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耳石復位術聯合前庭康復訓練應用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2024年1~12月醫院收治的60例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接受標準耳石復位術治療,實驗組(30例)在耳石復位術基礎上聯合前庭康復訓練。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改善情況、前庭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結果 兩組治療后眩暈癥狀、前庭功能及生活質量均顯著改善,實驗組治療后眩暈癥狀改善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前庭眼動反射(VOR)、靜態姿勢穩定性、動態平衡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耳石復位術聯合前庭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眩暈癥狀,恢復患者前庭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復位術;前庭康復訓練;生活質量;靜態姿勢穩定性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最常見的前庭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頭位變化引發的陣發性眩暈,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BPPV病理機制為耳石脫落并進入半規管,導致前庭系統感知與運動不協調[1]。耳石復位術為目前治療BPPV的金標準手段,通過物理復位移位耳石緩解癥狀,但單一治療方法存在復發率高、部分患者恢復不完全等問題。前庭康復訓練是一種通過系統訓練促進前庭功能恢復的方法,已被證實在改善前庭反應、增強平衡能力及減少眩暈癥狀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耳石復位術與前庭康復訓練相結合可能會產生協同效應,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平衡功能、減少復發、提高生活質量。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耳石復位術聯合前庭康復訓練應用于BPPV患者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4年1~12月醫院收治的60例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8.13±7.20)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12±1.30)個月;后半規管型18例,外半規管型8例,前半規管型2例,雙側半規管型2例。實驗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7.87±6.50)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3.28±1.40)個月;后半規管型20例,外半規管型6例,前半規管型2例,雙側半規管型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耳石位置分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2017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實踐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經Dix-Hallpike試驗或側臥試驗等方法確診為BPPV;意識清醒,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配合治療和隨訪;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目的,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癥狀,如頸椎病、腦血管病、內耳感染等;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孕婦或哺乳期女性;有精神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史;有惡性腫瘤;不能完成前庭康復訓練或對耳石復位術有禁忌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接受標準耳石復位術治療
具體采用Epley法進行耳石復位,治療步驟如下:患者先取坐位,頭部保持向患側旋轉45°。醫生引導患者依次轉頭至不同位置,保持每個位置20~30 s,直至眩暈癥狀消失。治療過程中,患者頭部姿勢會逐步改變,最終將頭部復位至正常位置。每個位置持續時間為20~30 s,確保耳石能夠順利移回橢圓囊或球囊。復位后患者需在治療室內休息15~30 min,觀察是否有暈眩反應,并進行必要的評估,確保耳石已復位,癥狀緩解。
1.2.2 實驗組在耳石復位術治療基礎上聯合前庭康復訓練
(1)訓練前評估:通過前庭眼動反射(VOR)測試、Romberg測試、動態平衡測試等方法評估患者前庭功能和運動協調能力。(2)前庭康復訓練方案: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訓練形式。平衡訓練:通過靜態和平衡板訓練增強平衡感知和本體感覺,訓練開始時患者站立并保持穩定,逐漸增加運動干擾,如閉眼、單腿站立等。頭部運動訓練:通過頭部擺動和轉動訓練改善前庭系統的反應能力,促進神經適應,患者在坐位或站位進行頭部前后、左右、旋轉等多方向運動,逐步增加運動幅度和頻率。眼-頭協調訓練:通過眼球與頭部動作的配合訓練改善前庭系統和眼球運動的協調性,患者需在轉動頭部的同時,進行物體追蹤或視覺目標指引,訓練眼-頭協調能力。每周訓練3次,每次30~40 min,持續4周。訓練過程中,每位患者都由專業的前庭康復治療師進行指導和監督,確保訓練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康復訓練結束后,再次評估前庭功能,觀察患者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1)眩暈癥狀改善情況:采用BPPV癥狀改善百分比評估。完全消失,癥狀完全消失,改善率為100%;顯著改善,癥狀明顯減輕,但仍存在輕度癥狀,改善率為75%;輕度改善,癥狀有所減輕,改善率為50%;未改善,癥狀未發生任何改善,改善率為0。總改善率為完全消失率、顯著改善率、輕度改善率之和。(2)前庭功能恢復情況:前庭眼動反射(VOR)測試,評估患者眼球運動和頭部運動協調性,VOR評分范圍為0分(完全不協調)至10分(完全協調),得分越高表示恢復越好。靜態姿勢穩定性:通過Romberg測試評估靜態站立平衡,評分范圍為0分(無平衡)至10分(完全穩定)。動態平衡功能:通過動態平衡測試評估患者動態條件下的平衡能力,評分范圍為0分(完全失衡)至10分(完全平衡)。三項測試總分為0~30分,總分越高表示前庭功能恢復越好。(3)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8個維度,得分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同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眩暈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實驗組眩暈癥狀總改善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總改善率83.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前庭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項前庭功能恢復評分均顯著升高,且治療后實驗組VOR、靜態姿勢穩定性、動態平衡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均顯著升高,且治療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BPPV通常表現為短暫性、間歇性眩暈癥狀,發作時可由特定體位或頭部快速運動誘發。BPPV病因和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是耳石從內耳的前庭窗脫位或游離至半規管,干擾了前庭感受器的正常功能,導致前庭神經系統將錯誤的運動信息傳遞至大腦,從而引發眩暈。BPPV發病多與年齡、外傷、耳部手術史及前庭適應能力相關,常見于老年患者中[3~4]。
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耳石復位術,通過物理手法將脫位的耳石移回原位,從而解除前庭系統不良信號。常用的耳石復位術方法包括Epley法、Semont法等,這些方法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然而,單純耳石復位術僅能解決耳石位置問題,并不能促進患者前庭適應能力和功能快速恢復。隨著前庭康復訓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前庭康復訓練對前庭功能的恢復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VOR及動態穩定性方面[5~6]。前庭康復訓練不僅通過促進前庭系統適應和代償功能減輕眩暈癥狀,還能有效改善患者動態平衡能力和運動控制,從而降低復發率,提高生活質量。前庭康復訓練通過訓練患者平衡感知、姿勢控制及協調能力,幫助患者逐步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此外,還有助于增強患者心理適應能力,緩解因眩暈引起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整體提升患者生活質量[7]。本研究發現,兩組治療后眩暈癥狀、前庭功能及生活質量均顯著改善,實驗組治療后眩暈癥狀改善率顯著高于對照組,VOR、靜態姿勢穩定性及動態平衡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說明耳石復位術聯合前庭康復訓練在BPPV患者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生活質量是衡量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改善生活質量意味著患者不僅在身體功能上有所恢復,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也得到了改善。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均顯著升高,且治療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前庭康復訓練可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提升其整體健康狀態。
綜上所述,耳石復位術聯合前庭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眩暈癥狀,恢復患者前庭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程琳,蘇寧.倍他司汀聯合Epley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
2024,36(13):44-46.
[2]吳沛霞,王璟,李文妍,等.2017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實踐指南》介紹[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18,18(6):438-441,444.
[3]趙淑穎,劉紅,武桂花,等.前庭康復訓練聯合Epley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3,22(19):2102-2106.
[4]王春麗.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護理[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3,38(1):134-136,146.
[5]姜宇,李晶,袁穎,等.前庭康復訓練聯合Epley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2,20(12):2290-2292.
[6]黃星,張海慶,李斌,等.前庭康復訓練聯合Epley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4,39(3):60-62,24.
[7]高瑞,李楠,吳楊.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復訓練改善BPPV患者手法復位后殘余走路不穩癥狀的效果及其對平衡功能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4,37(4):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