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實施,為民營企業更加公平有序參與市場競爭,為民營經濟更加充滿活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護航。
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交織疊加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民營經濟在穩就業、重創新、增活力、拓市場、興外貿、樹品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廣大社會組織聚焦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體現的“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立法原則,依托服務民營企業、助力民營經濟的平臺作用以及兼備的信息功能、金融功能、交易功能、集約功能、居間功能,助推民營經濟煥新傳統產業、提高規模效率、布局新興賽道、加強產業協同,助力民營企業由“貿工技”向“優新強”轉型增效。
不斷塑強民營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優勢
《民營經濟促進法》從促進投資融資、支持科技創新層面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創業。人工智能和數智技術是民營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變革非公有制生產要素和生產關系的重要動能,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融人世界經濟新格局、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引擎”。
尤其是人工智能將持續賦能民營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創新等方面從傳統的“貿工技”低端產業路線向“中國智造”的中高端產業鏈轉型迭代,以龐大實體產業融合人工智能、數智技術推動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實現質的躍升,為中國打破貿易壁壘、維護公平有序的國際貿易秩序,全力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提供重要的經濟和民生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700萬戶,占企業總量的92.3% 。一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197.9萬戶,其中“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民營企業83.6萬戶,占同期新設民營企業總量的四成以上。民營企業在大模型、具身智能、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呈現出新質生產力不斷涌動領跑的新亮點。
廣大社會組織要加強協會內部創新資源統籌,圍繞各地著眼“人工智能 +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布局,重點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規定的“國家保障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平等使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數據、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等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依法平等適用國家支持發展的政策”,搭建平臺體系,優化創新生態,強化助企幫扶,從產業政策落地、標準研制應用、專業人才引育、企業融資支持、破除內卷競爭等方面助力民營企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此外,通過共建政社企學研創新共同體,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業集群。
不斷促進民營企業融通內外貿一體化微經濟圈
品牌建設和中企出海是社會組織加速推進“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工作著力點,要堅持“宏觀暢通、中觀聯通、微觀融通”三向并進。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是商務部主管的全國性社會組織,深人貫徹中央政治局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的新研判、新動向,重點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部署,按照《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5版)》分設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謀劃清真食品產業向西經中亞經濟走廊出海,向東借橫琴粵澳深合區開拓東南亞國家伊斯蘭食品用品市場;錨定重慶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落地中國一鄉一品數智產業創新基地,深度服務并支持民族地區和脫貧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加速形成數智創新賦能綠色生態價值創造、驅動民族特色產業升級、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良性循環。
在《民營經濟促進法》等法規執行和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支持政策落地方面,社會組織能夠推動形成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的“資源池”,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與國際標準銜接互認的“高速路”,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增強民營企業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和貿易格局重塑的內生動力,通過標準應用、品牌建設、組團出海邁向更高層次的產業分工和專業化,助力形成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微經濟圈,合力壯大民營經濟規模報酬。
不斷拓寬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中間一公里”
新出臺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七條規定:工商業聯合會發揮在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民營經濟組織經營者思想政治建設,引導民營經濟組織依法經營,提高服務民營經濟水平。
社會組織最重要的職能定位是“四個服務”,要切實加強“兩新”組織的黨建、思政工作,以精準、精細、精心的服務幫助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全方位融入各地的營商環境,通過加強行業自治管理、健全協商調解機制、舉辦專業展會論壇、定標對標補齊短板、拓寬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等工作舉措,積極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特別是促進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資本向北、向西流動,引導城市產業要素向鄉鎮、農村流動,社會組織和民營企業可以有大作為。
一段時間以來,民營企業面臨“準入難、融資難、創新難、維權難、轉型難、出海難”等發展困境,社會組織能夠充分發揮技術市場、公用品牌和中介服務作用,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和產品市場一體化融合互通,因時而變、因企施策,打通“中間一公里”,做好“繡花功夫”幫助企業打破“外轉內”在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經營壁壘,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推動民營企業試煉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有效應對全球供應鏈動蕩加劇與深度調整的溢出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2025年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各級各類社會組織要增強全局意識、法治意識、服務意識,緊密協同、高效聯動,增強查“勢”謀事、借“勢”干事、造“勢”成事的本領,持續為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賦能增勢。
(作者單位: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