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25)06-0070-07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更是將“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上升至法律層面。政策與法律的雙重驅動,要求高職院校打破傳統單一的學歷教育模式,重塑社會服務職能[1],構建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并重并舉、相互融合促進(簡稱“教培融合”)的發展格局,將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嵌套。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當前多數高職院校重學歷教育,輕社會(職業)培訓,將社會培訓視為“副業”。由于缺乏系統化設計,校企合作不實、資源配置失衡,培訓種類不多,培訓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培訓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原因,導致教培融合進展緩慢、成效不佳,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發揮。如何充分認識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價值意蘊,全面分析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現實困境,尋找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有效實施路徑,對于促進新時代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重塑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價值意蘊
高職院校將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是其落實類型教育定位、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路徑,是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培融合是指高職院校將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并重,進行系統化設計,通過政策引導、產教協同、技術賦能,推動二者在目標、資源、過程、評價等維度的深度融合,實現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以教促培、以培興教”的良性循環,促進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協調發展,繼而推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實施教培融合,推進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本質是將職業教育從“學校教育”拓展為“終身教育”,從“人才培養”延伸至“社會服務”。這一模式不僅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產業變革的必然選擇,更是其作為“技能型社會建設主力軍”的責任擔當。
(一)教培融合是強化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本質要求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是指高職院校在完成國家下達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之外,在各種教育活動和教育過程中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發展所做的經常的、具體的、服務性質的活動。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是多維度的,既包括了直接的技能培訓和人才輸送,也涵蓋了間接的信息服務和文化傳播,這些服務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的基礎。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使命。推行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是強化其社會服務功能的必然選擇。
從人力資本理論視角來看,高職院校學歷教育系統傳授專業知識與通用技能,為個體積累基礎性人力資本;而其社會培訓(主要指對行業、企業和社會人員開展教育活動)則聚焦崗位需求與技術前沿,實現人力資本的定向增值。二者協同互補,能夠構建全周期、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提升勞動者的職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為社會輸送不同層次、滿足多樣化需求的人才,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目標。
從服務型治理理論視角來看,高職院校作為教育服務供給方,需要主動回應社會多元需求。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能夠拓寬服務領域,從為學生提供學歷教育服務,延伸到為企業員工、社會待業人員等不同群體提供技能培訓服務。這種多元化服務模式,契合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有助于增強高職院校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提升其社會服務功能的影響力與輻射范圍。
從教育生態學理論視角來看,教育系統與社會環境相互依存、協同發展。學歷教育是高職院校傳統的核心業務,保障教育生態的穩定性;社會培訓則如同新鮮血液,促使高職院校教育生態不斷適應經濟社會快速變化。二者并重,能夠使高職院校教育生態保持動態平衡,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實現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高效對接,從而強化其社會服務功能。
(二)教培融合是高職院校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
產業轉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涵蓋產業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等多方面的轉變與提升,旨在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2]。當前,科技創新步伐和技術迭代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職院校將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是精準對接市場需求、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是契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必然選擇,二者相互補充、協同發力,有效打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壁壘,構建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生態,從人才供給、技術創新、勞動力素質提升等多維度,為產業升級注人強勁動力。一方面,學歷教育為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穩定的人才儲備體系。高職院校依據產業發展趨勢,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構建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的專業群;通過系統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使其具備適應產業變革的核心素養。這種長期、系統化的培養模式,為產業輸送的不僅是掌握現有技術的人才,更是具備持續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能夠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人才的長期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培訓則以其靈活性和即時性,精準對接產業發展動態需求。面對產業新技術、新工藝的快速涌現,社會培訓可迅速響應,針對在崗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幫助其及時掌握前沿技術,縮短新技術應用周期。通過分層分類培訓體系,社會培訓能夠覆蓋不同層次、不同崗位從業者,滿足產業升級過程中多樣化人才技能提升需求,有效緩解產業轉型期的人才短缺問題。此外,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發展,能有效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如:在課程開發環節,院校與企業共同將行業標準、生產案例融入教學內容,實現教學與產業實踐的無縫對接;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教師通過參與社會培訓深入企業實踐,將一線經驗反哺學歷教育,優化教學方法與課程體系;同時,校企共建的培訓平臺成為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整合雙方資源,加速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推廣,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總之,高職院校教培融合,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相輔相成,可促進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與技能提升體系的形成,實現對勞動力群體的全覆蓋,為產業轉型升級筑牢人才根基。
(三)教培融合是高職院校促進終身教育發展的責任擔當
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它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涵蓋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教育形式。終身教育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全民、終身、廣泛、靈活和實用的特點[3]。推進終身教育是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提升個人競爭力、促進個人成長和適應時代變化的客觀需要。在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以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的模式,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與教育功能,成為促進終身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界限,構建起覆蓋個體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服務體系,切實履行了促進終身教育發展的責任擔當。一方面,學歷教育為個體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高職院校通過系統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與持續發展意識。這種基礎教育不僅是學生職業發展的起點,更為其終身學習提供認知框架與思維方法,使其具備在后續學習中理解、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社會培訓則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滿足個體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學習需求。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個體在職業轉換、技能提升、興趣培養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多元,社會培訓能夠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定制化課程與培訓方案。無論是在職人員的技術更新培訓,還是退休人員的興趣愛好課程,都能讓學習者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獲取所需知識與技能,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此外,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發展,能有效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完善。高職院校建立的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能將社會培訓獲得的技能成果轉化為學歷教育學分,也能將學歷教育階段的學習成果用于職業技能認證,打通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之間的壁壘。這種融通機制讓個體的學習過程形成有機整體,學習成果得到有效積累與銜接,增強了個體終身學習的連貫性與持續性。
二、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現實困境
高職院校將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并重,既是順應產業升級、服務社會需求的戰略選擇,也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徑。但當前,受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和辦學能力的影響,高職院校“重學歷輕培訓”或“重短期培訓輕長期規劃\"4,在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問題上,普遍存在運行體系不暢、資源共享不足、緊扣產業需求不緊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發揮。只有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及其癥結,才能以問題為導向,有的放矢地推進教培融合。
(一)缺乏統一治理結構,體系運行不暢
高職院校教培融合體系是指按照一定秩序或內部聯系,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在高職院校運行過程中組成的整體性系統,包括組織架構、制度機制、資源配置、價值評估等多個方面。高職院校教培融合體系設計是否合理、內部協調是否暢通,對于教培融合的實際開展影響重大。當前,高職院校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因缺乏統一的組織架構和治理體系,形成了明顯的二元分割格局[5]。從管理及實際運行的角度來看,多數高職院校將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學歷教育由各院系負責,社會培訓則歸由繼續教育學院或培訓中心負責。這種分散的管理模式,導致部門間信息溝通不暢、協調成本高,難以形成發展合力。如:在年度工作計劃制定及其實施上,學歷教育部門往往聚焦于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而社會培訓部門更關注市場需求和培訓項目的拓展,雙方缺乏統籌規劃,錯失協同發展的機會;在教師配置上,學歷教育教師與社會培訓教師分屬不同管理序列,缺乏統一的調配和培養機制,兩類師資難以實現優勢互補;在教學設施與實訓資源的安排上,因缺乏統一管理,出現重復建設或分配不均,導致設備使用效率低下、資源閑置,而部分培訓需求卻無法得到滿足;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各自獨立設計,缺乏有機銜接、互相融合。總之。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二元分割的治理結構,阻礙了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整體效能的提升。
(二)資源要素孤島化配置,共享協同不夠
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資源共享,是指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間師資、課程、實訓資源等核心要素的相互流動與復用。這種共享模式具有顯著價值,如:師資資源的互通能夠實現教師與培訓師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優勢互補;課程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彌合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教育與培訓存在的“時間差”和“能力差”;實訓資源的共用則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資源配置效率。然而,當前由于缺乏統一的治理體系,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深入推進正面臨資源要素孤島化配置的嚴峻挑戰。首先,在師資層面,存在“能教不善訓、善訓不能教”的結構性矛盾。如:高職院校教師長期專注于教學能力培養,“理論傳授強、技術轉化弱”;企業技術骨干雖掌握前沿工藝,但缺乏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系統教學模塊的方法論。其次,在課程層面,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課程難以共享。學歷教育課程以專業課程體系為邏輯框架,強調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穩定性,主要由校內專業教師主導開發,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但更新周期滯后于技術發展速度。社會培訓課程則圍繞崗位能力圖譜構建,以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為導向,多由企業工程師與培訓機構臨時拼湊,內容碎片化問題突出。最后,在實訓層面,校內外實訓資源協同存在障礙。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偏重設備先進性,忽視生產場景真實性,多數實訓場所僅能完成規范場景下的標準操作,無法模擬企業生產中的復雜變量,導致學生技能訓練與崗位實際需求存在“仿真鴻溝\"。企業出于生產效率和安全規范考量,難以開放生產設備用于教學;即便與院校共建實訓基地,也多采用專用教學設備,與真實生產線存在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實訓資源共享的困境。
(三)校企合作不深,緊扣產業需求不足
緊扣產業需求,依托校企合作推進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協同發展,是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工作存在不足,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校企共商、共建的合作機制。一是溝通不暢,需求對接難。校企共商是合作的起點,旨在精準把握產業需求,讓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有的放矢。但在現實中,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普遍陷入“表層化合作”困境,缺乏利益共創動力,缺乏常態化、深層次的溝通機制,導致信息交流不暢,難以就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系統布局,達成清晰一致的合作目標與計劃;協同及實施舉措落地時效率低下,難以實現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的深度融合。二是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平臺。當前,高職院校雖然與企業建立了產業學院、工匠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等合作平臺,但大多數平臺缺乏實質性運作,校企雙方在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等關鍵環節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制度體系,缺乏技術標準共研、資源共享規則等核心內容設計,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協議簽署、基地掛牌等表面層面,基于產權(資源)的實質性合作條款占比極低;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難以依托平臺協同推進,無法滿足教培融合的現實需求,導致專業設置無法跟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技術迭代速度,職業培訓項目也難以精準對接生產線技術改造的實際需求。這些問題亟待通過創新合作機制、完善制度建設等方式加以改進。
三、高職院校教培融合的突破路徑
面對“體系協調不暢、資源共享不足、產教融合不深”的實踐困境,傳統的局部優化模式已難以奏效。為了破解高職院校教培融合存在的問題,增強其社會服務能力,高職院校需跳出“雙軌運行”的路徑依賴,系統推進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協同發展的綜合改革。
(一)改革內部治理結構,形成動態適配的服務體系
健全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是保障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要實現教培融合,實現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協同發展,必須改革內部治理結構,構建適應教培融合發展的治理體系。首先,優化組織管理架構。高職院校要打破傳統院系專業分割的管理模式,成立專門的產教融合與社會培訓統籌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全校的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工作。該機構可整合教務處、繼續教育學院、校企合作辦等部門職能,建立扁平化管理機制,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形成統一規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同時,還可以在二級院系設立產教融合與社會培訓工作小組,對接產業需求,及時反饋調整教學與培訓內容,提升工作效率。其次,完善制度保障體系。高職院校需制定《教培融合發展實施辦法》《教培融合跨部門協作流程規范》等涵蓋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發展的系列規章制度;建立動態的專業調整機制,依據產業需求變化,及時增設、改造專業,確保學歷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培訓項目緊密銜接;創新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將社會培訓工作量、培訓成果轉化等納入教師績效考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完善激勵制度,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在融合發展中表現突出的團隊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激發教職工積極性。總之,只有通過系統推進學校內部治理體系改革,打破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之間的壁壘,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才能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需求的能力,實現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的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資源共享,校企構建教培融合新生態
資源共享是深化教培融合的核心支撐,對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具有關鍵作用。為了推進教培融合,實現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協同發展,高職院校需依托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深化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推進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中,同步構建師資、實訓、課程三位一體的共享體系,校企協同共建教培融合生態。首先,推進師資雙向共享。高職院校要創新“一師雙崗”,明確專業教師承擔學歷教育教學與社會培訓雙重任務;認定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服務的成果,允許實踐成果替代部分科研考核指標,并將培訓工作量按比例折算為教學工作量;同步建立企業技術骨干人校任教通道,經教法培訓認證后聘為客座教授或產業導師,校企人員互聘共育。其次,強化實訓基地的共建與高效復用。為此,校企要聯合制定實訓基地建設標準,確保設備選型、環境配置、安全規范與企業生產標準保持高度一致;創新運行管理模式,采用“教學一培訓一認證”分時復用機制,即日間開展學生技能訓練,夜間承接企業員工認證考核,假期組織行業技能競賽培訓;建立實訓成果互認體系,通過基地考核的學員可豁免企業入職測試,實現教育評價與職業認證的有效貫通。最后,深化課程資源共建。高職院校應構建“基礎模塊 + 行業模塊 + 定制模塊”三級課程體系,將崗位能力標準轉化為模塊化教材,實施數字化改造。企業生產案例需要同步轉化為教學資源庫,依托云端課程平臺整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資源,院校通過知識產權分成、定制服務收費等市場化手段,保障課程資源的持續更新與精準供給。總之,系統推進師資互通、實訓復用、課程共建的共享平臺,形成校企雙主體協同推進教培融合新生態,可顯著提升職業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的有機統一,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教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三)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共推教培融合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抓手[7],對教培融合成效提升至關重要。為了實現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發展,高職院校需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入手,構建全方位協同體系。首先,建立校企共商機制。在頂層設計層面,高職院校要主動融入市域產教聯合體,積極參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設,與共同體相關企業共同成立產教融合理事會或校企合作委員會,建立常態化校企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制度。理事會或校企合作委員會成員應涵蓋學校領導、企業高管、行業專家等,定期研討產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變化,共同商討或制定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同時,完善校企合作章程,明確雙方在資源共享、課程開發、師資互聘、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保障校企合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其次,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平臺是連接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橋梁,在實現教培融合,推進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協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高職院校應積極與行業龍頭企業攜手,共建以產權為基礎、以利益為紐帶的股份制性質的產業學院、工匠學院和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雙方共同打造集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技術研發與社會培訓于一體的綜合育人平臺;整合雙方資源,緊扣雙方需求,推進企業技術骨干與學校教師的雙向流動;緊密對接企業實際需求與行業前沿標準,引入企業真實項目,促進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同步落實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8。如此方能真正推進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的協同發展,為產業升級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達成學校、企業與社會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惠朝陽.高職院校要深入落實“育訓并重”[N].中國教育報,2022-07-26(3).
[2]王海兵.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特征與驅動要素:美國經驗與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1):9-16.
[3]吳遵民,李政濤,韓民.何謂跨界,何以終身,未來走向何方:終身教育與跨界教育的深度對話[J].終身教育研究,2024,35(1) :9-16.
[4]聶偉.新時代職教改革發展的新引擎[N].中國教育報,2020-11-24(9).
[5]張英杰,曹書瑞.職教集團視角下職業院校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研究[J].職教論壇,2015(13):41-44.
[6]雷世平.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基本特征、功能定位與推進路徑[J].職教通訊,2024(2):33-40.
[7]雷世平.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之“三論”“三難”“三突破”[J].職業技術教育,2025,46(10):31-36.
[8]葉偉,謝圣國,姚淼.產教研培用一體化:職業院校產業教研室構建與實踐路徑[J].學報,2024,23(2):59-65.
TheValue Implications,Practical Challenges,and Breakthrough Paths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NG Yanhui, YU Jiantong,YAO Miao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ges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 objective ne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a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Currently,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lack ofunified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poor system operation; isolation of resource elements and insuficient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not deep enough,and there is insuffcient focus on industry demand.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heir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reform their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form a governance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mote resource sharing and build a new eco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g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d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 joi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ge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alue connotation; realistic dilemma; breakthrough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