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書法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一方面傳統書法得到傳承與弘揚,另一方面各種創新風格也不斷涌現。書法家的創作,能夠植根傳統,浸潤經典,吸取古人法則而任情恣性一展風華已屬不易,然而在此基礎之上能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自立風格者則更為可貴。朱守道的書法當屬此列,他在當代書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受到廣泛贊譽。
朱守道的書學理念強調師古而后出新。他認為要博觀古帖、盡得其法,在臨摹古帖和碑版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既寫碑也寫帖,將碑的雄強高古與帖的流暢飄逸合理融合,相互打通。當然,他還深受唐代孫過庭(646—691)在《書譜》中提出的“中和之美”審美標準,以及晚清鄧石如(1939—1805)、康有為(1858—1927)等人尊碑思想的影響,在書法創作中,他追求中正、樸素之美,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尋求書法的自然書寫和質樸、靜穆之氣。
朱守道對傳統經典深人研究,并不懈探索實踐,遂將篆隸氣象、魏普風神、唐宋法意等傳統書法精神加以闡發弘揚,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神俊逸、敦厚莊重的藝術風格,其結字方正、造型別致,點畫厚重、墨色飽滿而獨具品格。他堅持以理論為指導、以書法創作為龍頭的實踐路徑,對當代學書者有著諸多啟示和引領,如經典意識、傳統觀念、融會實踐、時代精神以及雅俗共賞的人文思想等,都是值得后學者借鑒的寶貴財富。
書法藝術浸透著中國古典主義的哲學思想和源遠流長的脈絡傳承,諸體皆備,流派紛呈,或雄強大氣,或清新閑逸,或開張寬博,或妙造自然;當代中國書壇有相當多的書家追求平和靜氣、中庸散逸之風。朱守道思維獨到,見解深入,另辟蹊徑,在文人風和時代感中尋我自我定位和方向。他以漢隸為根基,以魏晉為源頭,以明清為借鑒,創造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筆墨藝術語言和藝術樣式,他因此被業界贊譽為當代最具個性風格的書法名家之一。
朱守道的書法陶古熔今,深得古人要旨,有著深邃的修養工夫。其用筆厚重,溫潤自然,線條豐滿圓渾,中鋒運送,看似柔綿實則剛強勁健,中規有矩而力透千鈞。結體別開生面,字勢形態似取法明清黃道周、倪元璐,妙造自然天真生動,起伏跌宕錯落鮮活,打破平正媚俗理念,尋求勢態的變化萬千。他把每個獨立的字都視為類似音樂的符號,在字勢長短、左右揖讓乃至構筑系列的矛盾關系中辯證思維,努力在字構中尋求一種特殊而又異于他人的對立統一。他將古老的法度融化為一種生命動態,將書法推崇至理想的絢爛之極。因此,我理解曾擔任過教師的朱守道思想中蘊藏著無比生動的情感元素,以及如遠古文人士大夫般的高尚情懷。觀其作品,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觸。感嘆其作品存古人風,有文人氣,有古代經典的印跡,亦有時代風格的凸現以及書法創作中跳躍性思維的情懷。朱守道的書法源于古人,立于當代,品格獨立,自成家數。有了這般的思維,我以為書法對朱守道而言,他在努力實現李可染(1907—1989)的至理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完整地詮釋了書法藝術創作的繼承與創新的兩個重要階段,他已經進行了艱辛的嘗試,其創作已非同于那些照貓畫虎般的、看似精致的臨作了。他的書法沒有被古人籠罩,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鼓足著勇氣在勇敢地實踐著,精進地“打出來”。他忠實地踐行著一代宗師李可染的教誨,是對書法傳統與發展的總結判斷,是古今有作為的書法家必須完成的過程實踐。朱守道在繼承發展中步人書壇,有著不凡的睿智與令人嘆服的創作實踐,為當代書壇注入了重要的活力,我們期待他的書法創作會有更高境界的提升和不斷地完善。
作為資深的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朱守道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總是胸懷大局和服務意識,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秉持無私奉獻精神,用自己擅長的書法藝術服務社會。在2000年至2015年履職期間,他積極為協會會員和書法愛好者服務,腳踏實地,自覺遵循黨的“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方針,認真履行職責,為人民抒寫,為社會服務。每逢年節假日,他積極參與由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藝術報社、中國慈善總會、中國職工書協、中國紅十字會等單位面向社會組織藝術家參加的各種主題慰問活動,先后到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安徽、甘肅、吉林等省市以及北京郊區,開展書法藝術慰問活動,參加社會慈善公益事業,進社區、到軍營、去農村送文化,熱心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不為名利所困,把黨的溫暖送到人民群眾心中,為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貢獻力量。2025年新春前夕,朱守道參加藝術慰問團先后到河北正定,山東濰坊、濟南、德州等地參加書畫藝術新春佳節為人民群眾服務活動,受到各界好評。
長期以來,文藝作品一直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和審美啟迪。朱守道認為,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創作出更新更好的藝術作品,向祖國和人民奉獻優秀的精神食糧,是每個書法人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在這偉大的時代,將繼續深入生活,聯系實際,以作品為立身之本,以創作為中心任務,為國盡責、為民奉獻、為藝傾情。
(本文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四、五、六、七屆理事,著名書法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