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BTI與自我認同概述
(一)MBTI理論基礎
MBTI人格類型是以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為基礎的具有良好信效度和深刻影響力的人格測評量表,從其編制至今歷經多次修訂,廣泛應用于職業測評、咨詢治療、學習教育等多個領域l,為個體的職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MBTI通過四個維度的組合,劃分了16種人格類型,各個類型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特點與行為傾向,該分型方式為青年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自我認知工具,青年可以了解到自己外傾與內傾偏好(外向E一內向I)、個體獲取信息的感知方式(感覺S—直覺N)、個體處理信息的決策方式(思維T一情感F)、個體與周圍世界的接觸方式(判斷J一知覺P)。這種多維度的自我認知有助于青年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和行為模式。
個體獲得同一性、歸屬感的關鍵渠道。從一定意義上講,自我認同是個體在人生各階段探尋“我是誰”這一深刻問題的答案與體驗[3]。
就青年群體而言,自我認同的過程繁復且關鍵,青年時期是個體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轉折階段,他們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和機遇,要持續地探索與實踐,漸漸培育清晰又穩定的自我認同,為未來的人生前行筑牢扎實的基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里,青年期標志著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個體需整合過往經驗與未來期望,通過探索社會角色、價值觀和人際關系,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與身份認同,否則可能陷入角色混亂。青年則需要把握這一階段,在這一時期內完成自我意識的確立,選擇并確立自己認同和接納的身份角色。
(二)自我認同理論框架
“認同”這一概念牽涉到個體對自我和他人接納程度的高低。自我認同表現為:個體能夠用理智、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和周圍世界,積極擁抱生活,不陷于消極情緒的泥沼中,并且以飽滿的精神勁頭,展示出積極自立的生活姿態。而且具備明確的人生方向,在追尋夢想、一步步靠近目標的進程中,個體能察覺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并且能收到來自社會的積極反饋及認同,以此進一步提升自信心與自尊心。
在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安東尼·吉登斯(1998)所提出的“自我認同”理論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該理論著重說明,自我認同的形成并非個體孤立的行為,而是受到外部環境的深度塑造和影響,它依靠外部環境給予個體的支持與認可,自我認同對個人而言,是
表1青年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

二、MBTI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現象
(一)MBTI在青年中的普及情況
MBTI的普及不僅反映了青年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追求,也體現了青年在快節奏社會生活中對高效社交工具的需求。MBTI在青年群體中廣受歡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自我認知的需求推動MBTI流行。青年階段是個體探索自我、建立身份認同的關鍵時期,面對學業、職業和人際關系的多重壓力,年輕人渴望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而MBTI恰好提供了一種便捷的自我定義方式,通過簡單的測試,青年可以依據四個字母快速獲得關于自身性格特點的描述,如“內向還是外向”“理性還是感性”等,從而在迷茫中找到一定的方向感,滿足了年輕人對個人成長的探索需求。
其二,社交屬性強化MBTI的傳播。在社交媒體時代,MBTI不僅是一種心理測試,更成為一種“社交貨幣”。年輕人熱衷于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的MBTI類型,并通過討論不同性格的特點來建立社交聯系,甚至催生了“MBTI交友”“MBTI戀愛匹配”等新型社交模式。這種基于性格分類的互動方式,讓青年能夠快速找到興趣相投的群體,增強歸屬感。
其三,娛樂化傳播增強MBTI的吸引力。相比嚴肅的心理測評,MBTI的測試結果往往帶有趣味性,例如“ENTP是辯論家,熱愛挑戰權威”“ISFJ是守護者,溫柔又可靠”等描述,既生動又易于傳播,許多青年不僅自己測試,還熱衷于給明星、動漫角色甚至寵物“測MBTI”,進一步擴大了其娛樂影響力。
(二)MBTI成為影響青年自我認同的主要因素
影響青年自我認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和學校奠定基礎認知,社會文化提供參照系,而個人特質決定最終整合方式。隨著MBTI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基于MBTI類型的趣緣群體逐漸形成。在這些群體中,青年可以通過與相似類型個體的交流,深化對自我特質的理解,并獲得情感支持和認同感,滿足了當代青年在多元環境中動態平衡外部期待與內在成長的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他們構建彈性認同。
家庭環境作為青年自我認同形成的第一場所,通過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及親子互動模式對個體的自我認知與價值觀建構產生基礎性作用。民主型教養方式有助于培養積極的自我認同與獨立思考能力,而專制型家庭易導致自我認同紊亂并誘發心理問題。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化的核心載體,同伴接納度與師生互動質量直接影響青年的認同建構,支持性同伴關系會強化群體歸屬感,排斥性體驗則容易引發認同危機;發展性師生互動可促進自我認同,而控制型教育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社會文化框架通過媒體傳播機制與社會價值導向影響青年自我認同,媒介文本中隱含的審美標準、成功范例及性別角色期待持續滲透青年的價值判斷,主流意識形態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深刻影響著個體對社會角色定位與價值實現的選擇邏輯,這種結構性力量與家庭、學校的微觀系統共同構成了青年認同發展的生態模型。
個人因素在青年自我認同構建過程中發揮內在驅動力,青年面對外界評價與挑戰時的反應模式受性格特質的決定,比如外向的青年也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社交活動來獲取認同感,而內向型青年可能會通過深刻的自我反省來構建自我認同,MBTI趣緣群體為青年提供了多樣化的社交場景和互動機會,這些群體通常基于共同的性格類型或興趣愛好而形成,為青年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素材,使青年在持續的體驗和感悟當中,深化對自身能力、情感以及價值觀的把握。在這些群體中,青年通過與具有相似性格特質的人交流和互動,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深化對自身能力、情感以及價值觀的把握。這種互動不僅有助于青年更好地認識自己,還能促進他們在群體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最終,個人特質決定了青年如何整合這些內外部信息,以達成自我認同的穩固與成熟。
三、MBTI人格分型對青年自我認同的影響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研究焦點放在心理健康的個體上,嘗試歸納出那些對生命感到滿意、能發揮潛能又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通點。馬斯洛發現,這些人之所以較不易受到焦慮與恐懼影響,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能抱著喜歡及接納的態度。他們雖然也有缺點,但因為能夠正視并接受自己的缺點、了解并發揚自己的長處,所以他們較一般人更真誠、更不防衛,也對自己及自己的生活、從事高匹配度的職業更滿意。MBTI作為引導青年自我認同的輔助工具,幫助這一群體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成就理想,這亦符合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人的最高的需求。
(一)MBTI引領自我認識
MBTI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人格評估工具,對青年自我認知起到關鍵作用。它將人格類型分為16種,搭建了一個認識自身特質與優勢的框架,可以輔助青年更好地認識自我,由此推動青年自我認知的進步。MBTI測試結果有利于青年更準確地評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為個人發展明確方向。
MBTI在自我認知方面的應用具有顯著效果。由MBTI測試產生的如“I人E人”、ENFP、ISTJ等標簽是中性的,而且,對測試結果解讀十分詳細,有一定科學理論支撐,在結論導向上往往是積極的。MBTI既滿足了青年認識自我的強烈需求,又容易在情感上獲得青年的接受和認同[4]。MBTI測試結果能夠幫助青年更準確地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為個人發展提供方向。MBTI在促進青年自我認知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二)MBTI推動自我正視
MBTI類型標簽的使用在促進自我正視方面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類型標簽可以幫助青年快速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從而增強自我認同感。例如,一個被歸類為INFJ類型的青年可能會因為了解到自己具有內向、直覺、情感和判斷的特質而感到自我認同。另一方面,類型標簽也可能導致青年過度認同某一類型特征,忽視自身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例如,一個被歸類為ESTP類型的青年可能會因為過度強調自己的外向和感覺特質而忽視內在的思考和情感需求。
合理使用MBTI可以幫助青年更好地接納自己的獨特性,減少自我否定和焦慮。MBTI在促進青年自我正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三)MBTI成就自我悅納
在情感認同層面,MBTI類型與情緒體驗和表達方式存在一定聯系。情感型(F)個體可能更關心人際關系和情感上的價值,思維型(T)個體可能更傾向于進行邏輯分析和作出客觀決策。這種差異不僅影響青年的情感體驗和表達方式,還會進一步作用于其情感認同過程。
MBTI類型與情緒體驗及表達方式之間的關聯,在情感認同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情感型(F)個體往往更關注人際關系和情感價值,他們在情感感受和表達上可能會更為敏銳和細膩,這種特質使得他們在情感認同過程中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系。相反,思維型(T)個體通常更偏好邏輯分析與客觀決策,他們在情感體驗和表達方面也許更理性、更克制。這種特質使得他們在情感認同過程中更注重理性與客觀性。
(四)MBTI引導自我挖掘
MBTI在青年的自我發展中也凸顯出巨大的潛力。通過剖析個體的性格特征和潛在優勢,MBTI能為青年的職業規劃以及個人發展給予指引。部分研究證實,MBTI類型和職業傾向、滿意度之間存在相關性,為青年職業選擇提供了參考[5。通過對自身特征的了解,人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選擇契合的職業方向,由此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成功率。這種對職業傾向的認識,有利于個體在選擇專業方向、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時作出更恰當的決定,MBTI測試結果還可輔助人們識別自己潛在的能力與優勢,以此更有針對性地推進自我提升與學習。
通過對不同MBTI類型的了解,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別人,改善人際關系。MBTI測試結果也可以作為團隊建設及合作的參考,幫助團隊成員更有效地發揮各自長處,增進團隊的協作效率與凝聚力量。通過了解團隊成員的人格類型,團隊領導者可以更恰當地分配任務,充分發揮每位成員的特長,提高團隊的綜合績效。
四、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MBTI人格分型對青年自我認同的影響,發現MBTI在青年的自我認知、自我接納、情感認同和自我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理解MBTI在青年自我認同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對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規劃具有實踐意義。MBTI與青年自我認同的關聯是復雜且多維度的,從有益的角度而言,MBTI為青年構建了一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和拓展自我的框架,有利于促進青年自我認知及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同樣,我們要留意MBTI表現出的局限性,如類型標簽可能會造成刻板印象和限制思維方式,在利用MBTI促進青年的自我認同時,需要采用更綜合且靈活的做法,防止過度依賴類型標簽。目前,對MBTI的研究多集中于西方文化背景,缺乏跨文化比較研究。未來可以采用縱向研究設計,追蹤MBTI對青年自我認同的長期影響。同時,開展跨文化研究,探討MBTI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未來,需要進一步探討MBTI與青年自我認同的復雜關系,并關注文化差異和長期影響。
參考文獻
[1]韓竹,路科,魏麗英.MBTI性格測評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的作用研究[].科技資訊,2019,17(18): 229-230.
[2]王絲琴.MBTI趣緣群體的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研究[J].視聽,2023(12):105-108.
[3]陳新民,曹暢.身份建構還是身份危機?MBTI的流行與青年的自我認同[].當代青年研究,2024(06):27-39.
[4]游志純,趙玥穎.i人,e人?:青年“MBTI熱”現象的分析與審思[].中國青年研究,2024(07):83-92.
[5]田雪梅,侯寧,李玉超,等.MBTI在醫學生心理健康測試及職業規劃中的應用研究進展[].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4,30(05):129-132.
[6]孟慶嬌.當人力資源管理遇到MBTI[J].人力資源,2024(19):18-22.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湖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MBTI理論模型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應用研究——以生物類專業學生為例”;湖南中醫藥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2023BKS047);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XJK24CGDO11);湖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改革項目(HNJG-2022-0698)。
(作者:張心蕊,湖南中醫藥大學本科生;謝明霞,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漢卿,寧夏醫科大學教授;王子怡,湖南中醫藥大學本科生;通訊作者王芷,湖南中醫藥大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