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從中醫角度來看,入夏之后陽氣愈發旺盛,氣溫逐步攀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隨之加快。此時,天地間生機蓬勃,萬物繁茂,但暑熱濕邪也容易侵襲人體。中醫倡導“順時養生”,夏季可以巧妙地借助飲食之力,多吃清淡解暑的食物,同時注意防暑降溫,嚴防邪氣入侵,為身體筑牢抵御夏季不適的堅固防線。
炎炎夏季,“五寶”清心
在夏季養生中,調整飲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攝入與節氣特色相符的食物,人們可以在無形中調理自己的身體,安然度過炎熱的夏天。在諸多食物中,以下五種食物,被稱為立夏養生的“優秀搭檔”。
綠豆。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暑和消腫止癢的功效。夏季,人體常因受暑熱侵襲,出現心煩、口渴、小便短赤等癥狀。食用綠豆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暑熱之邪,幫助身體散熱。現代醫學認為,綠豆富含蛋白質、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鈣、鐵等礦物質,能補充人體因出汗而流失的營養成分并起到解毒消暑的作用。一碗綠豆湯,不僅能夠緩解口渴,還能起到良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薏苡仁。入夏之后隨著雨水的增多,很多人會出現身體困重、食欲缺乏、大便黏膩等“濕氣重”的癥狀。薏苡仁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夠幫助身體排出多余的水分,減輕濕邪對身體的影響。薏苡仁還能健脾,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根源上解決濕邪內生的問題。在日常飲食中,可以用薏苡仁煮水代茶飲用,也可將其與紅豆或綠豆搭配制成薏苡仁粥,這些都是夏季祛濕健脾的養生佳品。
苦瓜。在炎炎夏季,人體心火易旺,會導致心煩、失眠、口腔潰瘍等癥狀。苦瓜能夠清心火、除煩熱,對緩解這些癥狀有很好的效果。現代研究發現,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進食欲,健脾開胃;其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A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效,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苦瓜適合涼拌、清炒或煲湯,處理時,可以把瓜瓤清除得干凈些,并且快速焯水,這樣既能保留其清熱解暑的功效,又能改善其苦澀口感。不過,由于苦瓜性寒,脾胃虛寒的人和兒童不宜多吃。
櫻桃。夏季恰好是櫻桃大量上市的時節。作為一種大眾喜愛的水果,櫻桃有補中益氣、祛風勝濕的作用。櫻桃果肉富含鐵元素,能夠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同時,櫻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及多種礦物質,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傳統醫學認為,櫻桃對于脾胃虛弱、少食腹瀉、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頭暈心悸、面色不華等問題,能起到一定改善作用。現代研究也證實,櫻桃中的槲皮苷能選擇性作用于腸道平滑肌,對功能性腹瀉有調節作用。但櫻桃性溫味甘,切記不可過量食用,否則可能會引起上火。
菠菜。立夏后陽氣上升,有些人容易出現肝陽上亢的情況。吃菠菜能滋陰降火、平肝,對于上火引起的頭痛、目赤、消渴等癥狀都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菠菜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預防便秘。菠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菠菜中含有較多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烹飪時需將菠菜焯水,以去除大部分草酸。
夏季養生關注要點
飲食雖然是夏季養生的重要環節之一,但要想全方位守護健康,還需要警惕外界邪氣的侵擾,尤其是暑邪、暑熱和暑濕。
立夏之后,雨水增多,濕邪容易乘虛而入。為了預防濕邪侵襲,要保持居住環境的干燥通風,避免久居潮濕之地。適當運動也有助于身體陽氣的升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濕氣排出。不過,運動出汗后不要立即洗澡,應待汗水自然干后再洗,以免濕氣通過毛孔進入體內。
暑邪致病特點包括陽熱升散、耗氣傷津、多挾濕邪。常見表現如高熱、多汗、煩渴、乏力,或伴胸悶、惡心、頭重等濕熱夾雜癥狀,嚴重時可能出現神昏、抽搐。
暑邪為夏季主氣,易耗氣傷津,是夏季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表現為高熱、口渴、出汗、心煩、乏力等癥狀。預防暑邪,要做好防暑降溫措施,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如果在戶外運動,過程中要少量多次飲水或者淡鹽水,以提前預防脫水或大量飲水導致的水中毒。外出時應盡量佩戴遮陽帽、太陽鏡,涂抹防曬霜。在飲食方面,可多吃具有清熱作用的食物,如苦瓜、黃瓜等,也可以喝一些清熱解暑的飲品,如綠豆湯、冬瓜湯、荷葉茶等。
大暑時節,雨水逐漸增多,濕邪最易乘機而入,人們就像是待在蒸籠里,容易“濕氣纏身”——總覺得身上黏糊糊、頭發昏、沒精神,甚至咳嗽有痰、嘴巴發黏。適當的出汗有助驅除體內多余的濕氣。家長可以帶孩子早晚散步、跳繩或游泳,此外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孩子水溫可稍低些)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加速濕氣排出。
炎炎酷夏來臨,養生更注重飲食調理與生活調節,科學防范“暑邪、暑熱和暑濕”侵擾,讓全家輕松適應高溫,保持活力滿滿的健康狀態。只要掌握正確的防暑祛濕方法,孩子和大人都能享受一個神清氣爽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