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高職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藝術科技,2025,38(11):206-20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1-0206-03
0引言
文物保護是傳承中華文明、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這些瑰寶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記憶,更為文化創新和國際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應用,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進入新階段,如數字敦煌、故宮文物的虛擬展示等。
然而,文物保護仍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專業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1]。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億零8百余萬件/套,其中約4000萬件亟待修復。而2012年由國家文物局主導的全國文博機構專業人員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文物修復技能人員總數僅為2715人[2]。以山西省為例,山西亟待修復的破損壁畫,即使動用全山西文博系統的工作人員,修復完成也需要近100年的時間[3]。現代文物修復與保護技術要求從業者在熟練掌握傳統修復技法的同時,具備材料科學、化學分析等跨學科知識,掌握三維掃描、人工智能建模等數字化技能,這是傳統“師帶徒”模式下培養出的技能人員所不具備的能力。為應對這一挑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有近40所各類院校開設了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推動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未來,文物保護行業將向科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亟須培養兼具傳統修復技藝與現代科技能力的復合型人才[4]。通過加強數字化保護、創新傳承機制、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將邁向更高水平,讓千年瑰寶煥發新的生機。
1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能型文物修復與保護人才中的角色
高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設置最早始于1989年,在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文物修復與保護設置在藝術學門類下。然而高校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發展至今卻存在多學科知識體系建設不完善以及藝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條件欠缺的問題[5]。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文物修復與保護保護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文物保護事業向科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高職院校通過“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為基層文博機構、非遺工坊和文物修復企業輸送了大量實操型人才。
然而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整體起步較晚,尤其在藝術高職院校中尚處于發展階段[6]。基于此,本研究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為樣本,通過凝練可推廣的課程建設經驗、可借鑒的特色育人模式,以及可復制的產教融合機制,為我國高職院校,尤其是藝術高職院校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建設和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參照。
2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實踐探索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作為福建省屬唯一的公辦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多年來堅持立德樹人,于2021年人選福建省“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擁有“文旅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基地”等多項國家級資質。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自2013年創立以來,始終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專業聚焦文物修復核心技能,同時融入新媒體制作、博物館管理、文化創意設計等前沿課程,打造“理論 + 實踐 + 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該專業在課程建設、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等領域成果豐碩,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兼具傳統技藝與現代視野的專業人才。在文化強國戰略與職業教育改革的雙重驅動下,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以“傳承技藝、融合創新、服務社會”為核心理念,通過課程體系重構、教學模式革新、產教深度融合、社會服務拓展四大維度,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專業發展路徑。
2.1課程與教科研建設
該專業教學團隊立足文物修復的技藝傳承與時代需求,構建“雙融合 + 雙驅動”課程體系。
2.1.1“專業 + 思政”深度融合
修復、還原文物本真面貌,就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的保護[7]。對此,該專業尤其強調專業文化建設,明確和傳承專業的核心價值,塑造獨特且鮮明的專業品牌形象,讓學生全面了解所學專業的特色和行業背景,增強對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適應專業要求,拓展職業發展前景[8]。在此過程中,專業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建設“書畫裝裱與修復”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通過數字化場景深化職業精神體驗。
2.1.2“專業+AI”創新驅動
現有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大部分學校,課程設置以通識類和技術訓練類為主[9]。當前正處于數字化時代的新語境,高職院校不僅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要堅持守正創新,構建網絡空間[10]。為響應“互聯網 + 教育”趨勢,該專業教師團隊于2023年立項福建省社科類教育科研項目《“互聯網 + 教育”背景下書畫修復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探索AI輔助文物病害診斷、數字化復原等技術模塊的課程嵌入。
2.2創新創業教育
為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求,迫切需要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創新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多學科綜合能力、國際視野與數字素養的創新人才隊伍[1]。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通過競賽孵化、項目實戰、創業扶持三階遞進,激活學生創新潛能:專業教師團隊指導學生團隊攜“書技匠心”項目,以“傳統書畫修復 + 數字化存檔技術”為核心方案,獲第九屆福建省“互聯網 + ”大賽高教主賽道銅獎。
2.3校企協同育人
就業創業助力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中心工作,也是高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12]。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構建“一核多元”校企合作網絡,破解人才供給結構性矛盾,打造“教學一實踐—就業”閉環生態:
“一核”,即與福建博物院共建實訓基地,參與館藏古籍修復等真實項目,形成“項自進課堂、作業變產品”的教學范式。“多元”,即積極拓展四類合作主體:文保企業提供現代商業修復案例,如與廈門貝中金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合作修復私人收藏的書畫作品;通過與曇石山考古遺址博物館等遺址機構的合作,在實踐課堂中導入真實的考古遺址現場和考古技術;與地方政府合作,輸送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需求,如與閩侯白沙鎮鎮府簽訂校地合作協議,結合古建筑修復方向的相關課程,為當地古民居做實地測繪;與文化公司對接開發文創衍生品,如師生團隊與華匠(福州)文物保護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古籍活化項目一—宋韻茶飲。
2.4社會服務實踐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同時承擔著高等教育所具備的社會服務職能[13]。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重點在于將高職院校的各種資源與能力應用到公共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14]。為實現這一目標,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將社會服務納人課程考核體系,實現技藝傳承與文化普惠雙贏,拓展“保護—傳承一美育”三維價值:2022—2023年參與華匠公司革命檔案修復項目,師生團隊完成百余件紅色文獻的除霉加固,強化“文物中的黨史”育人功能;2023年赴寧德屏南開展美育浸潤計劃,將古籍修復技藝植入鄉村美術課程;2025年5月,4名在校學生受邀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展示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體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
3研究結論
本文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為典型案例,探索高職文物修復專業建設需聚焦的四大核心能力,即課程革新力、產教融合力、創新創業力、文化傳播力,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提煉了高職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課程建設的實踐范式。福建藝職院作為福建省唯一公辦綜合性藝術高職院校,依托文旅廳直屬的體制優勢及“文旅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基地”等國家級平臺,在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該校以“非遺保護”與“文物修復技術”為核心,構建了“理論一實訓—項目”三維聯動的課程體系。
其次是為同類院校提供了可遷移的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當前高職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普遍存在課程同質化嚴重、區域適配性不足、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發展不夠充分等問題。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其“文化傳承 + 技術賦能 + 德技并修”的培養模式,為欠發達地區院校破解資源瓶頸、凸顯專業差異性提供了方法論參照。
4未來發展方向
實踐表明,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未來課程體系仍需依托科技賦能、學科融通與校企協同三大支柱,深度融人文創設計維度,構建“保護—研究一活化一傳播”全鏈條育人體系。
在科技維度上,“互聯網 + 文物保護”模式創新是核心驅動力。一方面,通過構建“數字孿生修復工坊”,利用現代化技術模擬復雜修復場景,結合力學反饋手套實現沉浸式觸覺訓練;另一方面,開發“修復決策AI助手”,基于X射線衍射圖譜等檢測數據,智能生成材料配伍與干預方案。
打破學科壁壘,構建跨學科課程集群。設立“文物修復與文創設計”“材料科學與文物活化”等交叉課程群,涵蓋古籍再造與數字化、設計軟件應用和文物生物工程技術等課程。此外,創建“文化遺產創新設計實驗室”,為多學科知識碰撞與創新實踐提供實體平臺。
文創系統深耕,完善活化價值轉化鏈條。通過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研究探索,采用“非遺 + 文創”模式融入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是對文化資源和傳統技藝的創新運用[15]。針對文創設計維度系統化不足的現狀,構建“文創課程鏈”,整合師資,以項目驅動形式推動實戰教學。
5結語
文物保護教育的轉型需以科技為引擎、以學科為基石、以機制為紐帶、以文創為延伸。通過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實現從文物搶救到價值活化的全鏈條培養,真正回應“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命題。
未來高職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課程,應通過科技手段延展修復邊界、學科交叉攻克活化難題、校企協同打通轉化通路、文創設計激活文化基因,構建“以護為基、以活為用”的新生態,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的戰略遠景。
參考文獻:
[1]張昱.我國高校文博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東南文化,2020(3):38-43.
[2]龔德才,喬成全,于晨,等.文物保護學科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文化遺產,2020(6):41-47.
[3]祁朝麗.用科學理念指導高職院校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發展[J].現代職業教育,2019(7):224-225.
[4]唐紀瑛. ?2+1? ”中本貫通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實踐研究:以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2):19-24.
[5]楊佩璋,向師師.“藝科融合”的文物修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教學實踐[J].裝飾,2023(6):76-79.
[6]吳昊.藝術高職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3):146-149.
[7]劉賓年.“文物保護與修復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與反思[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8(4):33-35,38.
[8]范一尹.高職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J].科教導刊,2023(32):43-47.
[9]王敏.文物保護及修復材料課程建設初探:以紙質文物保護課程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0,11(15):12-14.
[10]陳翔宇,李翔,雷凱.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高職文創產品設計路徑分析[J].紡織報告,2024,43(9):99-101.
[11]王北一,李杜或,顏鈺婷.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育人目標與優化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5(3):52-56.
[12」吳明圣.“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高校校企合作[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S2):272-274.
[13]鄧春娟,胡希冀,王偉偉.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與保障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1): 64-69.
[14]李德義,鄒淑燕,張燕青.科教融匯視域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4):21-26.
[15]趙靜,葉水云.非遺文創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中的研究:以土家織錦為例[J].天工,2023(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