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古典音樂對嬰幼兒托育中情緒調節的作用及方法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11):71-73.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1-0071-03
0~3歲嬰幼兒正處于從生物性情緒向社會性情緒過渡的關鍵期,其情緒體驗豐富但調節能力薄弱,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出現哭鬧、焦慮、煩躁等情緒。音樂作為一種跨越語言的情感媒介,對人類情緒的影響已被大量研究證實,而古典音樂以其和諧的和聲、規律的節奏與豐富的情感表達,在嬰幼兒情緒調節中展現出獨特優勢。
1嬰幼兒情緒發展特點與托育中的情緒調節需求
1.1嬰幼兒情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蘇聯心理學家雅科布松將兒童情緒的發展變化概括為“情緒的沖動性和境遇性逐漸減少,穩定性逐漸增加,情緒生活逐漸社會化”。根據這個特點,0~3歲嬰幼兒的情緒表現可以在各成長年齡段內被再次細化[1]。0~6月齡的嬰幼兒處于原始情緒階段,主要通過哭聲、表情等本能反應表達生理需求和基本情緒,此時的情緒調節需要完全依賴成人干預,如母親的懷抱、哺乳等;6~18月齡的嬰幼兒處于情緒分化階段,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等復雜情緒,能通過指向性動作表達情緒需求,并嘗試通過重復某一行為緩解不安;18~36月齡的嬰幼兒為情緒調節萌芽階段,此階段的嬰幼兒逐漸能使用簡單語言描述情緒,在成人引導下可通過轉移注意力或尋求安慰調節情緒,但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出現情緒失控。
1.2托育場景中的嬰幼兒情緒調節需求
在托育機構中,嬰幼兒脫離熟悉的家庭環境,面臨集體生活的適應挑戰,情緒調節需求突出。托育工作者需要通過非語言、低干預的方式幫助嬰幼兒建立情緒調節的基礎能力。古典音樂以其非侵入性的特點,既能在日常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嬰幼兒情緒,又能通過結構化活動引導嬰幼兒感知和表達情緒,成為滿足托育場景情緒調節需求的理想選擇。
2古典音樂調節嬰幼兒情緒的生理與心理機制
2.1生理機制:從聲學特征到生理節律的聯動
古典音樂的聲學特征(如音高、音長、音強、音色)與嬰幼兒的生理節律具有天然共鳴性。研究表明,嬰幼兒的安靜心率約為 110~130 次/分鐘,而海頓的《皇帝頌》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等作品節奏徐緩,約為 60~80 拍/分鐘,這類低于心率但規律的古典音樂能通過“聽覺一自主神經”通路降低心率、疏導情緒,幫助減少皮質醇分泌,使嬰幼兒從緊張狀態轉向放松。
同時,古典音樂的音高對大腦活動有直接影響。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小夜曲》 ?0p.3No.5 ,高頻音( 500~800Hz )與嬰幼兒大腦的 ∝ 腦電波( 8~13Hz )頻率接近,能促進大腦前額葉皮層活動,該區域與情緒控制密切相關。
此外,古典音樂的音量適中,避免了噪聲或過度刺激的音效,符合嬰幼兒聽覺系統的敏感特點。如莫扎特的《小夜曲K525》的慢板部分音量波動控制在 30~50 分貝,旋律清澈舒緩,沒有強烈的沖突,如月光下的低語,溫柔得像母親在床邊輕輕哼唱哄睡的調子,帶著安穩的韻律,能激活嬰幼兒大腦中的“安全信號”,觸發類似母嬰互動的情緒安撫效應。
2.2心理機制:情緒共鳴與情感容器的構建
心理學家林傳鼎認為,“新生嬰兒已有兩種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緒反應,即愉快和不愉快。一種一般愉快反應的存在為一些有利于機體安全的刺激所引起”。古典音樂通過“情感投射”與“情緒容器”兩種路徑影響嬰幼兒情緒[2]。 ]。一方面,古典音樂的旋律走向與情緒表達存在普遍共識一一上行及進旋律常傳遞愉悅感,下行及進旋律帶有哀傷色彩,這種共通的情感編碼能被嬰幼兒通過聽覺直接感知,幫助其識別“快樂”“平靜”等情緒類型,形成初步的情緒認知框架。另一方面,托育場景中重復播放的古典音樂可成為嬰幼兒的“情緒容器”。當嬰幼兒處于陌生環境時,熟悉的音樂旋律會成為穩定的環境線索,如同“隱形的安撫者”,提供安全感。
3古典音樂在嬰幼兒托育情緒調節中的具體作用
3.1平復負面情緒,減少情緒失控
古典音樂對嬰幼兒哭鬧、煩躁等負面情緒的即時平復作用已被多項實踐證實。例如在托育場景中,當嬰幼兒因等待進餐而表現出坐立不安時,播放海頓弦樂四重奏的《日出》(速度約) =60 ),其平穩的節奏和連貫的旋律能通過聽覺輸入抑制嬰幼兒的躁動行為。
對于因社交沖突引發的情緒爆發,古典音樂的緩沖效應尤為顯著。嬰幼兒在情緒激動時語言理解能力下降,而音樂能直接作用于情緒中樞,繞過語言處理的障礙。
3.2觸發積極情緒,提升情緒穩定性
長期接觸古典音樂能提升嬰幼兒積極情緒的發生頻率,促進情緒狀態的整體穩定。在日常活動中,當嬰幼兒進行自主游戲時,播放莫扎特《嬉游曲》K136(速度輕快、旋律活潑),其愉悅的情緒表達能與嬰幼兒的游戲狀態產生共鳴,提升游戲專注度,減少無目的的游走行為。
古典音樂還能通過“情緒記憶”強化積極體驗。當嬰幼兒在音樂伴隨下完成某項任務并獲得教師鼓勵時,音樂旋律會與成功的愉悅感形成聯結;此后再次聽到該音樂時,即使未獲得即時鼓勵,嬰幼兒也會因“情緒記憶”的激活而表現出更積極的狀態。
3.3促進情緒識別,豐富情緒體驗
古典音樂因為曲式的復雜性和嚴謹的構成模式被普遍認為有助于培養胎兒及嬰幼兒的認知能力,并且能為嬰幼兒提供豐富的情緒“樣本”,幫助其識別不同情緒類型。托育活動中,通過播放不同情緒的古典音樂片段(如維瓦爾第《四季·春》第一樂章的歡快與《四季·冬》第一樂章的緊張),引導嬰幼兒觀察音樂伴隨的視覺線索(如教師配合音樂做出的微笑或皺眉表情),可使1.5歲以上嬰幼兒逐漸建立“旋律一情緒”的關聯認知[3]。
對2歲以上嬰幼兒,古典音樂還能促進情緒的精細化識別。例如,通過播放肖邦《夜曲》 0p.9No.2 (寧靜溫柔)與Op.9No.1 (略帶憂傷),引導嬰幼兒用簡單動作(如輕輕搖晃代表寧靜,低頭沉默代表憂傷)表達感受。
4古典音樂在嬰幼兒托育情緒調節中的應用方法
4.1日常環境中的音樂滲透法
日常環境中的音樂滲透強調“無意識影響”,通過持續、低強度的古典音樂播放,為嬰幼兒營造穩定的情緒氛圍。具體實施需注意以下三點。
4.1.1 時段匹配
晨間入園時播放亨德爾《彌賽亞》中的“田園交響曲”(明亮、開闊),幫助嬰幼兒從家庭狀態過渡到集體環境;午睡時播放德彪西的《月光》(柔和、緩慢),通過持續的單音線條引導入睡。
4.1.2音量控制
日常播放音量需控制在 30~40 分貝,避免干擾嬰幼兒的語言交流和自主活動。可采用分散式音箱,使音樂均勻覆蓋但不成為注意力焦點,這種“背景式存在”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情緒調節作用而不破壞嬰幼兒的自然活動節奏。
4.1.3作品選擇
優先選擇無強烈對比、無突然強弱變化的作品,如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舒伯特的《即興曲》 0p.90 等。避免選擇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強烈動機、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炮聲片段等刺激性內容,以防引發嬰幼兒的緊張情緒。
4.2針對性情緒調節的音樂干預法
當嬰幼兒出現特定情緒問題時,需進行針對性的音樂干預,實現即時調節目標。根據不同情緒場景,可分為以下幾種。
4.2.1 分離焦慮干預
對剛入園的嬰幼兒,采用“個性化音樂聯結”法一—錄制母親哼唱的古典音樂片段,在嬰幼兒哭鬧時由教師播放,同時伴隨輕拍動作。待嬰幼兒適應后,逐漸過渡到純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通過“母親聲音一音樂一教師安撫”的關聯遷移,弱化分離焦慮。
4.2.2哭鬧情緒平復
對因需求未滿足而哭鬧的嬰幼兒,采用“節奏匹配一漸進放緩”法:先播放與嬰幼兒哭聲節奏相近的音樂(如快板的巴赫《二部創意曲》No.8),通過節奏共鳴建立接納感;1分鐘后逐漸切換為中速作品(如行板的莫扎特《鋼琴三重奏》),引導呼吸放緩;最終過渡到慢板作品(如柔板的肖邦《夜曲》 0p.27No.2 ),實現情緒平復。這種方法比單純播放慢節奏音樂的成功率高,避免了“強制平靜”引發的抵觸。
4.3結構化音樂活動中的情緒教育法
結構化音樂活動以“有意識學習”為目標,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幫助嬰幼兒主動感知和調節情緒,適合1.5歲以上嬰幼兒,每周開展2~3次,每次 15~20 分鐘:
4.3.1 情緒配對活動
準備4~5段不同情緒的古典音樂片段(如歡快的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悲傷的馬斯奈《沉思》平靜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Aria主題、緊張的圣-桑《動物狂歡節》“野驢”),同時制作對應情緒的卡片(如笑臉、哭臉、睡覺臉與皺眉臉)。教師播放音樂后,引導嬰幼兒選擇匹配的卡片,并說出簡單的情緒詞匯(如“開心”“難過”)。對于2歲以上的幼兒,可增加“動作表達”環節,如聽到“開心”音樂時跳一跳,聽到“平靜”音樂時做深呼吸。
4.3.2樂器探索與情緒表達
提供適合嬰幼兒的簡易打擊樂器,播放一段中性的古典音樂,引導嬰幼兒用樂器聲音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例如開心時快速搖沙錘,難過時輕輕敲三角鐵,煩躁時用力打手鼓。教師在一旁觀察并說出嬰幼兒的情緒(如“你現在搖得很快,是不是很開心呀”),幫助他們建立情緒與表達的聯結。活動結束后,引導嬰幼兒將樂器“送回家”并說“情緒也要休息啦”,潛移默化傳遞“情緒可以被管理”的理念。
4.4特殊需求嬰幼兒的音樂調節方案
對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的特殊需求嬰幼兒(如自閉癥傾向、易哭鬧型),需制定個性化的音樂調節方案。
4.4.1 自閉癥傾向嬰幼兒
此類嬰幼兒常對特定頻率的聲音敏感,可選擇單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如小提琴獨奏的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其純凈的音色能減少感官刺激。活動中采用固定流程,如每次播放前都做相同的手勢(如手指放在耳朵旁),幫助他們建立音樂與“安靜時刻”的關聯,逐漸通過音樂獲得情緒穩定感。某康復機構的實踐顯示,持續6個月后,自閉癥傾向嬰幼兒的情緒爆發頻率降低 30% 。
4.4.2 易哭鬧型嬰幼兒
此類嬰幼兒情緒觸發閾值低,可建立“音樂安撫包”—在其隨身物品中放置錄制有特定古典音樂(如家長哼唱的《搖籃曲》改編版)的小型播放器,當出現哭鬧前兆(如揉眼睛、哼唧)時及時播放,通過熟悉的音樂信號提前干預,避免情緒升級。同時,每周固定時間與嬰幼兒單獨進行“音樂擁抱”活動:教師抱著嬰幼兒隨德沃夏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念故鄉”)緩慢搖晃,通過身體接觸與音樂節奏的結合,增強安全感和情緒信任感。
5結語
古典音樂可以用于嬰幼兒托育情緒調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嬰幼兒對古典音樂的反應存在顯著個體差異。應使每個嬰幼兒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與音樂互動,避免因過度要求而產生抵觸情緒,確保古典音樂在情緒調節中發揮積極作用。此外,音樂選擇的科學性與適宜性是古典音樂應用于嬰幼兒情緒調節的基礎。一方面,要依據音樂的聲學特性選擇曲目;另一方面,要結合嬰幼兒的年齡階段和發展水平選擇音樂。教師作為古典音樂與嬰幼兒之間的橋梁,應注重與嬰幼兒的身體互動,其引導與互動的有效性直接影響音樂對情緒調節的效果。雖然古典音樂在嬰幼兒情緒調節中效果顯著,但不能過度依賴,應與其他情緒調節策略協同運用。針對不同的情緒場景,應靈活選擇調節策略。在集體活動中,除了播放音樂營造氛圍,還可通過組織有趣的游戲、講故事等方式,滿足嬰幼兒的社交和認知需求,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在個別輔導中,對于情緒問題較為嚴重的嬰幼兒,結合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情緒管理技巧訓練等方法,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提升情緒調節能力,古典音樂則作為輔助手段,增強整體調節效果。
參考文獻:
[1]寧科,沈信生,邵曉軍.3一6歲幼兒移動性動作發展與感知身體能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2): 74-81.
[2]王興澤,黃永飛,謝東北.動作發展序列理論及體育教學案例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3):98-106.
[3」柯密.淺談西方古典音樂與幼兒多元發展[J」.音樂天地,2012(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