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脈,而出版作為文明傳承的核心載體,以“儲存器”“傳播橋”“孵化器”的獨特功能,將歷史典籍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時代語境下,通過出版深耕內涵、創新傳播、培育受眾、協同發展,成為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關鍵課題。
出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
出版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在文化的保護、傳播與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首先,它是文明記憶的“儲存器”,將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碑刻典籍等散落的文獻轉化為可永續傳承的文本形態,如《尚書》《論語》等經典通過出版突破時空限制,成為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密碼[1]。其次,出版是價值理念的\"傳播橋”,儒家\"仁義禮智信”、道家“天人合一”墨家“兼愛非攻”等哲學思想,二十四節氣、中醫藥文化、傳統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均以通俗讀物、學術專著等多元形態,轉化為可感知、易接受的知識體系,滋養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并借助多語種翻譯出版走向國際,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名片。
借助出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深耕文化內涵,淬煉精品出版工程
以學術深耕筑牢文化根基,讓經典煥發時代新解。為了深度解讀傳統文化,突破簡單的史料堆砌,走向理論挖掘與現代闡釋的結合很有必要。對此,相關出版機構應發揮“學術樞紐”作用,組織文史哲領域專家開展系統性研究,將散落的文化符號以出版的形式,轉化為具有思想深度的知識體系[2]。例如,《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完成了《周易》《史記》《資治通鑒》等典籍的精準校注、義理闡釋與現代解讀工作,既保留了文獻原典的權威性,又融入了當代視角,讓“仁者愛人”“知行合一”等理念成為可指導現代生活的哲學資源。此種“學術打底、大眾共享”的模式,為專業研究提供了扎實文本,也使得深奧的傳統文化通過圖文注釋本、通俗解讀本等衍生形態,轉化為滋養大眾心靈的精神養分。
以創新策劃激活文化基因,讓傳統對接時代需求。精品出版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出奇”,因此出版業在堅守文化本真的基礎上,應緊扣時代脈搏開發新穎選題。面對現代社會的文化焦慮與價值困惑,應聚焦于“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推出兼具歷史厚度與現實觀照的作品。例如,在出版《二十四節氣生活指南》時,可將農耕文明中的時間智慧與都市生活結合,讓古老的時間哲學通過節氣食譜、養生方案、民俗活動設計,成為調節現代人生活節奏的“文化鬧鐘”。此外,在國際傳播領域,也可以《中國茶:一片葉子的傳奇》多語種版本為例,將茶文化與全球流行的健康飲品趨勢結合,讓“茶之為道”通過產地溯源、沖泡技藝、文化寓意的分層解讀,成為跨越文化壁壘的溝通語言,并借此進一步證明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生活美學、全球議題的兼容性,為精品出版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2.融合新興媒體,構建立體化出版傳播網絡
新興媒體的迭代發展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無限可能。面對此背景,出版機構應打破“紙書思維”,以用戶為中心開發多元化數字產品。例如,將《唐詩三百首》轉化為可聽可看的有聲書,邀請朗誦藝術家配音并搭配國風配樂,讓經典詩詞通過音頻平臺觸達通勤路上的年輕群體;把《山海經》中的神獸形象轉化為動漫短片,依托短視頻平臺,用三維建模技術還原“青龍”“白澤”的奇幻世界,并面向大眾推出“每日一神獸”系列,擴大新型傳統文化出版物的傳播范圍。此外,還應精準定位社交媒體運營,如注冊國家圖書館的抖音賬號,讓古籍修復師以視頻日志的形式,展示《永樂大典》殘頁的修復細節,在匯集億萬網友的屏幕前展示千年典籍的重生過程,并通過算法推薦實現“文化破圈”,使傳統文化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網紅話題”。
3.分眾化培育核心讀者群體,筑牢傳承根基
以創新形式激活青少年文化基因,讓出版成為成長伙伴。青少年是未來文化傳承的主體,但其成長處于數字時代,形成了相應的認知習慣與審美偏好,因此出版業應突破傳統敘事范式,針對該群體構建“內容游戲化、表達可視化、互動社交化”的傳播體系[3]。例如,可以將上古神獸轉化為萌化的動漫形象,搭配解謎式劇情設計,開發《山海經幻想錄》系列漫畫,讓青少年在追更中自然習得《山海經》的地理人文知識。此外,針對中學生的思辨學習需求,可以推出《哲學少年·中國系列》,以漫畫形式解讀儒家“仁義”、道家“逍遙”等思想,結合校園生活案例解讀傳統文化內涵,使其成為解答青少年成長困惑的智慧資源,促進青少年在文化傳承中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思考”。
構建“出版 + 教育”生態共同體,讓傳統文化融入成長血脈。學校與社區是青少年文化啟蒙的主陣地,出版機構應成為教育場景的深度參與者。一方面,在教材配套領域,可按學段分級編寫系列讀本,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小學版側重詩詞童謠與民俗故事,初中版融入諸子百家經典選讀,高中版增設傳統文化哲學思辨專題,形成系統化的教育滲透。另一方面,可與學校合作,實施“典籍里的中國”讀書工程,以專項形式為每個班級配備《史記》青少年簡讀版、《唐詩素描》等適配讀物,并配套設計“歷史人物角色扮演”“詩詞微電影創作”等實踐活動,促使青少年的閱讀載體由課本延伸到廣泛的優質出版物。
4.多元出版聯盟激活文化傳承“強磁場
聯合多行業實現跨界合作傳承傳統文化,構建集“學術研究一出版轉化一社會傳播”于一體的全鏈條生態。在此過程中,出版機構應發揮樞紐作用,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非遺保護機構等建立戰略聯盟,促進學術資源與出版能力的深度耦合。例如,圖書館、古籍研究所、古籍出版社等單位可組建“中華古籍保護出版聯盟”,有效實施“瀕危古籍搶救出版工程”。其中,高校和圖書館團隊負責文獻校勘、出版社承擔數字化轉化、非遺工坊參與古籍裝幀復刻,最終形成從文獻整理到活態傳播的完整閉環。
5.技術賦能出版創新,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
智能技術驅動內容生產范式轉型。出版業的內容生產鏈條重塑中,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古籍整理領域,引進文字識別技術,可快速將各類古籍殘卷自動轉化為可檢索文本,隨后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智能校勘,提升古代文獻的整理效率。另外,還可借助大數據算法還原殘缺字跡,為讀者建立與典籍相關的動態知識圖譜,讓讀者實現古今文化的高質量對話。
沉浸式媒介構建文化體驗新場景。利用元宇宙與增強現實技術為傳統文化創造多維感知空間。例如,故宮出版社聯合騰訊開發了“數字故宮·文物活化計劃”,該項目將《千里江山圖》轉化為可漫游的虛擬山水,用戶在閱讀時,只需佩戴虛擬現實設備即可乘舟穿越青綠峰巒,點擊水中游魚后,還可瞬時觸發《山海經》異獸考據動畫,并身臨其境地觸摸岸邊亭閣楹聯,同步聆聽專家解讀楹聯中的儒家治世思想。這種“移步換景皆學問”的設計,使靜態古畫成為承載文化知識的沉浸式載體。此外,在非遺傳承領域,混合現實技術的應用,也可破解傳統出版中關于技藝傳承的內容形式上的時空限制。例如,蘇州絲博物館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合作推出“指尖上的非遺”混合現實教程中,當讀者通過智能手套操作虛擬絲線時,系統能實時捕捉手勢并同步生成繩絲紋樣,并為其播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金山的高清教學視頻,實現“眼觀其形、手摹其技、心悟其神”的三維傳承。
多維度評估指標體系

6.建立文化傳承評估機制,保障策略實施效果
出版業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應從傳播力、影響力、轉化力三個維度建立評估模型,如上表所示。
借助出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望
未來借助出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在技術賦能、生態構建與全球治理層面實現突破。首先,在技術應用上,將人工智能更加深度介入古籍整理,如利用文字識別、語義分析等技術,構建《四庫全書》等巨著的智能校注與知識圖譜。其次,可以依托于元宇宙場景下的“數字古籍館”,打破物理邊界,讓讀者沉浸式體驗《清明上河圖》動態市井,甚至與虛擬學者對話解讀經典。其次,在傳承生態方面,“出版 + 教育”可縱深發展,構建從幼幾園到高校的全齡段文化讀本體系,如出版幼兒版《漢字魔方》,引導幼兒以積木游戲認知甲骨文;融合設計思維與非遺元素,出版大學版《傳統文化創新設計》教材。此外,在社區層面,則可搭建“城市文化驛站”,讓社區閱讀角發展成為出版宣傳延伸的毛細血管,利用智能書柜提供《本地民俗圖譜》等定制化讀物,并與非遺工坊聯動,開展“書中技藝”實操課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沉于人們的日常生活。
綜上所述,從精品出版到立體傳播,從分眾培育到跨界協同,出版正以多元策略構建傳統文化傳承的立體生態。一方面,這是對文明記憶的守護、對時代需求的回應。另一方面,當出版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隨著出版技術革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能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永恒魅力,滋養民族心靈,照亮世界文明對話之路。
參考文獻
[1]譚利彬.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出版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5(2):124-127.
[2]韓松剛.在文藝創作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唯實,2025(2):93-96.
[3]李漓.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以現代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實踐為例[J].現代閱讀,2025(2):9-11.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