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25)06-0031-08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育思想。20世紀初,在進步教育運動中,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杜威強調,教育應以學生的實際體驗為基礎,通過動手實踐和探究活動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世紀中葉,科學教育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探究式教學的發展。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引發了美國對科學教育質量的反思,美國教育界開始重視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培養。在此期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大力支持探究式科學教育項目,開發了大量適用于中小學的探究式教學資源和課程[1]。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探究式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和工具。
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學生可以方便地獲取大量信息,進行虛擬實驗和在線合作學習。通過科學的探究方法,學生得以從實際生活中深刻領悟知識的實質,從而真正體會生活的豐富與意義。探究式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2]。本文以中職學校“市場營銷基礎”課程為例,深入探討職業教育課程實施中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分析該模式的內涵、流程與實施過程,揭示其在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的獨特價值和優勢。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學生自主提問、思考與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深人理解和應用知識,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在該模式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設計系統化、結構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實驗、分析等方式獲取知識,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發揮引導和支持作用,促進學生反思并調整學習策略,以實現深度學習與能力提升。
(一)理論基礎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認知心理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1.認知心理學理論。該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思維,認為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和意義建構的過程。而探究式教學正是通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探索答案和反思理解,促進其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實現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內化。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進一步深化了探究式教學的理念,主張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單向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建構起來的。學習者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反思,逐步構建知識體系。該理論強調合作與互動,注重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機和自我實現需求,強調教育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自我探索。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引導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伙伴。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的探究式教學,通過營造開放、支持和包容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內在潛力,鼓勵學生追求自我實現。
(二)教育理念與目標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育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深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不僅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識背后的原理與邏輯,從而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既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又能為學生未來應對復雜問題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目標包括三個方面。(1)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科學思維。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和開展研究,培養其分析問題、建立假設和驗證假設的能力。(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終身學習意識。探究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自主規劃學習進程、選擇學習方法,并逐步形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增強內在學習動機。(3)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與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探究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通過實際探究和問題解決,真正理解知識本質,并將其靈活運用于真實情境。
(三)學生與教師的角色轉變
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主動提出問題、開展研究,并通過實驗和調查獨立驗證結論。這種轉變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問題解決過程。同時,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變得尤為重要。他們需要與同伴分享觀點、討論發現,甚至合作完成任務。這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解決沖突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通過設計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知識。這種角色轉變要求教師具備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有效的課堂管理技能,以及對學生個體學習進展的精準把握。
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流程
探究式教學模式具有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4],具體體現在其實施過程中。設計情境脈絡作為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起點,為整個探究過程設定了背景和框架;探究目標明確了探究的方向和目的,同時強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探究方案的策劃與設計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環節,涉及如何具體實施探究活動;探究方案的實施與開展是將策劃好的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是探究式教學的核心環節;對整個探究過程的反思與總結,有助于師生提煉經驗、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探究式教學模式基本流程

(一)情境脈絡的設計與呈現
情境脈絡的設計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與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有效的情境設計需兼顧真實性、復雜性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師應通過創設貼近現實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思維活力,促進其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5]。
1.情境設計的真實性及其與生活的相關性是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基礎。教師需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職業需求深度融合,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任務場景。例如,在講解“市場營銷概念”時,教師可選取學生熟悉的星巴克咖啡與瑞幸咖啡作為案例,通過對比其品牌定位、定價策略及消費者行為,引導學生直觀理解市場競爭邏輯。此類情境不僅能引發學生共鳴,還能通過“模擬廣告創意策劃”等職業角色代入活動,幫助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于銷售、市場調研等實際工作場景,打破學科知識與現實世界的隔閡,使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提升學習動機與參與度。
2.情境設計的復雜性是推動深度學習的關鍵。探究式教學要求情境設計具備適度挑戰性,避免因過于簡化而限制學生思維發展。例如,在“市場細分”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新興品牌進入新市場的模擬情境,要求學生基于青少年、年輕白領、中老年人等群體的消費特征,綜合考量購買力、地域差異等因素,制定差異化策略。而更復雜的情境設計則需整合多種變量因素。例如,在品牌重塑任務中,學生需同時分析市場競爭環境、消費者情感需求、技術發展趨勢及社會文化影響等,評估不同策略的可行性。此類情境創設能促使學生跳出單一視角,培養系統化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3.情境設計需契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情境時,教師需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逐步增加學生認知負荷。以“消費者行為”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從學生購買手機或服裝等日常用品決策切入,引導學生分析決策時的心理過程,再引入購物節等場景,探討價格、品牌、社交媒體等外部因素對決策的影響;在學生掌握基礎模型后,教師再設計“大數據時代消費者趨勢分析”等復雜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需通過引導性問題、思維導圖等工具為學生提供支架式學習支持,確保任務難度既具有挑戰性又不致引發學生的挫敗感。例如,在分析“市場細分”時,教師可先提供消費群體分類框架,再逐步引入競爭策略與動態調整機制等內容,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構建相關知識體系。
(二)探究目標的設定與學生主體的參與
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科學設定探究目標與學生主體的深度參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它是決定學生學習深度與廣度的關鍵,也是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局限,轉而強調學生作為問題提出者、目標生成者及探究過程主導者的多重角色。
1.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思考。為此,教師需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基于個人興趣或生活經驗提出研究問題。例如,在講解“營銷調研方法”時,教師可先介紹基礎工具與技術,然后提出引導性問題:“你們是否注意到商場或超市的哪些營銷策略吸引了你們?這些策略為何成功?其背后的消費者心理機制是什么?”此類問題將抽象理論與學生的日常體驗相結合,能促使學生從觀察者轉變為研究者。此外,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往往更具有針對性,如“促銷活動對沖動消費的影響”或“社交媒體廣告的轉化率”等。這種基于興趣的問題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學習投入度。
2.明確探究目標并合理分配任務是確保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步驟。教師應與學生共同討論,基于評估和調整后的研究問題,確定具體的、可測量的探究目標。這些目標應能夠體現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為后續的探究活動提供明確方向。在設定探究目標的同時,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特長,將任務分配給小組或個人,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究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例如,在探究“社交媒體廣告對年輕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把數據收集、案例分析、報告撰寫等任務分別分配給不同的小組或個人,并明確每個任務的具體要求和完成時間。
此外,探究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持續跟蹤學生的探究進展,密切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如果發現某個探究目標過于復雜或難以實現,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問題,調整探究策略或目標。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保持開放心態,根據探究過程中的新發現和新問題,靈活調整自己的探究方向和方法。這種持續跟蹤與調整的過程不僅能確保探究目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還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能力提升,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取得進步。
3.探究式教學實施依賴于師生關系的重構。教師需從知識權威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通過平等對話支持學生自主決策。例如,在“品牌建設”主題教學中,教師可提供多個品牌案例,但將最終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確定研究方向,并在小組內分配角色(如數據收集員、案例分析師、匯報主講人等)。決策權的下放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自身作為學習主體的主體性,進而產生更強的責任感。
4.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提供結構性支持而非直接干預。當學生因信息過載或理論不足陷入困境時,教師可通過框架性問題(如“該品牌的差異化優勢體現在哪些維度?”等)或資源推薦(如行業白皮書、競爭對手分析報告等)幫助其突破瓶頸。例如,在分析“瑞幸咖啡快速擴張策略”時,教師可提示學生要結合“市場進入壁壘”與“消費者習慣變遷”理論框架,以避免其分析流于表面。這種支架式指導既能保證探究方向的科學性,又能保留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
5.平等互動還體現在評價機制的共同構建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如在項目匯報環節,由學生決定“創新性”“邏輯嚴謹性”“團隊協作”等指標的權重。這種參與感可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動機狀態。
(三)探究方案的策劃與設計
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探究方案的策劃與設計是確保探究活動有效開展、實現教學目標的核心環節。探究方案不僅能夠明確探究方向、規劃探究步驟,還能為整個探究過程提供清晰的指導框架,確保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夠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從而有效提升探究效率和學習質量。
1.明確探究方向與規劃步驟。一個精心策劃的探究方案是確保探究活動有序、高效的關鍵。在明確探究方向時,學生需結合課程內容、個人興趣及社會需求,提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例如,在“市場營銷基礎”課程中,學生可以重點關注“數字化時代傳統營銷手段與新興數字營銷手段的結合”這一探究方向,其既貼近課程主題,又能反映當前營銷領域的熱點問題與發展趨勢。規劃探究步驟涉及將大課題分解為若干小任務,如文獻綜述、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策略制定等,并需設定明確的時間節點和階段性目標。通過細致規劃,學生能夠清晰地把握探究路徑,避免盲目摸索,確保每個環節都緊密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探究方向的確立與步驟規劃不僅能為探究過程提供清晰的指導框架,還能促使學生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從而有效提升探究效率和學習質量,確保探究活動深入且富有成效。
2.綜合考慮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探究方案的策劃與設計要求教師精準把握課程內容與學生個體差異。教師應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明確核心知識點與技能要求,同時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點、知識基礎及學習能力。例如,在“市場營銷基礎”課程中,教師可圍繞“消費者行為分析”這一核心內容,結合學生對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的熟悉度,設計關于“社交媒體廣告對年輕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的探究活動,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模擬實驗等形式,將抽象理論具象化,增強學生學習的互動性與趣味性。這類活動不僅精準對接教學目標,還充分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偏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內在動力,促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理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3.整合技術工具與互聯網資源。在探究方案的策劃過程中,技術工具與互聯網資源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技術工具(如數據分析軟件、思維導圖工具以及多媒體演示工具等)的合理運用,能夠系統化地優化探究流程,提升探究效率;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和實踐平臺,能讓他們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開展探究活動,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四)探究方案的實施與開展
這一環節要求教師打破傳統課堂的束縛,創設一個開放、包容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教師需打破傳統課堂的單向灌輸模式,創設包容性探究空間。例如,在“消費者行為”主題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以“理性消費者”與“情感消費者”身份模擬購物時的決策行為,通過親身體驗理解消費心理的復雜性。在教學中,教師需鼓勵學生提出基于生活觀察的問題(如“奶茶店排隊營銷的心理學機制”等),并引導小組篩選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對爭議性話題(如“奢侈品溢價合理性”等),教師應通過組織辯論得出結論,而非直接給出評判結果,促使學生在觀點交鋒中深化認知。
2.教師應通過質疑與引導促進學生思維層次的提升。當學生分析案例(如某品牌采用“低價策略”)時,教師可采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通過遞進式提問挑戰其思維局限,如追問“該策略在農村市場是否適用?”“若競爭對手跟進降價,品牌如何應對?”等,促使學生跳出單一視角,從市場細分、成本結構等維度構建分析框架。教師應盡量避免直接給出答案,而要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矛盾。例如,在探討廣告效果時,教師可提問:“情感共鳴如何量化?目標群體需求是否被充分挖掘?”以此推動學生將理論工具(如AIDA模型)與案例相結合,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師應提供理論支持與個性化輔導,保障探究質量。在小組討論中,教師需根據學生探究進度適時提供“腳手架”。例如:在分析“市場定位”時,教師可引人STP理論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觀點;當學生因數據過載感到困惑時,教師可指導其運用“關鍵變量篩選法”,聚焦市場份額、用戶留存率等核心指標。此外,教師需建立過程性反饋機制,通過課堂觀察、階段性匯報等識別學生認知盲區,對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支持,確保學生探究學習的深度與可持續性。
(五)反思與總結
反思與總結是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優化教學策略、深化學習效果不可或缺的一環,需通過師生雙向反思實現教學相長。
1.學生的自我總結與反思。在探究活動結束后,學生需對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回顧,從方法論和思維路徑兩個維度進行深人總結。方法論層面,學生應總結在探究過程中采用的高效學習策略,識別并淘汰低效路徑,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高效地獲取知識。思維層面,學生應檢驗自己的思維深度,識別并突破認知局限,形成更加全面與深入的理解。
在反思總結階段,學生可以采用“關鍵事件記錄法”,標注學習過程中的突破點與盲區,以便在后續的學習中加以改進。同時,通過同伴互評,學生可以相互補充認知,拓寬思維與視野。例如,在小組匯報后,學生可以相互交叉評析不同解決方案的優劣,從而汲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探究周期結束后撰寫“反思日志”。日志內容應圍繞目標達成度、協作貢獻度、學習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展開,并提出相應的改進計劃,形成“學習一反思一迭代”的閉環。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自我反思和持續改進的能力。
2.教師的多維度評價與教學反思。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避免以成績為單一維度,而要涵蓋課堂參與(如發言頻次與質量等)協作效能(如角色分工合理性、團隊協作能力等)探究深度(如能否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理論應用能力等)等多個維度。
為了全面記錄學生的表現,教師可利用“課堂觀察量表”進行記錄,對學生的積極行為(如主動調解小組爭議、提出創新性見解等)給予公開認可,為遭遇學習困境的學生提供差異化支持,如為數據薄弱者推薦可視化工具教程、為理論理解困難者提供額外輔導等。在作業批改方面,教師應聚焦高階能力,評估學生能否將所學理論遷移至新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教師還需建立“教學反思檔案”,定期分析學生的反饋意見、作業數據等,動態調整教學策略。通過學生的總結與反思,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收獲與困惑,評估教學效果,從而在未來的教學中更加精準地設計學習任務和情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關鍵一步,關乎學生能否真正在探究中鍛煉思維、培養能力。有效的實施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提升學習效果,反之,則可能使探究式教學流于形式。因此,深人探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與方法,對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確定明確具體、可測量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式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
教學目標能引導學生的探究方向,確保其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是探究式教學模式實施的核心要素。教師應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確保他們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探索知識。
(二)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興趣,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主題和問題,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和任務
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索和理解知識,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與創新思維。有效的課堂組織與管理也是探究式教學模式實施成功的關鍵。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實驗探究和項目合作等,確保學生充分參與和深入探索;通過嚴謹的時間安排和任務分配,有效管理學生的學習進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保持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和注意力。
(三)教師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及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反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通過個性化的支持和激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我成長。此外,為確保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和深度思考,教師應結合現實生活,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實踐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以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我驅動力。
(四)評估與反饋機制在探究式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估方法,如項目評估、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等,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評估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和改進。教師應通過及時反饋,幫助學生調整和改進探究方法,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
(五)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支持探究式教學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
教師應營造開放、支持和鼓勵探究的氛圍,教室布局應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團隊項目實施;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個性化關懷能夠增強學生的信任感與歸屬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此外,教師應通過組織學術講座、探究成果展示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探究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張健.缺席與斷裂:職業教育創新的診斷與改進[J].江蘇高職教育,2023,23(3):26-33.
[2]宓澤鋒,葉瑞克.面向新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法應用研究:以“數字經濟學\"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6:54-57.
[3]閆沛秀.淺談“雙減\"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學[J].甘肅教育研究,2024(2):155-157.
[4]劉桂榮.探究式教學理論在高校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特點和原則[J].知識文庫,2022(6):103-105.
[5]吳繼鋒.探究式教學在化學高效課堂中的運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4(22):125-128.
[6]田子兵.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的設計原則與實踐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4(5):38-40.
[責任編輯 賀文瑾]
The l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at and How to Explore -Taking the“Fundamentals of Marketing”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s an Example
FAN Baijie
Abstract: As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approach,the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innovativecapabilities,and practical skils by guiding them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discover knowledge.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proces,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l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such a model can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enhanc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nurture more highqualitytechnical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study reveals that students learn to raise questions,design plans,and conduct discussons and research through independent inquiry,thereby developing abilities in problemanalysis,hypothesis formulation,and hypothesis verification,which lay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l; “Fundamentals of Marketing\"cours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