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與服務優化措施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1):182-184.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1-0182-03
0引言
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升級的核心路徑。智慧空間建設需以技術融合與人文關懷雙輪驅動,通過物理環境智能化改造、數字交互深度開發以及服務流程無感化升級,打破資源獲取的時空壁壘[1]。同時,服務優化須立足用戶需求精準洞察、組織管理前瞻變革與生態體系協同進化的三維支撐,方能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賦能的服務質變。
探索智慧空間的建設路徑與服務優化策略,對重塑圖書館在知識社會中的核心價值、賦能終身學習與創新研究具有關鍵意義。
1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概述
圖書館智慧空間是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下圖書館空間服務的新范式。其核心在于依托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構建一個能夠感知用戶與環境、智能響應需求、高效整合資源,并促進知識創造與協作的實體與虛擬交融的新型服務環境[2]。它超越了傳統閱覽空間或簡單數字化服務的局限,致力于打造一個高度智能化、互動化、個性化的知識服務與創新支持平臺,成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關鍵物理與虛擬載體。
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核心特點有四。其一,依托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環境監測與用戶需求分析,通過行為軌跡與偏好建模推動服務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推送,如根據檢索記錄推薦文獻或動態調整空間功能;其二,打破紙質與數字資源壁壘,構建統一元數據標準的跨平臺資源池,支持移動設備、VR/AR等終端在館內外按需獲取情景化服務,涵蓋研討預約、設備借用、學術檢索等功能;其三,物理環境可依據活動類型自動調節,交互界面支持觸控、手勢、語音等多模態技術,實現用戶與空間、資源及他人的沉浸式互動,并延伸至協同標注、思維導圖共建等知識共創場景;其四,基于用戶畫像與實時情境,提供定制化推薦、路徑規劃及空間配置,從文獻投遞到專家對接全方位滿足需求,推動知識傳播從單向供給向雙向互動轉型。
2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思路與方法
2.1物理空間的功能集成與智能升級
圖書館智慧空間的物理層改造以功能集成與智能化為核心目標,通過系統化部署智能硬件與空間重構實現服務升級。在智能服務終端方面,座位預約系統采用物聯網傳感技術結合云端算法,通過部署于桌椅的壓力傳感器或紅外檢測裝置實時采集占用狀態,用戶可通過移動終端查看三維可視化地圖并預約空閑座位,系統基于歷史人流數據預測高峰時段并動態調整預約策略;人流統計系統則通過天花板嵌入式雙目攝像頭或激光雷達,結合計算機視覺行為識別算法,實現非接觸式實時監測各區域密度、流動軌跡及滯留時長,數據同步至管理后臺生成熱力圖,輔助空間調度與安全預警。環境感知設備層面,溫濕度傳感器網絡以Zigbee協議組網,每200平方米部署1個監測節點,數據每5分鐘上傳至環境管理平臺,當數值偏離預設閾值時自動聯動HVAC系統調節;智能照明系統采用照度傳感器與人體感應模塊雙控策略,通過總線式DALI協議實現分區調光,日間結合自然光補償算法動態調節LED色溫與亮度,夜間人員離開后自動進入休眠模式以降低能耗[3]。
在人性化設計中,開放式布局以“空間彈性”為原則,采用可移動聲學隔斷與升降式玻璃幕墻分隔區域,支持快速重構空間尺度;多功能分區依據聲學等級劃分:靜音區配備主動降噪耳機及獨立閱讀艙,協作區配置多屏互動桌與無線投屏系統,創客空間則集成3D打印工作站與開源硬件開發平臺。以國家圖書館智慧書庫建設項目為例,其采用AGV機器人集群實現文獻自動化存取,通過UHF-RFID定位技術對240萬冊藏書進行厘米級坐標映射,讀者線上下單后系統自動規劃最優揀選路徑,機械臂在5分鐘內完成出庫;庫內同時部署微環境監測矩陣,對古籍存藏區的溫濕度、光照、VOCs濃度進行毫秒級響應調控,形成全生命周期保護體系[4]。
2.2數字空間的交互設計與場景化賦能
圖書館數字空間的構建聚焦沉浸式交互與場景化服務,以技術融合重塑知識獲取范式。數字平臺的核心是統一資源門戶,其采用微服務架構整合異構數據源:通過OpenAPI網關對接本地ILS系統、商業數據庫及開放獲取倉儲,利用Schema.org語義框架對元數據進行跨域映射,構建基于BIBFRAME模型的統一知識圖譜;跨平臺檢索系統則應用Elasticsearch分布式引擎實現毫秒級響應,結合用戶檢索歷史與上下文語義分析,通過BERT模型優化相關性排序,支持多字段組合篩選與分面導航。在AR/VR技術應用中,虛擬導覽系統通過SLAM空間定位技術結合全景相機采集點云數據,用戶佩戴QuestPro頭顯即可實現圖書館建筑的六自由度漫游,關鍵展區觸發預設知識標簽彈出全息解說;全息投影閱讀則依托光場顯示技術,將特藏文獻三維數字化后投射至物理空間,讀者通過手勢識別實現古籍虛擬翻閱與圖層疊加批注。場景化服務創新體現在線上學術社區的構建,其采用GitLab開源框架搭建協作平臺,集成Overleaf在線LaTeX編輯器與JupyterNotebook計算環境,支持版本控制與同行評審工作流;虛擬研討會空間基于WebRTC協議開發低延遲通信架構,集成虛擬白板、實時字幕翻譯及分組討論室功能,參會者虛擬化身可進行PPT協同標注與數據可視化操作。長三角智慧閱讀倡議的實踐案例中,其構建了跨域知識聯邦體系,31家成員館通過區塊鏈授權共享數字資源,讀者身份一次認證即可訪問異構數據庫;虛擬讀書會采用數字孿生技術復刻實體沙龍空間,通過情感計算算法捕捉參與者微表情反饋,動態調節話題走向與討論深度[5]。
2.3理念與技術的協同創新與泛在服務生態
智慧空間的深層變革依賴管理理念與技術架構的協同進化,驅動服務生態向泛在化演進。管理理念轉型的核心是從資源中心到學習生態的范式遷移,其運作機制包含三層次,基礎設施層部署SDN網絡與邊緣計算節點,實現服務就近響應;平臺層構建混合云中臺,整合IaaS資源與PaaS能力組件;生態層則開放API市場供第三方開發者接入創新應用。用戶畫像技術采用多源數據融合策略:通過OPAC檢索日志、門禁通行記錄、座位使用時長等結構化數據,結合電子資源訪問路徑、社交媒體交互等非結構化數據,利用LSTM神經網絡構建動態興趣模型;輸出維度包含知識領域偏好、學習行為模式、空間使用習慣等72項標簽,準確率可達 89% [6]。個性化服務設計據此展開,資源推薦引擎采用圖神經網絡分析學術實體關聯,為科研用戶推送相關課題組成果;學習路徑引導則基于知識圖譜認知診斷,生成自適應能力提升方案;空間配置建議系統結合實時人流數據與用戶歷史偏好,推送最佳學習位置及設備組合。技術路線的閉環運作體現為獲取一融合一服務三階段,數據獲取層通過流處理框架Kafka實時采集物聯網終端與業務系統日志;融合層采用DeltaLake構建數據湖,利用SparkMLlib進行特征工程與聚類分析;服務層則基于微服務架構發布智能引擎,如利用Transformer模型實現學術文獻的語義增強檢索,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優化空間資源調度策略。
3圖書館智慧空間服務優化措施
3.1用戶需求導向的服務精準化設計
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核心驅動力在于深度響應用戶需求,通過系統化機制實現服務精準化。全周期用戶調研機制構成服務設計基礎,其核心在于建立動態追蹤體系,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通過周期性問卷調研與訪談捕捉用戶顯性需求變化趨勢,另一方面結合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如資源訪問路徑、空間停留時長、服務使用頻次等要素)挖掘潛在需求演變規律。這種雙軌并行的追蹤模式確保需求洞察的持續性與全面性。在此基礎上,場景化需求挖掘聚焦細分情境,針對深度學習場景設置靜音艙與專注力輔助設施,面向科研協作場景配備多屏交互桌與數據可視化工具,為滿足社交需求打造創意沙龍區與知識咖啡角。場景化設計使服務供給與用戶真實活動高度契合。個性化服務定制依托智能技術實現精準匹配,AI推薦系統通過持續優化的用戶畫像動態關聯個人學術興趣、歷史行為與空間偏好,主動推送適配的文獻資源、學術活動通知及專屬空間方案,彈性空間預約平臺則提供可視化地圖實時顯示座位與研討室狀態,支持用戶根據需求變化動態調整預約時段與位置,顯著提升資源匹配效率與使用自由度[7]。
3.2智能技術驅動的服務創新融合
前沿技術深度賦能圖書館服務形態革新,創造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與流程效率。沉浸式交互體驗升級重塑知識獲取方式,AR/VR學術導航系統構建三維虛擬知識空間,用戶可通過穿戴設備實現館藏資源的立體化檢索、古籍文獻的全息投影翻閱及歷史場景的沉浸式還原,元宇宙學術社區則突破物理邊界,搭建支持多用戶虛擬化身實時交互的協作環境,學者可跨地域開展項目研討、數據共享與成果展示,實現深度學術協同。無感化服務流程優化致力于消除用戶操作障礙,智能自助終端網絡覆蓋全館關鍵節點,實現文獻自助借還、證件辦理、費用繳納等服務的便捷化,環境智能調控系統通過分布式傳感器網絡自動感知空間狀態,聯動空調、照明、新風設備實時調節溫濕度與光照強度,確保環境參數始終處于人體舒適區間,讓用戶專注于知識活動本身[8]。
3.3組織管理支撐的服務生態構建
可持續的服務生態依賴前瞻性的組織變革與科學的評估體系。復合型館員能力建設是轉型關鍵,系統性技能轉型計劃涵蓋智能技術應用培訓與學科服務能力提升,培養館員掌握數據分析工具、新興技術設備操作及學科情報分析技能,使其能深度嵌人科研團隊提供知識管家式服務,區域協作機制則通過圖書館聯盟構建資源共治網絡,實現技術平臺共建、專家資源共享與服務標準互通,大幅提升整體服務效能。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驅動生態持續進化,建立涵蓋用戶主觀體驗、資源使用效能、技術應用價值等多維度的綜合評估模型,通過滿意度反饋、行為數據分析及技術運行監測獲取客觀證據,基于評估結果建立動態改進機制(如優化空間功能布局、迭代推薦算法策略、升級智能設備系統),確保服務生態始終適應用戶需求演進與技術發展前沿。
4結語
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標志著傳統服務模式向生態化、人性化、可持續方向的深刻轉型。通過物理空間的功能重構與智能終端部署,數字空間的交互創新與場景賦能,以及理念與技術的協同突破,圖書館已從單一文獻存儲中心演變為知識服務樞紐與文化創新平臺。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更重構了用戶參與方式,使圖書館成為連接個體學習、社群協作與城市發展的智慧節點。展望未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圖書館需持續強化用戶需求洞察能力,構建開放共享的服務生態,在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文化傳承、支撐終身學習等方面發揮更大價值,最終實現從“空間智慧”到“社會智慧”的價值躍遷。
參考文獻:
[1」成驍,高恬,徐瑩.面向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高校圖書館智慧空間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5,42(9):106-111.
[2]周文政.智慧圖書館建設背景下讀者服務模式優化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5,54(3):142-144.
[3]方嘉瑤.基于國內實踐案例分析的公共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模式及啟示[J」.圖書館,2025(6):91-96.
[4」周保昌.智慧圖書館背景下國家圖書館科技咨詢的轉型研究[J].辦公自動化,2025,30(8):31-34,41.
[5」本刊編輯部.下一代圖書館智慧服務平臺研討會暨長三角智慧閱讀圓桌會議在蘇州召開[J].新世紀圖書館,2021(6):33.
[6」高建輝,潘攀.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公共圖書館空間服務優化指標構建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4,46(8):38-42.
[7」桑媛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優化路徑探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4(9):187-190.
[8」李琳.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發展現狀及優化方向探究[J」,傳媒論壇,2023,6(1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