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單元教學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開展指向思維能力培養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線,聚焦單元核心概念,創設真實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學中思、思而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核心素養 大單元教學 思維能力
語文課程是邏輯思維和語文技能相結合的課程,中學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注重思維能力培養,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增強其語言素養、強化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也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現階段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大單元教學認識不足、把控不當,甚至忽視學科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導致學生知識體系零散,對語文學習興趣缺失。鑒于此,筆者基于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與學生學情,探討如何在大單元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指向思維能力培養的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1.語文大單元教學
實施語文大單元教學,教師需依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學情和思維發展特點,以大概念為核心,對不同知識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分析、開發,構建具有明確單元主題、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實踐活動的結構化單元教學體系[1]。構建大單元是對語文知識學習進行重新梳理和規劃,使其序列化、系統化,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高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有機系統”。
2.指向思維能力培養
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要通過語言學習實現思維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能使學生從多元視角思考問題,豐富知識儲備,拓寬視野,進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指向培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所提出的思維特點的五“性”: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批判性。
二、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目標不清
“大單元”教學設計首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但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缺乏清晰指向,或者教學目標設計過于簡單、邏輯混亂,難以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或應用于大單元教學實踐,影響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
2.內容過大
部分教師對“大單元”教學的理解不到位,認為大單元的“大”指的是容量上的“多”,在單元內容組合時過度求“大”,導致教學設計偏離語文大單元設計的初心。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應依據課本,對知識點的內容、結構進行深度整合,而非簡單的內容疊加。如果一味追求內容的多,就失去了“大單元”教學的意義,達不到語文學習應有的深度。
3.脫離實際
語文大單元教學需要有目標,并完成一定的任務。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任務選擇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契合學生真實需求,這造成教學活動脫離實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指向思維能力培養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
1.入“文”生“點”
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大倉庫”,承載著核心教學內容。入“文”,即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深入研究“課標之文”“教材之文”,通過深入“文本”,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并進一步提煉出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的借力點,即確定本課的“目標點”和“思維點”。
(1)依托核心素養,明確目標導向
新課標指出,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2]。語文課程設計要以核心素養為主線,依據課程標準進行單元設計和課程規劃。大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學科核心知識為載體,指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指向將理論知識的學習遷移到實踐中去,不再局限于知識點的掌握與記憶,而是培養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應具備的思維能力和品格。
(2)深入研讀教材,確定內容與思維點
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梳理單元內各文章之間的聯系,確定單元教學主題,整合篇幅結構。要明確每篇課文的思維點,把握其內在邏輯聯系。確定“目標點”“思維點”后,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從“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維度搭建學習支架,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教什么”是核心,決定著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怎么教”是教學關鍵,決定著單元教學設計的組織和實施。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單元篇目為《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孫權勸學》。可將本單元教學內容確定為“仰望星空——致敬杰出人物”,了解杰出人物的成就與胸懷,把握單元課文的思想內涵,喚起學生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腳踏實地——“唱響青春之聲”,鍛煉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和思維理解能力。
2.入“境”生“真”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3]。在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至關重要。
(1)情境設置貴在“真”
情境設置需緊密關聯學生生活,使學生在情境中生發學習需求。
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可設置情境:學校計劃舉辦“致敬杰出人物,唱響青春之聲”歌詠比賽,本班的文體委員提議采用原創歌曲參賽。請以七下第一單元四篇課文為素材,創作一首歌頌杰出人物、寄托青春理想的歌曲。在導入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春天的故事》《定風波》,思考作者是如何在較短的篇幅內凸顯人物的精神的,如抓住典型細節、關注烘托對比、勾畫作者評價、著眼歷史背景等(見表1)。學生在完成學習探究后,運用所學知識嘗試模仿寫作。
(2)“真”情境得有“度”
情境設置不能“為情境而情境”,要注意情境活動的“密度”“梯度”“廣度”[4]。確保學生活動充分,進入深度體驗,在主線串聯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達成學習目標。
如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 初中語文》一書中選錄的綜合性學習課例“探尋西湖對聯文化”[5]為啟發,設計貼近學生的積累、梳理、探究綜合性學習活動“探尋天一閣對聯文化”,如圖1所示。
學習過程由易到難,學生通過梳理積累,培養分類、分析的思維意識,最終多樣化的成果展示,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
在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情境式教學設計能實現教學與生活的銜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具體情境,能夠切實提升語文素養。
3.入“心”生“思”
評價應貫穿大單元教學的整個過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及時進行診斷與反饋。
(1)評價方式的多元性
大單元教學評價應呈現多樣化特點。教師可綜合運用學習評價量表、紙筆測試、活動交流、課堂觀察等評價方式,開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多主體參與的評價,有計劃地提升學生對大單元核心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評價體系的真實性
教師要構建真實的評價體系,在多樣化的評價活動中關注學生的不同觀點,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發展批判性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仍以“探尋天一閣對聯文化”綜合性學習為例。為“天一閣對聯之我薦”的展示表達、“天一閣對聯之我識、我賞、我寫”的創作設計評價量表,如表2、表3所示。
四、總結
大單元教學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載體,本文提出的策略旨在引導學生在探究與實踐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思維能力。入“文”生“點”,依據核心素養制定教學目標,圍繞特定主題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將思維能力提升與教學目標點結合;入“境”生“真”,創設真實情境,將知識與生活相融合,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入“心”生“思”,通過多元評價引導學生將知識點、能力點入“心”,在反思中成長,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落地。
參考文獻
[1]陳妙音.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J].家長,2019(04).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5]申宣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 初中語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06):30-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