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處理對術后角膜散光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醫院收治的180例白內障鞏膜切口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90例。兩組均行白內障鞏膜切口手術,對照組予以切口不縫合處理,研究組予以切口縫合處理,比較兩組角膜散光、視力指標、生命質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角膜散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術后1 d、1周角膜散光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1個月裸眼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1%,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周、2周及1個月視功能相關生命質量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相較于切口不縫合處理,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采取縫合處理短期內對患者術后早期角膜散光的影響程度較小,可顯著促進視力恢復,提升生活質量,且不會明顯增加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白內障;鞏膜切口手術;角膜散光;裸眼視力;生活質量
白內障摘除與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是目前治療白內障的標準術式,通過移除混濁的自然晶狀體并替換為透明的人工晶狀體,可有效恢復患者視力[1]。盡管該術式總體安全性較高,但仍存在術后感染、后發性白內障等并發癥風險[2]。有研究認為,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手術切口的選擇和設計可能會對術后效果產生影響[3]。相較于傳統角膜切口,應用于白內障摘除與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中的鞏膜切口,可更有效改善術后視力[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處理對術后角膜散光的影響。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醫院收治的180例白內障鞏膜切口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90例。對照組男41例,女49例;年齡53~67歲,平均年齡(60.2±4.4)歲。研究組男35例,女55例;年齡55~65歲,平均年齡(60.0±4.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相關臨床診斷標準[5];符合白內障摘除與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指征,均行鞏膜切口;溝通能力正常;無過敏史;非疤痕體質;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全身感染;既往有眼部手術史;伴有難以控制的高血糖、高血壓。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白內障摘除與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術前均完成各項眼部檢查,明確手術適應證,采取局部浸潤麻醉;在患者角膜緣后做一個鞏膜小切口,將混濁的晶狀體取出及吸出,隨后清理殘留皮質,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工晶狀體并通過切口植入眼內,兩組均植入非散光人工晶狀體。對照組術后予以切口不縫合處理,常規進行局部抗感染,做好復診工作,確保切口可自然愈合。研究組予以術后行縫合切口處理,使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切口,同樣進行抗感染處理。本研究兩組手術均由同一醫護團隊負責。術后均持續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角膜散光:術前及術后1 d、1周、1個月,采用Thibos矢量分析法檢測角膜散光。(2)比較兩組視力指標: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測裸眼視力和最佳矯正視力。(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術前及術后1周、2周、1個月,采用視功能相關生命質量量表評估,包括25個條目,總分48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好。(3)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如眼內炎、角膜水腫及前房反應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角膜散光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角膜散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 d、1周角膜散光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視力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裸眼視力、最佳矯正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個月裸眼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1%,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術前視功能相關生命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術后1周、2周及1個月視功能相關生命質量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白內障發病機制復雜,目前認為主要與年齡增長導致的生理功能衰退有關[6]。隨著年齡增長,眼內抗氧化系統功能下降,導致自由基增加,對晶狀體細胞及其蛋白質結構造成損害,最終引發晶狀體混濁。此外,晶狀體內電解質紊亂、上皮細胞凋亡加速及蛋白質形成不可溶性的高分子量聚集物,均可導致白內障發生[7~8]。白內障可直接損害視力,超聲乳化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是目前臨床首選的治療方式,可有效恢復患者視力。鞏膜切口不直接切割角膜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因改變角膜曲率而導致的術后散光風險。鞏膜作為一種較為厚實且堅固的眼球外層結構,可以提供更好的切口閉合效果,具有無需縫線即可實現自密封的特性[9~10]。近年來,對于采用鞏膜切口的白內障患者,臨床多采取不縫合處理,但存在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可影響術后康復進程及預后效果[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1個月裸眼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較于不縫合處理,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采取縫合處理的治療效果更佳,能夠有效促進視力恢復,且對角膜散光的影響更小。分析原因與鞏膜自身具備的生理特性有關。從生理組成來看,鞏膜主要由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其中富含大量的膠原纖維和少量彈性纖維,可通過成纖維細胞活動產生新的膠原纖維來實現自我修復。在切開鞏膜組織時,局部創傷可能引發炎癥反應,促使白細胞遷移至損傷部位清除組織碎片,同時刺激成纖維細胞增殖及新血管生成,從而促進傷口愈合。鞏膜內的血管分布相對較少,這使得其自我修復速度可能較慢。因此,采取縫合處理有助于減少出血風險,為眼球提供良好的機械保護[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周、2周及1個月視功能相關生命質量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采取縫合處理不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鞏膜切口縫合處理可采取可吸收縫合線進行縫合,以減少縫線對眼表的機械刺激和組織損傷,從而降低術后不適感。由于可吸收縫合線無需拆線,可減輕因縫線存留引發的炎癥反應,并避免二次操作對愈合的干預,有助于縮短患者恢復時間。結合現代超聲乳化技術,采用微小切口設計,能夠為切口提供較好的閉合條件,便于鞏膜組織憑借自然彈性發揮良好的自我愈合能力[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1 d、1周角膜散光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采取縫合處理,在短期內,相比不縫合處理,可有效降低早期角膜散光程度,更有利于術后視力的恢復。該處理方式能使患者更快獲得功能性視力,減少視力障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進而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相較于切口不縫合處理,白內障鞏膜切口術后采取縫合處理對患者術后早期角膜散光的影響程度更小,且不會增加并發癥風險。
參考文獻
[1]陳詩源,江福群.不同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應用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4,34(16):93-96.
[2]黃艷,李雪瑤.兩種角膜切口縫合在白內障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2,39(5):508-510.
[3]姬傳亮.角鞏膜緣與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效果比較[J].中外醫藥研究,2025,4(5):48-50.
[4]丁秀文.三種不同手術切口位置對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裸眼視力、角膜散光度和手術源散光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7,44(8):88-92.
[5]李朝輝,李景蘭,葉子.解讀《2017年APACRS白內障手術臨床實踐指南》[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9,37(4):301-303.
[6]朱紅娜,蘇安樂,王佳慧.鞏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對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凝血功能及PEDF、VEGF水平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2,46(7):1068-1069.
[7]宋國奇.角鞏膜緣與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老年白內障療效對比[J].山西醫藥雜志,2024,53(8):586-589.
[8]王文華,陳宇.透明角膜切口與鞏膜隧道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效果及對視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24,19(20):24-27.
[9]林小俊,謝平,陳琴,等.一種免縫合鞏膜層間固定人工晶狀體方法的臨床應用[J].臨床眼科雜志,2021,29(6):548-551.
[10]羅文彬,李國棟.結膜無縫合玻璃體切割系統聯合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在白內障合并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4,31(3):58-62.
[11]孫宇,周宏峰,蘇婷.鞏膜隧道切口與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對淚膜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5(7):58-59.
[12]許艷.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手術治療硬核白內障的療效觀察[J].醫師在線,2022,12(7):24-26.
[13]金大龍.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與角鞏膜緣切口超聲乳化術對老年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效果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8,37(2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