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25)06-0084-05
在當今社會,學生就業問題已然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關系到千萬畢業生的切身利益,更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持續發展。我國始終將畢業生就業工作置于優先地位,給予了高度重視與關懷。202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引領,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抓手,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著力點,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不難看出,我國就業政策的著眼點從保障“能就業”向促進“好就業”“就好業”升級。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就業教育仍面臨諸多問題,在育人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活動等方面存在短板。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深人踐行“三全育人”理念,探索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新路徑,為破解高職院校就業教育困境提供新思路。
一、“三全育人”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理論基礎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核心育人理念,其根本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這一理念與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就業能力高度契合。
全員育人強調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管理人員、企業導師、校友、家長等校內外力量共同發力,形成育人合力[3]。例如,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企業導師則需憑借行業經驗,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校友需分享職業經驗,為在校生樹立榜樣;家長需給予情感支持,共同助力學生就業。全程育人要求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從人學開始,高職院校應通過職業規劃課程和素質拓展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職業世界。學生在校期間,高職院校應將職業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結合,通過項目化教學和實習實訓提升學生能力。在學生畢業階段,高職院校應加強就業技巧培訓和心理輔導,助力學生順利就業。即使學生畢業后,高職院校也應持續關注其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全方位育人注重育人環境的多元化。高職院校要突破課堂限制,整合課堂教學、實習實踐、校園文化、網絡空間、社會服務等資源,構建多維育人場域。例如,高職院校應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智能課堂,讓學生直觀感受職場;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提供實踐機會;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營造職業氛圍;借助網絡平臺提供就業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提升責任感和競爭力。
二、“三全育人”視閥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困境
(一)育人目標定位偏差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育人目標存在短期功利化傾向,過度關注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薪資和就業地點等顯性指標,并將這些指標簡單等同于高質量就業。這導致高職院校在教學資源分配、課程設置和師資安排方面,向短期就業技能訓練傾斜,忽視學生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關鍵能力的長期培育。例如,一些高職院校開設大量短期技能培訓課程,減少基礎學科和專業理論教學投入,致使學生缺乏職業發展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此外,高職院校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關注不足,未充分培育其職業倫理、社會責任、工匠精神等核心素養,導致學生缺乏職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價值觀指引。
(二)課程體系脫離需求
首先,高職院校課程設計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主要表現為低年級課程缺乏職業認知內容,高年級課程則傾向求職技巧培訓,缺少完整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學生畢業時無法清晰表達自己職業規劃,缺乏對崗位和職業發展的了解,難以獲得理想崗位。其次,課程內容片面化。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涯規劃課程照搬西方理論,缺乏本土化案例支撐,脫離生活實際,難以引起學生共鳴。還有一些課程內容過度側重求職技巧,忽視職業價值觀、倫理和心理韌性等核心素養培養。再次,課程實施割裂化,學生難以將專業知識與就業需求聯系,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生在專業課中學到大量的知識,但未能在就業指導課中得到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的指導,學生在崗位中不知如何應用知識,影響就業信心和適應能力。最后,教學資源滯后化,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和對行業動態的了解,教學內容滯后于生產需求和學生學習需求。
(三)就業服務精準匹配效能低
第一,在新興產業發展背景下,部分院校仍沿用傳統的專業課程體系,未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學生所學技能無法滿足新興崗位需求。第二,高職院校的就業信息平臺數據更新慢、整合度低,無法及時提供有效就業信息,學生獲取就業信息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卻難以找到匹配崗位。第三,高職院校的校友和行業企業優質崗位資源開發整合不足,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滿意度。
(四)項目載體實效性不足
首先,優質項目資源匱乏與轉化低效,政府培訓項目和企業真實案例未能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實踐需求。例如,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與企業深度合作,無法提供真實的創業項目和實踐指導,學生只能參與模擬項目,實踐效果差。其次,高職院校教師項目化教學能力薄弱,部分教師缺乏項目實踐經驗,無法引導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影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獲得與養成。最后,針對就業困難群體的精準幫扶項目缺位,高職院校缺乏個性化幫扶方案和針對性措施,無法滿足困難群體的特殊需求,部分學生在就業時面臨較大挑戰,影響就業信心和積極性。
(五)實踐活動形式化傾向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水平不高,實訓設備老化、數量不足,場景設置無法真實還原企業生產環境和工作流程,學生難以獲得沉浸式的職業實踐體驗。其次,高職院校的職業體驗類活動匱乏,校園活動以文體娛樂為主,職業體驗活動設計深度不足、覆蓋面窄,缺乏系統規劃和目標設計,未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六)示范引領方向性偏差
首先,高職院校榜樣選樹標準失衡,過度宣揚“學歷逆襲”案例,導致一些學生輕視專業技能價值,影響就業信心和職業認同感。其次,高職院校對扎根基層、服務鄉村振興、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校友和行業典型宣傳不夠,缺乏深度系統的傳播。如高職院校傾向報道在大城市、大企業工作的校友,鮮提基層崗位默默奉獻的校友,導致學生對基層崗位有偏見,不愿到基層鍛煉成長。最后,高職院校缺乏對產業工人職業尊嚴、技術能手成長路徑的深度呈現,勞動精神傳播表面化,停留在口號層面,難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例如,高職院校在宣傳勞動模范時,僅介紹榮譽稱號和事跡,未挖掘其工作中的困難挫折和職業精神品質,學生難以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進而影響勞動精神教育效果。
三、“三全育人”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
(一)目標驅動:構建分層分類的科學目標體系
科學合理的育人目標是就業教育工作的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在學校層面,高職院校要明確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將“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核心目標,融人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完善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首先,高職院校需要將學校的總體目標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融入每一門課程、每一次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次,高職院校要實施“一生一策”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學生“生涯發展畫像”,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和職業發展目標,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特質與產業趨勢,合理規劃學習路徑和職業發展方向。
(二)課程聯動:打造三維融合的課程生態
課程是實現就業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構建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課程體系對提升就業教育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程設計方面,高職院校要構建“三階貫通式課程鏈”,從學生入學第一年到畢業形成就業教育全周期課程地圖。在課程內容方面,高職院校要實現思政與就業的有機融合,在就業課程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強化就業觀、職業倫理、社會責任教育。在課程實施方面,高職院校要促進就業與專業的有機融合,在專業課程標準中明確嵌入職業能力要求、行業標準和創新創業模塊。在技術應用方面,高職院校要推動理論與技術實踐的深度融合,開發基于AR/VR技術的虛擬仿真實訓課程,利用AI學情分析技術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推送和精準指導。
(三)崗位拉動:實施精準高效的崗位供給策略
高職院校保障學生就業的核心是就業技能適應經濟發展[4,建立精準高效的崗位供給策略是提升就業質量的關鍵。首先,高職院校要拓展高質量崗位來源,具體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共建優質實習基地、開展訂單班培養等措施,確保實習崗位與培養目標匹配。二是強化訪企拓崗,建立長效機制,將拓崗成果轉化為穩定、優質的實習與就業崗位池。三是激活校友網絡,系統性開發校友資源,設立校友企業招聘專區,提供校友專門指導。其次,高職院校要提升崗位匹配精度。一是建設智能就業平臺,整合數據,實現崗位信息精準采集、智能匹配與個性化推送。二是創新招聘形式,舉辦小而精的行業專場、區域專場、線上直播等招聘活動。三是建立動態人才庫,精準掌握畢業生技能、就業意向信息,面向企業定向推薦。
(四)項目推動:構建四類賦能的項目化載體
項目化載體是學生實踐鍛煉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臺,具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在政府賦能項目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對接人社部門的培訓項目,推行一體化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二是在企業實戰項目方面,高職院校要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項目實踐中鍛煉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在基層服務項目方面,高職院校要對接鄉村振興、社區服務、西部計劃等國家政策鼓勵項目,營造面向基層建功立業的良好氛圍。四是在精準幫扶項自方面,針對就業困難的學生群體,高職院校要建立分級幫扶機制,整合人文關懷與能力提升,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順利實現就業。
(五)實踐互動:深化“三課堂”聯動的實踐育人
實踐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和提升能力的關鍵環節,深化“三課堂”聯動的實踐育人模式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第一課堂,高職院校要增加真實的項目化實訓內容,改革實訓教學方法,引入企業的真實任務和項目流程,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提升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二課堂,高職院校要進行品牌化整合,打造“技能節 + 職業技能競賽”品牌活動,構建“項目資助 + 導師結對”“技能培訓 + 考證”“品牌社團 + 職業主題活動”等體系化的實踐活動支持系統,引導學生切實關注個人職業生涯目標,培養職業發展的能力[5]。在第三課堂,高職院校要進行鏈條化設計,精心構建遞進式的實踐育人鏈條。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就是要打造“崗位認知體驗 $$ 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社會調查) $$ 基地頂崗實習 $$ 創新創業實戰”的全方位實踐育人鏈條,引導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參與多樣化的實踐鍛煉,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水平。
(六)榜樣帶動:建設三維立體的榜樣示范矩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建設三維立體的榜樣示范矩陣是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首先,高職院校要實施“工匠精神進校園計劃”,校企共建“勞模(工匠)工作室”,邀請大國工匠、勞動模范、行業領軍人才進校園開展講座、交流活動。其次,高職院校要啟動“基層榜樣挖掘活動”,通過全媒體深度敘事的方式,系統挖掘、宣傳扎根基層、自主創業、自強不息的優秀校友事跡。最后,高職院校要注重多元價值標尺重塑,增強職業教育自信,選樹在技能競賽、社會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在校生典型,通過多種宣傳形式,發揮朋輩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
|
“六動融合”的就業能力提升路徑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過目標驅動明確方向、課程聯動夯實基礎、崗位拉動對接需求、項目推動錘煉能力、實踐互動深化體驗、榜樣帶動引領價值,構建了一個全員參與、全程貫通、全方位協同的動態閉環系統,有效回應了當前高職就業教育在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崗位對接、項目載體、實踐活動、榜樣引領等方面存在的困境,為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精準對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最終實現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提供了系統化的解決方案與實踐路徑。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六動融合”模式優化與效能評估中的深度應用,為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助力高職院校培養更多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EB/OL].(2024-09-15)[2025-02-12].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646/202410/content_6980867.html.
[2]沈菁.“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究[J].高教探索,2025(S1):122-124.
[3]羅清海,鄒祝英,涂敏,等.“三全育人”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討[J].高教學刊,2022,8(3):26-29.
[4]趙洪山,鄭永進.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技能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4):92-96.
[5]張瑤祥.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反思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29):169-171.
[責任編輯 王文靜]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to Improve Employment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Full Education\"
LIUNiannian, CAO Chunhua,LI Liqun, ZHANG Yaoxiang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highly valu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urrently,employment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faced with numerous problems in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al objectives,curriculum systems and employment services,so higher Vocational collges need to deeply practice the concept of“Three-Full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Six-Drive Integration”path for improving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includingconstructingahierarchical andclassified scientific target system,cre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ecology, implementing precise and efficient job supply strategies,building four types of empowering project-based carriers,deepening practical education withthe linkage of“three classes”,and establishing athree-dimensional model demonstration matrix. Key words: Three-Ful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ment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