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25)06-0089-09
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亟待構建統一的能力評價標尺。這一標尺不僅要為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貫通式培養提供一致性參照框架,更需要具備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領域的橫向可比性,形成在教育領域內外廣泛認可的職業能力評價坐標系。跨教育領域的資格框架作為描述并致力于清晰表達所有教育周期和教育水平之間資歷差異的工具[],在歸入人才資格、匹配教育需求與供給、指導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提供了基準和橋梁。因此,在跨教育領域資格框架視角下構建職業教育資格框架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只有賦予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資格應有的地位,加強相應證書的建設和提升各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從國家制度上支撐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地位,扭轉社會唯學歷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為人才多元化成長成才提供依據。
瑞士作為世界上少數具有獨立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之一,其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被視為值得效仿和學習的成功范例,也是使得青年失業率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2]。此外,瑞士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更是得益于其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塑造。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為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上下銜接與貫通提供了有力參照,進而培養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其建設經驗能夠為我國進一步開發資格框架和構建人才培養標準的一體化能力體系提供有益啟示。
一、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動因與意義
早在2008年4月23日,為了促進歐洲各國資歷體系的滲透性、透明性和可比性,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正式批準建立了歐洲資格框架(EuropeanQualification Framework,EQF)。EQF 作 為一個元框架(meta-framework)[3],承擔著歐洲范圍內資格“中轉站”的職責,其學習成果導向范式與瑞士2004年施行的新《職業教育法》倡導的行動能力導向具有一致性[4]。為提升職業資格證書的國際認可度,瑞士積極把握與歐洲資格框架(含歐洲高等教育資格框架)合作的機遇。相關研究顯示,瑞士高等教育政策在整體架構上高度契合博洛尼亞進程模式,而職業教育政策則更多吸納了哥本哈根進程模式的核心要素[5]。2009年,瑞士政府通過了與博洛尼亞進程框架一致的國家高等教育資格框架。2014 年,瑞士政府又通過了《關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國家資格框架條例》,正式搭建起瑞士職業教育的國家資格框架(以下簡稱“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Nationaler Qualifikationsrahmen fur AbschlüssederBerufsbildung,NQR-CH-BB)[]。兩類框架以元框架EQF為基礎,通過EQF進行聯結與轉換,二者雖然隸屬不同教育類別,但具備同等價值。這種一致性極大地提升了瑞士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透明度、滲透性和互補性。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既是對歐洲一體化背景下資格互認趨勢的積極響應,也是完善本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
第一,促進職業教育的融通發展。一方面,瑞士教育體系由普通(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支柱構成,并催生了一個由“純粹”的“學術”教育和“純粹”的“職業”教育構成的具有兩極“理想典型”的連續體[7]。另一方面,瑞士教育體系的核心理念是“沒有資格是無法銜接的/沒有死胡同”(Kein Abschluss ohne Anschluss)[8],這意味著,學習者可以在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教育之間隨時切換,而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也可將“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進行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結合。因此,在融通性教育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瑞士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一把標尺,使得它既能縱向貫通與等值發展,又能與其他教育橫向或斜向融通與轉換發展。第二,增強職業資格認可與等值。瑞士的職業資格和專業資格依托職業與專業教育(Vocational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PET)體系培養,在勞動力市場享有相當高的聲望。在瑞士,約有三分之二的義務教育階段畢業生選擇職業教育。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流動性增強,學位認可和合理估值的需求增加,擁有瑞士職業教育資歷的勞動者與擁有他國同類資歷的勞動者競爭日益激烈。盡管瑞士在職業教育領域表現卓越,但其眾多資格證書在國際上的認知度仍有待提升。對于不熟悉瑞士職業教育的雇主而言,這些職業教育資格往往難以被準確評估。相較之下,具有國際知名大學頭銜(如學士和碩士學位)的求職者更受雇主青睞,而此類高級職業資格在國外往往只能通過學術手段獲得[10]。此外,雇主通常更關注職業資格能否作為能力信號,而非其對應的教育水平[1]。總之,瑞士職業教育資格在國際化的勞動力市場面臨著全新的價值變現問題,潛在性地阻礙了瑞士公民在國外尋求良好就業的可能。第三,提升資格透明度和可比性。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旨在確保職業教育資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即增強職業教育畢業證書與本國普通教育畢業證書的橫向比較及與國外資格的跨國比較,并改善其在國際勞動力市場上的定位,從而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特別是在高等職業教育方面[12]。其具體目標為:提高瑞士職業和專業資格相對于歐洲的透明度、清晰度和可比性;促進社會對職業與專業教育及其學術教育的平等認可和重視;幫助雇主了解瑞士職業與專業教育畢業生和其他國家畢業生的能力,以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作為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加強對瑞士高等職業與專業教育的認可;增加受過瑞士教育的專業人士在國外就業的機會,從而提高整體流動性。[13]自2018年以來,其功能和政策目標沒有變化[14]。
總的來說,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立有利于實現以下目標:為瑞士的教育體系提供一個統一的參考標準,促進教育體系內部的貫通性和靈活性,支持學習者的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瑞士的勞動力市場提供可靠的信息來源,幫助雇主、雇員和求職者了解不同資格的含義和價值,增強職業資格的社會認可度和市場競爭力;為瑞士的國際合作提供一個有效的溝通平臺,促進瑞士職業資格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格框架的對接和對等,提供跨國界的學習機會和促進人才流動。
二、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架構
(一)基本結構:學習成果導向的資格序列
在瑞士的八級資格框架中,受瑞士新《職業教育法》約束的職業教育資格均歸入其中,形成覆蓋國家資格框架3一8級的教育體系。其中,3—4級基本對應職業基礎教育階段(如果額外獲得高校入學資格則對應第5級別),5—8級基本對應高等職業教育階段,且后者與歐洲高等教育資格框架等級描述基本一致。
瑞士職業教育體系是其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建設的基礎,主要包括高中階段的職業基礎教育(BerufslicheGrundbildung)和高等階段的高等職業教育(HohereBerufsbildung)兩個部分。其中,國家規定的職業基礎教育被認定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基礎,由兩年的職業證明學徒制(EidgenossischesBerufsattest,EBA)和三年或四年的能力證書學徒制(Eidgenossisches F?higkeitszeugnis,EFZ) 構成,其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并為畢業生獨立進行職業活動做準備。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高等專科學校(HoherenFachschulen,HF)、聯邦職業考試(Berufsprufung,BP)和高等專業考試(HohereFachprufung,HFP)共同構成了瑞士高等層次的職業教育,面向擁有相關領域職業經歷的職業基礎教育畢業生開放。其畢業生通常擔任管理職位并經營自己的企業,是合格的專業人才和中堅領導力量,可以獨立完成高要求且責任重大的工作任務。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納入了以上職業教育資格,如職業基礎教育階段的EFZ對應職業教育資格框架4級(四年制對應5級),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高等專科學校文憑(DiplomHF)對應職業教育資格框架6級。
(二)水平維度:體現職業能力的綜合內涵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明確面向歐洲資格框架,并引入了一個通過知識、技能和能力定義的六級結構。其中,知識維度指向與工作或學習領域相關的知識,不同于歐洲資格框架按照知識的性質進行劃分,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根據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將“知識”劃分為“知道”和“理解”兩個子維度。技能維度指個體運用知識執行任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分為“程序技能”和“感知運動技能”。能力維度指個體在工作中對知識和技能的定期和常規應用,包括職業能力與個人能力(含自主性、社會能力、領導能力)(見表1)。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在歐洲資格框架的基礎上,對個體的能力描述做出了多方位的拓展[14]。這些維度的定義充分重視個體實踐經驗,且表明除技術能力外,個體還可以通過獲得其他能力來促進個人在工作環境內外的發展。
表1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NQR-CH-BB)的標準維度描述[13][15]

(三)垂直維度:體現職業能力的進階發展
同樣地,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等級標準描述也采用了EQF中呈線性遞增的八級矩陣結構。通過對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描述標準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該描述的結構形式大致由應用場景、應用成果與獨立性三部分構成。隨著等級的不斷提升,在“應用場景”上,個體所需經驗的廣度加大,應用領域更加細化;在“應用成果”上,個體承擔任務的難度要求逐步增加,類型廣度不斷擴大;在“獨立性”上,個體完成工作的依賴性逐漸減少,獨立性逐漸增加,直至可以獨立完成,乃至為他人提供工作指導與戰略支撐(見表2)。
表2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等級標準的進階變化

完成構建的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主要通過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為畢業生提供能力證明。在根據哥本哈根進程模式進行瑞士職業教育改革時,瑞士職業教育與技術局(Bundesamt furBerufsbildungundTechnologie,BBT)將證書闡釋(Zeugniserlauterungen,ZE)的制定視為優先事項之一,以便保持職業教育系統的結構不變[12]。證書闡釋描述了學生已經完成的學習課程,其模板的內容和形式設計參照歐洲通行證(Europass)的畢業補充證明,以保證其國際透明度,且只在與相應畢業證書一同提交時才起作用,單獨的證書補充并不具備效力,加強了雇主對畢業生的學術和專業能力認可。二是為教育計劃的制定提供基準。
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為教育計劃中的“資格概況”(Qualificationsprofile)描述提供了參照基礎。瑞士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每一種專業都確定了對應的課程框架或教育計劃[,描述了該專業所需的水平以及學習者在畢業時必須具備的能力資格,以便學習者在規定的水平上勝任該職業。“資格概況”通過對職業概貌、行動能力領域和行動能力進行總體描述,為制定框架教學計劃提供依據[17]。“資格概況”還可以作為國家資格框架中職業教育資格分類的基礎,用于起草證書闡釋或設計鑒定程序。三是為個體行動能力的落實提供指導。國家資格框架作為一種基于學習成果的資格框架,其級別描述也充分體現了結果導向性。同樣地,瑞士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果一般以職業能力進行描述,以概括畢業生在學習過程結束時必須具備的所有必要能力。目前,瑞士所有職業教育條例都是采用學習成果的方式制定的。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中的資格描述與教育中需落實的行動能力總體上的指向是一致的,因而,它也指導著教育計劃中的行動能力描述與落實。瑞士根據資格框架的能力網格進行了能力劃分,這些能力將在各專業的具體教育教學中得以落實。
三、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特征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通過系統性設計,構建了以“能力”為核心標尺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顯著提升了職業資格在教育貫通、市場認可與國際流動中的效能。其建設經驗集中體現在理念革新、標準建構與實施聯動三個維度,形成了邏輯自洽、特色鮮明的框架特征。
(一)樹立依據能力邏輯建設職業教育框架體系的理念
學習成果被視為在不同教育體系、不同類型的機構、不同學科之間進行調解的有效工具[18]。而預期學習結果的不確定性和對結果的不正確評估可能會導致偽學習成果(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19]。因此,瑞士在建設國家資格框架的進程中,除國際因素的推動外,基于國家資格框架與瑞士職業教育框架在建設邏輯上具有一致性考量——前者的學習成果轉向與后者的行動能力導向在本質上同向,顯示出瑞士對依據能力邏輯建設職業教育框架體系的充分認識。
瑞士將專業資格融入職業教育資格框架之中,而學術資格被分配到高等教育資格框架之中(具體涉及州立大學、聯邦技術學院、應用科學大學、教師教育大學和其他專業機構的文憑),這顯示了職業資格與專業資格的一體化構建,有利于職業技術人才的等值認可與生涯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職業教育內部的貫通銜接。在其他國家,國家資格框架通常被用于驗證非正規教育、提高職業教育系統的滲透性或質量保證,但對于瑞士而言,鑒于其擁有專門的職業教育資格框架,且與高等教育資格框架相互獨立,教育體系內部跨部門和跨機構問題的澄清是其重點[2%。瑞士職業教育成果(如證書、文憑等)借助資格框架取得了與普通教育成果同等重要的地位,且職業教育在課程上的自主性更大,針對性更強,資格考試對報考者的工作年限也有明確限制,從而保證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此外,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獨立建構也避免了不同教育部門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爭議[21。作為畢業證書的能力補充證明也為各界了解畢業生所學課程內容和所獲實際能力提供了重要參考,進而使得學生的能力外顯化,更易被勞動市場所識別和認可,提升了人才匹配效率。同時,教育成果市場轉化效率的提升也帶來了更高的教育回報率,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也相應得以提升。
(二)塑造依據人才成長邏輯的職業教育能力標準
隨著職業教育資格歸人到國家資格框架之中,瑞士職業資格的國際可比性日益透明且被認可。但是,部分國家在追隨歐盟目標時,卻轉向于著力提高自身高等教育學位的比例[22]。不同于此,瑞士在其歐洲化與國際化的過程中仍然試圖保持其職業教育的體系獨立性與地位等值性。在建立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過程中,瑞士充分認識到個體能力的發展性與生成性特質,構建了橫向上基于職業行動能力模型、縱向上基于人才成長邏輯的八級矩陣結構,其職業教育能力標準的制定既關注了由知識、技能和能力及其子維度所構成的能力多維性,又考慮了不同應用場景下個體能力發展的縱向銜接性,有利于不同職業與專業教育人才的持久發展與內生發展。此外,國家資格框架具有的學習成果導向性以及教育和勞動領域的中介性特征在發揮獨特優勢的同時,也帶來對資格框架是否會片面地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需求和企業要求為基礎的擔憂[23]。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既從水平維度顯示出對實踐能力的重視,又從垂直維度突顯了應用情境下的結果導向性,不僅僅強調專業能力的成長與培養,同時也突出了對促進人才長效發展的通用能力的重視。這意味著,資格框架的教育性并未被忽視或被徹底取代,而是融入在不同的教育領域與教育層次中,瑞士較好地處理了教育標準導向與市場標準導向、教育投入與能力生成之間的關系,實現了不同主體在教育投人、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之間的平衡。
(三)構建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實施的關聯體系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對職業資格與專業資格進行一體化設計,較好地為職業技術人才展現了向上發展的職業成長路徑。通過參考資格框架和人才質量最低要求,資格框架與能力標準之間的關聯得以建立,并在教育計劃中構建聯結勞動力市場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紐帶。通過能力框架及能力描述,資格框架還能夠較好地與現有專業教學標準建立聯系。固然,按照學歷等級賦予資格等級能夠化繁為簡,使學歷標準與職業資格實現直接對應,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可能會導致依然按照學歷等級確定能力等級。而更為扎實的資格等級則在于依據能力層次進行科學歸人,如有的職業或專業教育即使只處于高職學歷層次,但在能力水平的科學對比下,可能已然達到專業技術人員水平。以建立在統一條例與共同指導基礎之上的框架教學計劃為聯結,既能保證共性的能力界定與課程指導得以在實踐中落實,又能使各職業資格符合各自職業與專業的市場邏輯。當前,能力描述及相關計劃已經全面覆蓋至瑞士各個職業資格中,且相關條例也對此做出了強制性規定,如果某項職業資格沒有使用能力描述,則必須經過修訂才能被分配到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等級,這也為建立職業教育資格框架指導職業教育實施的關聯體系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可見,既定的符合能力模型與人才成長邏輯的職業能力標準能夠在各層次、各維度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與轉化,保證了課程設置的教育性與市場性并存。
四、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啟示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在能力邏輯構建、能力標準塑造及教育實施關聯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啟示。
(一)以能力邏輯為核心,構建獨立且融通的職業教育框架體系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獨立于高等教育資格框架,卻又能通過歐洲資格框架實現與普通教育的聯結與轉換,這一模式打破了教育體系內的壁壘,為職業教育贏得了與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
我國可從中汲取經驗,在明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獨立教育類型的定位之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資格框架。該框架需以能力為核心邏輯,擺脫傳統學歷導向的束縛,清晰界定職業教育各層次資格的內涵與外延,使職業教育資格能夠獨立地描述學習者的能力水平。在實現獨立構建的同時更要注重框架的融通性,因此,我國還要建立職業教育資格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資格之間的轉換機制,明確不同教育類型資格在知識、技能和能力等維度的對應關系,為學習者提供多元的成長路徑。例如,我國可設置職業教育資格與普通高等教育學歷的等值認定標準,允許具備相應職業能力的學習者通過一定程序進人普通高校深造,同時也鼓勵普通高校畢業生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獲取職業資格,促進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的橫向流動與融合,打破“唯學歷論”的社會認知,營造多元成才的教育生態。
(二)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完善職業教育能力標準體系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通過橫向的多維能力模型與縱向的能力進階矩陣,構建了科學完整的能力標準體系,既關注了能力的多樣性,又體現了能力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在職業教育能力標準建設方面,我國可借鑒其理念與方法,以人才成長邏輯為基礎,構建覆蓋知識、技能、職業能力和個人能力等多維度的能力標準。在橫向維度上,我國要細化各維度的能力要求,知識維度不僅要涵蓋專業知識,還應包括跨學科的綜合知識;技能維度需明確程序技能與感知運動技能的具體內容與操作規范;職業能力維度要緊密結合職業崗位需求,描述在實際工作場景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個人能力維度則應注重自主性、社會能力和領導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習者的綜合素養。在縱向維度上,我國可依據職業發展階段和能力水平,將職業教育資格劃分為清晰的等級,明確每個等級的能力進階要求,從初級的在指導下完成簡單任務,到高級的獨立管理復雜流程、制定戰略決策,形成循序漸進的能力提升路徑。
(三)強化資格框架與教育實施的關聯,推動人才培養落地
瑞士通過建立資格框架與教育計劃、課程教學之間的緊密關聯,將能力標準切實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確保了職業教育的質量與效果。我國可借鑒其做法,構建以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為指導的教育實施體系,打通從資格框架到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以資格框架的能力要求為依據,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和課程標準,建立資格框架與教學評價的聯動機制。
(四)提升職業資格的國際認可度,增強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人發展,職業資格的國際認可度成為衡量職業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通過與歐洲資格框架的對接,提升了其職業資格在國際勞動力市場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為瑞士職業技術人才的跨國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職業教育應積極參與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加強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職業資格與國際標準的對接。
瑞士職業教育資格框架的建設實踐表明,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科學的資格框架為支撐,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獨立融通、標準科學、實施有效的職業教育體系。我國應充分借鑒瑞士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建設,完善職業教育能力標準體系,強化教育實施與資格框架的關聯,提升職業資格的國際認可度,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EACEA,EURYDICE,EUROSTAT,etal.The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2O12:Bologna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port[R]. Brussels :Eurydice,2O12:30.
[2]HOECKELK,FIELD S,GRUBB W N.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raining:ALearning for JobsReview of Switzerland 2009[R]. Paris : OECD Publishing,2009: 16.
[3]European Commission.Referencing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Levels to the EQF[R/OL].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20-06-14)[2025-03-05].https:// europass.europa.eu/system/files/2020-05/EQFReferencingtoEQG-EN.pdf.
[4]MARTINSR.Ein neoinstitutioneller Blick auf den EntwicklungsprozessdesNationalenQualifikationsrahmens am Beispiel der Schweiz[J].bwp@Spezial,2020(39) :4.
[5]BIEBERT.Europeala Carte? Swiss Convergence towards European Policy Models in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Swiss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0,16(4) :773-800.
[6]Der Schweizerische Bundesrat.Verordnungüber den nationalen Qualifikationsrahmen fur Abschlusse der Berufsbildung(V-NQR-BB)[EB/OL].(2014-08-27) [2025-03-05]. https:/awbrary.ch/law/412_105_1/V-NQRBB/v2014.10/de/.
[7]PERELLONJF.The Creation ofa Vocational Sectorin Swiss Higher Education:Balancing Trends of System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3,38(4) :357-370.
[8]SBFI Staatssekretariat fur Bildung,Forschung und Innovation.Perspektiven[EB/OL].[2025-02-07]. https:// www.berufsbildungplus.ch/berufsbildungplus/berufsbildung/ perspektiven.html.
[9]SBFI Staatssekretariat fur Bildung,Forschung und Innovation.Berufsbildung in der Schweiz - Fakten und Zahlen[R].Bern : SBFI,2022:4.
[10]SCHMID E, GONON P. Ubergang in eine Tertiarausbildung nach einer Berufsausbildung in der Schweiz[EB/OL]. (2011-09-26)[2025-01-22]. http://www.bwpat.de/ht2011/ kv/schmid_gonon_kv-ht2011.pdf.
[11] WINCH C. Learning Outcomes:The Long Goodby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J].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23,22(1) :20-38.
[12]BIEBER T. Soft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Education Policy Convergence[M/OL].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2016:185-211.[2025-02-13]. http:/link.s pringer.c0m/10.1057/978-1-137-47695-1.
[13] SERI. Swiss EQF-Referencing Report[EB/OL]. (2024- 11-27)[2025-03-05]. https://europass.europa.eu/en/ document-library/eqf-referencing-report-switzerland.
[14] CEDEFOP. European inventory ofNQFs 202O—Switzerland [EB/OL].(2024-10-22)[2025-02-13].https://www. cedefop.europa.eu/en/country-reports/switzerlandeuropean-inventory-nqfs-2020.
[15] CEDEFOP.Analysis and Overview of NQF Level Descrip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EB/OL]. (2024-11- 22)[2025-02-13]. https://www.cedefop.europa.eu/en/ publications/5566.
[16]HOFFMAN N,SCHWARTZ R. Gold Standard:the Swis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R]. Washington: NCEE,2015:10.
[17] UNESCO,ETF,CEDEFOP. Glob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2022[R/OL]. Paris: UNESCO,2023:630.(2023-10-05)[2025-03-05].https:// www.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2236.
[18]ALLAIS S. Selling Out Education: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and the Neglect of Knowledge[M]. Rotterdam: Sense Publ,2014:13.
[19]MALANSPT.The“NewParadigm”ofOutcomes-Based Education inPerspective[J].Journal ofFamilyEcologyand Consumer Sciences,2000,28(1) :22-28.
[20] CEDEFOP.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Developments inEurope:Analysisand Overview 2015-16[R/OL].LU: Publications Office,2018:52.(2018-02-02)[2025-03- 06].https://www.cedefop.europa.eu/files/5565_en.pdf.
[21]BOLDERA,BREMER H,EPPINGR.Bildungfur Arbeitunter neuer Steuerung[M].Wiesbaden:Springer FachmedienWiesbaden,2017:238.
[22]PILZM,LIJ.ComparativeVocational EducationResearch: Enduring Challenges and New Ways Forward[M]. Wiesbaden:SpringerFachmedienWiesbaden,2O2O:107.
[23]DERNBACH-STOLZS,EIGENMANNP,KAMMC, et al.Transformationen von Arbeit,Beruf und Bildung ininternationaler Betrachtung[M].Wiesbaden:Springer FachmedienWiesbaden,2021:234.
[責任編輯 王文靜]
The Competence Yardstic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wiss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XIE Lihua, ZHAN Mengjun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the issues of recognition and equivalence of Swiss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have been further aggravated.Based on the meta-framework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witzerland has established a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independ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forming an eight-level matrix structure defined by knowledge, skills,andcompetencies.This has establishedaunifiedcompetenceyardstick for the integrateddesignof vocational education,aiming to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and comparability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rocessSwitzerland has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a vocational education framework system based on competence logic,shap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etence standards based on the growth logic of talent competencies,and established a correlation system wher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guides the implementation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s experience holds enlightenment for other countries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competence system from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to talent training standards: taking competence logic as the core to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and integr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framework system; following the law of talent competence growth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etence standard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and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competence culti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mpetence; Switz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