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這昭示著思政課建設必須進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面對這一全新議題,研究者應自覺聚焦“內涵式發展”現實邏輯,深刻把握“內涵式發展”基本特征,積極探尋“內涵式發展”實施進路,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貢獻理論成果與實踐智慧。
一、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邏輯
教育變革是經濟發展、政治變遷的鏡像。從國際維度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歷史使命;從國內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明晰了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行動方向;從教育對象看,Z世代青年文化接受特征規定了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表現形態。
(一)基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情勢
伴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中西方權勢發生逆轉,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一是意識形態對立逆流橫生。當前西方國家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普遍攀升{,他們延續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思維,試圖通過矮化丑化中國形象來轉移國內矛盾。這就要求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要“立論”,還要“駁論”,要在“不破不立”中尋找新的工作方法。二是網絡輿論斗爭持續膠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利用推特、臉書等社交平臺散播對中國的負面言論,甚至利用智能算法擠壓中國網絡話語空間[2。包括“形勢與政策”等主體課程在內的思政課必須與時俱進,把握新形勢下輿論戰爭運作機制,吸納人工智能技術新知,培養驍勇善戰的“青年近衛軍”。三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尚待深化。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愈發艱巨復雜,青年群體是否具備敏銳的國家安全意識、扎實的國家安全學養和頑強的國家安全意志關系重大。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養成學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二)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等九個方面。這九個方面進一步框定了思政課建設的行動方向。一是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校思政課建設必須通過課程載體、課程內容等方面全面展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奮斗歷程,厚植學生愛黨愛國情懷。二是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3]。如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內容支撐,講深講透講活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是必須解鎖的新任務。三是關注人民主體地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關鍵是思想的現代化,思想的現代化要靠先進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來實現,就此而言,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任重而道遠。
(三)基于乙世代青年群體化特征
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中國青年,是數字技術原住民,是大國崛起親歷者,其生命認知、職業態度、情感取向、審美傾向與價值觀皆呈現出不同于其他代際群體的典型特征。一是擁有高度的大國自信。Z世代青年成長于改革開放以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現實環境,親眼見證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天然地生發出“四個自信”,傾向于接受并認同主流思想。二是具備極強的網絡黏性。2023年,抖音、微博、快手、B站、小紅書五大新媒體平臺,24歲及以下用戶群體占比最高,分別達到 22.5% !33.3% 、 29.9% ! 39.7% 、 33.0%[4] 。Z世代中國青年日常寄居于各類虛擬社區,容易被平民意見領袖言論所裹挾,思政教育的危機與契機并存。三是呈現出實用主義傾向。受智媒時代網絡造神運動影響,部分Z世代青年被誘發出快速致富的幻想[5。加之升學、就業、職場等外部生存壓力疊加,他們更青睞于那些能夠迅即變現的知識技能,思政課常常因“無用”而遭到漠視。
二、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基本特征
“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是運用形式邏輯中關于概念的兩個基本特征來說明思政課建設的兩個階段或兩種形式。相對于追求適應外部需求的外延式發展,內涵式發展更加關注內部要素的生發,其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教學原則:人本性與社會性的對立統一
馬克思指出,“人要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已的全面的本質”。這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基本遵循,即以生為本,實現人本性與社會性的對立統一。一方面,要本著培養“完整的人”的內在向度,系統考查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地位以及與其他人的交往關系,在此基礎上實施理論教學,激發其能動性和歷史性,杜絕所謂“明白人”對“不明白人”的單邊主義思維方式。另一方面,要將政治認同、道德品質、文化修養等外在規訓有機地融入理論教學中,強化其作為人的內在規定性,使其在政治法律關系、倫理道德關系、思想文化關系等豐富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立體的人、豐富的人和完整的人。
(二)教學內容:政治性與學理性的對立統一
堅持教學內容的政治性,是由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思政課的課程性質所決定的[。思政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學內容還必須貫徹學理性,要以其宏大的理論體系、嚴謹的話語體系、豐富的闡釋體系來彰顯真理偉力,從根本上征服學生。此外,學理性還體現在對思政課學科特色的挖掘上。恩格斯曾深刻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8。我們要教會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三)教學方法:守正性與創新性的對立統一
堅持守正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是組織思政課堂的內在邏輯。思政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心靈的學科,其實施效果極大地取決于思想關系發動者對思想關系受動者觀念的占有,與教師的理論修養、道德修為等有著直接關聯。講授法等傳統教學方法能夠充分展示學科的嚴謹精深與教師的人格魅力,對此要保持敬畏與定力。與此同時,還應把握新技術帶來的創新契機,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形式、嵌入邏輯與實踐載體,以技術革命賦能教學模式變革與教學生態重構,打破抽象與具象、歷史與現實界限,實現教與學的泛在化、個性化。
(四)教學資源: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
一般性資源是指包括教材、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等在內的知識信息資源。特殊性資源是指學校及所在地區獨具的可供轉化應用的傳統文化積淀、現代文明積累、城市精神品格等人文稟賦資源。一般性要求思政課必須遵守一定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教學管理規范等。多樣性可以將源遠流長的傳統地域文化、代代傳承的現代地域文明等灌注到思政課教學中,使其成為充盈思政教學資源的汨汨溪流。思政課還應協同語文、美育等公共課程資源,貫通專業課中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引領學生探究存在、知識、價值等基本問題。在具體形態上,要推動數字一體化教材、新型活頁式教材等新形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營造沉浸式、交互式學習樣態,提升教學實效。
(五)教學評價:知識性與實踐性的對立統一
杜威指出,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1]。作為追求內涵式發展的高校思政課要在知識性評價與實踐性評價的對立統一中推動思政課建設螺旋式上升。一方面,作為思政課主干課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在內的科學體系,它必然要求對學生是否建立起知識體系作出評判。另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否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驗證學習成效的重要標準。只有在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中把握兩種尺度,才能反饋引導思政教學不斷向內涵式發展進階。
三、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實施進路
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起點在于現實需求,要義在于特征把握,關鍵在于實施進路。基于對上述現實邏輯的研判與基本特征的分析,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應從如下四個向度予以推進:
(一)打造智慧思政課堂
一是創新基于數字技術的教學方法。內涵式發展倡導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來優化課堂要素結構。我們應利用慕課、直播、短視頻等數字工具,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二是塑造泛在學習等新型學習樣態。內涵式發展要求教育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實現個性化和泛在化學習。我們應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同時將思政課延伸到網絡空間、實踐空間,實現線上線下的有序協同。三是構建技術賦能沉浸式學習環境。內涵式發展強調通過優化內部機制,實現持久和內生發展。我們應利用AR、VR、MR等技術手段,將思政課堂轉變為沉浸式學習環境,實現知識的可視化和情境化。
(二)建設硬核思政隊伍
一是強化政治素養。內涵式發展要求思政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學校應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參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將師德師風教育作為教師黨支部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引導教師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二是優化隊伍結構。內涵式發展強調教師隊伍年齡、學科背景的多元化。學校應加大思政課教師引進力度,同時建立健全兼職教師制度,邀請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干部等兼職任教。三是提升專業能力。內涵式發展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淵博的學識與卓越的終身學習能力。高校應組織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研討,還應敦促思政課教師深度參與社會實踐,使其不斷更新知識結構。
(三)挖掘在地思政資源
一是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內涵式發展強調的是相對于同質化發展的特色化發展,高校思政課可以將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優秀地域傳統文化支脈滴灌到“思想道德與法治”“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課程講授中,以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庫。二是充分利用地域紅色文化遺產。高校思政團隊可以搜集、整理、闡釋當地留存的紅色遺址事件、紅色人物事跡、見證口述實錄等,將這些內容轉化為課件、視頻、微課等教學資源,提升學生鄉土認同感。三是充分吸納地域先進文化資源。高校思政課可以將地域涌現出的道德模范、勞動模范、“時代楷模”等英模人物,地域所特有的城市特質、產業布局、市民精神等納入思政課教學資源范疇,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召力。
(四)構筑跨界思政平臺
一是打造大中小學共同體。高校協同其附屬小學、中學等,共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基地。高校馬院場館、智慧空間、融媒體資源向中小學師生開放,中小學為高校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場域,推動雙方內部要素融合生發。二是打造文化場館共同體。高校聯合當地文化館、博物館等各類場館,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探索文化、文物、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在思政教育、文創設計、志愿服務等領域深度合作。三是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依托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頭部企業以及各類產學研項目,校企共建聯合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將企業用人需求融入學校思政課建設中,注重職業道德、勞動精神等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高祖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在何處[N].學習時報,2023-09-01(A2).
[2]鄭鈺瀟.輿論戰的四種套路如何破?[EB/ OL].(2024-10-10)[2025-04-25]. https://www.cqrb. cn/2023cqlw/2024-10-10/2046481_pc.html.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1-112.
[4]2023年新媒體生態洞察[EB/OL].(2023-11-21)[2025-04-2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372102.
[5]劉海生,潘建紅.智媒時代青年功利主義思想傾向的生成及引導[].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01-10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7]張苗苗.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J].中國民族教育,2024(03):13-16.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9]本刊記者.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訪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09):12-22.
[10]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山東省社科聯202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大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研究”(24H102[Z])。
(作者單位:淄博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