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是國家現代化的核心指標,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和共同富裕關鍵路徑。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闡明中國城市發展戰略方向,提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這一論斷立足我國國情與發展階段,為新時代城市化高質量推進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轉變城市發展理念,重構城市化的價值坐標
以人民性重塑城市發展邏輯。城市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中國特色城市化需建立以人民需求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在空間供給上,從“見物不見人\"轉向“以空間換幸福”,精準配置菜場、老年服務中心等便民設施,構建起便捷社區生活圈。在服務分配上,通過教育集團化、醫療聯合體等模式,推動主城區優質資源向郊區延伸,縮小區域差距。在治理參與上,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讓居民參與社區決策,通過多元協商的方式形成治理方案。公共服務部門要優化城市設計,規劃部門要傾聽百姓訴求,將人民性理念貫穿到工作實踐中,讓城市成為“人的城市\"。
以系統性破解城鄉二元困局。傳統城市化常陷入“城市擴張、鄉村調敝\"的困局,中國特色城市化需強調“城鄉共生\"思維。在要素循環上,打破“城市吸聚、鄉村失血\"的單向流動,通過科技人才下鄉、資本反哺等,構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在功能互補上,構建城市研發與鄉村轉化融合的產業生態,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落地,形成城鄉聯動產業鏈。在文化交融上,保護鄉村傳統建筑、傳承非遺,實現城鄉文化互鑒共生。通過“城鄉規劃一張圖”,把鄉鎮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在資源配置、設施布局上協同推進城鄉規劃,打破制度壁壘,構建相互依存、協同發展的新型關系。
以可持續發展筑牢生態根基。西方城市化有“先污染后治理”教訓,中國特色城市化要堅守“生態優先\"底線思維。在生態空間保護上,建立“城市增長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雙約束,控制城市無序擴張。在生產空間轉型上,推動“產業生態化”,淘汰落后產業,優化高能耗產業,引入綠色產業,構建起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在生活空間綠色化上,推廣低碳生活方式,通過激勵機制引導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參與垃圾分類,形成全社會生態保護氛圍。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正重塑城市形態,從公園城市、海綿城市到\"無廢城市\"建設,生態文明越來越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標志,推動我國城市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友好型不斷轉型。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探索差異化的發展模式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空間格局。城市群是破解“大城市病”與“小城市弱\"矛盾的最優解。中國特色城市群發展:一是強化核心城市輻射,通過功能升級形成高端要素集聚與輸出能力,帶動周邊城市產業升級,形成梯度格局;二是建立“多中心網絡化\"結構,依托城市資源構建分工網絡,實現協同發展;三是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與公共服務“軟銜接”同步,通過高鐵等運輸方式構建便捷通勤圈,推動醫保異地結算等,降低要素流動成本。城市群發展的優勢在于形成個體疊加之上的增效協同效應,同一產業鏈在多個城市內合理布局,形成完整生態系統,提升區域競爭力,實現協調高效發展。
以縣城為節點打通城鄉連接脈絡。縣城是城鄉融合關鍵樞紐。一是強化“專業功能”,立足資源與產業基礎,聚焦特色產業,形成區域影響力產業集群;二是推進“就地城鎮化”,依托產業園區發展相關產業,吸引農村人口就近就業,緩解大城市壓力;三是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利用區位優勢,承接研發機構、制造環節,通過產業合作園區融入大城市產業體系。縣城崛起正改變“城鄉割裂”,通過發展與城市需求對接的特色產業,成為連接城市資源與鄉村發展的紐帶,推動城鄉要素流動與功能互補。
以更新改造激活存量空間活力。中國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更新改造是提升城市品質的必由之路。一是從“大拆大建\"轉向“微更新”,保護工業遺址,植入新業態,實現歷史與現代融合;二是“空間混合使用”,在歷史街區打破單一功能分區,融入商業等功能,提升活力與利用率;三是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合理利益分配,讓企業參與舊廠房改造并獲開發權益,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城市更新深層價值是“空間再生”,對廢棄空間功能重塑,既解決老城區老化問題,又挖掘歷史文化價值,讓市民感受城市底蘊,實現空間可持續發展。
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構建支撐性的保障機制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素自由流動是城市化核心動力,需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在土地要素上,建立“同權同價\"城鄉建設用地市場,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賦予農村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權利。在勞動力要素上,推進戶籍制度“放開放寬”與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取消不合理落戶限制,建立居住證與公共服務掛鉤機制。在資本要素上,創新融資模式,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要素改革關鍵是“破壁壘”,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清單,消除流動障礙,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參與企業經營,促進要素雙向高效流動,為城市化注入新動能。
創新城市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城市需現代化治理。中國特色城市治理強調\"精細智能、共建共治”。在技術賦能上,建設“智慧城市\",整合交通、城管等數據,構建運行管理平臺,智能調控交通、環境監測;用人工智能輔助垃圾分類等,提升精細化水平。基層治理上,構建\"黨建引領、社區自治\"機制,將黨組織建設與治理結合,形成多元協同格局。應急管理上,建立“平急結合”響應體系,完善社區應急設施,構建覆蓋城鄉的響應網絡,提高突發事件處置能力。治理創新核心是“以人為本”,通過居民議事會等民主機制,讓社區事務由居民決策,通過協商達成共識,“柔性治理\"提高矛盾化解效率。
完善區域協調激勵約束機制。城市化要統籌區域差異,避免“盲自擴張\"與“發展失衡”。在區域協調上,建立對口支援與利益共享結合機制,鼓勵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予以資金支持、產業合作,促進資源互補,實現共贏。在考核評價上,建立“高質量發展\"導向政績指標,提高生態保護、公共服務滿意度等權重,引導城市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在風險防控上,建立“城市體檢\"制度,評估交通、生態等領域,及時整改問題,防范發展風險。制度保障深層意義是“守底線”,通過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引導城市合理發展,確保城市化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