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三全育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元主體、多個環節和多種資源的有機協同。協同論作為研究系統要素間相互作用及其演化規律的理論,為深入剖析“三全育人”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從協同論視域審視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可以更好地把握育人系統的開放性、非線性和自組織特征,理解育人要素間的協同關系,發現現有育人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進而探索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實施路徑。基于此,聚焦協同論與“三全育人”的理論對接,揭示育人系統運行規律,可以更好地為優化高校育人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
一、“三全育人”實施的重要意義
高校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積極作用,幫助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實現全面發展。借助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構建起教師開展教書育人工作、管理人員進行管理育人工作、服務人員實施服務育人工作的協同格局,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引導以及價值熏陶。這種全方位育人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把育人工作拓展至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在育人過程中,學校可及時察覺并處理學生在思想、學習以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以利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教師隊伍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促使學校形成育人合力,優化育人環境。
二、“三全育人”實施的協同機理分析
(一)育人主體的多元協同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涉及多元教育主體,這些主體之間有著復雜的協同關系以及互動機制。教師隊伍身為核心育人力量,借助課堂教學來傳遞知識與價值理念,輔導員群體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開展思想引導以及心理疏導工作,行政管理人員在制度建設以及組織保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育人主體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標,于各自專業領域發揮優勢,形成互補性的協同效應。育人主體間的協同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借助信息共享、資源整合以及行動協調,實現質的提升。在協同論視角下,多元主體之間形成了序參量支配下的動態平衡,每個主體維持相對獨立性,又和其他主體建立起有機聯系,共同構成一個自組織、自適應的育人系統。
(二)育人過程的縱向協同
育人過程的縱向協同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成長整個過程進行系統把握以及實現銜接聯動方面。在時間維度這個層面,高校開展的“三全育人”工作要把學生入學教育、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畢業就業等各個關鍵環節打通,以此形成完整的育人鏈條[2]。育人過程呈現出非線性的特點,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有著遞進關系,借助動態反饋與調適持續優化育人效果。以新生人學的情況來說,從軍訓、專業導論一直到思政課程,共同構成了價值觀培育以及專業認知的初始階段,之后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把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起來。在實踐環節當中,憑借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形式,促使學生把理論認知轉化為實踐能力。這種縱向協同保證了育人工作的連續性,還達成了不同階段教育內容的有機銜接。
(三)育人內容的橫向協同
育人內容的橫向協同著重于在知識體系、能力培養以及價值塑造等多個維度進行統籌整合。課程思政作為橫向協同的關鍵著力點,借助挖掘各學科專業課程里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價值觀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傳授的進程當中。專業課教師在講解專業知識時,留意引導學生領會學科發展歷程中的家國情懷以及科學精神,幫助學生在專業學習期間培育科學態度與職業倫理。思政課程則要結合學生專業背景,運用學科案例來闡釋理論觀點,以此提高教學的親和力與說服力。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育人載體同樣需要圍繞育人目標開展橫向協同,達成課內課外、顯性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這種橫向協同突破了學科壁壘,達成了不同教育內容的交叉融合,促使育人效果獲得整體提升。
(四)育人環境的系統協同
育人環境的系統協同體現在校內外育人場域的互聯互通與資源整合。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深度融合為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智慧校園建設通過數字化平臺打通信息壁壘,實現教育資源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服務。校園文化環境中的文化符號、建筑景觀、活動場所等物質載體與精神文化相互交融,營造出浸潤式育人氛圍。社會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園區等校外環境則拓展了育人邊界,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接受教育和引導[3。這種多維環境的系統協同既體現了協同論中的開放性原理,又凸顯了環境要素間的自組織特征,各類育人環境相互耦合、彼此賦能,共同構建起富有活力的育人生態系統。
缺乏系統設計和長期跟蹤。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如選課選專業、考研就業等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使育人工作出現真空地帶。畢業教育側重就業指導,忽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續性和深化,難以實現育人效果的累積和升華。這種連貫性不足的問題制約了育人工作的整體成效。
(三)育人內容的整合度不夠
現行育人內容存在條塊分割、橫向整合不足的問題。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不足,往往出現生搬硬套、簡單嫁接的現象,難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自然融合。思政課程內容與學生專業背景聯系不緊密,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感,降低了教學實效性。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脫節,各類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缺乏統一規劃,未能圍繞育人目標形成有機整體。網絡思政教育內容與傳統思政教育存在重復與斷層,新媒體平臺未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要求尚未落實到具體教育內容中,單一維度的教育活動居多,綜合育人效果不明顯。
(四)育人環境的開放性有限
當前高校育人環境呈現封閉性特征,難以適應新時代育人工作的需要。校園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割裂,智慧校園建設停留在基礎設施層面,未能實現育人資源的智能化整合與精準推送。線上育人平臺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現象,師生互動不足,缺乏持續運營和有效評估機制。校外實踐育人基地建設質量參差不齊,與校內教育存在脫節,實踐育人效果難以保證。社會資源引入不夠充分,企業、社區、家庭等育人主體參與度低,導致育人環境單一化。網絡育人空間管理相對粗放,對學生的網絡生活缺乏有效引導,新媒體環境中的負面因素對育人工作產生消極影響。
三、當前高校“三全育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四、基于協同論的“三全育人”實施路徑
(一)育人主體間協同機制不健全
(一)健全育人主體協同機制
當前高校育人主體間存在權責不明、溝通不暢等問題,導致協同效果不佳。教師隊伍中,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存在重專業輕育人現象;思政課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缺乏有效對話,難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管理服務人員在育人過程中主動性不強,往往將工作局限于事務性管理。輔導員群體存在人員流動頻繁、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影響育人工作的持續性和深入性。各育人主體間缺乏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和協調機制,導致育人資源分散、工作重復,無法形成合力。
(二)育人過程的連貫性不足
育人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呈現出碎片化、斷裂化的特征。新生入學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未能與后續專業學習形成有機聯系;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進度不同步,導致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脫節。在實踐教學環節,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活動零散分布,
構建科學的育人主體協同機制需要從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兩個層面進行系統設計。在組織架構上,建立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育人主體的職責分工與考核標準。完善教師發展中心功能,通過專題培訓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強化思政課教師與專業教師的跨學科交流。設立專職教學督導,定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將育人效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在運行機制上,搭建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育人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建立定期會商機制,促進輔導員、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等育人主體間的有效溝通。創新管理服務人員考核方式,將育人工作實效作為重要考核指標。設立專項經費支持育人工作創新,鼓勵跨部門協作開展育人項目研究與實踐,推動形成育人工作合力。
(二)強化育人過程連貫性
加強育人過程連貫性建設需要構建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的系統化育人體系。優化新生入學教育方案,將專業認知、學涯規劃等內容有機融入,通過朋輩教育、導師制等方式建立新生適應性教育長效機制。科學規劃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促進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同頻共振[4]。構建“課程 + 實踐”雙螺旋育人模式,將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活動與專業學習深度融合,建立項目化管理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圍繞學生成長關鍵節點,建立精準化指導機制,為學生專業選擇、學業規劃、就業發展等提供全程化指導服務。完善畢業教育體系,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始終,通過校友資源引入、職業生涯分享等方式,強化畢業生價值認同。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發展軌跡進行跟蹤分析,實現育人工作的精準施策和持續改進。通過建立貫通式培養體系,確保育人工作的系統性和持續性。
(三)提升育人內容整合度
提升育人內容整合度需要構建多維融合、立體貫通的內容體系。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編制課程思政指導手冊,推動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改革思政課程教學方式,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設計教學案例,運用項目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增強教學吸引力[5。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課程資源庫。統籌規劃第二課堂,將文化活動、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納入育人整體方案,形成課內課外協同育人格局。創新網絡思政教育內容供給,建立新媒體內容研發中心,設計富有時代特色、契合青年特點的優質內容。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的課程體系,通過主題式、項目式學習實現多維育人目標的統籌推進。建立內容評價反饋機制,定期開展育人效果評估,通過數據分析優化內容供給,確保育人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實現育人內容的持續更新與優化。
(四)拓展育人環境開放性
拓展育人環境開放性需要打造智慧融合、多元協同的立體化育人空間。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智能化育人環境,實現育人資源的精準畫像和智能推送。完善線上育人平臺功能,開發互動性教學模塊,建立師生網絡互動社區,通過線上討論、在線答疑等方式增強師生交流。建設高質量校外實踐育人基地群,制定基地建設標準和評估體系,推動校內外育人資源有效銜接。加強校企合作,引入行業企業優質資源,共建實踐育人項目,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體驗環境。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家校交流活動,充分發揮家庭育人作用。加強網絡育人空間治理,培養學生網絡素養,建立網絡輿情研判機制,營造清朗網絡育人環境。整合社會育人資源,與社區、文化場館等建立合作關系,拓展校外育人陣地,形成開放共享的育人生態圈。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育人體系的整體性、系統性建設仍需加強。協同論為優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指導,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育人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與演化規律。高校應當以開放的姿態推進育人改革,通過組織重構提升育人主體活力,依托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育人場域,創新教育內容和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構建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這種基于協同理論的系統化變革,將推動高校形成更加科學、更有活力的育人機制,為新時代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注入強勁動力,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更好落實。
參考文獻
[1]王霓.高職院校“雙區協同、三全育人”協同管理機制研究[].經濟師,2024(09):205-206.
[2]秦劉磊.“三全育人”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大眾文藝,2024(15):111-113.
[3]范鈺婧.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思政體系的路徑探究[].大學教育,2024(07):77-80.
[4]陳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協同機制研究[J].時代報告,2024(01):132-135.
[5]費衛芝.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創新研究].才智,2023(16):66-69.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協同論視域下民辦高校多主體‘三全育人’實踐路徑探究”(DF2024SZ06)。
(作者單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