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家庭的希望。但一次不經意的意外傷害,可能帶來無盡的苦惱和終生的遺憾。目前,意外傷害已成為我國兒童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兒童致殘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我國14歲以下兒童意外傷害占兒童死亡原因總數的26.1%,其中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亡原因依次是意外窒息、中毒、溺水等。
孩子意外受傷不僅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家長,掌握科學的急救知識非常重要。
什么是兒童窒息
兒童窒息是指兒童的氣道被異物阻塞,造成呼吸困難的癥狀。不及時解除梗阻會很快發生低氧、高碳酸血癥和腦損傷等,最后導致心動過緩、心搏驟停而危及生命。
引起兒童窒息的常見原因
兒童特別是嬰幼兒,他們往往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容易將手中的物品放入口中造成誤吞(食物、小玩具或其他異物)、誤吸(黏膠、塑料套)而導致氣道受阻;部分家長喜歡把孩子包裹過緊,造成其口鼻部被遮擋,很可能會發生嗆奶、吐奶等情況,從而引發窒息。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孩子吃飯時家長切勿逗笑或訓斥,否則很容易使孩子情緒波動而發生嗆咳窒息。
窒息的就地處理方法
如孩子不小心在家中發生窒息,家長應保持冷靜,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窒息的急救過程中需要及時清理異物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在等待“120”救援期間,家長可以嘗試用下面3種方法誘導異物排出:
推壓腹部法。將孩子平臥,搶救者面對孩子,騎跨在孩子的髖部;搶救者用一手置于另一手上,將下面一手的掌根(小嬰兒用兩手指)放在孩子胸廓下臍上的腹部,快速沖擊壓迫孩子的腹部,重復此動作,直至異物排出。
拍打背部法。適用于新生兒和小嬰兒。孩子臉朝下,頭低于軀干。家長一手托孩子下頜支撐頭頸部,另一手拍孩子背部。掌根放在背部兩肩之間,用沖擊力連續拍打后背5次以上,察看面色與呼吸。如果沒有緩解,重復此動作直至救援人員到達。
海姆立克急救法。讓孩子兩腿分開,身體前傾。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一手握拳,頂住孩子臍上2橫指的位置,另一只手抓住拳頭、快速向上沖擊壓迫孩子的腹部。重復以上手法直到異物排出。
兒童窒息的預防措施
小于4歲的孩子盡量避免喂太大的食物或水果,葡萄、櫻桃等小水果應切小塊(最好對半切或去核)。避免將筆套、硬幣、紐扣電池、珠子、漏氣的氣球、玩具掉落的小部件給孩子玩耍,以免孩子誤食而引起窒息。避免把繩子或圍巾等繞在孩子的頭頸處,去除衣服上的小飾品。母乳喂養時,保持嬰兒頭部高于身體,防止乳汁進入呼吸道。每次給嬰兒喂奶后豎抱拍背,待其打嗝后再輕輕放下并側臥。選用透氣的枕頭、床單、被套,避免寶寶在睡覺時不慎被悶住。寶寶會翻身后,注意移走被褥、玩具、枕頭等,以免堵塞呼吸道。
孩子窒息是一件讓家長們非常擔心的事情,但是如果掌握了預防窒息的常見方法,就可以有效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
兒童食物中毒的常見癥狀有哪些?
兒童食物中毒后可能出現多種癥狀,主要包括: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上腹部或臍周疼痛,以及腹瀉,大便可能呈水樣、洗肉水樣或膿血便)、全身癥狀(如發熱、出汗增多、乏力、頭暈、胸悶等)以及嚴重癥狀(如因頻繁嘔吐和腹瀉導致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況)。
兒童食物中毒的居家處理方法有哪些?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結合毒物接觸史,如高度懷疑食物中毒,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避免進一步攝入毒素。如果家中有溫開水或者生理鹽水,可以大量地飲用,然后通過刺激喉嚨的方式進行催吐。
及時就醫。盡快將孩子送往醫院接受治療,以確保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
幼兒食物中毒的癥狀可能因中毒原因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在發現幼兒出現任何異常癥狀時,都應及時就醫并保留可疑的食物送檢。
兒童食物中毒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保證食物的清潔和新鮮,避免食用有毒、腐敗變質及過期的食品。外出就餐選擇正規餐館。
洗潔精、消毒液、農藥等化學品以及各類藥品應貼有明顯標簽并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避免兒童誤食。
避免在密閉空間長時間使用驅蟲/香薰產品,防止吸入性中毒。
溺水的現場處置方法
當發現有人溺水時要立刻大聲呼喊,并撥打“120”電話。需要及時將溺水者從水中救出,同時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不慎落水,之后盡快上岸進行急救。
上岸后立即評估溺水者的意識:先拍打溺水者的雙肩,并大聲呼喊;還要進行控水,將患者的面部朝下,身體伏在施救者腿上,拍打其背部,盡量將水控出;同時查看患者的呼吸和脈搏,用手觸及頸動脈,即喉結旁兩橫指處,觀察患者有無胸廓起伏,如果沒有呼吸、心跳,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如何預防兒童溺水
溺水往往發生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尤其對于幼童而言,僅5厘米深的水就可能造成窒息,而整個溺水過程往往悄無聲息,可能在短短30秒內就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身體小、意識差、自救能力弱,一旦落水,很難自行脫險。
因此,認識到生活中潛在的溺水風險,是預防的第一步。家長要明確:無論是天然水域,還是家庭、學校、景區的人造水景,只要有水,就要警惕。
首先,家長應反復教導孩子“不私自玩水、不擅自結伴游泳、不靠近陌生水域”,并通過繪本、動畫等方式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
其次,帶孩子前往水邊或游泳池時,要為其穿戴救生衣、浮具等設備;家中若有水缸、浴缸、魚池等,也應加蓋、圍欄或保持空置,避免孩子單獨接觸。
最后,孩子戲水或游泳時,家長必須做到“四不離”:不遠離、不走神、不低頭玩手機、不把看護任務交給年長兒童。即便孩子會游泳,也絕不代表可以放松監管。真正的安全,不是靠僥幸,而是靠時刻警惕與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