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體育競技的迅速發展,運動強度不斷提升,運用傳統中醫學理論與方法防治運動性疲勞、保障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提高運動能力已成為當前體育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系統綜述中藥、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在運動性疲勞防治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中醫藥在該領域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關鍵字:運動性疲勞;中醫藥;針灸;推拿;中醫療法
運動性疲勞指在運動過程中,機體的機能或運動能力下降,不能維持預定強度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1]。目前,運動科學領域高度關注運動性疲勞的生理機制及其干預策略。運動性疲勞作為機體應對高強度訓練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可通過“負荷-疲勞-消除疲勞-恢復提高”機制促進機體運動能力提升[2]。但持續性疲勞累積可引發運動表現衰退,甚至導致橫紋肌溶解、能量代謝紊亂等病理性損傷[3]。在競技體育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運動員為提升競技水平,不斷提高日常訓練強度。因此,及時清除高強度運動引發的代謝廢物并恢復機體穩態,不僅是緩解疲勞、保障機體健康的核心環節,更是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基礎。中醫藥在防治運動性疲勞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其能夠通過多靶點、多系統的協同調節作用,結合顯著的臨床療效和較高的安全性,為運動人群提供了創新干預方案[4]。這種整體性干預策略既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的恢復需求,又體現了傳統醫學的調治理念。中醫藥通過其多組分生物活性成分形成的多靶點調控網絡,不僅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還可顯著提升骨骼肌線粒體ATP合成酶活性,進而改善運動性疲勞。
1中醫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
中醫理論體系雖未將運動性疲勞列為獨立病證,但其對疲勞病理的認識可追溯至兩千余年前的典籍記載。該證候歸屬于“勞倦”范疇,與傳統“五勞”、“七傷”等虛損病機存在本質差異?!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首載“疲勞”術語,但其特指為血痹發病的誘因機制,與現代運動性疲勞概念存在差異。中醫對“勞”的病理闡釋具有雙重理論維度:一是過用致病論。源于《素問·經脈別論》“生病起于過用”的核心觀點?!端貑枴ば魑鍤馄匪觥拔寰脗巍保ň靡晜?、久行傷筋等)及《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歸納“五勞”證候群(志勞、腎勞等),揭示持續性超負荷運動對機體組織的漸進性損傷。二是虛損狀態論。《金匱要略》提出“脈象虛大”的辨證標準;《丹溪心法》則從精血互化角度闡釋“心腎交損”的病機演變,強調“精血耗竭”是勞證發展的終末階段,符合“精血耗竭則勞生”的理論框架,闡述了心腎精血虧虛在運動性疲勞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中醫學理論體系將脾臟定位為“后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統攝血液兩大核心機制。“脾主運化”具體表現為對飲食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對水液代謝的調控,通過脾氣推動將營養精微輸送至四肢肌肉,維持運動系統的生理功能(《內經》“脾主四肢”理論)。當脾虛導致水谷精微轉化不足時,可引發肌糖原儲備減少、骨骼肌ATP合成障礙及三大供能系統(磷酸原、糖酵解、有氧氧化)功能紊亂,臨床可出現四肢痿軟、運動耐力下降等表現?!镀⑽刚摗诽岢觥皠诰雮ⅰ睂W說,揭示過度勞倦首傷脾臟,進而破壞能量代謝平衡。
現代中醫學研究通過病證結合模式對運動性疲勞實施精準干預。張世明等[5]提出了由形體疲勞(骨骼肌微損傷)、臟腑疲勞(消化/循環功能障礙)至神志疲勞(神經遞質紊亂)的病理模型,并據此建立了包括12個證型的動態評估框架。
2中藥抗運動性疲勞
2.1 調節能量代謝類中藥
補益脾胃類中藥(如人參、黃芪、白術、大棗等)可通過增強消化系統功能,促進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同時刺激肝臟糖原合成代謝;活血化瘀類中藥(如三七、紅花、川芎等)則能通過改善外周微循環,顯著增強骨骼肌等組織的血液灌注,進而促進肌糖原合成,加速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有研究表明,兩類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協同增加肝臟與肌肉組織的糖原儲備量,優化肝糖原向肌糖原的能量轉化效率[6]。莊劍青等[7]的研究表明,紅景天復方制劑(配伍黃芪、白術、麥冬等藥材)能顯著提升運動模型小鼠肝組織及骨骼肌中琥珀酸脫氫酶、乳酸脫氫酶等關鍵酶的活性,促進肝肌糖原分解代謝并增強糖異生作用,且復方制劑的整體治療效果優于單一紅景天成分。此外,徐先祥等[8]的藥理學實驗表明,人參多糖溶液具有顯著抗疲勞作用,可通過維持機體代謝穩態及能量平衡,有效提升實驗大鼠的運動耐受能力。
2.2 抗氧化類中藥
多種傳統中藥單藥應用即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特性。有研究表明,人參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可有效增強機體抗疲勞能力[9~10];枸杞通過清除過氧化物自由基,干預運動性疲勞的產生過程[11];淫羊藿具有雙重調節作用,能夠顯著降低血漿及組織中的丙二醛(MDA)水平,同時增強紅細胞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低濃度提取物對羥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尤為顯著[12];蘆薈提取物在抗氧化及緩解運動性疲勞方面具有明確功效[13];絞股藍總皂苷作為一種核心活性物質,被證實能顯著提升實驗動物的運動耐力表現,增強缺氧耐受能力,改善低溫環境適應能力,并有效調節自由基代謝平衡[14]。
3針灸抗運動性疲勞
3.1 針刺
針灸通過調節經絡系統可顯著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其防治運動性疲勞的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證實。韓亞鵬等[15]選取陽陵泉進行干預,發現針刺組在主觀疲勞量表評分、簡單反應時血糖恢復速率等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趙偉忠等[16]對長跑運動員實施溫針療法,結果顯示,該療法可同步降低運動員的疲勞感覺及血乳酸、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同時提升血紅蛋白濃度;張譯丹[17]的臨床對照實驗證實,相較于營養支持與物理治療,針刺可有效縮短肢體酸痛緩解時間,提升功能恢復效率;潘華山等[18]通過預處理實驗發現,針刺可降低大鼠運動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有效改善氧化應激狀態;張淼等[19]的頭針干預研究揭示,大鼠游泳力竭時間延長的機制與下丘腦TPH mRNA表達下調及MAO-A mRNA上調相關;李虹霖等[20]針對足三里穴的研究顯示,針刺可加速5-羥色胺(5-HT)代謝清除,延長大鼠運動持續時間;顧一煌等[21]的動物實驗數據顯示,針灸可顯著延長小鼠力竭時間,降低血清CK水平,提高LDH活性。
3.2 艾灸
艾灸在運動醫學領域具有多重作用,包括緩解運動疲勞、提升運動能力及加速機體恢復等方面。陳蕓蕓等[22]以大學生為受試群體,證實艾灸干預可顯著下調血清肌酸激酶(CK)及尿素氮(BUN)水平,同時改善主觀疲勞指數。馬淑潔[23]對定向越野運動員實施足三里艾灸后發現,受試者握力峰值、肺活量及最大攝氧量均獲得顯著提升。顧一煌等[24]的動物實驗表明,艾灸干預可有效降低力竭游泳小鼠血乳酸(BLA)峰值,提高乳酸清除率。
3.3 推拿抗運動性疲勞
推拿可通過經絡調節和疼痛管理防治運動性疲勞。程佑坤等[25]對體育系男生實施力量訓練后的小腿經穴推拿,結果顯示,干預組主觀疼痛評分(VAS)、疲勞感知指數(FSS)均低于常規恢復組。覃榮周等[26]的實驗證實,推拿可顯著降低受試者BLA峰值,提升BUN恢復速率,且可縮短兩點辨別覺閾值恢復至基線水平的耗時。
3.4 其他方式抗運動性疲勞
刮痧與拔罐通過改善機體微循環、調節代謝發揮抗疲勞作用。馬書彬等[27]對大負荷訓練的健美操運動員施以刮痧、拔罐療法,將脈搏、疲勞感、尿液指標進行分析,證實該療法能有效緩解肌肉酸痛?;A研究層面,劉榮花等[28]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經刮痧處理可有效延長大鼠運動持續時間,同時抑制運動后肌糖原下降速率,達到抗運動性疲勞的效果。
4小結
近年來,中醫藥防治運動性疲勞的研究不斷深入,其基于“勞傷致虛”理論構建的防治體系展現出獨特價值,在改善運動機能、促進疲勞恢復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逐漸成為體育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目前中醫藥在防治運動性疲勞領域仍面臨干預手段相對單一、作用靶點尚未完全闡明等局限性,制約了其科學化發展進程。為進一步釋放傳統醫學在運動疲勞防治中的潛力,亟待通過系統研究完善防治方案,推動理論體系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從而為競技體育科學化訓練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袁旗俊.運動性疲勞研究進展[J].飲食保健,2018,5(10):296-297.
[2]劉麗霞.短跑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后超量恢復期間的疲勞消除措施[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4):18-19.
[3]李小華.運動疲勞與恢復的生理過程研究[J].福建體育
科技,2011,30(2):30-31.
[4]李欣.黑靈芝多糖緩解運動性疲勞的效果[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4):59-65.
[5]張世明,葉銳彬,虞亞明,等.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和診斷標準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3,(1):47-51,101.
[6]周慶瑩,劉宏巖.運動性疲勞的中醫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3):658-660.
[7]莊劍青,施建蓉,曾兆麟,等.紅景天及其復方對小鼠運動能力和能量代謝影響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1998,(2):124-126.
[8]徐先祥,夏倫祝,高家榮.中藥皂苷類物質抗氧化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4,(2):126-128.
[9]劉清,王芳,張淑娟,RASIKA Gunarathne,嚴軍虎.白虎加人參湯對2型糖尿病大鼠抗氧化應激作用及機制研究[J].陜西中醫,2024,45(9):1166-1171.
[10]曹國世,李波,李佳,等.人參-黃芪藥對不同配比化學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
2024,33(11):1164-1173.
[11]邱樹磊,胡國柱,陳玉庫,等.枸杞多糖的提取純化及體內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動物醫學進展,2021,42(10):56-61.
[12]馬紫童,唐秀鳳,高瑩瑩,等.基于神經網絡模型評價淫羊藿女貞子配伍對衰老大鼠自由基損傷的作用[J].世界中醫藥,2020,15(21):3250-3254.
[13]曾小彤,石麗平,陶洪坤,等.不同品種蘆薈中蘆薈苷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生物化工,2023,9(5):103-106.
[14]王榮,劉雪峰,蘇曦,等.長梗絞股藍總皂苷和絞股藍總皂苷調節血脂作用的對比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
2021,30(20):1875-1880.
[15]韓亞鵬,孫忠人.電針陰陽陵泉對運動疲勞恢復的作用[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9):46-49.
[16]趙偉忠,何穎強,蘇江濤,等.溫針理療對高水平長跑運動員運動性疲勞恢復效果的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
2012,31(12):874-876.
[17]張譯丹.中醫針刺療法促進運動性疲勞恢復的研究[J].信息化建設,2016,(7):245.
[18]潘華山,汶希,馮毅,等.針刺對運動疲勞大鼠骨骼肌線粒體形態和游離Ca2+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1,34(10):59-61.
[19]張淼,李虹霖,徐飛.頭穴透刺對運動性疲勞大鼠下丘腦色氨酸羥化酶、單胺氧化酶A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2):194-195.
[20]李虹霖,王玉玨,夏昆鵬,等.不同干預手法作用于足三里穴對運動性疲勞大鼠腦內5-HT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8):71-72.
[21]顧一煌,任建寧,吳云川,等.針刺對疲勞訓練小鼠運動能力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0,35(5):359-362.
[22]陳蕓蕓,吳淼,孔立紅,等.“標本配穴”艾灸防治運動性疲勞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9,30(9):2197-2199.
[23]馬淑潔.艾灸對運動性疲勞恢復的臨床研究:以晉中學院定向越野隊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9,27(2):166-167,172.
[24]顧一煌,任建寧,金宏柱,等.艾灸對小鼠力竭運動后血乳酸影響的觀察[J].中醫藥信息,2008,(6):48-49.
[25]程佑坤,郝旭,李雪婷.經穴推拿小腿對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效果研究[J].運動精品,2018,37(8):85-87.
[26]覃榮周,王琪林,陳興龍,等.羌醫驗方配合推拿理療對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效果觀察[J].四川中醫,2014,32(9):52-55.
[27]馬書彬,劉靜霞.拔罐、刮痧等中醫外療法在運動疲勞康復中的應用探究:以我校健美操運動訓練隊為研究對象[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2):12-13.
[28]劉榮花,馬亞妮,王保平,等.經絡刮痧對耐力訓練大鼠糖原含量及血清酶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