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改造我們的學習》為例,探索具身化教學路徑。通過引入多元媒介還原論說情境,讓學生走近歷史,體會革命先輩所處環境;聚焦文本特質并借助具身活動,使學生感受思想力量;融入現實生活,挖掘當代價值,促使學生將革命精神內化于心。這樣的教學路徑能夠活化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為學生的成長注入精神動力。
關鍵詞 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 《改造我們的學習》 具身認知 革命精神
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是以革命歷史為背景,運用論說方式,闡述革命理念、傳承革命精神的作品。如反映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文風整頓、學習方法改造以及思想來源探討的《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來的?》,宣告國家成立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反映黨在新時期思想解放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這類作品一方面以其理論高度指導具體實踐,使學生理解并傳承實事求是、 勇于質疑、 自我反省等革命精神,為學習、生活及長遠發展助益;另一方面,其立論深刻、邏輯嚴謹、表述準確,能為學生提升思維品質和表達水平提供范本。
然而,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面臨著諸多困境。一方面,高中生認知水平與作品理論深度存在差距,加上對作品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的陌生,他們在理解文本的抽象概念、深刻思想和革命精神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容易陷入概念化、標簽化、片面化的誤區,缺乏理性細致的分析解讀。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機械地采用梳理論證思路、分析論證方法和賞析論說語言的三步走教學模式,忽視了作品的獨特性及其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身體體驗以喚起情感共鳴,導致革命精神難以被學生內化于心。在此背景下,具身認知理論為教學提供了新視角,它強調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對認知的重要性,將身體體驗融入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中,有助于充分地發揮這類作品的教育價值。筆者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教學為例,探尋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的具身化路徑。
一、引入多元媒介,還原論說情境,拉近情感距離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與身體、環境的交互,這種交互對于理解知識和產生情感共鳴至關重要。革命傳統作品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時空距離常常導致情感共鳴較難產生,而引入多元媒介能有效打破這一困境。圖片、影像等能生動展現革命時期的場景、人物風貌,讓學生直觀感受先輩所處的艱難環境和堅定信念,使抽象的歷史背景變得具體可感;音頻資料能重現革命口號、演講等聲音,從聽覺上沖擊學生心靈;文獻資料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翔實的歷史細節,讓學生深入了解革命者的內心世界。借助這些媒介還原論說情境,能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革命浪潮中,深刻地體驗作品內涵,與革命傳統作品建立起緊密的情感紐帶。
《改造我們的學習》誕生于特定歷史時期,學生對當時黨內存在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等問題的嚴重性缺乏認知,難以深刻領會毛澤東提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教師可展示整風運動中毛澤東作報告的照片,讓學生從簡陋的會場、人物的站立姿態中感受偉人平易近人的形象和務實求真的精神,拉近情感距離;可播放微紀錄片《人民的領袖——毛澤東的130個瞬間》中《整風運動》片段,并調動學生對第五次反圍剿和皖南事變的歷史記憶,消除認知隔膜;可引用前人對王明“以共產國際的‘欽差大臣’自居”的回憶,讓學生了解當時理論脫離實際的不良風氣的嚴重危害,明確《改造我們的學習》論述的現實針對性。
值得強調的是,引入媒介并非僅為激趣,其核心價值在于引導學生與環境深度互動,讓這些媒介所營造的現場體驗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相互碰撞,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其完成新體驗的主動建構。
《改造我們的學習》本論的第三部分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要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毛澤東加標題和按語并推薦發表的調查報告《魯忠才長征記》恰是那個時代理論聯系實際的鮮活范例。在教學中,教師可展示與其相關的歷史圖片,如運鹽路線圖和工具圖,引導學生具身化進入歷史情境,在這一過程中,聯結之前對革命理論和實踐關系的模糊認知,思考這一調查報告與《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潛在聯系。學生在閱讀文本、標注關鍵語句和討論魯忠才等人做法時,原有的知識體驗被激活,進而領悟:魯忠才等人不被主觀判斷所左右,深入考察,列出運輸路線,體現了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他們運輸中遇到問題能根據實際靈活調整,如按路段安排牲口、精確計算費用,與《改造我們的學習》批判主觀主義、倡導實事求是相呼應。
多元媒介為學生構建起立體的歷史語境,讓他們從多個角度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學生置身于還原的論說語境中,身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情感共鳴在此過程中自然產生,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傳達的思想和價值,也激發了他們對革命傳統的敬仰之情,提升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二、借助具身活動,聚焦文本特質,感受思想力量
具身活動是學生基于身體感知和行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身體的直接參與,二是與周圍環境的交互。具身活動對于理解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內涵、感受其思想力量極為重要,而這必須緊扣此類作品邏輯嚴謹、思想深刻、表達準確而富有感染力的特點展開。
在身體的直接參與方面,可繪制思維導圖,手腦并用,依據文本邏輯結構梳理內容,明晰論證層次;亦可模擬演說,站在演講者角度,運用手勢、表情和聲音,演繹作品觀點,深入體會其力量;還可仿寫句子,琢磨句式與情感表達,體會作品語言風格。與環境交互方面,可利用虛擬現實體驗革命歷史,查閱數字化檔案資料,在紅色文化主題空間交流學習,全方位深化對作品的理解,使學生真切感受革命傳統作品的思想力量。
作為一篇會議報告,《改造我們的學習》結構清晰,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強烈的現實意義,繪制思維導圖是探索其內容關聯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評議導圖時會發現不少問題,如不能呈現“三大缺點”和“三大提議”的對應關系。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標題、引論,思考文章論述的針對性,進而理清文章的邏輯脈絡并修改導圖,明白這種對應是為解決黨內學習問題、實現改造學習之目的而設。如此,在繪制、評議、修改導圖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切體會到文章邏輯的嚴密性,領悟革命先輩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智慧,感受到黨自我革新、為革命負責的偉大精神。
作者在批判錯誤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時,語氣堅定,充分體現出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不滿,強化了文章的思想力度。可開展“演繹革命之聲”情境模擬活動,讓學生站在演講者角度,帶著對作品的理解,運用手勢、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演繹作品。如在演繹文章開頭總綱和主旨相關內容時,用干脆利落的方式呈現,體會其中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通過語調、停頓等技巧表現“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一句蘊含的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念和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可讓學生仿寫富有批判意味的句子,并運用到對自身行為的反思中,如 “無求真務實之心,有敷衍塞責之舉” “這種習慣,拿了律己,則行事散漫無章;拿了教人,則誤人子弟不淺;拿了面對生活,則人生碌碌無為”等。通過仿寫,學生不僅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更能深刻體會作者的批判精神。
通過聚焦《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文本特質開展具身活動,學生能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切實感受其中蘊含的思想力量,助力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
三、融入現實生活,挖掘當代價值,傳承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不能只存在于歷史記憶中,而要深深扎根于現實生活中。唯有在當代社會中找到契合點與新生長點,革命精神才能持續傳承。從具身認知視角出發,將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融入現實生活,挖掘當代價值,可為教學注入活力。這種融入與挖掘搭建起作品內涵與現實世界的橋梁,助力學生通過身體感知更好地傳承和踐行革命精神,將其融入自身價值觀和行為中。
《改造我們的學習》蘊含的革命精神主要有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自我革新精神、批判精神等。下面結合“人工智能”這一現實熱點加以闡述。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關聯現實熱點,剖析作品的當代意義。面對眾多智能學習產品,學生需依據自身水平、學科特點等實際情況選擇,避免盲目跟風,這是對實事求是精神在新學習環境下的實踐;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生要敢于突破傳統學習模式,積極接納新的學習技術和方法。例如,利用智能輔導系統改進學習策略,根據反饋數據不斷調整,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實現自我革新;學習不能僅依賴智能算法推送的知識,要將從人工智能獲取的信息與實際學習目標、生活實踐相結合,利用智能工具解決現實學習中的難題,如同革命中理論指導實踐行動。要保持批判性思維,像審視黨內學習問題一樣,對智能學習內容和方式進行甄別。質疑智能系統的局限性,發現可能存在的錯誤或片面信息,確保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其次是開展主題活動,傳承革命精神。可以“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改造我們的學習”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如征文比賽和辯論會等。在征文比賽中,學生深入研讀《改造我們的學習》,思考革命精神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習中的新內涵,如在智能學習環境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合理選擇學習工具和資源,同時結合革命先輩的求知探索精神,討論在人工智能輔助學習中保持自主學習能力和熱情的途徑。在辯論會中,圍繞“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教師在學習中的指導作用”等辯題展開辯論。學生從《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獲取靈感,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態度、培養思維能力方面的關鍵作用,如同革命先輩引導民眾樹立正確革命思想。
最后是參與實踐項目,深化對革命精神價值的理解。可開展社區智能學習互助項目,讓學生與不同人群合作,如教老人學用智能設備,學生需熟悉設備功能且依人群特點進行指導,這是實事求是的體現。開展智能學習與社會實踐融合項目,如利用智能地圖規劃環保路線、分析社區文化活動需求,可深化學生對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解。同時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調研報告和評論,深化理性思考,進一步領悟革命精神。
如此,通過將《改造我們的學習》與人工智能時代學習這一與現實生活內容緊密聯系的教學實踐,挖掘出作品的當代價值,為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讓革命傳統作品在現代教育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總之,在論說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中,讓學生在多元媒介營造的情境中觸摸歷史,在文本特質與具身活動中感悟思想力量,在融入現實生活中挖掘作品的當代價值,將革命精神內化于心,這樣具身化的路徑能活化教學,為學生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協同創新”專項課題“具身認知視域下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xczx23-17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