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青年一代作為社會的未來和文化的傳承者,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本文分析了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現狀,探討新時代青年在民族文化創新中的路徑,包括跨學科合作、文化創意產業參與等,旨在為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以期在新時代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新時代青年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2-002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2.006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新時代青年作為社會的未來和文化的傳承者,其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民族文化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是民族身份和凝聚力的象征。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傳統民族文化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的風險。因此,探索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對于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時代青年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和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創新能力。這對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民族情懷的新一代青年具有深遠的影響。此外,通過本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態度,為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及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一、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傳承認知與實踐的不足
在家庭方面,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受到家庭文化氛圍和家庭教育方式的顯著影響,許多家庭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減少,導致傳統文化在家庭中的傳承力度減弱[1]。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更多關注學業、事業及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引導。
在學校方面,當前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部分高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系統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導致新時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深入理解不足[2]。雖然部分高校舉辦了一些傳統文化活動,但活動的多樣性和吸引力有待提高,不能充分激發新時代青年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意識[3]。此外,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入,難以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和育人過程中。
在社會方面,社會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對新時代青年的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影響。新時代青年正經歷著不同文化間的激烈交融與碰撞,同時,由于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推廣力度有待加強,這使得新時代青年對于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在社會中的價值缺乏深刻理解。此外,雖然有一些傳統文化活動和文化場館,但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有限,不能滿足新時代青年對傳統文化學習和體驗的需求[4]。
二、新時代青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一)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各種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文化同質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許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面臨著被邊緣化、遺忘甚至消失的嚴峻挑戰。新時代青年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和未來的建設者,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重任。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多樣的價值觀念,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鑒和創新。新時代青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多元共存、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
(二)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的關鍵途徑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新時代青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能夠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髓,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5],并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新時代青年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同時,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新時代青年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認同感。新時代青年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和領導者,具備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將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繁榮昌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
優秀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智慧和道德觀念,對新時代青年的個人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知識層面來看,民族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知識,新時代青年在傳承和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學習民族歷史,可以讓新時代青年了解民族的發展脈絡,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學習民族文學,可以培養新時代青年的審美情趣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習民族藝術,可以激發新時代青年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道德層面來看,優秀民族文化倡導的道德觀念,如孝道、誠信、仁愛、正義等,對新時代青年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新時代青年能夠接受道德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從能力層面來看,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需要新時代青年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習和傳承的過程中,新時代青年能夠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創新的強勁動力
新時代青年是社會的新生力量,具有創新意識和活力。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能夠激發新時代青年的創新思維,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創新。一方面,新時代青年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會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可能會發現傳統文化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或者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地方。這時,他們可以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創新能力,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發展,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新時代青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社會帶來新的文化元素和創意,促進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創新,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進展
根據《“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國家層面對文化創新的重視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環境營造。規劃中提到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統籌兼顧、全面推進文化發展[6]。這為新時代青年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提供了政策指導和方向。同時,規劃鼓勵引導網絡文化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這為新時代青年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民族文化創新提供了平臺和機遇。
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中國新時代青年在線報道的“四驅型”社會實踐模式,通過整合學校、企業、社區和政府資源,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堅定文化自信的內驅動能與實踐路徑[5]。這種模式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有研究從多個維度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治理的積極影響,包括教育教學、大學文化、治理體系和服務社會等方面[7]。
盡管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一些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反思和改進的機會。部分社會團體、高校開設的傳統文化研習活動互動參與度不高,年輕人容易興趣缺失;文化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未能充分激發青年的參與熱情。因此,需要改進研習活動內容和傳播方法,使之更加貼近新時代青年的興趣和需求,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和普及效果;在設計活動時,應更加注重活動的互動性和體驗性,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增加文化內涵,加大傳統文化普及率。
四、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創新的路徑探索
(一)文化活動模式創新
新時代青年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團體交往,促進社會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少數民族新時代青年感受中華優秀文化,了解國家發展的基本國情,而且能夠激發他們的才學和智慧潛能,為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共享力量。同時,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交流氛圍,實現校園融入,通過文化展覽、文化采風等活動,促進新時代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習俗的學習和理解,實現少數民族新時代青年對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
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是提升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感和民族團結意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參與“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新時代青年可以深入民族地區,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通過實際行動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此外,高校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文化節、藝術節等活動,為新時代青年提供展示和體驗民族文化的平臺,以增強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尊重,激發其創新思維,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
(二)數字技術的應用
創新數字技術的應用是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態的重要路徑[8]。新時代青年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來創造新的文化體驗和傳播方式。如通過建立數字化博物館,讓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和互動的方式呈現給公眾,增強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興趣。此外,還可以鼓勵新時代青年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民族文化的創新成果傳播給更多的人,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激發更多人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參與。
(三)跨學科合作與文化創意產業
推動跨學科合作,新時代青年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與其他學科的人才和專家合作,共同探索民族文化的創新應用。例如藝術專業可以與工程專業技術合作,打開思路,將獨特的民族藝術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現代感相結合的特色產品。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為民族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鼓勵新時代青年積極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業實踐,將民族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開發出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僅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還能夠為新時代青年提供創業和就業的機會。
五、總結與討論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新時代青年作為社會的未來和文化的傳承者,其在民族文化創新中的角色至關重要。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上,但對如何有效促進新時代青年參與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本文從多個維度探討新時代青年對民族文化的創新路徑,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教育和實踐模式,以期為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綜上所述,新時代青年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教育與活動的創新、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數字技術的應用、跨學科合作與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文化認同與自信的培養等多方面的努力,開發和優化傳統文化課程、設計和實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整合資源,使得新時代青年有更廣闊的學習和實踐平臺可以為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為其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參考文獻:
[1]何慧.當代新時代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2]孫彥雷,譚旭紅.以助力成長和文化傳承為目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J].農場經濟管理,2023(03):
59-61.
[3]韓笑.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傳統”的路徑探索[J].科研成果與傳播,2024(02):0117-0120.
[4]陳丹丹.大學文化建設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嘉應文學,2024(18):169-171.
[5]劉朝霞,羅明惠.高校共青團引導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的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上半月),2024,13(04):103-106.
[6]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24):4-22.
[7]徐熙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高校治理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探析[J].才智,2024,(29):5-8.
[8]李逢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化路徑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4.
作者簡介:
桑佳妮(1989-),女,棗莊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