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并強調語文課程工具型與人文性的統一。為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充分發揮閱讀的作用。在“三新”背景下,教師應以任務驅動指導閱讀,貫穿各個學段閱讀教學,實現中小學閱讀的連貫性。“全學段”任務驅動閱讀能解決突破傳統閱讀缺乏聯系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以魯迅作品的閱讀為例,從“任務設疑,激活閱讀興趣”“任務啟智,把握閱讀方法”“任務討論,增強閱讀體驗”“任務訓練,養成閱讀習慣”“任務拓展,提高閱讀審美”五個方面對推進“全學段”任務驅動閱讀的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 全學段 任務驅動 閱讀教學 魯迅作品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我們迎來了“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的“三新”時代。在這一背景下,教學內容和理念發生巨大變化,急需教師探索新的教育路徑。閱讀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思維能力的關鍵環節。從不同學段學生的情況來看,由于閱讀能力存在差異,各學段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也存在難易的區別。尤其在整本書閱讀中,如果忽視了學生閱讀的連貫性,會影響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三新”背景下,要推進任務驅動的落實,促進全學段連貫性閱讀,使學生形成終身閱讀的素養。
一、任務設疑,激活閱讀興趣
“全學段”任務驅動閱讀的重點在于有效投放任務。閱讀重在興趣,閱讀習慣的養成也需要興趣。因此,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任務設疑,激活學生閱讀興趣。有“疑”意味著好奇心與求知欲增強,在閱讀中體現為學生閱讀興趣的激活與提升。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于閱讀,依據任務內容展開積極閱讀與探索,這對于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取得閱讀成果具有積極影響。此外,任務設疑要與所選閱讀文本相關聯,注重閱讀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重視對學生后續連貫性閱讀的指導,使學生對相關閱讀文本產生興趣,保持閱讀熱情,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新”背景下的“全學段”任務驅動閱讀,“全學段”指向培養學生閱讀的連貫性。為此,教師要特別重視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小學階段閱讀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對這一篇文章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把握文本內容,更要借此引導學生對魯迅的其他作品產生興趣,使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在具體閱讀過程中,可依托任務設疑,達到激活閱讀興趣、奠定閱讀基礎的目的,可設置如下任務。
(1)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有很多有趣的事物,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請找出來。
(2)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魯迅,描述一下你眼中的魯迅及文章中呈現的魯迅。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出自于魯迅的《朝花夕拾》,從這本書中找出你感興趣的篇目進行閱讀。
在閱讀中投放以上任務,學生首先聚焦文章本身,思考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究竟有哪些好玩的事物。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展開初步閱讀,了解文本所講述的內容,感受其中的趣味性所在。在此基礎上再完成第二項任務,此項任務要求學生描繪出自己印象中的魯迅和文章中的魯迅,能提升學生對魯迅的興趣。在第三項任務的探索中,學生了解《朝花夕拾》這本書,閱讀其中的幾篇文本,為后續開展整本書閱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也能提高閱讀的連貫性,體現出“全學段”任務驅動教學的成效。
二、任務啟智,把握閱讀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具有啟智的作用,能為學生的閱讀提供目標和方向,避免學生在閱讀中抓不住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很多學生存在“讀一遍就忘”“只讀不思考”“讀不準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效果,還可能使學生對閱讀產生畏難情緒。因此,為了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積極參與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任務驅動的作用。為使任務達到啟智的目的,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段情況,精心設計任務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對閱讀產生興趣,進而提高學生閱讀連貫性。
“全學段”閱讀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閱讀興趣,保持學生閱讀連貫性,還要注重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保障閱讀的順利推進。例如,小學階段閱讀《少年閏土》時,考慮到學生此前已經接觸過魯迅的作品,教師在任務的設計時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可設計如下任務。
(1)自主閱讀文本,并嘗試制定閱讀計劃,明確閱讀方法。
(2)找出少年時期的魯迅和閏土一起做過的事情。
(3)兩位少年長大后感情是否還會跟小時候一樣好?談談你的看法。
(4)列舉你讀過的魯迅作品,說說你是否讀過《吶喊》這本書。
第一項任務要求學生在讀前做好閱讀準備,為開啟閱讀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第二項任務聚焦課文內容,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總結文章記敘的內容,感知魯迅作品在語言描寫和故事講述方面的魅力。同時,該任務還能啟智,使學生在閱讀時自覺將注意力集中到特定內容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和提升。第三項任務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教師可在此階段引入《故鄉》的閱讀文本,揭曉任務答案,使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更感興趣。第四項任務進一步拓展延伸,激發學生對魯迅所著書籍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后續的閱讀奠定基礎。
三、任務討論,增強閱讀體驗
新課改背景下,各學段教育積極踐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注重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全學段”任務驅動閱讀教學的實施,也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升學習效果,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為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參與,教師依托任務的設計,驅動學生圍繞閱讀內容展開討論。通過任務討論,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與融合,還可以使學生對閱讀內容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要結合閱讀內容精心設計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討論,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初中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有明顯提升,閱讀教學要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例如,在《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在前期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逐步完成書中各篇章的閱讀。在整本書的互動討論環節,教師將學生分組,布置討論性較強的任務,具體如下。
(1)分享《朝花夕拾》中你最喜歡的篇目,并與小組成員共同討論。
(2)結合《朝花夕拾》中的文章特點探討魯迅的寫作特點。
(3)討論魯迅除了《朝花夕拾》還有哪些書籍,這些書籍中包含哪些經典文章。
以上任務既具有討論性,又能夠體現“全學段”閱讀對學生閱讀連貫性基礎的奠定。其中,前兩項任務要求學生直接對所閱讀書籍展開討論,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第三項任務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以一本書帶動學生閱讀另一本書,激發學生對魯迅其他書籍的閱讀興趣,從而實現閱讀的連貫性。在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參與,或調動引導,或參與分享討論,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四、任務訓練,養成閱讀習慣
在“三新”背景下的“全學段”任務驅動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的持續性和連貫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主動閱讀,并認識到閱讀帶給自己的改變。對此,教師可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展開閱讀訓練,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訓練任務內容的選擇要契合學生的學段特點,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如此才能使學生在養成習慣的同時保持閱讀的連貫性。
在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圍繞魯迅的作品,引導學生閱讀《阿Q正傳》,并由此延伸到對《吶喊》的研讀。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在活動前確保學生已經閱讀完《阿Q正傳》,然后再進行訓練任務內容的投放。
(1)內容梳理:閱讀《吶喊》整本書,梳理15篇小說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2)人物鑒賞:鑒賞《吶喊》中的小說人物形象的意義,選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完成微寫作,表達對人物的思考和認識。
(3)專題探究:
①思考魯迅將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②結合具體事例闡述阿Q的“精神勝利法”。
③魯迅的作品中幫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無處不在,選擇《吶喊》中有關篇目分析幫閑形象。
以上訓練任務所涵蓋的內容較為廣泛,需要學生進行長期閱讀,并在閱讀基礎上完成訓練。所以,在開展此項活動時,教師要做好長期規劃,全程跟進學生的閱讀,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學生在完成《阿Q正傳》的閱讀后延伸到《吶喊》的閱讀,能夠在任務驅動下進一步完成對整本書內涵的挖掘,把握魯迅塑造的小說人物形象的意義,學習作者二元對立情節結構模式和高超的藝術創作技巧。
五、任務拓展,提高閱讀審美
在“全學段”教學中,要實現學生閱讀的連貫性,教師在任務驅動的實施中應注重“拓展性”,引導學生從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閱讀,自然地拓展到更多文章和書籍的閱讀。任務拓展的深度和廣度要依據學段特點進行設計。通過閱讀更多的文章和書籍,學生不僅能夠拓寬知識儲備,還能提高閱讀審美能力,深化閱讀研究。
在大學階段,圍繞魯迅作品展開的閱讀,更側重于對作品的深入研究。教師可設置以下任務。
(1)讀魯迅作品:《祝福》《阿Q正傳》。
(2)由《祝福》《阿Q正傳》的閱讀延伸至對
《吶喊》《彷徨》兩本書的研讀。
(3)基于對《吶喊》《彷徨》兩本書的研讀,從悲劇精神、悲劇題材、悲劇藝術、悲劇淵源四方面進行解讀。
以上任務設置不僅具有拓展性,還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學生在這些任務的驅動下展開研讀,不僅能了解到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的社會現實,還可切實感受到魯迅棄醫從文后所經歷的“吶喊”與“彷徨”的時期。其中,第三項任務引導學生從悲劇觀的角度去探索《吶喊》《彷徨》的思想深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研究水平。
綜上所述,“三新”背景下,任務驅動在“全學段”閱讀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既提高了學生閱讀的連貫性,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學生形成終身閱讀的素養。因此,各學段教學都應重視任務驅動在閱讀中的應用,主動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顯著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本文系2023年亳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三新視域下全學段任務驅動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BZKTLX2023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