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財務管理重要性愈發凸顯,而財務共享中心的出現使財務管理模式取得突破性的創新與發展。但由于企業內控管理不到位、不完善,導致財務共享中心出現職能定位不明、信息化建設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財務共享中心作用的有效發揮。對此,本文旨在基于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如何加強企業內控管理,明確了企業內控目標與體系構建原則,分析了企業內控管理存在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改進策略,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財務共享中心;企業;內控管理;內控目標;問題;改進策略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06.058
1 引言
隨著企業現代化發展,各類業務日益復雜,搭建財務共享中心已成為眾多企業優化財務管理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實際運行中,企業內控管理面臨很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信息傳遞不順暢、風險評估與監控體系不完善等方面,嚴重影響了財務共享中心實際運行效率和效果,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一定的財務風險、埋下了某種程度的經營隱患。所以,本文深入探究了財務共享中心的企業內控管理改進策略,旨在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增強風險防范能力,保障企業的穩定發展和持續經營。
2 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加強企業內控管理的意義
財務共享中心,指融合一個或多個企業內部原本分散的財務業務,將其集中到統一專門的機構進行處理和服務,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將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流程集中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實現了企業各項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提升財務業務標準化操作水平。同時,在先進信息技術應用下,實現了自動化處理,可以有效減少人工干預成本,為企業獲得更多經濟利益。
基于財務共享中心加強企業內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和管理,企業可以更好地增進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有效避免信息孤島問題,幫助企業逐步實現戰略目標。其次,加強內控管理對提高財務信息準確性、及時性具有重要意義。在財務共享中心作用下,對財務數據進行集中處理,并堅持實施統一標準與流程,確保減少因為人為操作導致的失誤,以防出現數據誤差而影響企業決策[1]。再次,加強內控管理更能強化企業風險管理水平。依托財務共享中心可以實現集中管控,有助于精準識別、科學評估財務風險,進而有針對性地預先制定應對方案和措施,有效降低損失發生概率。最后,加強內控管理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通過全面整合財務流程,可以減少重復勞動,有效避免各類資源浪費,同時還可以加強對企業人力資源、資金等資源的合理運用,切實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3 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企業內控目標與體系構建原則
3.1 企業內控目標
企業采用財務共享中心模式,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目標,達到降本增效目的,穩定長久發展,這一過程中需要結合共享中心情況,明確內部控制目標。具體而言,旨在通過內控目標,逐步提高企業各項業務效率,提升財務工作價值,同時保證中心業務數據全面、精準,使財務信息報告真實有效。只有確保中心業務安全性、可靠性,才能更好防范、應對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化解企業潛在經營危機。
3.2 企業內控體系構建原則
根據上述企業內控目標,可以明確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企業內控體系構建原則:一是需要將企業戰略目標、運營目標作為內控管理工作開展的導向,并在具體實踐中結合不同目標情況,合理設定具體的內控要求與實踐措施。企業在構建內控體系時,必須保證與企業整體戰略、業務目標相互統一[2],在此基礎上,結合企業各階段目標,合理設定內控管理重點內容,明確側重點,包括建立財務核心及報告體系,制定財務政策與規范內容,有效開展財務監督與審計工作等,確保企業內控管理工作落實到位。二是必須依托風險評估作為內控管理基礎,結合各類風險情況,找出企業實施內控管理過程中的重點、關鍵內容。高度重視風險管理,有效識別、分析企業潛在的各類風險,并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全面有效進行研究判斷。
4 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企業內控管理問題分析
4.1 缺乏合理的風險管控機制
就當前企業內控管理工作情況看,一方面,一些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僅停留在梳理內控活動層面,要求依據共享中心關鍵風險點制定相應的制度,未合理設置自身職責,以致于無法真正落實風險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有些企業雖重視風險評估并制定程序,也對重要環節風險進行評估,但由于未實現風險量化,且評估人員僅憑經驗判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最終風險調查的結果[3]。總之,當前的狀況顯示,在財務共享中心的風險管理中,無論是職責劃分不清晰,還是風險評估方法不科學,都不利于達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效果,可能使企業面臨潛在風險,影響企業的穩定和發展。
4.2 業務流程管控缺乏有效信息化技術支持
若想有效發揮財務共享中心控制活動作用,必須保證業務流程管理信息化、有效性,但實際上一些企業在開展業務流程管控中,因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技術支持,導致二者之間存在數據信息標準存在差異,并未同步,致使企業內控管理作用不佳。除此之外,信息系統更新不及時,也為業務開展造成極大不利影響。面對當前飛速發展的市場環境,此種滯后性使信息化系統無法滿足業務流程管控需求,以致于無法為其提供有效的信息數據支持,進而導致業務流程管控和信息化之間出現明顯脫節、不匹配的情況,不僅影響企業工作效率,甚至還會引發諸多問題,如數據不準確、流程混亂無序等,給企業正常運營發展帶來諸多阻礙。
4.3 企業各部門之間缺乏足夠溝通
立足財務共享模式,企業內部必須注重溝通交流,只有充分交流才能相互協作,共同推進企業經營發展。就目前實踐情況看,企業內部各部門間因溝通渠道單一,且交流程度不足,嚴重影響了各項工作高效開展。主要體現在:其一,財務信息傳遞存在明顯的滯后性,信息準確性欠佳及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內部控制的效果,有效的內控依賴于及時、準確且對稱的財務信息,而當前狀況致使難以提升內控的有效性。其二,在財務共享模式下,業務端人員負責向財務共享中心實時傳遞業務信息,但不負責確保數據完整[4]。財務共享中心的業務處理人員對業務實際情況了解不足,進而出現業務端和財務共享中心在信息處理上存在不對稱等問題,這就導致難以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信息傳遞的不暢和雙方職責的不清晰,使在這種模式下,實現準確有效的財務信息傳遞面臨很大挑戰。
4.4 缺乏完善的內部審計監督機制
基于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雖然意識到加強內部審計監督作用,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并未有效落實審計監督工作,影響了內控管理效果。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過于側重事后核算,而對經濟業務的整個過程缺乏參與和關注,這使其監督職能無法充分發揮,難以在事前和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財務共享中心的內部審計監督信息化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未能全面實現線上實時審計監督,導致監督存在滯后性,力度不夠。綜合這兩方面,內部審計在監督的全面性、及時性和信息化水平上都存在不足,影響了監督效果和作用的發揮。
5 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企業內控管理改進措施
企業在當前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須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立足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提高對內控管理工作的重視,結合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升企業內控管理水平,助力企業健康穩定地發展。
5.1 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企業在內控管理中,應高度重視風險管理,明確部門職責、權限,為后續內控管理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夯實的基礎。對風險管理部門而言,其主要職責就是隨時關注財務共享中心關鍵風險點,并進行動態化管控,做到全面梳理、有效識別,保證風險問題得到及時發現,有效發揮風險管控制度作用。此外,企業需要進一步優化風險管理程序,在程序制定中需要綜合考量多種情況并加以科學合理的配置。例如,引入分類分級預警管控方式,做到精準識別風險,加強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的優先級,以便集中資源應對重大風險,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選擇風險規避、降低、轉移或接受等策略。不僅如此,企業需要定期對內控風險管理程序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合理評估風險管理的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和完善程序[5]。對一些不常見的風險問題,為確保企業免受其害,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實施專項風險管理,并建立風險數據庫,為日后風險識別。
5.2 科學評估內控風險問題
首先,企業需要明確內控風險評估目標和范圍,例如評估特定業務流程、整個企業或某個項目的內控風險,界定評估的范圍,包括涵蓋的部門、業務活動和時間段。其次,從自身實際出發,組建專業評估隊伍,可以將財務專家、審計人員、業務流程專家、風險管理人員等集合到一起,有效發揮這些人員專業能力、豐富知識與經驗,提高內控風險評估水平。再次,評估人員需要搜集企業財務共享中心運行中各類信息,可以通過審查企業的內部政策、流程文檔、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等,或者采取員工訪談、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實際操作中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流程圖、風險矩陣等工具,系統地識別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并進行風險評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通過借助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或者通過專家打分的方式明確企業風險級別。最后,評估現有的內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能否降低風險至可接受水平,并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好后續定期內控風險的重新評估,確保評估合理性、有效性[6]。
5.3 加強信息化系統建設
為進一步推動財務共享中心運行發展,企業必須加強信息化建設,促使業務管控流程與信息化之間相互匹配。對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企業需要立足自身實際制定整體規劃目標,明確信息化戰略,確保信息化系統可以迎合企業整體發展戰略與內控目標。而后全面梳理業務管控流程,進一步明確信息化系統建設具體關鍵點。第二,科學選擇信息系統,需要企業內控人員綜合考量評估現有各類財務信息化系統,從中選擇相對靈活、功能強大、具有擴展性的系統,保證系統可以服務于財務共享中心的核心業務流程。與此同時,也要有效連接信息系統和其他相關業務系統,如ERP、CRM等,確保數據的流暢傳遞和共享。第三,明確數據治理標準,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從企業內控管理需求出發,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與規范,從編碼規則到數據格式再到數據字典等各個環節,都要規范、統一,最大限度減少數據錯誤。第四,提升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在信息化系統建設中,合理引入相關技術手段和自動化工具,促使企業業務流程自動化處理,有效降低人為因素產生失誤,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不僅可以提高業務數據監控分析有效性,同時還能及時發現風險,并做到預防和防控。第五,企業應定期更新維護信息系統,并制定相應管控機制,防止出現因信息化系統更新不及時,而無法與業務流程匹配的情況。
5.4 搭建線上溝通協作云平臺
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對信息傳遞溝通有較高要求,企業在實際操作中要大力優化。要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和線上云平臺,具體分三個層次實施:第一,構建融合多方面的共享數據庫,特別是網格化集權財務共享和業務端,以便集中管理信息。第二,創建企業和各職能部門共同管理的平臺,打破企業與各職能部門間的數據壁壘現象,使各方數據信息能夠在網絡上實現無障礙的交互和整合。企業可以借助該平臺獲取職能部門的相關數據,同時職能部門也可通過該平臺獲取企業相關信息,實現雙方在同一平臺上進行數據的統一整理、規劃、存儲、分析和運用等,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和管理的協同性。第三,線上管理必須涵蓋所有環節,提高操作透明度,使企業能動態掌握各項流程,及時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決策科學性,保障財務共享中心的有效運行和企業的穩定發展[7]。
5.5 提高內部審計監督力度
在財務共享模式下,針對內控審計監督工作的開展,首要任務就是確立好審計目標和范圍,緊密聯系企業戰略目標。而后結合實際調整優化審計流程,引入先進的審計方法與技術,比如大數據審計、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審計自動化軟件、風險導向審計等,有效提高審計效率與準確性。此外,必須有效發揮信息化手段作用,針對企業各項工作采取實時監控、數據分析措施,確保提高審計的效率、準確性和深度,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的經營環境和風險挑戰。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的企業內控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實施有效內控可以提升財務信息質量、精準性,有效避免因為人為操作而出現的錯誤,進而為企業經營發展決策提供科學可靠依據;同時可以進一步助力企業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確保安全問題,如欺詐等潛在風險及時被發現,使企業合規經營,提高財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為監督、審計提供基本保障,切實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但就目前實踐情況看,企業內控管理仍存在諸多問題,為進一步提升財務共享中心的企業內控管理水平,真正發揮內部控制管理成效,推動企業良性發展,必須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對此,本文提出一些對策,希望可以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蔡文春,吳祥素,魏重慶.信息披露,優化上市企業內控管理[J].云端,2024,21(26):126-128.
[2]屈明越.加強企業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研究[J].中國市場,2024,12(17):123-126.
[3]賀業勝.基于財務風險防范下的企業內控管理[J].現代企業,2024,23(06):29-31.
[4]袁亞虬.試論企業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的措施[J].中國市場,2024,34(16):148-151.
[5]張小波,劉凱.國有企業內控管理及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措施研究[J].中國市場,2024,23(15):159-162.
[6]衛媛媛.淺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市場周刊,2024,37(11):28-31.
[7]鄧萬才.IPO企業內控管理現狀問題分析和對策探討[J].活力,2024,42(05):43-45.
作者簡介:唐慧嬌(1989-),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流動性管理、財務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