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新工筆畫的觀念性表達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1):35-37.
中圖分類號:J2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1-0035-03
藝術創作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自21世紀以來,人們的經濟基礎水平提高,對于作為上層建筑的審美領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11年,牛克誠在《工筆,為中國藝術“當代性”代言》中明確指出,工筆畫的發展與畫家所處的大時代大背景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傳統中國畫中隋唐時期張萱、周昉的“綺羅人物畫”以及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是畫家基于當時大的時代背景的產物,而同樣,當下的工筆畫與時代特征相吻合,具有代表當下時代特征的藝術性[1]。
“觀念先行”和“觀念至上”被認為是當代的鮮明藝術特征,因此新工筆畫家們在畫面中表現出他們獨特的觀念。杭春曉在學術研究中提出,“新工筆”這一概念特指在表現形式和藝術理念上與傳統工筆畫形成顯著區隔的當代工筆畫創作類型。以徐累為代表的南京地區藝術家們的作品展出之后備受關注,吸引了各大學者探討工筆當代性表達的概念意義和學術性。
1對于傳統的續寫
杭春曉指出:“盡管新工筆在外觀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工筆并不是要對傳統進行‘改造’或‘顛覆’,而是要‘激活’傳統。”[2]他指出,歷史文明與文化資源皆可通過“活化”機制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再利用,將傳統融入新的結構中,產生新的表達方式。這種新的表達方式就是對傳統的有效激活。他強調需要將傳統藝術形式置于當代文化語境中進行創造性轉化,才能有效彰顯時代特征與精神內涵,更好地被“激活”。這樣做既能回應當代社會,又能發揚中國畫的傳統精神,展現當代人的精神風貌。
在當今時代的語境下,大多數青年人面臨著大大小小的各種壓力,現實心境已不同于陶淵明筆下的“悠然見南山”,更多的是被現實生活裹挾的無奈。這就要求當代藝術家將眼光聚焦于當下,思考如何把現時當下與古代的不同狀況表述清楚,需要當代藝術家深入體會感悟,對當下的生活環境進行重新審視。
古代畫家精于捕捉生活細節,并將審美規范注人創作,由此構建其獨特的自然觀察方式與視覺表達體系。王微在《敘畫》中說:“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3]畫理即是天理和人道,傳統山水畫家突破視覺局限,其作品并非簡單再現實景,而是通過藝術重構營造出具有哲學意蘊的精神空間,以此體悟天地至理。
當代新工筆藝術家擅長把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例如,徐累的作品《茫》,窗簾后畫幅右邊伸出一馬頭,左邊是一張椅子,最下邊是一只女性穿的高跟鞋。徐累運用多重元素并置的手法,運用不同類型的物象組織畫面,實則是對現代藝術中的多重空間、多重元素并置手法的引人,這種創作方式盡管受到了現代主義與觀念藝術的影響,但其內核仍可追溯至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基因。古代山水與花鳥畫早已突破時空限制,如王維筆下的花卉常打破季節規律,將不同時令的花卉并置于同一畫面。由此可見,當代工筆畫中的時空重構既是對傳統繪畫空間觀的現代演繹,又通過超現實主義的荒誕表現手法,為古老的觀物傳統注入了當代性的創新表達。
值得探討的是,能否基于歷史資源與視覺經驗,通過合理的重構方式將其整合到新的藝術框架中,從而形成創新性的藝術表達。這種表達本質上是對傳統藝術元素的有效運用與激活。觀念性工筆畫創作需在保持傳統工筆嚴謹技法與含蓄美感的基礎上,巧妙整合現代觀念元素,將古典精致轉化為當代藝術表達,達成傳統與現代的審美融合。
2對其他畫種的借鑒
畫家金沙將當代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其藝術風格的形成深受雙重文化背景影響:北京的生活經歷與歐洲求學過程,使其創作自然融入了西方古典繪畫的審美元素,同時受到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侵染,因此其作品也常常表現出對于中西傳統文化的敬仰,經常借鑒西方經典圖像“言說”自己的觀念,體現了對當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狀態的回應。如《向大師致敬一尋找楊·凡·艾克》《向大師致敬一尋找皮埃羅·德拉·弗蘭西斯卡》等,金沙只描繪華麗的頭飾和服裝,剔除畫中人物的面部。關于這種藝術手法,金沙曾解釋過,她習慣將大家熟知的東西抽離掉,也是通過這種方式給觀者留下一些線索,通過營造似曾相識又陌生的視覺線索,為觀者預留想象與參與的空間,引導其深入解讀畫面內涵[4],與畫面完成心靈的對話。
3跨媒介的探索
與其說是吸收西方繪畫技法,母寧說是借鑒其經典圖式。與金沙相似,張見的創作同樣體現出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藝術的深刻影響,他試圖將西方經典圖示與中國傳統工筆技法相結合,達成畫面之于情境的合理轉譯。然而在畫面表現上,張見與金沙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張見主要汲取了文藝復興初期繪畫的形式結構與空間布局特征,比如他所畫的《向瑪格麗特致敬》是受他朋友之托為朋友太太畫的肖像畫,但是畫中人物的正前方畫有一個煙斗,是瑪格麗特的經典圖示,在其原畫中還有一句話:“這不是一支煙斗。”張見坦言,其借鑒瑪格麗特煙斗意象的手法實為托物寓意,為傳統人物肖像注入深層含意。這種創作實則是與朋友進行智性互動,暗示作品并非簡單的夫人肖像呈現。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正逐漸消解,各個畫種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跨學科、跨媒介面貌。20世紀末,中國藝術界引入“批判”“解構”等西方理念,通過思想解放實現了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自由表達。各個畫種、各種藝術形式相互依存,彼此借鑒和啟發。當代藝術創作中,創作者重構藝術觀念,通過畫面語言的創新實踐,實現技法表現與個人藝術理念的有機統一。當今全球化背景為中西藝術的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新工筆畫家群體作為突破傳統的代表人群,將目光投向西方藝術界,為工筆畫的發展道路尋找著新的可能。
當既有的言說方式不能清楚表達他們的欲望之時,那他們就會突破更多的邊界來拓展其藝術表現維度。在“概念超越——2012新工筆文獻展”的研討會中,藝術家們聚焦新工筆的邊界拓展,探討如何掙脫傳統桎梏,提升中國畫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表現力[5]。當代工筆創作者致力于突破傳統范式束縛,在作品中構建新穎的視覺表達體系。這次學術探討無疑給工筆畫創作開拓了更開放的創新空間,為傳統工筆畫添磚加瓦。
張見在其《失焦》系列創作中,對現代都市精英階層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特質進行了深入的藝術解構。通過藝術形式探討了精神崇高與物質享樂之間的復雜關系。該系列作品采用獨特的視覺處理手法,模仿攝影中的失焦效果,刻意弱化前景人物的輪廓線條,形成前虛后實的畫面構成。這種藝術表現方式不僅使主體人物呈現出虛幻縹緲的形態,更通過清晰背景的對比,隱喻了現代人在物質欲望中的精神迷失狀態,實現了主題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失焦”從微觀層面來看,是對已經獲得之物的某種輕視,同時對未獲得之物的渴望。從宏觀層面來看,其實是畫家對如何清晰表達當下文化坐標和文化前途所懷有的焦慮懷疑情緒。
杭春暉在接觸傳統工筆畫創作之前,曾系統研習多種藝術形式,包括裝飾雕塑、平面設計以及裝置藝術實踐。這種跨領域的藝術積累為其繪畫創作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視角。在藝術觀念上,他將繪畫視為物質化的視覺呈現,這一理念在其2014年創作的“假亦真”系列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該系列作品深入探討了繪畫本體與物質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比如《假亦真一觀自在》中,將傳統工筆技法繪制的畫與用數碼微噴技術繪制的復制品放在一起,從而放大作品的物質性,形成新的視覺邏輯。這種呈現手法引發觀者的認知困惑,促使觀眾主動辨別原作與復制品之間的差異。
4觀念性表達帶來的畫壇新現象
在多元化語境下,藝術家的創作來源也非常廣泛,打破了傳統的禁錮。畫家在畫面中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表達他們的觀念,使工筆繪畫的可能性得到極大拓展。這不僅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新思路,與為觀賞者對繪畫作品的理解提供了巨大的思索空間,因為藝術作品將繪畫與觀念融合在一起,不再像傳統藝術作品那樣具有強烈的主題性。如鄭慶余所言,“只要不同的解釋得以不斷發生,那么作品本身就獲得了不停止的新生”,“作品一旦完成,便具有了它本身獨立的生命。它所蘊含的意義并不是凝固的,它對觀者的引導也是扇形而非線性的”[6]。
新工筆畫的構圖并不是對傳統構圖形式的生搬硬套,出現了很多新穎的構圖形式。如在畫面中運用“滿構圖”,使畫面更具張力和內容性,這種表現手法強化了畫面的延展性,引導觀者跟隨構圖元素將思考延伸至畫面之外,通過多次品讀來體悟藝術家的創作理念。除此之外,還有特寫式構圖、焦點式構圖等。當代工筆創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機融合西方繪畫的構成法則,對傳統工筆構圖范式進行創新性突破,從而豐富了新工筆藝術的表現形式。“工筆畫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面臨著一個多元的社會文化環境,這就需要新工筆畫家們有走出去和拿進來的本領,做到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又擁有全球化的眼光。”[7]
新工筆藝術家們依據自己對畫面表達的需求,線條更多的是用于畫面語言的表達,而不僅僅是用來塑造形體。藝術家通過線條表現與人物特質、性格特征及畫面氛圍的有機融合,構建了新工筆創作中觀念傳達的關鍵方式。正如張見所說:“線之于我的意義:它是手段、是目的、而最終它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8]
在色彩上,新工筆畫家們汲取西方的色彩技法,不再是古代“隨類賦彩”的設色方式,色彩運用更具主觀性,依據畫面的整體色調進行主觀性搭配,為畫家的創作觀念服務。
當代工筆創作者基于個人藝術理念,打破了傳統工筆畫技法的限制,在畫面構成、線條運用和色彩表現等領域開創了新穎的視覺表達方式。這種創新使新工筆畫相較于傳統形式更富現代特征,能夠更好地反映當下復雜多元的社會現實。
5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表達訴求也越來越深刻。創作者應當對傳統表現手法進行解構與再造,同時深刻把握時代特征,使作品既體現當代審美趣味,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用繪畫藝術表述時代新精神、社會新面貌。當然,在突破與創新的同時,更要注意守住中國畫的邊界,在保持中國畫特色的基礎上將其“激活”。其邊界消解既是重大挑戰,也孕育著藝術創新的可能。
參考文獻:
[1]牛克誠.工筆,為中國藝術“當代性”代言[J].美術,2011(9):32-33.
[2」杭春曉.新工筆:在“新”與“舊”之間的文化邏輯[J],美術觀察,2014(5):28-31.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秦仲文,黃苗子,點校.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129.
[4」金沙.當代工筆的敘事邏輯與空間建構:金沙訪談錄[J」:畫刊,2016(8):45.
[5]杭春曉.概念超越:2012年新工筆文獻展學術研討會[J].國畫家,2012(9):8-13.
[6]鄭慶余.畫境典雅一鄭慶余工筆人物畫探微[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6:98,143.
[7」杭春曉.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新工筆探索[J」.美術觀察,2015(3):56-59.
[8]張見.線的意義:張見訪談錄[J].藝術當代,2018(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