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STEAM課程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多學科內容,本文記錄了中班圍繞《美麗的服裝》主題開展的STEAM系列實踐活動,活動從幼兒熟悉的衣服出發,引導他們觀察和講述服裝展覽會的場景(語言),動手體驗扎染工藝,感受色彩變化(科學),認識梯形并嘗試用圖形拼搭衣服(數學),討論得體穿著并學習疊衣整理(社會與健康),設計自己喜歡的服裝(藝術)。通過這些具體、好玩的活動,孩子們增進了對服裝多樣性的認識,鍛煉了觀察講述、動手操作、圖形認知、生活自理和藝術表達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可以探索的小科學。
【關鍵詞】
中班;主題活動;美麗的服裝;STEAM
《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指南》強調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衣服是孩子們每天都要接觸、熟悉又感興趣的東西。中班的孩子不僅喜歡穿漂亮的衣服,也開始對衣服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衣服有不同的樣子和花紋,怎樣穿才合適,怎么收拾好自己的衣服產生了好奇和疑問。因此,我們抓住孩子對“美麗服裝”的興趣點,設計了STEAM視角下《美麗的服裝》課程。
一、緣起思考:童眼探問服裝中的STEAM之趣
STEAM教育是一種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導幼兒運用跨學科思維,積極動手實踐,以解決問題。衣服是孩子每日接觸的熟悉事物,進入中班后,孩子對服裝的關注超越單純喜好,萌發出各種問題與動手欲望,這正是融入STEAM元素的寶貴契機。
(一)探材之問:布源感知與特性初探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與重組。”教師需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孩子們經常會問:“衣服是怎么做出來的?”摸摸衣服,他們會說:“這個滑滑的,那個毛茸茸的。”換下被汗濕的衣服時,有的孩子會發現:“我的棉T恤吸了好多汗。”這些觀察都是因為他們對材料(S)的來源感到好奇,幼兒的好奇心為本次活動奠定了基礎。
(二)塑形之惑:圖形發現與空間聯結
孩子們看民族服飾或者設計圖的時候,經常會注意到那些花花綠綠的圖案:“咦,這裙子下面怎么這么寬啊?”“袖口是三角形的!”他們開始發現衣服是由各種各樣的形狀拼起來的。當他們看到那些有明顯幾何形狀的服裝,比如梯形的下擺、方形的口袋,自己動手做圖形拼接的時候,就會感到好奇:“這些形狀是怎么來的呢?怎么拼在一起就變成衣服了呢?”這種對圖形怎么構成和怎么理解空間關系的初步興趣,其實就是“塑形”活動的起點,也跟數學課上認識圖形、探索怎么拼搭的活動不謀而合。
(三)創美之需:得體穿著與生活整理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開始關注為什么不同場景要穿不同的衣服。比如他們會問:“穿裙子跳舞是不是很漂亮?”或者“為什么下雨天要穿雨衣?”他們不只是想設計好看的衣服,還開始明白在不同的場合要穿著得體。教師要開展適宜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發展。
二、實踐策略:探材·塑形·創美的三重路徑
綜上,我們依托《美麗的服裝》主題活動資料,設計了三條具體可行的STEAM實踐路徑,讓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學,親身體驗服裝中的小小科學。
(一)探材:布巾染藝中的奧秘探索
中班幼兒正處于“具象思維主導期”,對可觸摸、可變形的材料具有強烈探究欲望。這項活動直接來源于科學活動“扎染”的設計。核心目標是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感受布料特性,體驗傳統染色技術的過程,觀察色彩變化。
探吸水性:活動開始,教師鼓勵孩子們摸摸準備好的素白手絹,孩子們用小手感受布料的質感,教師鼓勵孩子們把手絹浸入水中,再擰干,孩子們驚喜地發現:“水被吸進去了!”“擰一擰水又出來了!”這項活動幫助幼兒初步建立了對布料吸水性的感知。
探扎結環節:老師簡單示范了兩種方法后鼓勵孩子們自由發揮。有的孩子用力把布擰成一團緊緊捆住,有的小心翼翼地折成小方塊。教師鼓勵:“試試看,皮筋扎得緊一點,會發生什么?”孩子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用力的大小(S-力)和布折疊、纏繞的方式(E-結構)決定了扎結的形狀和松緊度。這個過程鍛煉了幼兒手的力量和控制力。
探染色與揭秘:孩子們專注地操作著,很快發現:“紅色碰到黃色變成橙色了!”“藍色滴在白色布上,慢慢暈染開像小花。”他們觀察著顏色在布上的流動、混合(S-現象),親手完成了從“白布”到“花布”的轉變,真切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神奇和動手創造的快樂。
(二)塑形:圖卡拼搭間的空間游戲
從認知發展理論看,4至5歲幼兒正處于“圖形符號敏感期”,能通過拼合、旋轉、對稱等動作感知圖形關系,因此本項活動緊密結合數學活動“認識梯形”和“用幾何圖形拼搭衣服”,目標是讓孩子們在服裝情境中認識梯形特征,探索不同圖形組合的可能性,感知空間關系。
生活中的形狀發現:活動從觀察開始。教師展示真實的衣服(如一條下擺較寬的裙子、一件有梯形口袋的上衣)或清晰的圖片,引導孩子們:“找找看,衣服上藏著哪些我們認識的形狀朋友?”在具體衣物的參照下,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梯形的特征。
圖形卡片變衣服:接著,孩子們利用數學材料包中的各種幾何圖形卡片(三角形、方形、長方形、梯形、圓形等)當“布料”,動手嘗試“做衣服”。教師提出開放任務:“試試用這些圖形,拼出一件你喜歡的衣服吧!”
拼搭中的空間探索:在拼搭過程中,孩子們自然地探索著圖形之間的位置關系(E-空間結構)。他們會把圖形挨著放、重疊一部分或者上下左右對齊。有時圖形放歪了,衣服看起來“歪歪扭扭”,空間感知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三)創美:筆尖設計到生活整理的智慧
基于社會性發展理論,中班幼兒開始關注自我形象管理,本次活動融合了藝術活動“設計服裝”和社會與健康活動“討論穿著禮儀”“學習疊衣收納”,目標是鼓勵幼兒進行審美表達,結合生活場景理解得體穿著,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整理技能。
小小設計師的舞臺:在藝術區,孩子們變身服裝設計師。教師提供簡單的服裝輪廓圖或直接讓孩子們在空白紙上自由創作,孩子們用線條、色塊表達著自己的審美想象(T-設計表達)。
穿衣場合小討論:有了設計熱情,自然引向“穿”的問題。老師利用情境圖片(如幼兒在運動場上跑步、參加生日會、下雨天出門、在家里休息)或直接結合班級活動(如馬上要進行的戶外游戲或節日慶祝)和孩子們討論:“圖片里的幼兒在做什么?穿這樣的衣服合適嗎?為什么?”幫助孩子們初步理解不同場合需要選擇不同的穿著。
疊衣收納小能手:美不僅在于穿,也在于整潔。社會與健康活動聚焦解決孩子們整理衣物時的實際困難。教師利用孩子們自備的衣物(上衣、褲子、襪子),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和動作示范疊衣方法,孩子們設計的“疊衣步驟圖”也貼在了墻上,成為環境提示的一部分。
三、成效思考:中班STEAM課程開展中的成長印記
圍繞《美麗的服裝》的STEAM實踐,幼兒、教師與環境悄然變化。
(一)幼兒成長:好奇雙眼與靈巧雙手
在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和綜合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他們不再只是看衣服漂不漂亮,而是開始主動研究“布料吸水是怎么回事”“圖形是怎么組合的”這些科學問題。在扎染的時候,他們會問“如果用別的顏色會變成什么樣”,在拼搭的時候發現“梯形的下擺能讓裙子飄起來更好看”,這些自發的探索行為說明了他們的觀察力和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了。在動手能力方面,幼兒們從一開始不會扎皮筋,到現在能準確地扎出花紋,從隨便拼圖形到現在有意識地組合出有功能的衣服,從亂揉衣服到現在能按步驟疊得整整齊齊,他們的動作變得更精細,目的性也更強了。更棒的是,他們能用“扎得越緊顏色越淺”“運動服要能伸縮”這些話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了“我能行”的自信。
(二)教師支持:貼近生活的課程生發
教師通過本次實踐實現了教育視角的轉變,需要從孩子們的問題開始:比如幼兒在爭論“雨衣為什么那么悶熱”時,教師就順勢引導他們做個防水材料的實驗;他們要是覺得“衣服老是疊不好”時,老師就把這個生活環節變成一個工程設計的任務。在支持策略上,教師少用直接示范,多用提問比如“怎么讓花紋更清楚?”和提供材料比如增加彈性布料、可拆卸的服裝模型來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活動中,教師敏銳地發現孩子們對扎染色彩混合感興趣,就及時在美工區增加了漸變色譜卡;發現他們在圖形拼搭上有創意后,就提供了磁性幾何板來支持他們做立體建構。
(三)環境浸潤:主題墻到角落的對話
班級環境成為記錄與深化學習的關鍵載體,主題墻上的照片和圖畫記錄了幼兒們的探索過程,各個角落的活動相互聯系,比如閱讀區的《傳統服飾繪本》激發了他們對圖形的探究,美工區的扎染手帕變成了玩偶的新衣服,建構區的“立體服裝店”讓平面的拼搭變成了空間的建構,讓幼兒學習變得可視化。
在STEAM理念的引導下,孩子們于探材的指尖、塑形的巧思與創美的實踐中,綻放出探究的光彩,衣服成為幼兒觸摸科學、聯結數學、體驗工程的奇妙窗口,教師在幼兒生活中悄然播下探索與成長的種子。
【參考文獻】
[1]李曉賢.引入STEAM教育理念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科學教育活動[J].小學科學,2025(15):115-117.
[2]李夢怡.STEAM理念在科學類繪本閱讀中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5(S1):215-216.
[3]趙一侖,黃溫樂.基于ROST CM6的美國學前STEAM教育政策改革及其啟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50(03):91-105.
[4]蔣亦衡.在沙水游戲中滲透STEAM教育[J].小學科學,2025(14):133-135.
[5]黃芳,黃婷婷.創新STEAM項目活動,綻放多元思維之花[J].教育家,2025(15):44-46.
[6]楊欣琳.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幼兒園STEAM活動創新策略[J].求知導刊,2025(11):134-136+145.DOI:10.14161/j.cnki.qzdk.2025.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