,其色彩搭配體現了女主的性格:溫柔、善良和勇敢的特點。男主角劉海服飾以群青藍為主色,具有理智、勇氣、冷靜、沉著的含義,古代平民百姓穿著藍、黑等冷色系衣服,故劉海的服飾設計成藍色。其色彩的搭配體現了劉海的性格:有勇有謀、忠厚老實。女主角胡秀英的服飾款式為“裙+褲”的形式,廓形運用了X廓形,是由稍寬的肩部加上收緊的腰部與自然打開的下擺組成,領口多為立領或圓領,裙子的袖子多為燈籠袖,一是充分展現了女主婀娜多姿的體態。男主角劉海的服飾款式為“衫+褲”的形式,廓形呈H型,使劉海具有嚴謹、莊重、修長、簡約的男性化風格,款式特點為袖口、腳踝處扎緊,還原了現實生活中樵夫勞作時的狀態?;ü膽颉秳⒑?抽浴分心信鞯姆b顏色和造型都是很好的非遺提取元素并可以應用于游戲角色中。
非遺元素如何有效應用于游戲角色中,需要對非遺元素不斷進行提煉、概括、簡化,最終達到能夠與游戲角色完美融合的境界。常德非遺元素種類較多分別是傳統戲劇、曲藝、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俗等,針對不同的非遺類型采用與眾不同的非遺元素提取方式。如傳統的戲劇和曲藝非遺文化,可以提煉戲劇造型應用于游戲角色中。在《原神》中云堇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云堇的絨球頭冠融合了京劇武生盔帽、穆桂英女將七星額子和歐洲波奈特帽的設計元素,具有清晰的京劇旦角識別性的同時融合了歐洲古典戰裙的樣式,讓玩家從一個富有親和力的游戲角色身上,體會到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
四、游戲角色設計中常德非遺元素的應用
(一)角色形象設計
游戲角色形象是非遺文化在游戲中的直觀體現。在角色形象設計中,可以融入常德非遺元素, 例如常德非遺元素中的服飾、頭飾與妝容等與現代游戲角色進行融合。
在服飾方面,可將常德花鼓戲《劉??抽浴返葌鹘y戲劇角色的服飾特點融入游戲角色設計。如借鑒花鼓戲中鮮艷的色彩搭配與獨特的圖案裝飾,為游戲角色設計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服,戲服主體顏色用紅、黃、藍等對比強烈的色彩,戲服的領口、袖口、裙擺等部位用傳統花卉和龍鳳等吉祥圖案來裝飾。將桃源刺繡的針法、圖案運用到游戲角色的服裝、配飾上。如在角色的披風、腰帶、手套等部位繡上桃源刺繡特有的花鳥、人物等圖案,以細膩的刺繡工藝提升角色的精致度和藝術感,使角色充滿常德地方特色的藝術氣息。
在頭飾與妝容方面,其設計也可以參考傳統戲劇角色的頭飾和妝容。比如常德高腔角色的盔頭造型華麗精美,有鳳冠、盔帽等多種樣式,可將其簡化或變形后應用于游戲角色,增添角色的華麗感;妝容方面,借鑒戲劇中的臉譜元素,用夸張的色彩和線條來表現角色的性格特點,如紅色代表忠義、白色代表奸詐、藍色代表沉穩等。
(二)角色技能與動作設計
技能:以常德高腔為靈感設計技能音效和特效。當角色釋放強力技能時,伴隨著激昂的常德高腔唱腔,技能特效可以呈現出如火焰般的光影效果,象征高腔的熱烈與激情。比如角色的大招釋放時,出現紅色的火焰光柱沖向天空,同時高亢的吶喊聲回蕩,給玩家帶來強烈的視聽沖擊。
動作:將常德戲劇、戲曲的動作融入游戲角色的設計之中。常德絲弦表演時的身段動作優雅靈動,將其融入游戲角色的動作設計中。角色在行走時,步伐輕盈,身姿搖曳,就像在表演絲弦;角色在戰斗時,攻擊動作可以結合絲弦演奏時的手勢,如撥弦、按弦的動作轉化為角色的攻擊招式,讓角色的動作更具節奏感、藝術感、力量感。
(三)角色背景故事設計
角色身份:設定角色為常德非遺文化的守護者,比如一位年輕的常德絲弦藝人,為了傳承和保護絲弦文化,踏上冒險之旅。他在旅途中結識了其他同樣熱愛非遺文化的伙伴,一起對抗企圖破壞非遺文化的邪惡勢力。
劇情任務:在游戲劇情中設置與常德非遺相關的任務,如幫助一位老藝人找回失傳的常德桃源刺繡針法,或者在一場盛大的常德高腔演出中擔任主角,完成各種挑戰,通過這些任務讓玩家深入了解常德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傳承的不易。
五、非遺文化應用于游戲角色的設計原則
經歷過多次的設計嘗試,非遺文化應用于游戲角色設計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確保不丟失常德非遺文化的核心精神,又使得游戲角色具有現代化的魅力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以下是幾點主要的設計原則:
第一,文化尊重與準確性原則。首先要深入研究文化內涵,在將非遺文化應用于游戲角色設計前,設計團隊需對相關非遺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包括非遺文化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藝術特點等,確保準確理解和把握其核心價值,避免出現誤解或歪曲。其次我們要尊重文化傳統與禁忌,充分尊重非遺文化所屬民族、地區的文化傳統和禁忌,不隨意篡改或冒犯。比如某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圖案或儀式動作具有特定的宗教意義和文化禁忌,在設計時必須嚴格遵循其原本的含義和使用規范。
第二,創新性與融合性原則。在將非遺文化與游戲角色相融合時,在保留非遺文化的核心元素的基礎上,必須結合現代游戲玩家的審美需求和游戲的風格特點進行創新設計,例如可以對傳統的非遺圖案進行抽象化處理,使之更符合現代游戲的視覺風格,同時又不失傳統文化的韻味。另外,將非遺文化與游戲的玩法、劇情、世界觀等元素有機融合,使之成為游戲整體的一部分。比如將傳統武術的招式與游戲角色的戰斗技能相結合,根據不同武術的特點設計出獨特的攻擊方式和戰斗風格,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不僅能欣賞到武術的魅力,還能通過戰斗體驗深入理解中國武術文化精神。
第三,可識別性與功能性原則。在對非遺文化元素進行設計轉化時,要確保這些元素在游戲角色中具有較高的可識別性,讓玩家能夠輕易地辨認出其來源和文化內涵。比如在設計以剪紙為靈感的游戲角色時,要保留剪紙藝術的鏤空、線條等獨特特征,使玩家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基于剪紙文化設計的角色。非遺文化元素的應用要以服務游戲角色的功能為前提,不能僅僅為了展示文化而忽視了游戲性。例如在設計角色技能特效時,以非遺文化中的煙花元素為靈感,不僅要讓特效具有煙花的視覺效果,還要根據技能的實際功能和強度,合理設計特效的范圍、持續時間、視覺沖擊力等,使之既符合文化特色又能增強游戲的戰斗體驗。
第四,教育性與傳播性原則。通過游戲角色設計,向玩家傳遞非遺文化的相關知識和價值觀念,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在角色的背景故事、技能介紹或游戲內的圖鑒中,詳細介紹與角色相關的非遺文化知識,包括其歷史淵源、制作工藝、文化意義等。另外,利用游戲的影響力,激發玩家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傳承意識,通過游戲認識非遺文化后,玩家在現實生活中會關注和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梢栽谟螒蛑性O置與非遺文化相關的任務或活動,讓玩家通過完成這些內容,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從而增強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六、結論
本文沉浸式探討了常德非遺文化的概述、面臨的困難、元素的提取、非遺元素與游戲角色的具體融合方式、設計原則等,旨在通過游戲這一新型媒介,有效傳播和傳承常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隨著游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非遺文化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相信會有更多的游戲角色將非遺文化融入其中,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新的力量。常德非遺文化在游戲角色設計中的應用與實現,不僅有助于提升游戲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還能夠促進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趙詩.基于中國古代神話題材的游戲角色原畫設計研究——以《龍圖》角色原畫設計為例[J].玩具世界,2024(11):72-75.
[2]胡天慧.湘西民俗文化在游戲角色設計中的傳承與傳播應用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24.
[3]譚雅倩.湖南常德絲弦廣場舞的非遺文化創意設計探究[C]//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湖南省第十七屆研究生創新論壇 “美好生活·文旅融合·設計未來”分論壇會議論文集.衡陽:衡陽師范學院,2024:5.
[4]李彥臻,劉欣雨.融合傳統文化的游戲角色形象設計[J].文化產業,2024(13):103-105.
[5]李小宇,李娟娟.基于中國風元素的游戲角色設計[J].大觀,2024(09):108-110.
作者簡介:
周立軍,女,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