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重要創新,其理論建構既植根于俄國革命的歷史情境,又蘊含著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普遍規律。列寧通過“鐵的紀律”、民主集中制與群眾監督等的系統性建構,回答了革命政黨存續的核心命題,這不僅為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提供支撐,更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破解長期執政難題提供了理論溯源與實踐鏡鑒。
一、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的必要性
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植根于俄國革命的復雜歷史狀況和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其系統地回應了革命進程中“何以生存”“何以發展”“何以鞏固”的核心命題,為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提供了歷史必然性與現實合理性。
(一)應對復雜革命環境的迫切需求
19世紀末俄國深陷沙皇專制、階級矛盾與國際干預交織的危機。面對政治高壓與革命形勢的復雜性,列寧認識到松散的組織形態與渙散的紀律體系難以應對革命斗爭的需求。首先,嚴酷的外部環境要求高度集中的組織形態。面對沙皇政府通過密探滲透、暴力鎮壓等手段打擊革命力量,列寧指出“黨組織的‘廣泛民主制’只是一種毫無意思而且有害的兒戲”[132,主張建立“職業革命家組織”[2194以確保行動機密性與戰斗力。其次,黨內思想混亂加劇組織分裂風險。彼時派別林立導致黨內分裂與組織渙散。對此,列寧提出“集中制”原則,通過嚴格的紀律約束,將分散的地方組織整合為統一的有計劃的整體。此外,革命策略的實踐性轉化需要紀律保障。針對1905年革命失敗暴露起義指揮混亂的弊端,列寧提出“鐵的紀律”,要求黨員在政治行動中保持絕對服從。由此可見,紀律嚴明的組織體系是革命政黨在復雜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不僅能有效抵御反動勢力的鎮壓還能實現從分散抗爭到集中發力的質變。這種基于現實斗爭需求的理論建構,為無產階級政黨建設開辟了新路徑,其歷史必要性在俄國革命進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二)實現黨的奮斗目標的必然選擇
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決定了紀律建設的戰略地位。列寧始終將紀律視為實現革命綱領的核心保障首先,黨的綱領統一性需要紀律凝聚共識。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初期,經濟派主張改良主義路線,與布爾什維克的革命綱領形成根本對立。列寧強調,“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3]6],理論的認同能夠通過紀律規范轉化為行動的統一。二大后,布爾什維克確立思想領導權,要求黨員嚴守黨綱,使組織力與目標一致性同步提升。其次,革命階段轉換要求紀律體系的革新。從奪取政權到鞏固政權的轉變,暴露了官僚主義等新問題。列寧指出,“專政就是鐵的政權”[4]176,通過清黨運動清除不合格黨員,確保了黨組織始終朝著正確的奮斗目標前行。此外,國際共運團結依賴紀律規范。針對第二國際的教訓,列寧要求各國共產黨“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組織起來”[5]205,推動了共產國際成員黨數量的增多,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奠定組織基礎。由此可見,紀律建設是貫穿無產階級政黨目標實現全過程的核心,在俄國革命從理論構想轉化為現實政權的歷史進程中,彰顯出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三)保持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
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其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特征,列寧的紀律建設理論通過制度性約束與價值性引領為這一政治屬性的維系提供了根本保障。首先,理論武裝的先進性需要紀律強化認知統一。
針對黨內存在的馬赫主義、宗教神秘主義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列寧強調沒有理論上的清醒,就沒有政治上的堅定,并建立思想審查制度,要求黨員必須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確保思想先進性的制度根基。其次,保持黨的組織純潔性需要嚴格的紀律審查制度。面對革命高潮期黨員數量激增帶來的投機分子滲入問題,列寧推行清黨運動,通過定期審查、候補考察等具體措施,堅決清除只想從執政黨地位撈取好處而不愿肩負重擔的人。此外,作風純潔性需紀律剛性約束。針對官僚主義滋生問題,列寧規定了禁止黨員利用職權謀取特權的行為,有效遏制了權力異化傾向。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理論使布爾什維克黨在革命與執政的復雜環境中始終保持著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政治本色,不僅解決了俄國革命的現實困境,更為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提供了歷史性范式。
二、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的核心要義
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既回應了革命時期組織渙散、思想混亂的治理困境,又為無產階級政黨實現政治目標提供了制度保障,其內在邏輯體現了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政治性、系統性、人民性三重維度的有機統一。
(一)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根本保證
“無產階級實現無條件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是戰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514,而這一紀律體系的建構與運行,需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一方面,黨的思想領導確保紀律建設的政治方向。針對工團主義否定黨的領導作用的傾向,列寧強調,“只有工人階級的政黨,才能團結、教育和組織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群眾的先鋒隊”[6]85,并建立理論審查制度確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另一方面,黨的組織權威是紀律執行的制度基礎。在推行新經濟政策時期,針對地方組織分散化風險,俄共(布)十大規定任何派別活動都必須無條件禁止,并賦予中央委員會開除違紀中央委員的特殊權力。此外,黨的集體決策機制保障了紀律的民主合法性。通過七人主席團制與定期代表大會等制度的保障,推動紀律規范制定中民主討論與集中執行的有機統一。列寧將黨的領導視為紀律建設的最高政治原則,使黨的意志貫穿紀律建設全過程,既避免了工團主義的分散化陷阱,又克服了官僚主義的異化風險,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提供了經典范式。
(二)統一思想是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基本前提
思想上的統一是紀律建設的認知基礎和行動指南。列寧十分重視思想統一在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中的作用。首先,思想統一為紀律建設提供理論共識。列寧針對經濟派否定理論指導的傾向進行了批判,他指出“對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I138。因此他提倡理論審查機制的建立與黨校的創辦,在思想與理論上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其次,思想斗爭是鞏固紀律的必要手段。列寧通過對馬赫主義的批判,清算了黨內“造神派”等非無產階級思潮;此外,思想教育制度化保障紀律自覺。俄共(布)八大規定黨員每年須接受不低于30小時的理論培訓,提高了黨員學習的參與度。列寧將思想上的統一視為紀律建設的“精神紐帶”,通過理論灌輸清除認知分歧、以思想斗爭凈化意識形態、以教育機制培育政治自覺,既破解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早期“思想混亂導致組織渙散”的困局,更為無產階級政黨實現“行動一致性與思想先進性的辯證統一”提供了經典方案。
(三)民主集中制是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根本運行機制
民主集中制原則是“一致公認的原則”[7J214,能夠為紀律建設提供制度運行的底層邏輯。一方面,民主討論是紀律權威生成的合法性基礎。針對黨內關于《四月提綱》的爭論,列寧主張“沒有人提出理由充分的異議時只要簡單多數通過就可以”[8]291,通過民主程序形成紀律規范。另一方面,集中執行是紀律效力的實踐保障。為應對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分散主義傾向,俄共(布)十大提出禁止任何派別活動并賦予中央委員會開除違紀委員的權力,這具有一定的黨內警示作用,保障了黨內紀律的效力;此外,層級分明的組織體系構建紀律運行的上下聯動機制。通過行政垂直管理制度,確保紀律規范從中央到基層的貫通執行。歷史實踐表明,民主與集中的辯證統一強化了紀律建設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這種將民主討論作為集中前提以集中確保民主成果的制度原則,為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提供了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運行框架。
(四)“鐵的紀律”是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核心原則
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實行“極嚴格的真正鐵的紀律”[52,這一原則不僅是革命斗爭的需要,更是政黨政治屬性的本質體現。一方面,鐵的紀律的剛性特質是應對復雜斗爭形勢的必然要求。十月革命勝利初期,面對白衛軍叛亂和協約國武裝干涉的雙重威脅,列寧強調“黨應當遵守紀律”[962,要求黨員無條件服從組織調遣,在剛性的紀律約束下鞏固了新生政權。另一方面,紀律的平等性維護了黨的組織權威。針對托洛茨基等領導人違反財經紀律問題,列寧推動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規定任何黨員不得享有特權,這種紀律上的平等性維護了黨中央的權威。此外,紀律的持續性保障了執政穩定。新經濟政策時期,面對商品交換催生的腐敗風險,俄共(布)十一大提出強化經濟領域紀律監督,在查處貪污案件中產生了顯著的紀律震懾效應。“鐵的紀律”通過標準統一機制,消除黨內身份差異;通過懲戒剛性機制,維護黨組織的組織純潔。
(五)密切聯系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實踐根基
“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10123,列寧始終將群眾路線視為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社會根基。首先,以群眾監督構成紀律約束的外在動力。針對執政后官僚主義滋生的風險,列寧提出建立工農檢察院吸收普通勞動者參與監督,將官僚主義整治納入紀律規范,有效遏制了特權思想蔓延。其次,以群眾利益作為紀律規范的根本導向。面對新經濟政策下商品交換引發的腐敗現象,列寧嚴令禁止征糧隊暴力征收,并在俄共(布)十一大要求黨員必須每月參加三次貧農座談會,同步明確禁止黨內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的行為,使糧食征收矛盾得到了顯著緩解、黨群關系發生實質性改善、紀律認同度有了持續提升。
三、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的現實觀照
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既賡續列寧“鐵的紀律”“群眾監督”等理論精髓,又立足當下國情,通過作風建設、監督體系與執行機制的協同發力,將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普遍規律轉化為中國式治理效能,實現了理論傳承與時代創新的有機統一。
(一)作風建設制度化:構建密切聯系群眾的紀律保障體系
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必須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論斷,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I149,既延續了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的核心要義,又以“自我革命”精神回應了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首先,以剛性制度規范干部行為準則。根據《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細化公務接待、調研考察等規范,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納入紀律審查重點,從制度層面防范干部脫離群眾的風險。其次,創新群眾參與監督機制。構建巡視巡察與群眾監督協同發力的監督體系,通過信訪舉報網絡平臺等渠道拓寬群眾參與路徑,使“四風”問題整治成為黨群共治的實踐場域。
(二)紀律監督常態化:創新“三不腐”一體推進的監督范式
列寧關于“監督是把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調整好,使它能正確地進行工作所必需的主要條件”[4]293 的論斷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的監督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石。這一范式的創新,既繼承列寧權力制約思想的內核,又賦予其制度治黨的時代內涵。首先,“不敢腐”的震懾機制強化監督剛性。新時代通過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建立覆蓋紀律監督、監察監督、巡視監督、派駐監督的立體化監督網絡,將反腐敗高壓態勢常態化。其次,“不能腐”的制度約束完善權力運行規范。通過健全黨內法規體系,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重點圍繞行政審批、資源分配等高風險領域扎緊制度籠子。此外,“不想腐”的思想堤壩厚植廉潔根基。將警示教育納入黨員干部培訓體系,通過典型案例通報、廉潔文化浸潤等方式,推動黨性教育從“入耳”向“入心”轉化。實踐表明,“三不腐”一體推進的監督范式實現了標本兼治的系統效應。這種“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1153,正是對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監督理論的創造性發展,為破解長期執政條件下自我監督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三)制度執行剛性化:打造紀律建設的閉環管理體系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的深化發展,主要聚焦于制度執行力的全面提升,通過“立規一執行一監督一反饋”的閉環管理,推動紀律從“文本規范”轉化為“治理效能”。這一實踐路徑既汲取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思想的理論精髓,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以制度設計的嚴密性筑牢執行根基。針對傳統治理中“制度空轉”的難題,黨內法規體系持續完善,細化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的具體情形及處置標準;其次,以監督問責的聯動性強化執行剛性。構建“黨委主體責任一紀委監督責任一部門職能責任'聯動機制,推行“一案雙查”制度,既追究當事人責任,也倒查相關領導管理失職問題,破解“破窗效應”。
列寧無產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理論以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統一性,構建了無產階級政黨自我革命的科學范式,為中國共產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理論根基。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生命力,更以“三不腐”監督體系、閉環管理制度等實踐突破,回答了長期執政條件下政黨治理的現代性命題,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貢獻了治理智慧。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全集:第6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列寧.列寧全集:第16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列寧.列寧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列寧.列寧全集:第3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列寧.列寧全集:第4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列寧.列寧全集:第1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列寧.列寧全集:第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列寧.列寧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列寧.列寧全集:第3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