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感是個體對社會秩序、公共環境及自身權益保障的主觀感知,是一種個體對社會環境是否安全的信任和感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面臨學業壓力、就業競爭、網絡風險、人際關系矛盾等多重挑戰,其安全感問題日益凸顯。為積極應對社會安全感下降的問題,學校應完善安保措施,加強校園巡邏和監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此外學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和政策,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態,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幫助。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安全感現狀
(一)校園內部及周邊存在安全隱患風險
當前部分高校的教學樓、宿舍等建筑存在墻體剝落、樓梯欄桿松動老化問題,體育設施缺乏維護而出現故障,在使用過程中對大學生造成傷害,操場上老化的籃球架、健身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同時校園面積較大,人員流動復雜,雖然有安保人員,但仍存在監管盲區,校園內的樹林、偏僻的小道等區域,在夜間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安全事故,而且,校外人員會通過各種途徑混人校園,給校園治安帶來隱患。高校周邊交通流量大,尤其是在上下學高峰期,一些學校門口缺乏完善的交通設施,導致學生需要穿越繁忙的馬路,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黑車等非法營運車輛在學校周邊攬客,這些車輛往往沒有正規的運營資質和安全保障,大學生乘坐時人身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信息安全感問題
當前時代背景下,信息環境日益復雜,當代大學生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信息安全感問題,一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交中,頻繁使用各類網絡平臺和應用,注冊中往往需要填寫大量個人信息,部分平臺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或不合理的信息收集機制,導致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獲取,同時大學生活躍于社交媒體,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學習經歷等,分享中會不經意間透露過多個人敏感信息,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精準詐騙或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在瀏覽信息時,容易接觸到各種虛假新聞、謠言信息,這些謠言不僅會干擾大學生的正常認知,還可能引發恐慌情緒,同時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虛假廣告,涉及教育培訓、美容健身、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一些學生在面對這些廣告時,缺乏足夠的判斷力,會被虛假宣傳所吸引,購買到質量不佳或不符合預期的產品或服務。
(三)就業壓力以及就業質量問題
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較多大學生爭奪有限的就業崗位,使得競爭愈發激烈,一些熱門崗位往往吸引大量畢業生投遞簡歷,錄取比例極低,導致大學生們在求職過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產生擔憂,影響就業安全感;在經濟下行期間,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面臨經營困難,不得不縮減招聘規模甚至裁員,這使得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其對未來能否順利找到合適工作的不確定性增加,就業安全感隨之降低。當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仍相對集中,主要依賴于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招聘網站和各類招聘會等,然而這些渠道提供的信息存在局限性,導致大學生可能錯過一些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其對就業不確定性的擔憂,影響就業安全感。此外,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有較高的期望,然而當面對一些偏遠地區崗位或者薪資待遇較低的工作時,會因為與自己的職業期望不符而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接受這些崗位,又擔心錯過更好的機會,在這種矛盾心理下,就業安全感受到影響[2]。
(四)社交安全感
社交作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身心健康、個人成長有著深遠影響,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社交安全感缺失問題日益凸顯,學生初入校園時,較多同學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難以迅速建立起信任關系,部分學生會本能地保持一定的距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真誠社交關系的形成,這種信任的缺失使得其在社交互動中難以完全敞開心扉,從而影響了彼此關系的深入發展。同時大學校園中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競爭,這種競爭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會蔓延至社交領域,使部分學生的社交行為帶有功利色彩,容易讓其他同學感受到社交環境的復雜與險惡,從而對社交產生不安和不信任感。當前虛擬社交成為大學生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虛擬社交的匿名性、間接性等特點給大學生的社交關系建立帶來了新的挑戰,虛擬社交平臺上,部分學生可以輕易地偽裝自己的身份、形象和情感狀態,使得其他同學在與之交往時難以判斷其真實性,當虛擬社交中的人際關系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時,往往會出現期望與現實的落差,這種反差會導致失望情緒的產生,甚至對現實社交產生懷疑和抵觸,進而影響到真實社交關系的建立與鞏固。
二、影響當代大學生社會安全感的因素
(一)學校環境因素
學校的安保設施、門禁制度、巡邏力度等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實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安全至關重要,若校園內存在安全隱患,如監控死角、外來人員隨意進出等,會使學生缺乏安全感,同時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教師的教學態度以及學校的各項管理服務,也會影響學生對學校環境的滿意度和安全感。此外,積極向上、和諧包容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反之,若校園文化氛圍沉悶、人際關系緊張,存在欺凌、孤立等不良現象,會對學生的心理安全造成負面影響[]。
(二)社會環境因素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產生擔憂,畢業后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能否承受生活成本等經濟方面的不確定性,降低了其社會安全感,尤其是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還要面臨學費、生活費等經濟壓力,安全感相對更低。社會上犯罪率的高低、治安防控體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安全感,一些地區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時有發生,媒體報道的惡性事件容易讓大學生產生恐慌心理。此外,大學生對社會公平有著較高的期望,當看到一些不公平現象如就業歧視、考試作弊屢禁不止、貧富差距過大等情況時,會對社會安全感產生影響,使其擔心自己的努力是否會得到公正的回報。
(三)個人因素
一些大學生自我認知不清晰,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缺乏準確判斷,在面對各種挑戰和壓力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從而影響社會安全感,同時應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不足,如在考試失利、戀愛受挫等情況下,無法有效調整心態,會進一步降低安全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然而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障礙,如性格內向、溝通技巧欠缺等,導致其難以建立廣泛的社交網絡,在遇到問題時只能獨自面對,缺乏安全感,虛擬網絡社交雖然拓展了交流范圍,但也帶來了一些虛假人際關系和社交壓力,對學生的社會安全感產生復雜的影響。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安全感的實施對策研究
(一)加強校園安全管理
人身安全感是大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健康成長的基礎,學校應加大對安保設施的投入,確保監控攝像頭全覆蓋,定期檢查和維護消防設施,加強門禁管理,對外來人員進行嚴格的身份登記和查驗,限制無關人員進人校園,同時增加安保人員的巡邏頻次,特別是在夜間和節假日等重點時段,加強對校園各個區域的巡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安全隱患。學校還應將人身安全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開設專門的課程,向學生傳授安全知識和技能,如防范盜竊、搶劫、詐騙的方法,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等。通過主題班會、講座、宣傳欄等多種形式,開展安全宣傳活動,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火災逃生演練、地震應急演練等安全演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大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文章,參加安全培訓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安全知識,了解常見的安全問題和防范措施,關注學校和社會發布的安全信息,及時了解身邊的安全形勢,做好防范措施,并自覺遵守學校的門禁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不違規外出,不私自留宿外來人員4。
(二)提高信息安全感
高校應將信息安全教育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豐富課程內容,增加網絡隱私保護、防范網絡詐騙、信息安全技術原理等內容,如通過講解常見的網絡詐騙手段,使大學生了解詐騙分子的作案方式和防范要點,還應定期邀請信息安全專家、公安網警等專業人士舉辦專題講座,結合當下熱點的信息安全事件,如某知名平臺數據泄露事件,深人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以及應對措施,開展安全軟件的使用、數據加密技術的操作等針對特定信息安全技能的培訓,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應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個人信息的價值,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明白個人信息泄露可能帶來的風險,如個人名譽受損、財產損失、遭遇詐騙等,教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如不輕易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謹慎使用公共無線網絡等,提醒學生定期修改重要賬號的密碼,設置強密碼,并避免在不同平臺使用相同密碼。學校應利用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信息安全知識和防范技巧,如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信息安全科普文章、案例分析等內容,組織開展信息安全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信息安全知識的積極性。
(三)提升大學生就業安全感
學校應積極完善職業規劃教育體系,從大一開始就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職業世界、自我評估,制定初步的職業規劃,設立職業規劃咨詢室,配備專業的職業規劃師,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積極組織職業規劃大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中,學生可以深入研究目標職業,制定詳細的職業規劃書,同時還能通過比賽交流經驗,學習他人的優點。學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實習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習崗位,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工科專業中,通過實驗課程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對于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平臺,如創業孵化基地,在基地內,學生可以得到創業指導教師的幫助,包括商業計劃書的撰寫、項目運營的指導等。學校還應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的就業意向和企業的招聘需求,建立就業信息平臺,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完善自已的就業偏好,系統自動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招聘信息,舉辦多層次、多類型的招聘會,為企業和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環境。大學生自身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爭取在專業領域內取得優異的成績,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注重培養多元技能,如熟練掌握辦公軟件,學習數據分析技能,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方向,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面對就業壓力學會調整心態,增強抗壓能力,正視就業過程中的挫折,主動關注職業市場的變化趨勢,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前景、人才需求狀況等,進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學習方向。
(四)增強社交安全感
大學生應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通過性格測試來更好地認識自己在不同社交場景中的行為模式,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學會接納自己,并通過參加演講社團、辯論隊等組織來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應積極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和維護良好的關系,社團活動中,積極參與團隊合作項目,學會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想法,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中,當感到緊張、焦慮或者不安時,能夠停下來分析自己的情緒來源。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社交心理課程,系統地教授學生社交知識,社交禮儀課程中,使學生學習到不同場合下的著裝規范、言行舉止等知識,從而在社交場合中更加得體,還應將社交安全教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通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向學生普及社交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識別和應對社交中的安全隱患。學校還應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組織文化節、體育賽事等各種主題的社交活動,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交朋友[5]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安全感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復雜問題,提升大學生社會安全感并非短期目標,而是需要多方合力、持續推進的系統工程,高校應強化安全教育與心理疏導,完善校園及社會安全保障體系,將安全教育納人日常教學體系,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家庭應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注重情感支持與觀念引導,社會各界也應積極營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瑋瑋,尹錫楊,倪亞麗.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4(12):124-127,133.
[2]高延飛.國家安全感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中介作用分析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24,32(02):107-115.
[3]學校教育環境中學生安全感的尋求與自我發展Ⅲ].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4(02):125.
[4]孫裕金.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感分析及模型構建[J].池州學院學報,2023,37(03):85-88.
[5]潘旭英.讓學生擁有“最長處”的安全感].人民教育,2021(09):1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地方紅色文化嵌入市屬高校黨員教育實踐研究——以無錫學院為例”(2022SJSZ0417)。
(作者單位:無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