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文旅融合視角下傳統文化元素賦能鄉村景觀設計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1):50-52.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1-0050-03
0引言
鄉村景觀作為鄉村文化的物質載體,既是村民生產、生活的空間,又是游客領略鄉土文化的主要媒介。古村落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其景觀設計應同時兼顧保護及創新,目前多數鄉村景觀改造存在同質化嚴重、文化符號淺薄化、功能與文化斷裂等問題,導致鄉村旅游缺乏吸引力。
“文化體驗”。游客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能夠投身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親身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可在部分鄉村景觀中設置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區,讓游客親手制作陶藝等手工藝品,感受傳統技藝的絕妙之處;也可舉辦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舞龍舞獅、戲曲表演等,讓游客在歡快氣氛中領略鄉村文化的別樣魅力。
1.3促進鄉村文化活態傳承
1傳統文化元素賦能鄉村景觀設計的價值
1.1提升景觀的文化辨識度
在鄉村旅游市場同質化問題嚴重的階段,傳統文化元素堪稱鄉村的“特別標簽”[1]。每個鄉村都具備獨一無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淵源,將當地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可使鄉村景觀展現出鮮明的個性風采,進而在眾多鄉村旅游地中鶴立雞群。
1.2增強游客的沉浸感
傳統文化元素的融人可讓景觀從“視覺觀賞”升級到景觀設計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展示平臺”,而旅游需求為文化傳承構建了“動力體系”,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景觀,能使更多人了解、認識鄉村文化,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旅游產業的進步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經濟助力,使部分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與民俗活動再度煥發活力[2]。
2夢泉村概況及核心區景觀設計現存問題
2.1夢泉村概況
夢泉村坐落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位于太河水庫上游,平均海拔約 600m ,森林覆蓋面積所占比例為 90% 其地勢北面低而南面高,東邊緊鄰鳳凰山,西邊靠向劈山,南邊臨近蟠龍山,自然景觀包含山地、森林、溪流等元素,形成了“山環水抱”的生態格局,為景觀設計提供了天然屏障。當地依托戰國時孫臏“夢泉”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民間小調發源地之一、傳統農耕技法等,構建了豐富的文化符號體系。村中留存有明正德年間的村落形制、清代三合院民居,以石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展現“石屋、石板路”地域特色的建筑以及齊長城遺址、千年石門、古水窖等。夢泉村作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現有八個功能區,共計30多處景點,然而景觀設計依舊以觀光為主要形式,文化體驗深度不足。
2.2核心區景觀設計現存問題
2.2.1文化元素提取碎片化,景觀故事性不足
當前景觀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僅停留在拼湊階段,如直接復制齊長城城墻圖案以作鋪裝,沒有把“孫臏夢泉”“孟姜女傳說”等故事線索融入景觀節點,導致游客無法形成完整的文化認知體系,傳統建筑與現代民宿風格矛盾,景觀故事性不足,破壞了文化景觀的連貫性。
2.2.2功能與文化割裂,體驗感不強
景觀空間的功能單一化,如農家樂集中的地方僅滿足餐飲這一需求,未結合“齊文化”“福壽文化”設計互動場景;農業景觀如池梨園、花椒林分布無序,缺乏同采摘體驗、民俗活動的聯動,導致“游”“學”“娛”分割。
2.2.3基礎設施與文化氛圍不協調
公共設施如游客中心、指示牌等設施采用標準化設計,沒有融入傳統建筑符號,如石雕、木窗紋樣;游覽路線規劃未兼顧文化節點的串聯,如齊長城遺址與孟姜女文化區缺少步行廊道進行連通,弱化了文化體驗的沉浸氛圍。
2.2.4產業融合模式粗放,景觀經濟價值不高
景觀設計和文旅產業未深度綁定,如傳統手工藝品花椒制品、池梨果醬等未與景觀節點形成聯動銷售模式,未將文化元素轉化為消費標識,導致景觀欣賞與產品消費脫節[3]。
3文旅融合視角下夢泉村核心區景觀設計策略
3.1空間重構:以文化脈絡串聯景觀節點
3.1.1構建“一核兩帶三片區”的文化景觀格局
夢泉村核心區的景觀設計以文化脈絡為紐帶,精心規劃“一核兩帶三片區”的獨特格局。
核心區作為整個設計的靈魂,以“夢泉”遺址為依托,打造文化溯源節點,還原“孫臏掘泉”這一極具傳奇色彩的情景。通過擺放雕塑,讓游客仿佛能看見孫臏當年揮鍬掘泉的威武模樣;建造泉水景觀墻,以藝術化手段展現泉水流淌的靈動之美。結合《東山絲竹圖》所展現的山水意境,營造以“泉生萬物”為主題的園林式空間,使游客在欣賞賞自然勝景的同時,感受到濃郁的文化風采。
“兩帶”各自展現不同的特色。歷史文化帶沿著齊長城遺址開辟步行廊道,運用仿長城磚石進行鋪設,讓游客仿佛身處古老的長城之上;建設瞭望臺,讓游客可登高遠望,領略整個村落的絕美風景;沿路通過石刻展現齊長城的歷史,使游客在漫步過程中了解這座古老建筑昔日的輝煌。民俗體驗帶以西夢泉傳統民居區為中心,保留石板路、古水窖等具歷史價值的元素,讓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在街巷節點處設立“孟姜女小調”演唱臺,讓游客傾聽悠揚的鄉間小調;設置傳統農具陳列墻,展列各種陳舊的農具,讓游客認識鄉村的生產生活模式,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俗”的獨特游覽路徑。
“三片區”設計圍繞不同的文化主題展開。齊文化主題區在長城遺址四周種植象征堅韌的松柏,營造莊重沉靜的場景,搭建古代軍事游戲體驗區域,如投石機復原、兵法竹簡步道等,讓游客在游玩時感受到古代軍事文化的魅力。農耕文化區規劃池梨與香椿種植園,打造“采摘棧道”“農耕課堂”,讓游客親自體驗采摘的樂趣,學習農耕知識;將石磨、木犁等農具改造成景觀小品,凸顯鄉村特色,實現資源的二次開發利用。康養休閑區結合劈山天然景色,建造融入“福壽文化”的步行小徑,臺階處刻有“壽”字,山頂建有祈福亭,符合村落“環山而居”的養生理念,游客登山時能感受到濃郁的養生氛圍。
3.1.2傳統建筑的活化設計
對清代三合院進行微改造處理,保留石墻、木窗等具備歷史價值的元素,將內部改為“石屋民宿”,擺放傳統的蒲團、老木板制作的家具,展現出古樸的韻味。院落中用磨盤鋪地面,用老磚石搭建景觀,重現“石筑家園”的生活場景。將明代建筑修復打造成“夢泉文化博物館”,呈現村落歷史及傳統建筑技藝,讓游客了解村落的發展歷程及傳統建筑文化;構建VR體驗區,使游客感受明代村落生活,領略時代風采。
3.2符號轉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景觀的表達
3.2.1 物質文化符號的提取與應用
建筑符號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將傳統民居的“石雕窗花”建成景觀燈造型,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格調,又使其具有現代實用性[4]。將“坡屋頂”輪廓作為游客中心檐口設計,使其與整個村落的建筑風格保持一致;在景觀擋土墻中運用“石墻肌理”,提升了景觀的質感。自然符號也是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泉”為設計的原始模型,構建疊水景觀、涌泉小品,讓游客感受到泉水的靈動之美;在水系沿岸鋪設刻有“夢泉傳說”字樣的石板,讓游客一邊欣賞水景,一邊了解村落傳說故事;以“鳳凰山”“蟠龍山”的山形為靈感,構建山體輪廓剪影墻,提高地域辨識度,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3.2.2非物質文化符號的場景化呈現
傳說故事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孟姜女文化區建設“哭長城”情景劇場,以山體為天然背景,結合燈光、音效以還原傳說畫面,讓游客感受到故事的悲壯;周邊設計“孟姜女織錦”體驗坊,游客可參與傳統織布技藝活動,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
民俗活動是村落生活的生動寫照,可在十字街片區規劃“民俗廣場”,地面用青石板拼出二十四節氣圖案,既漂亮又具有教育價值。按期舉辦“梨花節”“花椒采摘節”,將活動場景融入景觀設計,讓游客參與活動期間感受到濃郁的民俗氛圍。
3.2.3精神文化符號的意境營造
精神文化符號是鄉村傳統文化的核心,夢泉村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忠義堅韌”的歷史精神以及“福壽康寧”的生活愿景[5]。要通過景觀設計營造意境,引發精神上的共振,以“天人合一”為基調,在村子入口處擺放“望岳臺”,搭配鏡面水景;在林間步道設立“聽泉軒”,體現生態智慧。“忠義堅韌”源自齊長城與孟姜女的傳說,可在齊長城遺址四周打造“戍邊石陣”,在孟姜女文化區栽上松柏,立起“忠義碑”。“福壽康寧”與村落生態相契合,在登山步道刻字,搭建“祈福臺”,在山頂設立“福壽墻”,讓鄉村景觀成為“心靈歸屬空間”,讓游客產生文化認同及情感共鳴。
3.3業態融合:景觀設計與文旅產業的創新
3.3.1“景觀 + 研學\":開辦文化體驗課堂
在齊長城遺址旁建立“考古研學基地”,游客可參與考古、測量城墻規格等活動,加深對歷史文化的認識,景觀設計預留互動操作臺面,用石材進行砌造,既堅韌又與周邊環境相和諧;在農耕區打造“自然課堂”,融合景觀步道與植物認知,并標注池梨生長周期、香椿藥用價值等相關信息,讓游客一邊散步一邊學習知識;安排戶外手繪展臺,鼓勵游客記錄鄉村風光,挖掘其藝術創作潛力。
3.3.2“景觀 + 商業\":推動文化場景消費
對傳統民居予以改造,建立文化創意工坊,外觀保留石屋的特色模樣,內部售賣以“夢泉”“齊長城”為IP的文創商品,如用石材做的文創擺件、傳說主題絲巾等;結合院落景觀與產品展示,如用花椒枝布置展架,凸顯鄉村特色,增強產品吸引力。在采摘區布置“田間市集”,攤位使用可挪動的傳統竹編棚,將指示牌的景觀小品設計為果實造型,形成“產銷一體”的景觀消費體系,使游客在購物時感受到鄉村的商業氛圍。
3.3.3“景觀 + 數字\":提高文化傳播效率
在主要景觀節點設置二維碼解說牌,掃碼可觀看“夢泉故事”動畫、傳統建筑的VR全景景象,使游客更直觀地了解村落的文化與歷史[6]。采用山體投影技術,晚上在劈山的巖面處播放“孫臏夢泉”“孟姜女傳說”光影秀,將自然山體轉變為“文化幕布”,為游客帶來視覺盛宴,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
3.4生態賦能:傳統習俗文化中的可持續景觀智慧
仿照古水窖的集水原理,在景觀設計中設置雨水收集系統,用以澆灌農田景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往復利用。根據“就地取材”原則,采用村內廢棄的石材、木材打造景觀小品,減少建設開支,契合“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栽植具有地域文化意義的植物,如象征長壽的銀杏,與福壽文化相呼應;種植與孟姜女傳說相關的松柏,提升文化格調,形成“文化植物群落”;留存山間野生的草木,僅對影響游覽安全的區域進行修剪處理,保持“山環野趣”的自然景觀格局,使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原始風采。這些做法能實現生態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構建獨具魅力的夢泉村核心區景觀。
4結語
本文探索了文旅融合視角下傳統文化元素賦能鄉村景觀設計路徑,采用空間重構、符號轉譯、業態融合等措施,將傳統文化元素深度融入鄉村景觀,既守護了古村落的文化根源,又提升了旅游的體驗價值。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深化,鄉村景觀設計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更應聚焦于活態傳承,不應只保留物質形態,還應通過村民傳承、游客體驗等,讓文化“靈動”起來,實現鄉村景觀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步繁榮。
參考文獻:
[1」李蓉吉.農文旅融合下的鄉村景觀更新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5.
[2]范欽潤.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近郊鄉村景觀風貌設計探究[J」.西部旅游,2025(5):95-97.
[3」周嘉蕙,趙紅霞.基于農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設計初探[J].現代園藝,2025,48(2):100-102.
[4]石倩倩.文旅融合視角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指南[J]:現代園藝,2024,47(24):107-109.
[5]劉宗璇,馬小鈺.傳統文化意象資源賦能鄉村文旅融合:以淄博市夢泉古村落核心區為例[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24(4):78-82.
[6」唐奇奕,劉衛國.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文化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泉峪村為例[J].明日風尚,2024(1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