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25)06-0047-15
提升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既是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也是實現教育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東西協作,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加快推動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標\"[2]。中等職業教育發揮著培養技能人才、促進就業、支持地區產業經濟適配、提升社會流動、增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系統推進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不僅契合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更是實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建設教育強國的實踐路徑。然而,當前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依然存在著優質資源缺乏、人才培養成效不高、服務功能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等方面的問題[3]。因此,面向西部發展新格局和教育強國建設,有必要對西部中職發展問題予以系統性審視。有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西部地區12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進行實證測度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辦法,西部地區指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統稱為“省”)。
一、評價指標構建與數據來源
完整的評價模型包括被評價對象、評價指標、權重系數、集結模型和評價者五個基本要素,其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關鍵基礎[4,要遵循目的性、完備性、可操作性、獨立性、顯著性與動態性六項原則,即“O-C-W-I-S-D”原則[5]。
根據對已有研究的梳理,職業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在不同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側重。有學者通過對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的分析指出,評價包括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對辦學投入一過程一結果的評價、對社會和學校以及內部一外部質量的評價[。有學者提到,職業教育評價要重點關注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等方面的適應性,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實現人才培養的師資配備、實習實訓條件、校園信息化等支撐要素[]。而在國際職業教育評估指標體系中[8-9],職業教育的評價指標包括機會吸引力(職業教育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所占的比例)技能發展與市場相關性(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培訓支出占GDP比例)文化完成率、職業技術掌握情況、學校特征(教育資源指數、學生和教師總體比例)等方面。
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實證測度方面,朱德全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數理統計法對四個直轄市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10]。安蓉、張晗瑩以我國31個省2014年至2019年的面板數據為基礎,探究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職業教育與經濟的協調性[1]。朱德全、彭洪莉利用熵權TOPSIS法,基于2020年截面數據對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研究[12]。單怡、崔宇紅以2012—2019年全國中職發展水平為研究對象,采用組合賦權法、自然斷裂法、空間自相關法分析了我國中職發展的時空演變特征[13]。此外,有學者分析了全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時空差異[14];有學者聚焦地方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開展研究[15];還有學者基于教育強國背景對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進行了測量與比較[16]
盡管當前學術界尚未構建起一套成熟完整且具有普適性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但現有文獻關于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核心維度的界定、指標遴選要素、實證測度方法等仍然為現有研究提供了學理依據與方法論參照。綜合來看,系統性構建、動態性調試、有效性驗證是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所具備的三重屬性。因此,評價指標要遵循“動態迭代一范式創新”的雙向演進路徑,在結合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更新,以反映不同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滿足職業教育改進的動態需求。本研究從研究目的以及數據的可獲得、可比較、真實性等維度考量,最終構建了由“結構規模、教育經費、教學條件、教師質量、人才培養”5個二級指標和18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為保證統計口徑相一致與數據可獲得,本研究采用當前所能獲取的最新數據,即2024年底發布的2023年數據①。所使用的原始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24》教育部2023年教育統計數據、202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比賽獲獎名單、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獲獎名單、教育部關于批準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名單等。
表1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

二、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的測度與分析
職業教育的發展數據本質上是教育系統可觀測屬性的數字化表征,對各類數據的整合分析構成了評估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的實證基底。為此,本研究采用“數據統整一指標賦權\"雙層遞進分析框架,將數據進行“最小一最大標準化”處理,采用熵權法對各項指標進行科學賦權。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熵權法是一種多維決策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根據各指標的熵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決定指標權重[7。該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因素對于權重的干擾,從而使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各項指標權重更為科學客觀,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標準化。在多指標的評價中,由于不同的指標數據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如果直接對原始指標進行分析,將無法統一衡量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狀況,因此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研究采用Min一Max標準化(最小—最大規范化),將三級指標數據映射到[0,1]
區間,公式為:

同時,為了保證所有指標都為正向指標,采用最小—最大規范化(Min-MaxNormalization)對D1(生師比)負向化指標做了正向處理,公式為:

其中, x 是原始數據, .x′ 是正向化后的數據,max(x) 和 min(x) 分別是原始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確定權重。
第一,在數據標準化的基礎上構建決策矩陣:
x=(xij)m×n
其中, m 為省份, n 為指標數, xij 為第 i 個省份在第 j 個指標下的標準化值。
第二,計算指標的比重:

對于每個指標 j ,計算每個省份在該指標下的比重,確保大于等于0,并且對于每個指標 j ,所有省份的比重之和為1,即:
。
第三,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

其中,
。
第四,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計算第 j 個指標的權重:

確保所有指標權重和為1,即 
第五,計算綜合得分。對于每個省份 i ,計算中等職業教育綜合辦學水平 Si

綜合得分越高,表明該省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越高。經過計算,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權重如表2所示。
表2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指標權重


(二)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測度與分析
基于上述處理和計算,西部地區各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除重慶外的其余11個省份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說明西部地區中職發展水平整體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和內蒙古的中職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較接近,四川、西藏、寧夏、甘肅、陜西、貴州、新疆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而青海和云南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圖1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

進一步比較西部各省在5個二級指標上的發展水平可知(見表3),云南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在5個核心指標上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青海在教學條件、教師質量、人才培養3個指標上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新疆、甘肅在結構規模、教學條件、教師質量、人才培養4個指標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的中職結構規模指標高于西部地區所有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其他指標均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并且教育經費、教學條件指標在西部地區排名靠后;寧夏在中職結構規模、教師質量、人才培養3個指標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除教育經費指標外,其他指標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四川在教育經費、教學條件、人才培養3個指標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僅有人才培養指標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僅有人才培養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4個指標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僅有教育經費和教學條件2個指標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表3西部各省中職主要發展指標比較

總體來看,西部中職主要發展指標普遍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其內部之間的差異問題也值得關注。貴州省擁有最大的中職規模,然而在教育經費指標上卻表現得不理想,從而引發了教學條件指數排名墊底,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的“連鎖效應”。而西藏地區教育經費指標遙遙領先使得整體發展水平躋身西部前列,卻在人才培養方面產出較低。重慶能在整體水平上領先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其在人才培養指標上的優異表現。廣西也憑借較高的人才培養指標緊追全國平均水平。
三、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發展指標的測度與分析
基于復雜系統理論視角,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數據本質上是具有層級嵌套性的教育生態系統觀測集。現有數據同時支持對西部中職發展水平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為進一步從微觀上把握西部各省中職發展的特征,本研究具體分析了不同省份中職在結構規模、教育經費、教學條件、教師質量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狀況。
(一)職普比:貴、青、川、渝超全國平均水平,其余省份規模有待優化
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動普職協調發展,可以根據本地產業發展的需要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狀況,合理規劃普職規模[18]。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互相補充的兩大類型,共同承擔著人才培養的使命,中等職業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縮小城鄉差距和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參照發達國家實踐經驗,我國要實現邁向制造業強國和共同富裕的目標,還需要將職普比控制在合理區間[19]。從2023年西部各省的中職與普高中在校生人數比較來看(見圖2),貴州職普比達0.73,為西部地區最高;青海職普比達0.65,排名第二;四川、重慶職普比分別為0.58和0.56,分列三、四名,上述四省的職普比都在全國平均水平(0.46)
之上。而寧夏和內蒙古的職普比為0.44,新疆為0.43,陜西為0.42,與全國平均水平較為接近;西藏和廣西的職普比為0.40,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距離;云南和甘肅的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最小,職普比分別為0.37和0.34。由此可見,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在省際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并且有8個省份的職普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距離實現職普協調發展的目標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圖22023年西部地區各省份在職普在校生人數比

(二)教育經費:邊疆省份優勢顯著,省際差異分化嚴重
經費資源投入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教學條件的改善和人才培養產出都離不開教育經費的支撐。為此,本研究對西部地區各省的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人情況進行了省際間比較,并參照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揭示了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性問題(見表4)。
表4教育經費指標

續表

首先,從西部各省的總體教育經費水平來看,西藏、甘肅、青海、內蒙、新疆、寧夏6個省份的教育經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省份中有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其中,西藏的教育經費最高(0.20),并且顯著領先西部地區其他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其原因是作為邊疆地區,西藏獲得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和專項支持力度較大,因此展現出在教育經費上的相對優勢[20]。從“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支出(B1)”來看,云南、重慶、廣西、陜西、貴州省的經費投入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貴州和廣西與全國均值差距最大,需引起高度重視。“生均一般公共預算經費占比人均GDP比重(B2)”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中職教育經費投入的實際影響,西部地區僅有重慶、廣西、陜西的比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廣西與全國平均水平較為接近。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和陜西的人均GDP水平在西部地區靠前,兩省的教育經費來源較廣,因此需要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支持力度就相應減小[21],這充分解釋了兩省該項指標值不高的原因。同時也提示,重慶和陜西未來需積極擴展經費來源渠道,以助力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支出/普高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支出(B3)”能直觀反映出不同省份對中職教育經費投入的重視情況。西藏、甘肅、內蒙古、新疆和寧夏的比值高于全國均平均水平,其中,寧夏和甘肅的中職生均一般公共預算經費高于普通高中。貴州和陜西的指標值最低,陜西中職生均一般公共預算經費的投入不足普通高中的 80% 貴州不足 70% ,表明兩省在兩種教育類型上的經費投入比例失衡。
(三)教學條件:寧、陜、蒙領先全國平均水平,教育數字化支撐不足
隨著教育數字化的發展,現有教學條件既要支撐師生的基本教學活動,也要適配技術發展更新換代,滿足信息化和仿真實訓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獲取與技能學習,實現培育卓越現場工程師的目標[22]。故本研究采用生均校舍建筑面積(C1)、每百名學生擁有數字終端數(C2)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多媒體教室數(C3)每百名學生擁有職業教育仿真實訓資源量(C4)、生均教學科研實習儀器設備資產值(C5)5個指標來衡量教學條件投人的充足程度和教育數字化發展的支撐水平。
從表5中可以看出,僅有寧夏、陜西和內蒙古3個省份的綜合教學條件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說明西部地區總體水平較弱。西藏、新疆每百名學生擁有職業教育仿真實訓資源量僅為0.30套和0.42套,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1套。重慶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積、每百名學生擁有數字終端數、每百名學生擁有職業教育仿真實訓資源量、生均教學科研實習儀器設備資產值4個指標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積、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多媒體教室數、每百名學生擁有職業教育仿真實訓資源量3個指標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以外,其他4個指標全面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青海生均教學科研實習儀器設備資產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指標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四川和貴州的5個指標全面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的5個指標排名墊底,需引起高度重視,兩省在未來急需積極改善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條件狀況。
從達標情況來看,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達標方案》)規定,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少于 20m2 [23]。2023年云南、陜西、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青海等7個省份未達到此標準,其中,貴州和青海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低于 15m2 ,與標準值之間差距較大。
表5教學條件指標

(四)教師質量指數:川、蒙、渝師資質量高,整體教師隊伍表現欠佳
師資隊伍水平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教師數量以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能助力中職人才培養。生師比越高說明教師所教的學生越多,承擔的教學任務就越重。教師質量的指標還包括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教學技能大賽獲獎情況。本研究擬從職稱水平、學歷水平和教學技能三個層面來反映教師的質量。
在教師質量綜合指數排名中(見表6),西部地區除四川、內蒙古、重慶外,其余9個省份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整體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從“生師比”數值來看,僅有內蒙古、陜西、甘肅、西藏4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參照“達標文件”中生師比不低于 20:1 的標準,廣西、貴州、云南、寧夏、青海生的師比不達標。從“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占比”來看,廣西、新疆、貴州、陜西、寧夏、西藏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足 20% ;西藏最低,僅為 14% 。從“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占比”來看,僅有陜西、寧夏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余省份全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青海最低為 4% ,表明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整體教師隊伍學歷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而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數/西部地區總獎項數”的表現上,西部地區各省獲獎情況分化較為嚴重,西藏、青海、甘肅的獲獎數僅為1項,有7個省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西部地區中職教師教學質量省際間差異較大。
表6教師質量指標

注:用省份所獲獎項數的中位數代表全國平均水平(下同)。
(五)人才培養:渝、桂成效顯著,其余省份技能培養與教學成果不足
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中職辦學產出水平的重要依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以高技能的習得為核心。本研究采用“畢業生獲取職業類證書比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數/西部地區獎項數”“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數/西部地區獎項數”等指標從人才產出率、人才競爭力、人才培養成果等方面反映西部各個省份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狀況。
由表7可知,西部地區重慶、廣西兩省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綜合指數分別為
0.197和0.191,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西部地區總體人才培養狀況并不理想,除重慶、廣西外的其余省份的人才培養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的落后程度最大,人才培養綜合指數僅為0.013;青海位列倒數第二,人才培養指數為0.17。其余省份的人才培養指數分布在0.020—0.103之間。在“畢業生獲取職業類證書比例”指標上,廣西、四川、新疆、陜西、內蒙古、云南、寧夏、青海、西藏9個省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西藏最低,僅為 12.6% ,意味著在100名學生中只有不到13個人能獲得職業類證書,說明學生培養質量不高。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數/西部地區獎項數”指標上,最高值為重慶0.198,最低值為西藏0.007,地區間差異過大。而在具體獲獎數方面,僅有重慶、四川、廣西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寧夏的技能大賽獲獎數僅為7項和3項,說明兩省對優秀技能人才的培養不足。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方面,僅有重慶、廣西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青海、寧夏、內蒙獲獎數為0,未來排名靠后的省份在人才培養成效方面應當有所突破。
表7人才培養指標

四、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要提升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需要將高質量職普協調發展作為目標,結合中職實際需求,關注辦學條件、教師隊伍建設質量以及數字化終端配備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優化中職規模、落實資源投入、提高辦學能力。
(一)優化辦學規模:強化中職教育功能定位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推動職普協調發展、相互融通,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24]。從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定位來看,中職需要保障生源數量及質量,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優質的技術技能人才[25]。因此,面向教育強國建設職普協調發展目標,西部地區各省份應結合省情進一步優化中職辦學規模
一方面,“職普同等重要”是高質量職普協調發展的前提[26]。過于壓縮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既不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也不利于高質量職普協調發展。因此,教育部門需結合地方人口結構特征、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分布情況,優化中職學校布局以保障教育輻射范圍最大化;同時,遵循城市發展的“空間調整一人口變動”雙重動態需求,預防出現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
另一方面,教育部門要以現實需求為導向,保持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數額占比處在合理區間。中等職業教育仍然有很大的需求空間,尤其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中職依然是很多低經濟水平家庭的主要選擇[27]。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中東部地區,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需求理應更大,然而結果卻截然相反,西部三分之二的省份2023年的中職學生數在高中學段占比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此,適當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供給,各省份要著手推進中職招生制度的完善與秩序重構。第一,教育部門要會同多部門協同制定總體招生方案,形成常態化招生機制,并層層落實中職招生任務,采取“目標考核一追責問責”等管理體系將工作具體落實。第二,教育部門應加強對招生過程的監管與資質核查,重點打擊中職學校違規收費、虛假宣傳、中介逐利等損害學生利益的亂象,同時對辦學與招生工作進行合法、合理、合規地審查,根據學校的辦學能力劃撥對應的招生數額。第三,教育部門應利用新媒體渠道加大招生力度,突出中職就業和升學多樣化選擇優勢,詳細介紹學校的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傾向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二)落實資源投入:為中職發展提供兜底保障《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了“加快推動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標”的目標。但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在教育經費、師資配備和生均校舍面積方面還與文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向教育強國建設,西部中職應當落實各項教育資源的精準投人,切實保障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質量。
其一,完善教育經費資源投入機制。從西部地區2023年的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情況來看,一方面,大多數省份無論是在重視程度上還是在絕對數量上都與全國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多數省份尚存在“教育經費一人才產出”的低效現象,其典型特征表現為經費投人水平領先而人才培養成效排名靠后。《關于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的意見》對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成本核算、地方撥款標準制定、具體投入要求與保障措施方面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說明[28]。為改善重視程度與投入效率不高的問題,各級政府要持續增加地方性財政經費投入,積極協調多部門為中職辦學爭取資金,同時不斷完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機制以及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合作辦學形式,多渠道地拓展中職辦學經費來源。此外,教育部門應進一步采用智能預算分配引擎、動態優先級矩陣技術,依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學校辦學規模和教學設施情況合理分配教育經費,引導經費投向中職辦學的薄弱環節,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的不同專業和需求,建立差異化撥款機制,對于實訓設備、數字設備依賴更強的專業,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人傾斜,用以改造、更新教學條件,改善“高投入一低產出”的經費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其二,落實教師數量“足額配備”,優化生師比。西部地區僅有四個省份的中等職業教育生師比接近或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貴州、云南、寧夏和青海等省的生師比距離《達標方案》提出的“師生比達到 1:20? ”的基本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其中,貴州和青海的生師比數值過大。因此,教育部門要依據中職在校生人數、課程和教學任務等情況,科學核定編制,確保師資數滿足教學需求。同時,教育部門應公開招聘專業緊缺教師,制定優惠政策以吸引教師人才,或與高校合作制定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定向培養計劃以實現教師數量的補充。最后,教育部門應建立生師比動態調整機制,促進同一地區教師資源的共享流通,在人口負增長背景下提前做好師資規劃,避免造成教師資源的浪費。
其三,合理規劃校舍建筑面積。由前述調查可知,2023年西部地區的云南、陜西、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青海等省均未達到“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少于 20m2 ”的標準,其中,貴州和青海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低于 15m2 ,與標準值之間差距較大。基于此,地方主管部門以及學校要依據生均用地情況演變趨勢合理制訂新學年的招生計劃,構建土地資源“整合一開發—預警—調整”動態機制,加大學校空間開發程度,保持校園容積率在標準規定的范圍內。
(三)提高辦學能力:為人才培養賦予堅實支撐
培養能工巧匠與高技能人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然而,西部地區僅有重慶、廣西兩個省份的中職人才培養指數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整體表現并不理想。中職學校辦學能力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支撐,西部地區中職人才產出成效不顯著歸根結底是學校辦學能力不高造成的。為改善西部中職人才培養成效低下現狀,相關教育部門急需提高中職學校的辦學能力,加強教師隊伍質量建設,提升教學條件的數字化水平,優化人才培養機制。
其一,進一步提升教師質量。西部地區中職教師隊伍在職稱、學歷、教學技能表現上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教育部門要積極采取措施,提升教師質量。一要完善中職教師準入制度,既要充分考量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也要考慮職業教育對于師資技能實踐與熟練演示的操作性需求。二要加大對教師能力培訓的重視,進一步優化中職教師“技能、知識、師德”三維培育體系。相關教育部門要為教師的培訓提供經費補貼與工作量優化保障,充分考慮教師的需求、成本及培訓意愿,切實增強培訓效果。三要優化教師評價機制,把教師的教學技能與實踐技能水平納入評價體系,設立榮譽稱號和專項獎金鼓勵在教學成果、教學技能上有突出表現的教師。
其二,積極推動數字化終端建設。教育數字化是教育強國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提出,要“推進智慧校園標準化建設,逐步普及教學智能終端\"[29]。然而,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在“每百名學生擁有數字終端數”“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多媒體教室數”“每百名學生擁有職業教育仿真實訓資源量”等指標上整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省份的指標遠遠落后。面對這一現狀相關教育部門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一要進一步擴大“數字中職校園”試點范圍,制定具體行動規劃,開展定期巡查,對數字化建設水平達不到最低標準的學校進行問題調查,并予以相應幫扶。二要落實數字化建設配套資金,按照學生數量以及專業建設情況,引導教育經費、社會資源助力數字化建設。三要加強數字化設備的管理與優化,定期維護數字化終端,開展“學生一教師”雙端培訓,讓學生和教師能合理規范使用數字化設備,提高日常教學效率,真正意義上實現有設施,且會使用、能用好數字化設備。
其三,優化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中職人才培養成效與中職發展息息相關,人才培養的質量越高,中職所獲取的社會支持力度就越大,從而形成人才產出與中職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為此,相關教育部門要采取措施,優化人才培養機制。一要加大中職課程建設力度,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開發具有學校特色和行業適用性的課程,更新并落實課程相關的教材、教案、實訓手冊與設備等資源。二要持續深化中職學校“課堂革命”,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開發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為學生學習提供靈活性、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三要加強人才培養的過程性質量監測,多元化地拓展人才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校、企業、家長多方的評價,也要考慮學生知識、技能、綜合素養多維發展,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定期更新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及時調整教學和管理策略。
五、結語
隨著教育強國建設的縱深推進以及職業教育現代化體系建設改革持續深化,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理應得到足夠重視。本研究通過構建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有效揭示了西部地區中職發展水平省份間以及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差距,充分反映了西部中職發展的突出性問題。但是,職業教育的質量評價問題向來復雜,當前的統計數據對于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解釋力還有待加強。要想充分發現并有效紓解西部中職的發展問題,還需相應部門和研究者提高對西部中職的關注,豐富統計數據并深入實踐調研。總之,沒有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在建設教育強國和共同富裕目標指引下,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既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抓手,更是重塑人力資本結構的戰略支點。未來,中央和西部各省要積極關注中職發展,把優化辦學規模、落實資源保障、提高關鍵辦學能力作為重中之重。
注釋:
①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實際數據為2022年數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EB/OL].(2020-05-17)[2025-04-23].https:
//www.gov.cn/zhengce/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0L].(2025-01-19)[2025-04-23].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3]瞿連貴,石偉平.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西部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戰略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9(4):16-21.
[4]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9-11.
[5]彭張林,張愛萍,王素鳳,等.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與構建流程[J].科研管理,2017,38(S1):209-215.
[6]高山艷.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的爭議與追問[J].職教論壇,2014(1) :26-30.
[7]盧曉中,吳結.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適應性評價指標設計及其應用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5,(1):76-79.
[8]張振助.國際教育指標及統計的比較與借鑒[J].復旦教育論壇,2009(5):50-55.
[9]李玉靜,岳金鳳.國際職業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比較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19):83-8.
[10]朱德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均衡測度與比較分析:基于京津滬渝的實證調查[J].教育研究,2013(8):70-82.
[11]安蓉,張晗瑩.我國省際中等職業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測度:兼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J].職業技術教育,2022 (6) :51-63.
[12]朱德全,彭洪莉.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數與水平測度[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138-152.
[13]單怡,崔宇紅.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測度與時空演變[J].繼續教育研究,2024(6):40-45.
[14]蔡文伯,徐曉晶.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區域差異及空間效應[J].職業技術教育,2024(15):8-17.
[15]張成濤,劉銳,陳一鑫.提質培優背景下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測度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11):40-47.
[16]薛寒,徐子懿,阿木古楞.教育強國背景下西部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數構建與測度[J].職教論壇,2024(10) :14-24.
[17]章穗,張梅,遲國泰.基于熵權法的科學技術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0,7(1):34-42.
[18]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 (2022-04-20)[2025-04-2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19]田志磊,薛懿,殷利.高中階段普職分流:誤解、事實與愿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5(2):105-118.
[20]林克松.民族八省區中職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政策啟示[J].職教通訊,2018(7):13-21.
[21]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公共投資戰略選擇: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組.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公共投資戰略選擇: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12-21,46-52,128.
[22]和光.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要突出“現場”[J].職業技術教育,2024(32):1.
[2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11-02)[2025-04-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9/content_5727868.htm.
[2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22-12-21)[2025-04-23].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25]呂玉曼,徐國慶.從強化到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確
立的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26]祁占勇,鄂曉倩,郭小麗.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高質量職普教育協調發展[J].教育學術月刊,2024(8):12-21,47.
[27]徐國慶.中等職業教育仍然有很大需求空間[J].職教論壇,2025(②):1.
[28]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的意見[EBOL]. (2024-12-25)[2025-04-23].https://jkw.mof.gov.cn/zhengcefabu/202502/t20250208_3955752.htm.
[29]教育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數據局.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EB/OL]. (2025-04-11)[2025-04-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4/content_7019045.htm.
[責任編輯秦濤]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Power Construction
LIN Kesong, RAO Changpeng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a strategic priority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west and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To accurately,objectively,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VE)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VE in the western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5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l8 tertiary indicators based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Through empiricalmeasurement ofthe SVE development level in western provinces using 2O23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VE in the western region lags behind the national average to varying degrees,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ter-provincial development disparities.Therefore,facing the goals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VE in the western region needs to further integrate with actual demand conditions to optimize the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s; implement various resource investments to guarantee basic school operations; and enhance school-running capabilities to provide solid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ower; western reg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