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23年)》提出,全力推動學生資助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求全國高職院校積極制定“全方位、全過程”資助育人政策,發揮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引領作用,持續健全各部門配合,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協同資助育人機制。要探索建立全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研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量化指標體系,指導地方和學校科學開展認定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求職業院校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注重發展素質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保障教育公平性[,其中,職業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顯得更為重要。最近幾年,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偶有發生道德情感冷漠,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會出現仇視社會等嚴重心理問題的現象。高校資助工作作為育人工作的托底與保障,亦需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發揮育人效能[2]
由于職業院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職業院校學生需要受資助的群體也在增加,不少職業院校學生急需通過掌握一定的技能盡快地擺脫家庭的貧困。目前,在滿足高職學生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后,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的重心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在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大方向下也需要更注重貧困學生的心理幫扶。
因此,在高職院校對家庭貧困學生實施發展型資助,是要通過物質上的幫助、道德上的教育、能力上的鍛煉和精神上的感染等多種途徑相融合的方式,實現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幫扶,從而幫助貧困生脫離心理上的自卑和壓力,使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體會到教育的平等和公正,體現國家對貧困生的關懷和愛護。
一、高職院校貧困學生心理現狀
近年來,政府、高校及社會各界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資助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國家出臺相應的資助政策并設立了不同類型的學生資助方式。據《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23年)》中的數據得知,2023年我國共資助普通高等教育學生4529.63萬人次,資助資金達到1854.38億元。與此同時,貧困學生作為高職院校學生中較為特殊群體,他們比普通家庭經濟條件下的學生在認知、情感、心理上都更敏感脆弱。
(一)貧困生的原生心理壓力
由于貧困學生自身家庭經濟壓力較大,他們受教育的條件和環境可能相對較差,在他們與外界和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這些明顯的差距使他們在心理上更敏感,也會更容易焦慮,在“貧困生”的標簽下,很難以平常心與外界交流和溝通,并且在學習和生活上帶來無形的壓力,甚至不敢承認自己能憑借自身的努力而取得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正因為他們渴望成功,也就意味著他們更難接受自己一時的失敗,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挫敗感和自我封閉,甚至久而久之產生懈怠,認為自己在學業和經濟上永遠都落人一等。
(二)學習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大多數職業院校學生都是想通過學習一門技能從而提高自身家庭的經濟條件,但是與此同時,由于他們自身家庭的貧困,他們在學習時間、學習條件、學習環境與其他同學的差異,會造成他們在學業上會比其他同學差距較大的結果。尤其是對于計算機應用類專業的學生而言,課程難度較大,如果沒有實踐操作很難掌握一定的編程技能和實踐能力。筆者從事的教學工作和所帶的學生班級正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在當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期間,筆者發現對于家庭較為貧困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很想學好專業課程,但是由于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很難接觸到計算機,并且由于之前的學習環境較差,他們的學習基礎會與其他同學產生較大的差距,即使在高職階段重新追趕上班級里的其他同學,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三)貧困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較差
為了改善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家庭貧困的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多數是遵從就業方向。即使是學習成績本身較好的學生,也有可能在進入高職學習階段因為經濟壓力而退學或者在畢業的時候匆匆參加就業,而沒有選擇繼續深造。家庭貧困的學生因為他們身上背負著改變原生家庭經濟的希望,導致他們在擇業的過程中會更加迷茫和困惑,在目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下,他們也更容易受競爭壓力的影響,而產生動搖和焦慮[3]。
(四)貧困生更容易產生失落心理
由于家庭貧困的學生背負著改變原有家庭條件的期望,也更渴望能融入周圍其他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因此貧困生會對自身有更高的要求。一旦自己不能達到自身之前設定好的目標,很可能會對自己進行否定評價,從而產生一定的挫敗感,會在心理上產生很多負面情緒,產生巨大的失落感[4。
另外,經濟困難學生由于自身經濟條件與其他同學存在差距,使他們可能沒辦法正常參與到與其他同學的社交活動,加上他們本身心理可能敏感和脆弱,會使這部分貧困學生被迫逃離班級其他同學,逐漸成為學生眼中不合群的“孤行者”。與此同時,由于貧困學生缺少集體活動和社交經歷也會使他們失去一些朋友,當他們面對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情感交流的壓力時無處發泄心中的情緒,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一些問題
(五)部分貧困生會產生較強心理依賴性
在現有資助政策下,為減輕貧困生在學習、生活方面所承受的壓力,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國家、學校、社會等各層面上的各類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形式的經濟支持,來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5。但是這些幫助可能也會給貧困生帶來一些思想困擾,有可能會使他們過于依賴政府資助,從而降低貧困生自身的努力動力,會讓他們覺得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從而讓他們忽略了對社會和國家的感恩。有些本不是特別貧困的學生可能會為了博取學校的資助和其他同學的同情,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和方式獲取資助名額,從而帶來信用問題和心理上的扭曲[。
二、發展型資助模式的內涵和意義
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重視家庭貧困的學生的教育問題,1952年我國就出臺實施了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助學金資助制度,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普通家庭對于教育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國家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模式也從單一的經濟資助逐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隨之而來的校園資助政策,不僅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經濟方面進行幫扶,也會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學業、思想等其他方面的輔助和引導。
(一)發展型資助與傳統資助的差別
目前,發展型資助在職業院校中的資助模式運行比例正在不斷提高,它與傳統資助也有著與時俱進的差異。傳統資助側重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一些相對直接的物質幫助,比如減免學費、書雜費,并給予他們生活上一定貼補。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貧困學生的經濟負擔,但是卻容易忽略他們在心理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需求。
與傳統資助不同,發展型資助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把學生個人的發展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以貧困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核心,不僅要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資助,更要對他們進行涵蓋學業培養、素質提升、就業幫扶等一系列的支持,幫助他們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得他們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此外,發展型資助在運作過程中,更注重與學生的合作互動,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資助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過程,真正制定因地制宜的資助政策,并順利開展資助活動。此外,這一理念還要求學校與社會各界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資源和機會[]
(二)開展發展型資助的必要性
發展型資助包含了對經濟貧困學生進行經濟援助,同時關注他們的思想道德變化、重視對貧困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情操等,采用相互融合的育人機制使其健康全面發展,提升育人實效[]。首先,發展型資助要給予貧困學生所急需的最基本的經濟幫助,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保障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其次,在保證能正常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的同時,根據他們貧困的特殊性有針對性進行就業和學業方面的指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保障貧困生畢業后也能實現高質量就業。最后,當貧困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定的規劃后,學校還要提升他們自強自立、誠實守信、責任擔當等職業素養,使他們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人,保障貧困生在離開校園后,也能獨立自主地在社會熔爐中茁壯成長。
開展發展型資助體現了高職教育的公平性。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陣地,同樣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要求和使命。為實現教育的公平性,職業教育不能因為學生的經濟困難而遺落任何一個學生,根據我國高校各種資助政策和方式,高職院校也要全方位、全過程地開展發展型資助活動,滿足各類學生的發展需求,提高資助的精準性和針對性。
開展發展型資助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貧困生而言,經濟條件的困難使得他們與其他同齡學生之間有了一定的隔閡,尤其是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如果缺少對他們的關愛,很容易使他們在學校被邊緣化和孤立化,造成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實踐證明,發展型資助能通過一系列全面的資助措施,提升貧困生由內到外的綜合素質,幫助貧困生重拾自信心,使他們更自然、平等地融入身邊的同學群體。
發展型資助的開展更有助于完善高校資助體系。目前現有的資助體系政策都是針對貧困生經濟物質方面的資助,但是貧困生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可能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困難,比如心理健康、學業水平、道德素養和社會交際等方面的問題。發展型資助是對貧困生由內到外的提升,不僅關注他們的物質需求,更要關注貧困引發的心理問題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并保障這些方面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發展型資助在貧困生心理幫扶方面的舉措
(一)資助與育人相結合
高職院校普通的資助工作一般只是對經濟物質上的資助,會造成與育人工作的脫離,作為家境貧困的學生他們可能會出現心理自卑等問題。發展型資助要注意調整貧困生的心理情境,防止貧困生從心理上產生對資助的依賴心理,防止他們無法做到自立自強。高職院校在對貧困生進行資助的同時,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沙龍和演講等第二課堂對貧困生進行激勵,保持積極上進之心。
(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幫助貧困生認識自我,促進他們綜合發展,讓貧困生擺脫經濟困難對心理上的壓力,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取向,客觀地看待同學和社會,承認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提升對自己的尊重感。
通過走訪貧困生家庭、所在社區等形式,了解貧困學生的真實需求,確保他們是否有經濟壓力以外的困難,增加對貧困學生的人文關愛和心理疏導。對職業院校而言,也要同時加強職業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讓思政教師也學習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以更好地實現心理扶貧。
職業院校利用調查問卷等形式在貧困生入學之初就關注他們的實際需求,并為他們建立貧困生檔案,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情緒變化,然后應充分利用課堂和班會教育,對貧困生充分地尊重,并保障他們在社交活動中的平等性,讓他們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更好地釋放自身情緒。
(三)有針對性地進行發展型資助
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有時候是因為外界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的資助。學生看待事情的認知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心態,從而影響學生的情緒,因此保持情緒穩定,是完善貧困生人格的最基本的方式。
針對一些學業基礎較好的貧困生,要鼓勵他們更多地參與專業技能比賽,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給貧困生更多的機會參與“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技能性比賽,提升貧困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要以關注對學生經濟上的幫扶為基本要求,確保圍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原則開展資助工作,不僅要能解決貧困生都能有學上,更要保障貧困生都能在職業院校學好知識、心理健康、學好做人,幫助貧困生能平等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貧困生擺脫心理上的壓力,培養積極學習、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形成健康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魏巍.發展型資助理念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扶貧路徑探析[].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5(05): 85-88.
[3]彭詩夢,陳春霞.發展型資助模式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資本培養路徑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85-87.
[4]宋詩一,王麗麗,王佩佩.“發展型”資助模式下高校心理資助育人有效性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25(06):137-139.
[5]許媚,彭瑩,郎璐米.“五育”協同視角下高職院校發展型資助體系的構建[].教育與職業,2022(16):56-61.
[6]孫亮.“三全育人”視域下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徑創新[].湖南社會科學,2022(01):144-149.
[7]余秀蘭.濟困育人:新時代發展型資助的探索終身教育研究,2023(06):11-19.
[8]蔣芬芬.“一體兩翼六驅動”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探析D].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14-17.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5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研究項目“發展型資助導向下的高校困難學生心理幫扶策略研究”(2025JYQS1193)。
(作者系河南地礦職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