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革命敘事到民族復興: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歷史檀變及價值作用

2025-08-27 00:00:00梁杰皓
湖北社會科學 2025年7期
關鍵詞:抗日戰爭紀念抗戰

中圖分類號:D2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25)07-0035-11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人類正義史冊上的不朽篇章。學界對抗日戰爭紀念的研究多從歷史性角度展開,如陳金龍在《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中對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史進行梳理并總結歷史作用,①郭輝亦從歷史的角度梳理新中國成立以后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及其抗日勝利紀念話語的歷史發展。②現有研究多側重史實梳理而缺乏理論提升,也較少關注抗日戰爭話語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這種研究現狀與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文在系統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分析和話語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全景式呈現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演進軌跡并深入分析其演進特征和時代價值,不僅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紀念話語體系建構規律的認識,也為新時代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提供歷史借鑒和理論支撐。

一、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歷史變

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歷史方位,緊扣時代脈搏,以抗日戰爭紀念活動為重要載體,系統構建起兼具政治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紀念話語,然而這一話語并非簡單的歷史敘事,而是基于特定歷史語境和政治訴求的意識形態建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民族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將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確立為戰略任務。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不僅廣泛凝聚了全民族抗戰共識,有效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更在意識形態層面實現了從階級革命話語向民族解放話語的深刻轉型,為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其一,表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戰、堅持抗戰的主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突出“團結抗戰”“堅持抗戰”“合作抗日”“一致抗戰”的話語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政治導向和戰略思維。1939年7月一1945年7月,中國共產黨分別對外發表抗戰周年紀念的宣言或紀念抗戰的口號,①其中“合作”一詞出現40次,“團結”一詞出現86次,“堅持”一詞出現73次。高頻次出現這些話語的原因有二:一是堅定抗戰信心。面對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后的嚴峻局勢,抗戰必勝的信心明顯下降,中國共產黨通過紀念話語強化抗戰意志,提振抗戰信心。1941年7月,中英發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其中強調大家應特別團結,特別努力,腳踏實地,向前奮斗,爭取我們的完全勝利,1(490彰顯了堅持抗戰的決心。同時,紀念話語還注重提供具體抗戰方略,如1943年7月,中央發布的《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中,提出應該\"加強作戰、加強團結、改良政治、發展生產\"[2](386-388等堅持抗戰辦法,為持久抗戰提供了實踐指導。二是消弭內部摩擦,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針對武漢會戰后國民黨內部出現的反共傾向,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在紀念話語中強調“國共合作是長期的”“堅持國共合作,中華民族必不會被人滅亡”。[3]464)1944年7月,中央發布抗戰七周年紀念口號,系統提出調整國共關系的具體主張,旨在調整國共關系,消除隔閡,團結抗戰。

其二,前瞻性地闡述戰后建國理念,表達民主建國思想。1939年7月,中央發布《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明確指出要徹底“實行三民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3](440)這一表述不僅確立了新中國的政治愿景,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政治擔當。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勝利前景的日益明朗,中國共產黨的建國理念逐步深化和系統化。1942年7月,在抗戰五周年紀念宣言中,中國共產黨對戰后國家秩序的重建進行了全面規劃,指出戰后的新中國應該是“各黨派合作經過人民普選的民主共和國,而不是少數人專政多數人無權的中國”,[41(356應當“依據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國民黨的抗戰建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施政綱領與社會政策\"4](356進行規劃和建設。這一論述既體現了對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繼承,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問題上的政治智慧,為戰后國家重建提供了理論指導。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抗日戰爭紀念話語表達建國主張,既回應了戰后中國社會各階層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也在與國民黨的政治博弈中掌握了建國話語的主動權。面對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政治意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中系統闡述了“獨立、民主、和平”的建國主張。如1946年7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七七\"九周年宣言》發表,宣言指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假和平,真內戰\"的意圖,并表達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的獨立與民主,決心堅持中國的和平\"[5](340的政治立場。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紀念\"七七\"抗戰十周年發表對時局的口號中,進一步強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反對內戰和獨裁,積極呼呼實現和平、民主和中國民族的獨立。[6(233這些話語揭露了國民黨的內戰意圖,傳播了中國共產黨的建國理念,為爭取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不僅拒絕承認新生的人民政權,更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和遏制。在此國際環境下,中國在外交戰略上采取“一邊倒”方針,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這一特殊歷史環境深刻影響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建構。

一是反對美國單獨對日媾和、重新武裝日本。新中國成立后,美國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舊金山對日合約》等,日本被納入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軌道,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日本軍國主義復蘇。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內容側重反對美國對日媾和,重新武裝日本的話語內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日報》刊登的有關抗日戰爭紀念文章中,出現“美帝國主義”“美國”一詞277次,“帝國主義\"237次,“日本軍國主義”“日本”一詞123次,“斗爭\"93次。此外,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周年大會的講話和致電蘇聯的電報中也突出反對美帝國主義、戰勝美帝國主義的內容。如1951年9月,彭真在首都各界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六周年大會上指出:必須“粉碎美帝國主義單獨對日媾和,武裝日本的計劃”,“反對武裝日本”“反對美英對日和約”“打倒美帝國主義”。1954年9月2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九周年,毛澤東和周恩來致電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提到“堅決反對美國侵略集團的這種戰爭政策”“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8](274)這些都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美國扶持日本、復蘇日本軍國主義行為的不滿,以及團結亞洲、太平洋區域的人民,共同為制止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而斗爭的理念。

二是由“親蘇反美”到“反蘇反美”的話語轉變。新中國成立后,中蘇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和蘇聯牢不可破的友誼日益鞏固和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中有大量中蘇友好的內容。如1953年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八周年,毛澤東和周恩來致電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提到“蘇聯給予中國人民的兄弟般的幫助是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和走上有計劃建設道路的重要因素”“中蘇偉大的友誼現在已成為遠東和平與世界和平的堅強保證”。1955年9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社論文章《偉大的十年》,指出,“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給予我們始終如一的、無私的支持和援助。這種只有從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得到的偉大支援,對我國在短短五年多期間的迅速成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中蘇關系的破裂,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不再強調中蘇友好。如1965年9月,在首都各界慶祝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大會上,羅瑞卿指出既要“增強徹底打敗美帝國主義的勝利信心”,也要“反對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者用戰爭恐怖嚇唬世界人民的背叛行為”。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內容從“親蘇反美”逐漸轉變為“反蘇反美”,這與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密不可分。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

冷戰結束后,國際社會秩序發生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然而,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和美化侵華歷史,這不僅損害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也威脅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為此,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構建澄清歷史事實、揭露日本侵華罪行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重點突出銘記歷史、總結經驗,維護世界和平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話語內容。

一方面,以確鑿的史實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罪行,捍衛歷史正義。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注重回溯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意在說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而非歷史偶然,構建了國人關于日本侵華的歷史記憶。同時,為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行徑,中國共產黨以數字的敘事方式系統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暴行事實。如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提到:“中國死傷人數3500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30萬人以上。從關內騙招到東北的勞工被殘害致死的,不下200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這種敘事策略以鐵證如山的歷史事實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篡改教科書等歷史修正主義行徑,敦促日本政府正視侵略歷史,深刻反省戰爭罪責,以實際行動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更為構建面向未來的中日關系提供了歷史認知基礎。

另一方面,呈現歷史事實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總結歷史經驗,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助益。改革開放以后,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突出強調歷史對未來的啟示,希望通過銘記歷史、紀念歷史有益于未來中國的建設和發展。 [13](95-101)2005 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為了牢記歷史,“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4《人民日報》刊登的社論文章中也突出銘記歷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內容。如1985年9月3日刊發《歷史的昭示》,2005年9月3日刊發《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2010年9月3日刊發《銘記歷史開創未來》,2011年9月3日刊發《在銘記歷史中汲取復興力量》等,這些社論文章的標題也反映出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突出“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內容,將歷史經驗總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相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歷史智慧。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一時期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在延續“以史為鑒、珍愛和平”敘事的基礎上,新時代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將抗戰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深度融合,賦予抗戰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任,必須要有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為此,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愈加突出以史為鑒、珍愛和平、維護世界和平的內容。如2014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中國“將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 ?115]2015 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向世界各國發出“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號召,并表達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忠實執行維護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的決心,這里借助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對外表達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為大黨職責。歷史不可重來,但未來能夠繼續開創,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紀念話語還強調弘揚抗戰精神,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內容。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中對抗戰精神作出新的概括,并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17]2020 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這里將抗戰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在一起,賦予了抗戰紀念話語新的時代內涵,構建起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意義之鏈,使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實現了歷史和現實的高度統一,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引領。

二、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演進特征

話語建構與敘事語境具有內在的辯證統一關系,正如有學者所言,話語與其敘事語境緊密關聯,敘事語境發生變動,話語敘事也隨之而變,[19](43-49)這是話語演進和發展的基本規律。隨著時代變遷與黨的中心任務的轉換,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敘事場域、內容建構、載體形式和表達方式等方面呈現出歷史性與階段性特征,體現了抗日戰爭紀念話語與時俱進的話語品格。

(一)話語內容:不斷豐富并趨于成熟穩定

作為時代精神的具象化表達,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始終與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訴求和時代主題保持密切的互動關系。抗日戰爭時期,動員抗戰是中國共產黨的重點任務,因此,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突出堅持抗戰、團結抗戰的內容,為了鼓舞士氣,中國共產黨注重宣傳敵后戰場上的英勇戰績。如1939年6月《八路軍軍政雜志》(第一卷,第六期)刊發過《八路軍新四軍抗戰兩年的戰績》《兩年來敵軍侵華之傷亡》等文章,通過詳實的數據和戰例,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有效提振了全民族抗戰信心。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戰爭紀念話語轉向“和平、民主、建國”的主題,積極動員和宣傳社會各界參與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成立以后,受國際冷戰格局影響,紀念話語著重強調蘇聯在抗戰中的歷史貢獻,而對國民黨正面戰場及美國等西方國家援助的事實采取選擇性回避策略,這反映出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較深,話語內容具有選擇性。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將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合在一起,不僅深化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定位,更凸顯了世界歷史意義,同時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內容逐步穩定成熟,形成了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和展望未來為基本框架的話語模式,既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也彰顯了面向未來的戰略視野,展開言之:

一是以世界反法西斯的歷史視野重新定位和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獨特地位與貢獻。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重要紀念場合多次強調這一歷史定位,如“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20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光輝一頁”,4\"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6]這種話語建構準確反映了歷史事實,提升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二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重構抗戰意義。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既“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2也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18這種歷史定位凸顯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對民族命運的影響,建構起歷史和現實的關聯性。三是以開放包容的歷史視野重新審視抗戰歷史。改革開放后,中國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與此同時兩岸關系逐步緩和,為更好融入世界,協調國共兩黨關系,抗日戰爭紀念話語開始客觀評價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援助,并開始強調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事實的尊重,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認知上的成熟和自信。

(二)話語表達:從斗爭性敘事主導向平和藝術性敘事方式的轉變

話語表達是對話語內容的呈現形式,歷史語境發生變化,話語內容也隨之改變,話語表達也發生相應改變。在革命與建設的歷史語境下,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具有鮮明的斗爭色彩。九一八事變之后,面對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武裝抗日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將“抗日救亡”確立為核心政治任務,建構起“必須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決反對分裂投降”“完成解放中華民族的偉大任務”等話語,這些話語不僅體現了黨的政治主張,更通過命令式表達和強烈的情感色彩,有效凝聚了全民族抗戰共識。解放戰爭時期,紀念話語實現了戰略性轉向,衍生出“消滅內戰,實現和平”“推翻蔣介石賣國政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等新的話語表達。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受冷戰格局影響,紀念話語圍繞“親蘇反美”這一內容展開,形成“反對美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今天中國人民的死敵”“增強反帝國主義斗爭的信心”等表達范式。從話語表達上看,革命和建設時期,話語表達上多用“必須”“反對”“堅決”“推翻”“打倒”“戰勝”等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詞匯,通過命令式句型和決斷性語氣,強化了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和斗爭性。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和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政治色彩漸趨淡化,更突出歷史本身的意義和對當下的作用,[13在話語風格上,摒棄了革命時期的命令式表達,轉而采用“我們應當”“我們要”“讓我們共同”等更具包容性的詞匯,這種平和的表達方式,既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也反映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建設上的成熟與自信。在表達方式上還注重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提升表達效果:一是應用比喻,增強表達的形象性。如法西斯“到頭來終被世界人民的怒濤席卷而去”,生動展現了人民力量的磅礴氣勢;以“恥辱柱\"的表達形象揭示了甲級戰犯罪行的不可饒恕性;用“戰爭是一面鏡子\"的隱喻,深刻闡明了以史為鑒的現實意義,而“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比喻,則直觀警示了世界不和平因素的持續存在。二是巧用排比強化感染力,增強話語氣勢。如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的遞進式排比,層層推進,展現了抗戰的多重意義,“錚錚鐵骨戰強敵、血肉之軀筑長城、前仆后繼赴國難\"的并列式排比,通過意象疊加,生動再現了中華兒女的抗戰精神。這些修辭手法既增強了話語的節奏感和表現力,也提升了人民的情感認同和價值共鳴。

(三)話語任務: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不斷調整

抗日戰爭紀念話語與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同瀕共振,其話語內容、表達形態和敘事方式雖歷經嬉變,但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展開,并服務于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抗日救國確立為核心政治任務,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也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展開并服務于這一任務。自1938年起,每逢“七七事變\"紀念日,黨中央均通過發布紀念宣言或口號開展抗戰動員。如1939年7月7日,中央發表《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中,強調“要動員一切人力、財力、物力,展開全民族的全面的抗戰 !…[3](440)1940 年7月7日,中央在抗戰三周年紀念宣言中進一步指出“最后勝利必屬于我中華民族”“中國抗戰到底的意志已凝結于全民族的心目中”,[21(383這一話語建構不僅彰顯了民族自信,更在意識形態層面強化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政治共識,為持久抗戰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撐。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贏得革命勝利、謀劃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主要圍繞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與新中國的建設展開。如1946年6月30日,毛澤東在紀念“七七\"九周年宣言起草要點給任弼時并告胡喬木的信中指出,宣言的全文應當重點“說明外國反動派與中國反動派合作,要將中國變為殖民地,中國人民的任務仍是爭獨立爭民主為中心;應表明我黨堅決反內戰;應說歷史不會開倒車,反動派的企圖終要失敗”,[22](141)宣傳這一內容的目的是“動員全國人民反對反動派的進攻”。[22]41)1946年8月15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一周年,《解放日報》發表《日本投降一周年》社論,指出必須更加團結,為獨立和平民主而斗爭,堅決反對賣國反對內戰反對獨裁,23這些都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百廢待興的國內形勢下,鞏固新生政權、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任務,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也服務于這一歷史階段的任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戰略意涵:既通過強化“反對美帝國主義”“抵制美國霸權主義”的話語敘事,彰顯與美帝國主義堅決斗爭的政治立場,旨在凝聚亞洲地區人民的力量,捍衛世界和平;又著力塑造中蘇友好的話語體系,為爭取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實現國家工業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改革開放以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也因此實現了功能重構和價值升華。一方面,通過捍衛歷史真相,弘揚抗戰精神,構建民族抗戰的歷史記憶,不僅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歷史鏡鑒,還激發了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奮斗意志。譬如,2005年9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社論文章指出:“深刻汲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4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舉行的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5另一方面,通過構建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話語,既彰顯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歷史智慧。

(四)話語載體:日益多元化和現代化

話語作為意義傳遞的重要媒介,必須“依據其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25](159)這是話語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價值的關鍵所在。在傳播學視域下,話語效用的發揮必然依托于特定的載體形式和傳播機制。隨著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與媒介生態的深刻變革,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傳播范式發生質的變化,特別是新型傳播載體的涌現不僅拓展了話語的敘事場域,更重構了話語的交往空間,使紀念話語在跨媒介敘事和傳播中實現意義生產和價值創造。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以報刊、紀念口號、紀念專刊為核心的多維紀念話語傳播體系。《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黨報黨刊通過刊發社論、紀念文章等文本形式,發揮傳達黨的政策主張、引導社會輿論的政治功能。一是刊登社論或紀念文章。1941一1946年,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解放日報》刊登了題為《始于東北終于東北——紀念“九一八\"十周年》《勉東北同胞》《國民黨與民族主義一為紀念“九一八\"十二周年而作》《回顧十五年—紀念九一八》等14篇社論文章,刊登了《八路軍新四軍抗戰第四周年》《紀念抗戰八周年》等20篇紀念文章。二是發布通俗簡短的抗戰口號。如1942年7月,為紀念“七七”事變五周年,陜甘寧邊區發布抗戰口號:“大家團結起來,打倒日本法西斯”“左參謀長精神不死;徹底實現邊區政府綱領!\"標語口號以其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語言特征,成為動員群眾、傳播理念的有效載體。三是出版紀念專刊、特輯。1938年7月1日,出版《抗戰一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七周年紀念專刊》;1939年7月7日出版的《解放》第75、76期合刊,刊登毛澤東《當前時局的最大危機》劉少奇《鞏固團結粉碎敵人的陰謀》周恩來《抗戰兩年》等文章。這種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共同構成了革命時期抗戰紀念話語的傳播矩陣,為凝聚革命力量、推動民族解放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大量出版紀錄片和文藝作品,并注意打造抗日戰爭紀念的敘事空間。如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中央宣傳部向黨中央提交紀念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的請示報告,其中提出上映和演唱反映抗日戰爭的優秀影片和戲劇、歌曲,舉辦反映抗日戰爭的優秀美術作品展覽,革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舉辦抗日戰爭到全國解放的展覽,由文化部負責編輯一部《從抗日戰爭到全中國解放》的大型紀錄影片。[26](40-402)由此可見,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傳播形式靈活、運作成本低且傳播面廣,簡便易行,吸引和聚合了廣泛話語受眾,但方式較為傳統質樸,呈現出直觀現實的基本樣態。[27](120-126)

改革開放以來,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重塑了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傳播范式,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革命突破了傳統媒介的時空限制,構建起一個去中心化和多維互動的傳播新場域。特別是當前智能算法、大數據、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紀念話語的敘事方式實現了新的突破,構建“所建即所看,所觸即所感,所想即所得\"[28](19-29)的沉浸式虛擬空間,注重參與者沉浸式的情感體驗,這種技術賦能實現了抗戰紀念話語從抽象概念到具象呈現、從平面敘事到立體建構、從單向傳播到交互體驗的范式轉變,不僅增強了參與者的情感認同,話語敘事也更加形象立體。

三、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價值作用

中國共產黨通過系統開展抗日戰爭紀念活動,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這一話語實踐既承載著傳承民族集體記憶、凝聚價值共識的重要使命,又發揮著實現政治動員、塑造政黨形象的關鍵作用。

(一)建構歷史記憶,抵制錯誤思潮

共享的歷史記憶是社會秩序建構的重要基礎,也是政治合法性建構和集體認同形塑的關鍵要素。然而,隨著社會轉型與代際更替,記憶共同體面臨碎片化與分歧化的挑戰,必然要對記憶進行“修補或重塑,以實現某一方面記憶的完整化和體系化”,[29](254-255)以確保歷史記憶的延續性、系統性與發展性。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建構實質上是一場關乎民族記憶存續的“保衛戰”。通過構建制度化、情感化和具象化的記憶體系,才能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澄清歷史真相,維護歷史正義。

當前,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效用的發揮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代際更替導致的歷史記憶斷層。隨著時間推移,代際區隔與認知差異不斷擴大,抗戰歷史記憶的傳承面臨連續性式微的困境。另一方面,面臨歷史虛無主義的系統性解構。這種思潮通過娛樂化和反動性等手段,肆意歪曲抗戰史實,不僅將日本侵略戰爭美化為“解放亞洲\"的正義行為,更以所謂“歷史考證”為幌子,利用虛假史料低毀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消解英雄敘事,抹殺敵后戰場的歷史功績,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指出,這種行徑實質上是“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30](113)中國共產黨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為載體,系統構建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既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回擊,也是鞏固歷史記憶、強化價值共識的重要政治實踐,為此中國共產黨從多個維度構建抗日戰爭歷史的集體記憶,抵制了歷史虛無主義:

一是系統呈現歷史事實,重構抗戰歷史的敘事體系。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50、60、7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都把九一八事變后的抗戰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完整建構了“十四年抗戰”的歷史事實,這既是對局部抗戰的肯定,也是對局部抗戰中犧牲在戰場上的抗日英烈的應有尊重,31有效強化了黨內外對中國共產黨抗戰歷史的集體記憶。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對抗日戰爭歷史事實的歪曲,中國共產黨以“正視歷史\"“銘記歷史\"為主題,構建了強有力的駁斥話語。自2014年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32任何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的行為“是對歷史的嘲弄,是對人類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這樣的行為“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2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和立場,起到澄清歷史事實、辨明是非的作用。

二是強化敘事整合,構建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圖景。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在凸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時,也客觀評價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歷史貢獻,形成了客觀全面的抗戰敘事話語。針對質疑中國共產黨抗戰貢獻的論調,抗日戰爭紀念話語通過確鑿歷史事實系統闡明了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包括“多次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20]“深入敵后,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2并以詳實數據佐證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功績,如江澤民指出:“八路軍、新四軍和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力,抗擊著約 60% 的侵華日軍和 95% 的偽軍,殲滅日偽軍170余萬人”。[同時也肯定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歷史貢獻。胡錦濤指出,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面抗戰時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4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關系問題上,習近平指出:“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8這種辯證統一的歷史敘事,既還原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圖景,也深刻揭示了國共兩黨團結協作是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歷史觀。

三是構建英雄敘事。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以虛假的史料蓄意低毀抗日英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實踐中,通過系統挖掘和宣傳楊靖宇、趙尚志、左權等抗日將領以及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謝晉元等八百壯士的抗日英勇事跡,有力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在傳播英雄事跡的同時還挖掘和提煉抗日英雄背后所蘊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捍衛歷史真相、傳承革命精神方面的主體自覺。

(二)服務政治動員,凝聚各方力量

話語作為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載體,始終承載著特定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通過抗日戰爭紀念話語表達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主張與戰略訴求,在實現政治動員、提升歷史認同和強化意識形態合法性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系統構建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有效實現了政治動員和力量整合。1938年7月7日,《新華日報》在《抗戰建國紀念日》社論中提出“動員民眾和組織民眾,鞏固抗戰力量”,實現“抗戰必勝建國必成\"4的目標。同年9月18日,再次強調“必須大膽的動員一切民眾”“堅決的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的動員民眾,最后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35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多次表達與國民黨及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意愿。194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中提出“本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始終不變,愿與國民黨及一切愛國黨派一切愛國人民團結到底,為抗戰建國的目標共同努力”。[(4891943年7月,中央在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中強調“準備與中國國民黨及其他黨派繼續進行協商,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改善各黨派間的關系”,[2](387)這有助于維護團結抗戰大局。隨著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中國共產黨借助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提出和平民主建國的主張,并發出動員各方參加新中國建設的號召。如1949年7月1日,中央發布抗戰12周年紀念口號中,對社會各黨派、各階層和各團體發出團結起來,努力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統一的新中國的號召。[36](354)

改革開放以后,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突出反思歷史和助力民族復興的內容,為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如200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全體中華兒女“都應該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奮斗 !′′[14]2020 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近代中國一盤散沙是日本軍國主義敢于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為此號召各民族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地團結起來,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8將抗戰精神轉化為新時代的精神坐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引領。

可見,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有效動員了社會各界參與抗戰救國、和平建國和民族復興等重大歷史進程,構建了跨越時空的政治認同,將歷史記憶轉化為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現實力量。

(三)塑造政黨形象,提升政治影響力

黨的形象是一種特殊的政治資源,其建構和傳播直接關系到執政合法性與社會認同度。通過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系統性的歷史敘事,可實現政黨形象的多維建構與有效傳播。

抗戰伊始,中國共產黨通過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宣傳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展現民族大義和積極作為的形象。1939年7月7日,中央在《致國民黨書》中分析當前抗戰局勢,提出長期抗戰的具體方針,強調\"抗戰是持久的,國共合作是長期的”,[3](464)積極化解國共兩黨的沖突和矛盾。1940年7月,為紀念抗戰三周年,毛澤東撰寫《團結到底》一文,指出中華民族的興亡“在我們共產黨人看來,我們的責任是更大的”,[37](759)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愿意通過其堅定不移的抗戰決心和實際行動帶領人民奮起抗戰,彰顯中國共產黨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不懈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抗日戰爭紀念話語還注重宣傳抗日英勇事跡,如1940年7月,《八路軍軍政雜志》(第二卷,第七期)刊登《八路軍新四軍捷迅匯報》《我們怎樣粉碎了敵寇封平西的[春季掃蕩]》《抗戰三年來八路軍的英勇戰績》等文章,皆在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民族危亡之際所展現出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畏強敵的革命氣概,塑造了一個為民族獨立奮不顧身、為人民解放勇于犧牲的先鋒隊形象,駁斥了當時反動分子宣揚中國共產黨是“奸黨”的荒謬言論,維護了黨的形象。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通過構建抗日戰爭紀念話語,有效塑造和傳播政黨形象。第一,通過強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塑造了為民族求獨立、為人民謀解放的形象,提升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第二,以“尊重歷史、以史為鑒”為政治導向,通過反思抗戰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塑造中國共產黨尊重歷史、善待歷史、善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的形象。第三,通過“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話語建構,將民族苦難和創傷記憶轉化為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現實訴求,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政治主張,塑造了熱愛和平、胸懷天下的政黨形象,這種多維度的形象塑造策略,增強和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與國際地位。

四、結語

本文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歷史演進、分析其演進特點和話語作用,深化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問題的研究,但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再深入:一是揭示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歷史演進規律。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必然呈現一定的歷史規律,總結這一規律能夠為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提供經驗借鑒。二是把握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和建構歷史記憶之間的關系。抗日戰爭紀念話語系統呈現抗日戰爭事實,總結歷史經驗,對于保存和建構抗日戰爭集體記憶有著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話語構建強化抗日戰爭歷史記憶的問題,有助于保存歷史記憶,增強民族凝聚力。三是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媒介如何構建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人民日報》作為權威媒體,在構建抗日戰爭紀念話語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民日報》如何構建紀念話語,有何特點和作用是未來學術研究中應當予以關注的內容。總之,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紀念話語實現了歷史記憶的當代重構和抗戰精神的價值傳承,深入研究這一問題不僅有助于深化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史問題的研究,傳承抗戰精神,還有助于促進抗戰敘事的國際化傳播,推動中國抗戰敘事融入全球二戰記憶譜系,提升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8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3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7]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周年首都各界昨舉行慶祝大會彭真同志號召繼續加強抗美援朝為實現“九三\"聯合宣言而奮斗[N].人民日報,1951-09-03(01).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毛澤東年譜: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9]祝賀抗日戰爭勝利八周年毛主席周總理致馬林科夫莫洛托夫電[N].人民日報,1953-09-03(01).

[10]偉大的十年[N].人民日報,1955-09-03(01).

[11]羅瑞卿.人民戰勝了日本法西斯人民也一定能夠戰勝美帝國主義—在首都各界人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65-09-04(02).

[12]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5-09-04(01).

[13]郭輝.新中國成立以來抗戰勝利紀念話語之嬗變[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

[14]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4(02).

[15]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4(02).

[16]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4(02).

[17]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3(02).

[18]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4(02).

[19]王林林,雙傳學.中國共產黨百年意識形態話語的“變”與“不變\"[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3).

[20]彭真.在首都各界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85-09-04(01).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日本投降一周年[N].解放日報,1946-08-15(01).

[24]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N].人民日報,2005-09-03(01).

[25]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6]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27]吳瓊,張麗娜.中國共產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話語的演進邏輯及規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5).

[28]劉中華,焦基鵬.元宇宙賦能數字非遺的場域架構、關鍵技術與倫理反思[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

[29]王海洲.政治儀式:權力生產和再生產的政治文化分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3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1]于興衛.為什么是“十四年抗戰\"[N].光明日報,2017-02-07(03).

[32]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02).

[33]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4(03).

[34]抗戰建國紀念日[N].新華日報,1938-07-07(01).

[35]\"九一八\"七周年紀念日[N].新華日報,1938-09-18(01).

[3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3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張豫

猜你喜歡
抗日戰爭紀念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十項安排
新青年(2025年8期)2025-08-26 00:00:00
“跨越時代的民族魂”主題征文
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人民論壇(2025年14期)2025-08-19 00:00:00
敵后游擊戰方針的提出及其體現的戰略遠見
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再認識
論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的重塑
李宏文:抗戰勝利80周年抒懷
含笑花(2025年4期)2025-08-14 00:00:00
鷓鴣天·抗戰勝利80周年感懷
含笑花(2025年4期)2025-08-14 00:00:00
川游記之抗戰精神永存
抗戰為什么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a毛片| 美女免费黄网站| 97在线免费视频|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高清毛片|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色香蕉影院| 欧美色伊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精品30p|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在线观看99|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欧美色视频在线|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在线|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天堂亚洲网| 九九香蕉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另类一区|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日韩二区三区无|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看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日韩第一页在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公开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最大|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欧美a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国产主播喷水|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91视频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不卡|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天天视频在线91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