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份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學業狀況調查報告》指出,童年生活中父母關愛缺失,同時同伴關系緊張并從小生活缺乏依靠的青少年或會面臨更高的抑郁和焦慮風險。報告提出了一些指導性建議,一方面,要強化青少年周圍的心理支持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有效的親子溝通。與此同時也提出了要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強化青少年周圍的心理支持體系將高校心理問題突發事件降到最低。本案例聚焦一名特殊學生小A的經歷,深入剖析了學校借助各方力量使學生生活重新回到正常軌道的經驗,以此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處理類似突發事件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一、案例概述
小A(化名)系心理關愛庫重點關注對象。該生六歲時父母離異,此后與弟弟隨父親共同生活。其父身體狀況欠佳,僅能依靠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拮據的生活對小A同學童年及青春期造成顯著影響,形成較同齡人更為敏感脆弱的心理特質。某日,輔導員在與小A進行心理咨詢談話時,發現其手腕處存在2至3道淺表劃痕。當小A發現輔導員意識到傷疤的存在時,該生主動向輔導員坦言了近期經歷,其原因主要是:數日前,該生發現自己的男友在其他女生的抖音賬號下評論暖昧文字。這一發現使她受到較大打擊,因而出現自傷行為。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關愛缺失是根本源頭
依據個體心理學理論,兒童未來的生活風格受到家庭的經濟條件以及父母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小A六歲時父母離異,被迫隨勞動能力受限的父親一起生活,遭遇經濟困境與情感缺位雙重壓力。在小A的案例中,一方面,早期家庭結構破裂阻礙了其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家庭環境的壓抑也限制了她延伸社交技能的能力,由此最終埋下了心理危機的隱患。
(二)戀愛關系破裂是導火線
社會支持理論表明,人們之間的相互支持是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小A的成長過程中,戀愛關系曾是其彌補童年情感缺憾的重要途徑。然而,男友的背叛行為引發了嚴重的信任危機,致使該生既有的心理防御機制失效。當其發現男友在社交媒體上與其他異性存在暖味互動時,不僅再次體驗到被拋棄的強烈痛苦,還陷入了“我是否真的這么差”的自我認同危機。在此背景之下,該生所遭遇的激烈的認知沖突引發了過度的情緒反應造成其情緒調節功能嚴重失調。也正是因為如此,該生為了暫時緩解內心痛苦采取了自傷行為。
(三)宿舍矛盾沖突加劇危機
生態系統理論表明,社會轉型給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的諸多影響,需通過同伴關系等微系統的傳導才能實現[3。進入學校后,小A在宿舍關系中出現的兩次沖突暴露了她社交能力上的不足。宿舍里反復出現的爭執使她在社交上陷入孤立,從而加速了心理危機的到來。而敏感的性格讓室友誤以為這是小A的一種“排斥信號”。在這種惡性循環中,社交互動中產生的持續無力感,一方面耗竭了其用于心理代償的資源儲備,另一方面,這種負面影響通過生態系統中的“微系統”渠道進行傳導。最終,早年家庭關愛缺失與近期戀愛關系破裂所造成的多重創傷被疊加放大,導致該生突破自身心理防線,原本的心理危機全面升級。
三、應對策略
(一)“敘事療法”預判風險系數
敘事療法在心理咨詢領域頗具專業性與人文關懷,由“故事敘說”和“問題外化”構成[4。“故事敘說”讓學生回顧成長經歷與當下困境;“問題外化”助其區分自身與問題,客觀審視以尋解決之策。
輔導員見小A手腕劃痕后啟用敘事療法危機會唔。起初小A戒備心強,回答簡短躲閃。輔導員以課堂趣事、宿舍生活等日常瑣事切入對話。在這些輕松話題的引導下,小A緊張情緒漸緩,信任基礎得以逐步搭建。
交流深入時,小A坦言發現男友背叛后情緒失控,甚至覺得“我是不是真的這么差”,并有極端想法與過激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認真傾聽并綜合評估。考慮到后續干預需多方合力,輔導員適時結束對話。
(二)“應急有方”破解心理危機
基于學校的“寢一班—院一校\"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小A事件得以順利解決。該預警防控體系可以說在此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同時也為處理學生心理危機等突發狀況提供了堅實保障。
輔導員發現小A手腕劃痕,第一時間將情況完整如實地匯報分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副書記立刻發揮組織協調職能,迅速牽頭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成員涵蓋副書記、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小組成立后,全員即刻投入危機化解工作當中,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行動高效有序。
聯系小A的家長是當務之急。工作小組撥通小A父親電話,由輔導員詳細說明小A當前脆弱的心理狀態,著重描述手腕傷口情況,突出事情的緊迫性。小A父親聽聞當即表示會預訂第二天最早的車票趕來學校。考慮到小A心思敏感,小組特意叮囑父親,來校前務必保密,切不可讓小A察覺異樣,以免刺激到她,引發抵觸情緒。
當天晚上,公寓輔導員仔細檢查每一扇窗戶是否關閉嚴實,每一道門是否鎖好,全力為小A筑牢安全防線;同一寢室的舍友們也默默陪伴在小A身邊,留意她的一舉一動。眾人齊心協力,為小A營造出溫暖、安心的居住環境,最大程度保障她的人身安全,給予心理慰藉。
(三)“圓桌對話”共謀學生成長
家校“圓桌對話”是此次危機處理流程中的重中之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A后續的人生走向以及心理康復進程。
小A的父親趕到學校后,學校迅速組織開展對話會議。交談期間,父親主動透露小A在初高中階段就出現過自殘行為,那時自己缺乏相關知識與意識,心存僥幸,錯誤地認為“應該沒啥”,未給予足夠重視,也未采取有效干預措施,致使小A的心理隱患不斷累積、愈發嚴重。
輔導員與在場老師們一邊耐心傾聽,一邊有條不紊地向父親講述該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以及深入分析自殘行為背后隱藏的危害,同時詳細闡釋如何進行有效的科學干預。歷經近三個小時推心置腹的交流,父親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場表態一定會帶小A去就醫,積極配合學校安排。
為保障該生學習、就醫,學院為小A提供助學金、困難生走訪補助等多元資助,累計金額達6000元,切實緩解經濟壓力,幫助小A共渡難關,彰顯學校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堅定決心。
綜上所述,在小A的心理危機處理全程,敘事療法“破冰”、四級防控體系“護航”、家校“圓桌對話”環環相扣,協同發力,成功引領小A走出心理陰霾,走向康復,也為高校處置類似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樹立典范,積累可借鑒的實操經驗。
四、干預結果
歷經波折,學校通過整合師生、家校、政策多方資源,成功扭轉小A“獨行”困境,構建起全方位“共行”幫扶格局。起初抗拒就醫的小A,在各方溫情陪伴、悉心引導下,態度轉變,積極配合治療;曾對女兒心理問題懵懂忽視的家長,也從“應該沒啥”的錯誤認知中走出,轉而密切關注、全力支持女兒心理健康恢復。
經過系統專業治療,小A身心狀態顯著改善,順利取得三甲醫院康復診斷證明,滿懷希望回歸校園。回校前夕,小A主動向輔導員發送信息:“老師,感謝你的陪伴。”
回校后,學院秉持育人初心,持續從學習、心理、經濟三方面給予小A跟蹤幫扶。學業上,教師關注其學習進度,答疑解惑、輔導功課;心理層面,專業心理老師定期開展疏導,鞏固心理防線;經濟上,按時發放資助金,保障生活無憂。如今的小A,已徹底走出陰霾,重拾自信,積極融入校園集體生活,踴躍參與各類學術、文體活動,于青春賽道奮力前行,綻放個人光彩。
五、案例啟示
隨著社會發展的復雜性不斷推進,心理危機突發事件時有發生。為了有效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必須從大量的案例中提煉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而該案例在高校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展現出了一定的可復制經驗,為其他高校處置此類事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一)“家長”與“學校”共行,全方位了解學生實際需求
有觀點指出,原生家庭的不幸常常是心理危機事件的根本原因,學生的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走出困境[5]。
定期家校對話實現信息共享,能夠讓學校和家長全方位了解學生所思所想。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溝通方式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分享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方面、思想方面、生活方面等各方面情況,使家長深入了解學生的在校環境。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向學校反映學生個性特點,還有興趣愛好,以及近期發生的一些事情雙方通過雙向溝通交流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
例如,當學生在校期間出現了情緒低落等異常情況時,學校可以線上線下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近期是否有家庭矛盾等異常重大事件發生。同時,家長也可以向學校反映學生在家中的異常表現,如因失眠等原因導致的性格變化等。通過家校合作,學校和家長可以找到問題癥結,共促學生成長。
此外,家校合作還可以共同助力學生成長。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活動,通過大型小型的學生活動,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家長也可以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建議和支持,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由此,學校和家長可以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二)“關注”與“跟蹤”共行,全過程掌握學生實際情況
針對極度抗拒對話的關愛庫學生,學校需要采取主動關注和跟蹤匯報相結合的方式,全過程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方面,通過課上觀察、課后走訪宿舍等方式主動關注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留意學生的表現,如是否認真聽講、是否積極參與討論等。課后,教師可以走訪學生宿舍,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輔導員、班主任等對關愛庫學生進行定期走訪,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給予幫助。
另一方面,在保密原則下,安排1~2名信息員,如班助、班委、舍友等跟蹤匯報。信息員可以密切關注關愛庫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情緒變化,及時向學校匯報。同時,學校要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護學生的隱私,避免信息泄露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例如,當關愛庫學生出現連續曠課、情緒異常激動等情況時,信息員可以及時向學校匯報。學校可以根據匯報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安排心理輔導老師與學生進行談話并突破保密原則通知家長等。通過主動關注和跟蹤匯報相結合的方式,學校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關愛庫學生的情況,從而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
(三)“心理”與“資助”共行,全方面解決學生實際問題
在處理高校突發事件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還要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校通過發揮心理咨詢與困難學生資助兩方面工作共行的方式方法,能夠全方面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以實際的紓困方式,通過臨時補助等解決關愛庫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問題。經濟困難是很多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它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校可以通過設立助學金等方式幫助經濟困難學生緩解經濟壓力,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能夠安心學習。
同時,以雙方面對面的敘事療法,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敘事療法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通過讓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從而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該種方法,學校可以安排心理輔導老師以敘事療法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例如,當關愛庫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產生自卑等情緒時,一方面,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助學金或臨時補助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問題。另一方面,心理輔導老師可以采用敘事療法,通過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輔導老師可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優勢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在心理咨詢與學生資助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環境,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敞開心扉說出內心所想。
總之,該案例在高校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多方合作以解決心理危機的經驗,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通過該案例所得出的啟示能夠幫助各高校更好地預防和處理心理危機突發事件,從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馮天荃.論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依戀理論的異同Ⅲ].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01):25-28,39.
[2]倪赤丹.社會支持理論:社會工作研究的新“范式”[].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3):58-65,93.
[3]俞國良,李建良,王勍.生態系統理論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18,39(03):110-117.
[4]梁舜薇,劉立力,陳建斌,等.自殺意念的敘事療法干預個案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3,37(01):24-29.
[5]季美惠,林藝茹.家校社協同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模式構建與應用.北京教育(德育),2025(05): 79-82.
(作者系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